第三十五章 来咬我
如果让一个当代大学生,回到古代,他能弄明白四书五经吗?
这很悬。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在西方思想浪潮的冲击下,尤其是二战之后,后世的教育对中国古文学,以及其思想性,其实已经不是很涉及了,反而更偏向于知识的实用性,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如四书五经,中庸,论语,又有谁会静下心捧起来去读?
或者说,读了,能赚钱吗?
不能,那在很多人眼里,就没有必要去学。
时代总是进步的,但人们在追求舒适生活的时候,往往抛弃了些什么,很大的问题就是,思想上的高度,已经彻底的跟不上物质上的进步。
古代文人重思想轻物质,但到了后世,人们无论做什么,都会与利益联系起来,就如大学生报考时,首要作为参考的,往往都是毕业后能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所以他们被称为‘学生’,而不是文人。
回到大唐,苏景要想崛起,必然是要走‘士族’这条路的,注定要成为文人,哪怕他不懂这些文书,也要用心的去学。虽说参军为将,建功立业也能得到勋爵,甚至在初唐这个时期,武将才是晋升最快的那类人,但在一个综合的社会体系上来看,文人的地位是要远远大于武将的。
当然,在某个夜晚,梦醒时分,苏景也会思考,自己来到大唐,究竟是为了什么?
有的时候,他也会有一种很疯狂的想法,他有后世先进的技术及思想,又有国士系统这么个大杀器,只要让他聚集起一部分人,给他一个平稳的发展时期,他甚至可以凑起一只军队,与李二争一争天下。
火药,火炮,这些后时代早已淘汰的东西,在大唐这个时期,是绝对的战争利器。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苏景孑然一身来到大唐,已经没有东西可以舍弃了,只要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度过最开始的艰难隐藏时期,度过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不是没有机会的。
虽说如今大唐蒸蒸日上,李二人心所向,苏景也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干的过他,不过若是想起‘与李二争天下’这个大命题,心中总是浮想联翩,让人激动不已。
可是,这真的是苏景想要的吗?
隋末年间的灾难,已经快要把这块土地上的人打没了,若是再来一次,还能剩下多少人?总归是炎黄后世,苏景不想再因为自己而给他们带来灾难了。
苏景不是个好人,但他也不是一个冷血无情的刽子手,尤其是与安寨这些普通的大唐百姓相处久了,他也有点喜欢上大唐这些可爱的人了,得利益的永远都只是上位者,而在他们成王成寇的路上,又会有多少无辜的百姓经历黑暗?
最是无情帝王家,自己做不到无情,自然也成不了帝王。
不过啊,李二,就让我看着你,看着大唐,成为我希望中的模样吧。
如果你所做的,达不到我的心意,那么,我便会以我的想法,去改变大唐。
苏景也不明白,自己为何会对大唐有种特殊的情感,就仿佛是一个老人,照看自家院子那样,仔细的翻土锄地,细细打理,总是盼着它好。
后来苏景明白了,他从后世来到大唐,熟悉的亲人不在了,熟悉的环境也变了,所有的一切认知都已颠覆,但这山,这水,却还是原先的模样,也只有这些,才会令他升起一起眷念。
也唯有这山,这水,这片土地上,记载着他曾经的故事!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苏景的教学很轻松,因为寨子里没有学堂,所以只能聚集在祠堂前方的空地场上。
教学基础差劲,每当日头毒辣,或是刮风下雨的日子,这学堂根本就办不下去,不过经过一个月的启迪,寨子里的娃娃都有了一些变化,已经会写几个字了,这让庄老头激动的要命,已经决定在寨子里用红砖建造一个学堂了,就算以后苏景离开了寨子,他也决定要请先生来教。
下午,庄小虎他们那些喝过忠义酒的少年,要进行体能训练,所以人少了些,留下的都是年小的娃娃,一块用木头拼割成的黑板立在最前方,苏景在前方踱步。
场中的少年,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一个用木头做成的沙盘,这是苏景建议的,寨子里虽然富了,但也没有钱到可以随便使用纸张的地步,而在地上写字,又太麻烦了。不如用木头做个沙盘,上面布满沙子,可以用树枝写字,写完就可擦点,重新使用,也方便练字,就连苗苗和花花也都人手一个,就是不知道她们在鬼画符些什么。
在苗苗和花花这个年纪,是还没有学习的意识呢,或许在她们心里,只是觉得,小伙伴们凑在一起‘画画’很有趣。
刚开始教学的时候,苏景也陷入了一个无东西可教的尴尬情况,不是说他没得教,而是没法教,寨子里的娃娃都没念过书,不认识字,未经过启蒙,自己拿出高深的东西来,他们根本不理解。
教学,尤其是启蒙,最开始自然是教拼音,按照单韵母,声母,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的顺序学习的,有益于学习拼读。
学习之初,自然是要学着去读,因为说话是说给人听的,若是口音有问题,那么便会出现理解上的误差,别人就会听不懂,学问自然也就落了下乘。
可是拼音这种东西,除非以国家的力量强制普及开来,否则就算他教了,也仅仅是在寨子里有用罢了,出了寨子,别人不认同,这根本起不到辅助学习的作用。
苏景也去请教过别山先生,问他正规的私塾,一般都是用什么书籍来给孩子启蒙,老家伙说用《孝经》,当场苏景就蒙了。孝经?这玩意他自己读着都拗口,用这个给几岁的娃娃启蒙,这不是难为人吗!
后来苏景就打算自己搞启蒙作品出来了。
教导孩子当然是《三字经》和《百家姓》了,很可惜的是,《百家姓》是北宋才出现的,而《三字经》要更远些。
他要是把这两篇文章拿出来,估计神童的帽子就永远也摘不掉了,甚至还会吓到一些人。
这与水泥是不一样的,水泥可以说是他贪玩,无意中搞出来的,可《三字经》和《百家姓》就不一样了,这是实打实的学问,要真是现在就搞出来,会把一群大儒吓一跳的。
不过嘛,骆宾王七岁就能作诗,自己十四岁弄出两篇文章来,也没什么不妥嘛!
穿越回大唐,苏景最不怕的就是搞事情了!
吓人?
就吓你了,能怎么滴?
不服?
来咬我啊!
这很悬。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在西方思想浪潮的冲击下,尤其是二战之后,后世的教育对中国古文学,以及其思想性,其实已经不是很涉及了,反而更偏向于知识的实用性,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如四书五经,中庸,论语,又有谁会静下心捧起来去读?
或者说,读了,能赚钱吗?
不能,那在很多人眼里,就没有必要去学。
时代总是进步的,但人们在追求舒适生活的时候,往往抛弃了些什么,很大的问题就是,思想上的高度,已经彻底的跟不上物质上的进步。
古代文人重思想轻物质,但到了后世,人们无论做什么,都会与利益联系起来,就如大学生报考时,首要作为参考的,往往都是毕业后能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所以他们被称为‘学生’,而不是文人。
回到大唐,苏景要想崛起,必然是要走‘士族’这条路的,注定要成为文人,哪怕他不懂这些文书,也要用心的去学。虽说参军为将,建功立业也能得到勋爵,甚至在初唐这个时期,武将才是晋升最快的那类人,但在一个综合的社会体系上来看,文人的地位是要远远大于武将的。
当然,在某个夜晚,梦醒时分,苏景也会思考,自己来到大唐,究竟是为了什么?
有的时候,他也会有一种很疯狂的想法,他有后世先进的技术及思想,又有国士系统这么个大杀器,只要让他聚集起一部分人,给他一个平稳的发展时期,他甚至可以凑起一只军队,与李二争一争天下。
火药,火炮,这些后时代早已淘汰的东西,在大唐这个时期,是绝对的战争利器。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苏景孑然一身来到大唐,已经没有东西可以舍弃了,只要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度过最开始的艰难隐藏时期,度过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不是没有机会的。
虽说如今大唐蒸蒸日上,李二人心所向,苏景也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干的过他,不过若是想起‘与李二争天下’这个大命题,心中总是浮想联翩,让人激动不已。
可是,这真的是苏景想要的吗?
隋末年间的灾难,已经快要把这块土地上的人打没了,若是再来一次,还能剩下多少人?总归是炎黄后世,苏景不想再因为自己而给他们带来灾难了。
苏景不是个好人,但他也不是一个冷血无情的刽子手,尤其是与安寨这些普通的大唐百姓相处久了,他也有点喜欢上大唐这些可爱的人了,得利益的永远都只是上位者,而在他们成王成寇的路上,又会有多少无辜的百姓经历黑暗?
最是无情帝王家,自己做不到无情,自然也成不了帝王。
不过啊,李二,就让我看着你,看着大唐,成为我希望中的模样吧。
如果你所做的,达不到我的心意,那么,我便会以我的想法,去改变大唐。
苏景也不明白,自己为何会对大唐有种特殊的情感,就仿佛是一个老人,照看自家院子那样,仔细的翻土锄地,细细打理,总是盼着它好。
后来苏景明白了,他从后世来到大唐,熟悉的亲人不在了,熟悉的环境也变了,所有的一切认知都已颠覆,但这山,这水,却还是原先的模样,也只有这些,才会令他升起一起眷念。
也唯有这山,这水,这片土地上,记载着他曾经的故事!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苏景的教学很轻松,因为寨子里没有学堂,所以只能聚集在祠堂前方的空地场上。
教学基础差劲,每当日头毒辣,或是刮风下雨的日子,这学堂根本就办不下去,不过经过一个月的启迪,寨子里的娃娃都有了一些变化,已经会写几个字了,这让庄老头激动的要命,已经决定在寨子里用红砖建造一个学堂了,就算以后苏景离开了寨子,他也决定要请先生来教。
下午,庄小虎他们那些喝过忠义酒的少年,要进行体能训练,所以人少了些,留下的都是年小的娃娃,一块用木头拼割成的黑板立在最前方,苏景在前方踱步。
场中的少年,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一个用木头做成的沙盘,这是苏景建议的,寨子里虽然富了,但也没有钱到可以随便使用纸张的地步,而在地上写字,又太麻烦了。不如用木头做个沙盘,上面布满沙子,可以用树枝写字,写完就可擦点,重新使用,也方便练字,就连苗苗和花花也都人手一个,就是不知道她们在鬼画符些什么。
在苗苗和花花这个年纪,是还没有学习的意识呢,或许在她们心里,只是觉得,小伙伴们凑在一起‘画画’很有趣。
刚开始教学的时候,苏景也陷入了一个无东西可教的尴尬情况,不是说他没得教,而是没法教,寨子里的娃娃都没念过书,不认识字,未经过启蒙,自己拿出高深的东西来,他们根本不理解。
教学,尤其是启蒙,最开始自然是教拼音,按照单韵母,声母,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的顺序学习的,有益于学习拼读。
学习之初,自然是要学着去读,因为说话是说给人听的,若是口音有问题,那么便会出现理解上的误差,别人就会听不懂,学问自然也就落了下乘。
可是拼音这种东西,除非以国家的力量强制普及开来,否则就算他教了,也仅仅是在寨子里有用罢了,出了寨子,别人不认同,这根本起不到辅助学习的作用。
苏景也去请教过别山先生,问他正规的私塾,一般都是用什么书籍来给孩子启蒙,老家伙说用《孝经》,当场苏景就蒙了。孝经?这玩意他自己读着都拗口,用这个给几岁的娃娃启蒙,这不是难为人吗!
后来苏景就打算自己搞启蒙作品出来了。
教导孩子当然是《三字经》和《百家姓》了,很可惜的是,《百家姓》是北宋才出现的,而《三字经》要更远些。
他要是把这两篇文章拿出来,估计神童的帽子就永远也摘不掉了,甚至还会吓到一些人。
这与水泥是不一样的,水泥可以说是他贪玩,无意中搞出来的,可《三字经》和《百家姓》就不一样了,这是实打实的学问,要真是现在就搞出来,会把一群大儒吓一跳的。
不过嘛,骆宾王七岁就能作诗,自己十四岁弄出两篇文章来,也没什么不妥嘛!
穿越回大唐,苏景最不怕的就是搞事情了!
吓人?
就吓你了,能怎么滴?
不服?
来咬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