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故事多
字体: 16 + -

第24章 朝鲜,啊朝鲜,真烦忧

    朝鲜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中央政府面对的一道很难的考题,崛起中的满清王朝也不例外,在阿敏臣服李氏朝鲜王朝之后,他们又不安分起来。满清政权有了范文程这个饱读诗书的老先生,即使朝鲜不闹腾,他都会主动去找朝鲜的,因为历朝历代朝鲜问题的得失,他了若指掌,不解决朝鲜问题,满清政权要想崛起,入主中原那都是一纸空文,因为你的背部总是有个人随时会给你致命一击。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多尔衮认为对付明廷作战,满清消耗有生力量,损耗国力,得不偿失,不可冒然行大兵之举。对朝鲜用兵,永绝满清南征的一切后患,应该尽早了断朝鲜。豪格认为,之前阿敏贝勒进攻朝鲜,与朝鲜已定城下之盟,不可轻易开启战端。说曹操曹操就到了,朝鲜特使觐见,打断了他们的争执。虽然是来承认满清皇帝政权的,但是朝鲜方面依然搞两面多边外交,在签订城下之盟后,更加紧密到大明王朝那里寻求保护,对于不要本钱的承诺,大明王朝肯定能做得到,为了前后夹击的战略需要,大明帝国还是需要这个小伙伴的。在得到承诺好,朝鲜依然尊奉大明王朝是正统,满清是杂牌,不肯行跪拜之礼,不承认皇太极是天下共主。皇太极气得鼻子冒青烟,决定发兵征讨朝鲜,元帅当然是多尔衮,因为他主战,彻底征服朝鲜。

    东征朝鲜,千头万绪的事等着多尔衮一件件去安排,又一次挂帅出征,这次攻打朝鲜、解除后顾之忧是自己主张的,可谓如愿心肠。多尔衮是喜出望外,昼夜与将领商议该如何征战。带着两白旗,豪格的正蓝旗,还有一万两黄旗部众向朝鲜方向进发。这次总的方针是彻底臣服朝鲜,攻进国都,作战兵力部署上,形成两个拳头,一个拳头让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攻打朝鲜都城汉城,另一个拳头自己亲率领主力攻打朝鲜军事要塞江华岛,上次阿敏攻打朝鲜时候没拿下都城,很大原因是朝鲜国君躲到江华岛,当然以前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朝鲜坚持抗战7年多,最终在明帝国支持下打败日本,也是躲在江华岛这个天然的军事要塞。

    多尔衮主意打定后,让多铎、豪格从东,以正白、正蓝两万精锐人马从正面攻击朝鲜都成。阿尔泰,僧格率领八千铁骑偷袭朝鲜西北城市,要大张旗鼓,吸引朝鲜有生力量增援,减缓正面压力。穆尔哈带二千精骑沿江而下,防止援军袭我后方。苏拜负责随行装备和粮草事宜,不得有失。自己亲率主力部队直接向江华岛方向进攻。就这样,多尔衮三只大军,一个虚张声势,吸引朝鲜主力,另外两路主力分别想自己目标城市挺进。阿济格作为多尔衮这一路军的先锋官,急匆匆赶往江华岛,发动猛攻,江华岛一片火海。多尔衮认为阿济格操之过急,应该等等再进攻,但箭在玄上,不得不发,马上派出增援部队前往进攻。

    ??朝鲜国力本来就不行,满指望大明帝国派兵增援,可是这回啊,明朝廷放了朝鲜国王李倧鸽子,毫无音信。朝鲜国王李倧只得背水应战,江华岛早在阿济格屠戮下血红一片,兵少将更少,看这架势抵挡不住。满清铁骑这次下定决心要攻占江华岛,派出的主力作战部队。朝鲜军队抵死抗战,同时收到战报,都城也受到攻击,面对无情的现实,朝鲜国王李倧放弃了江华岛,击中兵力包围都城。朝鲜君臣带走了江华岛朝鲜守军,留下的杂牌部队兵力单薄,在多尔衮的指挥下,五旗兵马似不费吹灰之力便给取下来了。

    耗战一月,国中一片萧条,不能支撑。朝鲜国王李倧无法只得将上次出使清国使团全数斩杀,自罚不敬之罪,将头颅送给了满清多尔衮中军大营,并递上了投降国书。接着,带领满朝文武百官迎降。为表达诚意,将自己的二女儿献给多尔衮作为侍妾,真是陪了夫人又折兵,没有办法,自己惹得祸,包括不争气的几个出使臣子造的孽还需要他这个国王买单,因为他是一国之主,臣下只负责出对策,想选择题的选项,而他国王是主宰者,他听信说的话,做出的抉择,最终由他承担后果。多尔衮看到取得预期目标,命令即刻停止攻城,并上奏皇太极早下决策。这样,没有通过激烈战斗,满清军队就进入了朝鲜国都汉城。

    多尔衮出帐会同多铎、豪格诸人骑马去接受李倧降表,当然,李倧设宴款待,猪牛羊等一批畜生遭到了灭顶之灾,被屠宰献给多尔衮等人享用。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统帅的最高指挥艺术,多尔衮在自己挂帅出征过程中做到了,达到了自己战争生涯的一个高峰,面对迎来送往,这点面子还是给的,毕竟朝鲜李氏王国在朝鲜根深蒂后,以安抚、控制,以朝制朝政策是最好的。就这样,忙了一通,已是三五日之后了,把几位王爷累的身心疲惫。

    豪格作为皇太极的大儿子,拥有自己的主力部队,在满清皇太极政权中占有一席之地,与自己皇叔多尔衮年纪差不多,性子很直。他随军参与了整个决策过程,看到朝鲜国王李倧献公主给多尔衮,自己叔叔享受到了春宵一刻;估计礼物也很多,不计其数。而自己身为皇帝长子却分银未获,得不到重视,心中很是气愤不已。上书皇太极奏道,多尔衮应将朝鲜公主献于皇上才对,而不能未经领导批准就擅自享用,目无君上。如果皇阿玛看着喜欢便自己留着,不喜欢才能又赐于旁人,不能让多尔衮擅自做了主张。皇太极收到密报,也是没办法,多尔衮、豪格这两个人叔侄矛盾作为皇帝他是心知肚明,但是大体上还是要给多尔衮面子,毕竟是皇叔,又是三军统帅,之所以派豪格等人一同出征,也是希望三军有个制约,不能让多尔衮一言堂,否则掉转矛头,也弄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自己就成了阶下囚了,这是皇太极的如意算盘。但是表面工作还是有做的,他回信给豪格、责备道:“你作为皇长子,要以大局为重,不能无事生非。你十四叔随我南征北伐,屡建奇功,好容易才得一子,而今且在襁袍中,今娶朝鲜公主,也是朕久来的愿望。朕岂能为一女子而断了君臣兄弟之间的关系,此事不许再有杂言。”

    豪格见到皇阿玛这种言语更是气愤,往后几天都不去多尔衮中军帐中议事,就这样,新仇旧恨,豪格这位皇太极的大阿哥再次又与多尔衮结下梁子了。豪格心想,你朝鲜不给我,我自己去带点土特产,满清部队像来就有抢劫的优良传统,在豪格的带领下去江华岛屠城。多尔衮、皇太极都被气的没办法,皇太极知道这军队两虎相斗,必有一伤,一个是自己弟弟,一个是自己儿子,伤到谁都不愿意,虽然他们两个人平时关系不好,只是让他们相互制约,没想到闹出这样大的乱子来。派出特使范文程前往处置,安抚、调和两者矛盾。

    却说多尔衮知道豪格马上就要在江华岛屠城了,立马吩咐多铎众人拦截豪格。多铎正想和豪格一决高下,眼瞧着正是个机会,将两白旗分成三路由僧格、阿尔泰、苏拜各自率领。自己又率亲兵两千人准备和豪格在江华岛外碰头。多尔衮又早把这次东征之事抛之脑外,一心想着东征之后与明廷对抗的一些事宜。把谁都拦在帐外,只管天天绕着沙盘转。

    先说豪格那边,文程一到马上拜道:“王爷吉祥,皇上有密旨给你。”豪格听了此话,立即将文程请入帐内摒退左右。文程拉着豪格便道:“肃亲王万不可在此时乱了皇上安排。”豪格便道:“不知皇阿玛此时有何旨给我?”文程道:“皇上的意思当然是要王爷停止干戈,听睿亲王号令班师回京。”

    ??豪格一听此语,火气又升上来了,怒道:“谁知道回京知后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我可不想做当年的褚英。”

    范文程道:“王爷言重了,臣以为这时的情况是大不一样,老汗王在世时个个贝勒有勇有谋,如狼似虎。如今皇上身边左右侍驾,上阵杀敌的就数王爷一个。王爷仔细想想,当时皇上登基封赏诸贝勒之时,荣登亲王之位者,在诸皇子中就您一人。这说明王爷在皇上心中分量无人能比。再者,皇上开创大清帝业将来得有皇上子嗣来承继。皇上一向度量宽宏,当然这也希望他的儿子是这样,如若王爷这些事上做不到这些,定会让皇上对您失望的。”豪格这时才像一觉睡醒的人一样,早没有了一股子狞劲儿了。

    ?多尔衮早把多铎那边安抚好了,派了僧格来至豪格帐中传话,明日一早拔寨回京。次日,五旗人马向京一路折回。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征战,清军攻陷朝鲜李朝南汉山城,彻底臣服朝鲜,多尔衮押送国王家属等182口回到满清都城报捷。自此以后,朝鲜李氏王国再也不敢对满清有任何反抗之意,作为满清附属国、保护国一直保留到几百年后的晚清,并承诺不再属于明帝国的藩属,因为大明王朝出尔反尔,顾不上自己这个小兄弟。就这样,满清政权在解决了西部蒙古问题,可以横冲直撞,随时随地进入明王朝腹地骚扰强掳后,现在有解决了东部问题朝鲜问题,根本上掌控了朝鲜。满清政权很好地完成了考卷,开始一心一意谋取大明帝国江山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