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之回到三国当马超
字体: 16 + -

第三十四章 法正的成长之路

    时间回到公元176年2月8日,扶风郡郿县,这天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突然间一声巨响,天空中似有陨石坠落,伴随着巨响的是一阵阵婴儿的啼哭...法正诞生了,从此法家拉开了一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

    法正的父亲法衍是汉朝的廷尉左监,为人刚正不阿,办案公正,因此法衍给自己的宝贝儿子取名为“正”。

    法正乃法家独子,因而法衍对法正分外疼爱,对法正的教育也十分严厉,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培养儿子身上。

    法衍是汉朝的法律权威人士,书房里每天都有不少刑狱重案的卷宗,而法正自小敏而好学,有过目不忘的天赋,自幼法正就掌握了精湛的法律知识。

    随着法正年龄的增长,见识也在不断的增长,渐渐地,在案件判决上,法正和法衍经常会发生分歧。

    争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然而争论的结果往往是法衍理亏。

    法正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似乎都有他的道理,想法很有特点,想得也比较长远,常常一语点醒了法衍。

    法衍一阵无奈,但输给自己的儿子,又让他觉得十分光荣和欣慰,很多时候,法衍都觉得法正的出现是老天爷的恩赐。

    这天晚上,法府书房内,法衍就着灯火阅览重案卷宗,为一个案子所困。

    只见法衍一双颇有豪气的剑眉皱了起来,不断地唉声叹气。

    这时法正问到:“爹爹怎么了?”

    法衍看了一眼小法正,痛苦地摇了摇头,仿佛突然间苍老了许多,整个人显得凄苦沧桑。

    良久,桌上的烛火闪灭了一下,他才用一种略带沉重的语调打破沉默,问到:“正儿,你觉得什么才是公平?”

    听到父亲这样莫名其妙的问题,小法正愣了一下。平时父亲考较自己,多为律法条例,刑事判决之类,但这一次的问题却有些奇怪。但他还是认真地想了想,犹犹豫豫地答道:

    “众人认可的,即是公平!”

    “众人认可的,即是公平...”法衍喃喃重复着这句话,平日里内含精光的双眼此刻竟有些失神,脸上露出一丝说不清是苦涩还是嘲讽的表情。

    “爹爹,我说得不对么?”小法正见父亲久久没有回过神来,忍不住问到。

    法衍收起了脸上的复杂表现,重新恢复成阴沉严肃的样子,并伸手摸了摸小法正的脑门,沉声说:

    “这个答案,对还是不对,等你长大就能知道了!”

    汉灵帝光和六年(即公元183年),议郎曹操上书为党人鸣冤,廷尉左监法衍负责此案,然谋主法正,年仅七岁,据闻法衍深夜问以“公平”释义...

    在法衍和法真两位长辈身份和学识的渲染下,法正自幼就熟悉了名利官场。这让他分外看重“功名”,从而衍生成“抱负”,可以说赢取功名、世人皆知就是法正一生的抱负,也成了他的信念。

    这也造成了法正成不了一个清心寡欲的人,反而成为了一个不甘寂寞,不愿平凡,非常有个性的人。

    法正的自尊心极强,从小就显示出一种非常奇怪的个性,对他好的人他会加倍对别人好,对他不好的人他也不会给好脸色,相当记恨。

    这样睚眦必报、倔强的性格令法衍和其家人十分担心。

    小时候,法正和大人们下六博棋,输了也不哭,而是暗暗咬牙瞪着对方,非要缠着对方再来一盘,若是对方不答应,他就一顿猛哭。

    而重新开局后,对方在前一局吃掉他什么棋子,小法正也会想法设法地反吃回去,痛痛快快地复了仇。

    “我只要胜利,这是一种享受,我不要失败!”法正每在棋盘上胜利一场,内心就有这样的感受。

    但棋不是靠反吃赢来的,想要赢棋就必须提高棋艺。

    在读书学习之余,法正会将棋盘一摆,想象对面坐着另外一个自己,然后自己和自己下起了棋,谋略算计的能力从棋盘上萌芽。

    渐渐地,法正觉得这个世界其实就像一盘六博棋,但自己并不想成为一枚棋子,相反,他想成为下棋人,而这芸芸众生都将成为自己手中的棋子。

    普通的年轻人有这样的想法,会被大人附加上“狂妄”“无知”的字眼,而法正有了这样的想法,只因为他有足够的资本,因为他自幼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

    法正除了对律法书籍精通,也能把国学经典读进去,并揣摩其中的道理,一瞬成诵,十行并下,淋漓墨字倒映在他那深邃如夜空的眼眸之中。法衍也对法正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法正对于国学经典只是粗略理解,他更希望把时间花在研读谶纬之学阴阳术数上,相比那些之乎者也的文字,法正更喜欢天文地理,行军布阵以及权谋机断。

    法正觉得这些神秘的符号更有意思,里面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分析,是前人社会经验的总结,远比国学经典更为实用。

    而眼见孙子法正的兴趣非常合乎自己的胃口,法真恨不得把自己所知的谶纬神学一下子全部教习给法正。

    但这样的旁门左道,君子之流往往不屑一顾,正经人也不会闲着去学这个,其中就包括法衍。

    可因为这样的旁门左道之术是父亲教导,法衍又不方便拒绝,反正学了也没什么大的坏处,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祖孙二人。

    一个愿学,一个愿教,结果法正不但习到了天文(观星)地理(堪舆)之学,厚黑学的水平也在飙升,这门学问带来最显著的效果就是——有吞食天地之志,改朝换代之谋。

    让法衍意想不到的是,一个奇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步步诞生了,而在之后的经历里,他成功地成长为一个阴谋家。

    日子一天天过去,终于法正长大了。公元196年二月,扶风郡郿县城,乐器铺子门外。

    一名年轻男子靠在梁柱上,修挺的鼻,微微泛白的唇,略显消瘦的面孔,俊美如画,就连呼吸起伏都了无痕迹,他的眼睛微闭,整个人像是睡着了...

    但是他那一双肤色光洁得有些冰冷的手却跟着从乐器铺里传出来的旋律打着拍子,不轻不重,却有节奏。这时,从他的右额角处垂下一缕金色的头发,也随着他的拍子,一颤一颤。

    “法正兄可是对这靡靡之音感兴趣了?可街头杂音难以和宗室正音相比,为何法正兄每次都在此处靠梁打拍?在下实在是不想不明白。”同样靠在一侧梁柱的另一名男子不解地问道。

    “孟达兄啊,你可知,音乐不如人一般有贵贱之分,无论是何旋律,都有其可听可扬之处。”年轻男子的声音若即若离,仿佛是怕掩盖过那一丝旋律,但手中的拍子还是乱了几分。

    “是是是,我说不过你。”被称作孟达的男子露出无奈地苦笑,忽又正色说道:“法正兄,今天可是你行冠礼之日,你却偷跑出来在这里打拍子,若是被你父亲知道,免不了一番责罚,不如尽早回去吧!”

    法正轻荡衣袖,脸上对旋律的痴迷沉醉渐渐淡去。这般又过了片刻,他方才慢慢睁开双眸,瞳子乌黑如夜空,暗影之下幽蓝的浮光一掠,恍惚一瞬间划破了黑暗,转而又很快重新隐匿在一片黑暗中。

    对于站立在一侧的孟达,法正并没有去看他,反而仰面向天——天空呈现出一片昏黄色,细看之下,还能瞧见一点血红,似乎不是什么吉兆,反而是大凶。

    良久,一直负手而立的法正慢慢地转身而行,人影荡荡悠悠,这时若即若离的声音才再次响起:“孟达兄,我们走吧。”

    家庭优越确实是一个好条件,法正靠着较好的家世,每天吃好喝好,营养充足,因此长得虽然不算高大但很帅气。

    法正不愁吃穿,可以一整天待在书房里读书思考,不用耕田干活,养得一身的细皮嫩肉,在书香熏陶下,在气质上显得淡雅斯文。

    除了在家读书思考外,出门后法衍也不会让法正闲着,他可是对自己这个脑子好使的儿子抱着很大的期望,相比于自己的公务,他更看重自家儿子的前途。

    于是法衍有事没事就带着他到各种社交场合,为的就是和名士们打交道,先不说法衍高官的身份摆在那里,就是法正本身也聪颖,谦逊有有礼,对答如流,很快法正就在扶风郡小有名气。

    法正在二十岁那一天行了冠礼。法衍给法正表字孝直。希望自己的儿子做一个孝顺正直的人。

    但法正让他的父亲失望了,综合他后来的表现,字中“直”并没有成为“正直”,而是渐渐发展成“恩怨分明”,“言出必行”那一种毫无掩饰的“直”,这成为了法正本人的性格特点。

    既然长大成人,就可以出仕做官,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了。但法正并不想这么早成亲,大丈夫应当立不世之功,对于一个好男儿来说,儿女情长如何比得上建功立业?

    法正自认读了很多的书籍,而作为世族子弟,也算见过大世面,又精湛法律,了解人性的丑恶,也掌握了权力斗争的手段,他相信只要自己走出这个家门,就能够做出一番事业,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鞭挞天下。

    而未等法正走出家乡在茫茫人海里建功立业,却需要面对一件大事:

    公元196年,关中地区大灾,已逐渐起了饥荒的苗头,饿死的平民不在少数。

    按说遇到这样的天灾,汉朝皇帝应该下诏赈灾。可汉献帝被李傕困于长安,自身难保,更别说救济别人了!

    天下大乱,汉朝名存实亡。各地军阀拥兵自重,割据地盘。

    整个凉州遭遇了连场大战,劳动力大幅度下降,无人耕作,自然就没有粮食。法正的家乡也没能逃过这一次天灾,加冠那天的天色所呈现的凶兆,在今日实践了。

    这该怎么办呢?脑子一向灵光的法正也有些懵了,他有两个选择,一是留下来和族人以及乡亲们寻找粮食度过这次天灾;二是离开家乡,为自己的建功立业寻找一条出路。

    可无论选择哪一个,都不能尽人意。

    此刻的法正正死死地盯住平铺在桌面上的关中地图,双眼因为劳累已经熬出了血丝,但他不能歇息,他要为他的族人和乡亲找到生的希望。

    扶风郡是一定不能待下去了,那应该迁往哪里呢?法正光洁的手在地图上各个地名上游走,首先停留在长安上,那里是天下少有的大都市,物资丰厚。

    可是长安连年战乱,李傕更是挟天子于长安,成为众矢之的,实在太过危险。

    法正的手指在地图上接着往下移,最后停留在汉中二字上,他的双眸随之一亮。汉中乃关中粮仓,离扶风郡并不远,但听闻汉中最近也战事连连,目前的汉中已经被西凉公子马超所占据。

    法正是看不起西凉军的,认为他们和董卓一样,一群边陲莽夫,没有士族的积累和沉淀,成不了大事。

    但听闻马超先败张鲁,后败李傕,再败名将黄忠,已将汉中城经营地固若金汤,应该要比长安城安全很多。

    但是事关族人的生计和安全,法正不敢等闲视之;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事关重大,法正决定对汉中实地考察一番,再做决定。

    于是叫上了好友孟达,二人去往汉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