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第一接班人的宿命,蒙冤背黑锅
任何一个人,即使背景再硬,只要你被封为太子或者第一接班人啥的称呼,那你就要等着各方面的攻击吧。抓紧修炼你的防护装备,否则不要怪我没有提醒你。因为你就像一个靶子一样树在那里,大家都拿好箭去射你。你躲过初一躲不了十五,躲了这支箭,躲不了那支箭,等待他们的最终归宿是蒙冤、背黑锅、惨死冤死,被泼一大桶黑墨水。储英就是这样一个悲催的人物,我们来看看吧。
万历八年(1580年)努尔哈赤21岁和自己的老婆佟佳氏生下了他们的嫡长子褚英,童年的储英很悲催,他的亲生母亲佟佳氏早逝,没娘的孩子没人疼,4岁的褚英没有选择只能跟随父亲奔波于刀光剑影之下。他的童年生长在族人的对抗和亲人的暗杀中,一天一小仗,三天一大仗,血腥的战斗场景就像吃饭一样平常,这是他的生活方式。努尔哈赤及小储英的叔叔大伯们战斗之余自然而然教授储英一招半式,就像天龙八部中的郭靖一样师傅众多,储英天生是个练武的好料子,也集百家之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为年轻自然争强好胜,武功高强,天不怕地不怕,路见不平一声吼拔刀相助,该出手时就出手。
10几岁的时候,储英就跟着大部队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18岁的时候,储英就按照他父亲努尔哈赤的命令挂帅出征,讨伐安楚拉库,这是他独立作战的开始。果真虎父无犬子,长期跟随努尔哈赤及身边众多猛将的历练和学习,储英亲自披甲上阵,勇猛无比,充分发挥轻骑兵长处,以闪电战迅速荡平安楚拉库,看来德国总统希特勒统帅的闪电战并不是他的发明专利,我们中国人几百年前就擅长了。就这样,储英占领屯寨几十处、俘虏人口万余人,还有众多牲畜、布匹,雄赳赳气昂昂回去了,努尔哈赤大喜,封他为洪巴图鲁,意思是满洲第一勇士的意思,晋封贝勒。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时年27岁的储英领到一份差事,和叔叔舒尔哈齐、弟弟代善等统兵三千前往蜚悠城,护送蜚悠城主策穆特黑到赫图阿拉归服努尔哈赤。在护佑着500户蜚悠部众返程途中,建州军在一个叫乌碣岩的地方,遭到1万多人乌拉兵的堵截。储英叔叔舒尔哈齐多年征战,经验丰富,看到敌众我寡,畏缩山前,按兵不动,这只是表面现象,原来乌拉部落跟舒尔哈齐是儿女亲家,他不想撕破脸皮,因此他和自己的500属下兵丁静静地站在战场中,好像这场战争与自己无关。初生之犊不怕虎,褚英和弟弟代善,也知道叔叔这层关系,心想你有种,胆敢临阵脱逃,看回去让老头子怎么收拾你,这两个兄弟发表了一次重要讲话,刺激众将士奋勇作战,大意思说啊我们后金勇士勇猛无比,草原上没有人是我们的对手,我们是天之骄子,就联乌拉首领布占泰都被我们俘虏过,我的父汗宽宏大量,放他归途,没想到他不思悔改,归降后又背叛。我们过去能把他放回去,今天就能再把他抓回来,让他再尝尝满洲监狱的滋味和我们砍刀的锋利。他的兵虽然比我们多,却都是老鼠只有数量没有质量。我们却有老天的眷顾,有父王的威名,只要奋勇厮杀,敌兵必破。战争总动员会议之后,带着部众就开向战场。当然他们也不是蛮干,多年战争生涯还是很有经验的,他们在山上立栅扎营,从高处占据优势,派兵守护那500户部众。派出扈尔汉、扬古利率领200人同乌拉军前锋殊死拼杀,吸引敌军的注意力。而褚英则与代善各率兵500,分两路夹击乌拉军。褚英率先冲入敌阵,吼声震天,无人敢挡。乌拉兵兵败逃窜,"如天崩地裂"。这一仗,建州兵斩杀乌拉兵3000多人,获马5000匹,甲3000副,代善擒斩了乌拉大将博克多。
乌碣岩大战削弱了乌拉部的力量。努尔哈赤欣喜万分,以褚英"奋勇当先",赐 以"阿尔哈图图门"尊号即足智多谋之意。之后,在宜罕山城等战役中,褚英也是军功卓着,为努尔哈赤完成女真统一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堪称建立后金的卓越功臣。
因是长子,又屡建战功,功劳太大了,没办法封上了,就立他为接班人吧,让他代替自己处理政务、军务。这年他才29岁。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褚英英勇善战,风头正劲,触犯了既得利益集团利益,像开国五大臣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扈尔汉就不满意,以前都是他们耍威风、逞能的,现在没有自己事情干了,只能看储英表演,满洲王朝成为储英的舞台,他们心中憋了一股闷气。
努尔哈赤兄弟们天生就与褚英不满,因为大家都盯着父汗的宝座,建州没有立嫡以长的传统,诸弟们不满于褚英当嗣子、主国政的地位,都在暗中叫着劲呢。虽然现在是太子,只要没当上汗王,那随时都可能废除的。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五大臣和"四大贝勒"两股势力合流,对付储英。"五大臣"到努尔哈赤那里状告嗣储褚英,欺上瞒下,背叛组织,要自己当汗王等等。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五大臣是努尔哈赤的老班底,心中只认为褚英是小孩蛋子,当作子侄来对待;储英作为****,自然要摆点威风,耍耍排场,他对"五大臣"这样建州的"柱石"和"元勋",缺乏谦恭的态度;对诸弟又没有笼络的智术,而是想趁父汗努尔哈赤在世时,逐渐削夺他们的财富和权力,以便巩固自己的储位。
第一个接班人都是很悲催的命运,储英也不例外。无论怎样争斗,努尔哈赤都有自己的算盘,心想你们这帮子算盘还能逃过我努尔哈赤的火眼金睛,真是小把戏,我还没死呢,我才50多岁呢,身体还硬朗得很,你们就要争权夺利,抢班夺权吗?我还要再活他500年呢。储英确实功高震主啊,与唐朝的李世民不分上下,兵权也很大,弄不好这小子带兵逼宫,送掉我这条老命,结果好一点圈禁我,让我当太上皇。再看自己其他几个儿子代善、皇太极、多尔衮等等都还很年轻,没有形成自己势力,都是相互争斗,可以再培养培养,一时半时危及不到我这个大汗位置。想到这里,努尔哈赤老兄啊,就逐渐打定主意,甚至故意找茬消弱储英权力、财产、军权,进攻乌拉,努尔哈赤都没有派褚英出征,而让他在家留守、反省。
褚英这小子那也不是傻子,征战南北,耳濡目染权势斗争的惨烈性,知道自己将要获罪,也很低调。武装夺权,逼迫父亲让位的想法有没有呢?肯定在反复思考过,但是储英还算明智,自己那点人马到努尔哈赤面前,真是小巫见大巫,不要自取其辱了。还是自己一人获罪,不要让自己老婆孩子命丢掉,更不能让自己部署丧命。想到这里储英选择是默默承受无情的打击,只能学的乖一点,尽量少惹事。然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这样储英小兄弟因为烧香时候讲了几句话,就被黑了,说他心怀不满,努尔哈赤效法当年惩治的舒尔哈齐的办法,将褚英幽禁在高墙之中。
墙倒众人推,破鼓众人捶,朝中大臣在五大臣、四大贝勒策划下,纷纷上书控告褚英的"罪状"是:第一,褚英挑拨离间,使"四贝勒"、"五大臣"彼此不和;第二,声称要索取诸弟贝勒的财物、马匹,引起诸弟不满;第三,曾言:"我即位后,将诛杀与我为恶的诸弟、诸大臣。"
努尔哈赤正愁没办法除掉褚英,要不然危及自己地位,结果机会来了。真是与他的五大臣、四大贝勒心灵相通,不谋而合,众大臣对储英指责,数落他多层罪状。努尔哈赤正好借着这些罪状,大家的怒骂,就为自己杀掉儿子盖上了一层遮羞布,不是自己心狠手辣,而是大家都看你不顺眼,你自己自认倒霉吧。就这样,悲催的褚英被努尔哈赤以不思悔改之名下令处死,年仅36岁。
人死了是无法辩解的,他留给我们记忆的只能是储英这个人躁烈无能、生性残暴、心胸狭隘、贪财好色等等,反正有没有证据的都加在他的身上,你身上没有一个好东西。大家用脑袋想一想就知道,肯定是五大臣和四大贝勒联手贴在储英身上的标签和泼的墨水,努尔哈赤老爷子乐观其成,毕竟是他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总要找点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英明神武,是储英这个逆子逼迫自己杀害他的。因为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我们到那个时代,身临其境体会,储英是个能干的储君,只是争权夺利的牺牲品,包括自己父亲在内也暗算他,假如他的群众基础再好一些,多争取点人支持,或许倒在血泊里面的就是努尔哈赤、皇太极、代善、阿敏以及五大臣了,历史就会改写。在这里,我只能说,储英兄弟,谁叫你命不硬呢。
储英,我想大声对你说,几百年后,有我理解你,你就可以安息了吧!
万历八年(1580年)努尔哈赤21岁和自己的老婆佟佳氏生下了他们的嫡长子褚英,童年的储英很悲催,他的亲生母亲佟佳氏早逝,没娘的孩子没人疼,4岁的褚英没有选择只能跟随父亲奔波于刀光剑影之下。他的童年生长在族人的对抗和亲人的暗杀中,一天一小仗,三天一大仗,血腥的战斗场景就像吃饭一样平常,这是他的生活方式。努尔哈赤及小储英的叔叔大伯们战斗之余自然而然教授储英一招半式,就像天龙八部中的郭靖一样师傅众多,储英天生是个练武的好料子,也集百家之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为年轻自然争强好胜,武功高强,天不怕地不怕,路见不平一声吼拔刀相助,该出手时就出手。
10几岁的时候,储英就跟着大部队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18岁的时候,储英就按照他父亲努尔哈赤的命令挂帅出征,讨伐安楚拉库,这是他独立作战的开始。果真虎父无犬子,长期跟随努尔哈赤及身边众多猛将的历练和学习,储英亲自披甲上阵,勇猛无比,充分发挥轻骑兵长处,以闪电战迅速荡平安楚拉库,看来德国总统希特勒统帅的闪电战并不是他的发明专利,我们中国人几百年前就擅长了。就这样,储英占领屯寨几十处、俘虏人口万余人,还有众多牲畜、布匹,雄赳赳气昂昂回去了,努尔哈赤大喜,封他为洪巴图鲁,意思是满洲第一勇士的意思,晋封贝勒。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时年27岁的储英领到一份差事,和叔叔舒尔哈齐、弟弟代善等统兵三千前往蜚悠城,护送蜚悠城主策穆特黑到赫图阿拉归服努尔哈赤。在护佑着500户蜚悠部众返程途中,建州军在一个叫乌碣岩的地方,遭到1万多人乌拉兵的堵截。储英叔叔舒尔哈齐多年征战,经验丰富,看到敌众我寡,畏缩山前,按兵不动,这只是表面现象,原来乌拉部落跟舒尔哈齐是儿女亲家,他不想撕破脸皮,因此他和自己的500属下兵丁静静地站在战场中,好像这场战争与自己无关。初生之犊不怕虎,褚英和弟弟代善,也知道叔叔这层关系,心想你有种,胆敢临阵脱逃,看回去让老头子怎么收拾你,这两个兄弟发表了一次重要讲话,刺激众将士奋勇作战,大意思说啊我们后金勇士勇猛无比,草原上没有人是我们的对手,我们是天之骄子,就联乌拉首领布占泰都被我们俘虏过,我的父汗宽宏大量,放他归途,没想到他不思悔改,归降后又背叛。我们过去能把他放回去,今天就能再把他抓回来,让他再尝尝满洲监狱的滋味和我们砍刀的锋利。他的兵虽然比我们多,却都是老鼠只有数量没有质量。我们却有老天的眷顾,有父王的威名,只要奋勇厮杀,敌兵必破。战争总动员会议之后,带着部众就开向战场。当然他们也不是蛮干,多年战争生涯还是很有经验的,他们在山上立栅扎营,从高处占据优势,派兵守护那500户部众。派出扈尔汉、扬古利率领200人同乌拉军前锋殊死拼杀,吸引敌军的注意力。而褚英则与代善各率兵500,分两路夹击乌拉军。褚英率先冲入敌阵,吼声震天,无人敢挡。乌拉兵兵败逃窜,"如天崩地裂"。这一仗,建州兵斩杀乌拉兵3000多人,获马5000匹,甲3000副,代善擒斩了乌拉大将博克多。
乌碣岩大战削弱了乌拉部的力量。努尔哈赤欣喜万分,以褚英"奋勇当先",赐 以"阿尔哈图图门"尊号即足智多谋之意。之后,在宜罕山城等战役中,褚英也是军功卓着,为努尔哈赤完成女真统一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堪称建立后金的卓越功臣。
因是长子,又屡建战功,功劳太大了,没办法封上了,就立他为接班人吧,让他代替自己处理政务、军务。这年他才29岁。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褚英英勇善战,风头正劲,触犯了既得利益集团利益,像开国五大臣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扈尔汉就不满意,以前都是他们耍威风、逞能的,现在没有自己事情干了,只能看储英表演,满洲王朝成为储英的舞台,他们心中憋了一股闷气。
努尔哈赤兄弟们天生就与褚英不满,因为大家都盯着父汗的宝座,建州没有立嫡以长的传统,诸弟们不满于褚英当嗣子、主国政的地位,都在暗中叫着劲呢。虽然现在是太子,只要没当上汗王,那随时都可能废除的。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五大臣和"四大贝勒"两股势力合流,对付储英。"五大臣"到努尔哈赤那里状告嗣储褚英,欺上瞒下,背叛组织,要自己当汗王等等。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五大臣是努尔哈赤的老班底,心中只认为褚英是小孩蛋子,当作子侄来对待;储英作为****,自然要摆点威风,耍耍排场,他对"五大臣"这样建州的"柱石"和"元勋",缺乏谦恭的态度;对诸弟又没有笼络的智术,而是想趁父汗努尔哈赤在世时,逐渐削夺他们的财富和权力,以便巩固自己的储位。
第一个接班人都是很悲催的命运,储英也不例外。无论怎样争斗,努尔哈赤都有自己的算盘,心想你们这帮子算盘还能逃过我努尔哈赤的火眼金睛,真是小把戏,我还没死呢,我才50多岁呢,身体还硬朗得很,你们就要争权夺利,抢班夺权吗?我还要再活他500年呢。储英确实功高震主啊,与唐朝的李世民不分上下,兵权也很大,弄不好这小子带兵逼宫,送掉我这条老命,结果好一点圈禁我,让我当太上皇。再看自己其他几个儿子代善、皇太极、多尔衮等等都还很年轻,没有形成自己势力,都是相互争斗,可以再培养培养,一时半时危及不到我这个大汗位置。想到这里,努尔哈赤老兄啊,就逐渐打定主意,甚至故意找茬消弱储英权力、财产、军权,进攻乌拉,努尔哈赤都没有派褚英出征,而让他在家留守、反省。
褚英这小子那也不是傻子,征战南北,耳濡目染权势斗争的惨烈性,知道自己将要获罪,也很低调。武装夺权,逼迫父亲让位的想法有没有呢?肯定在反复思考过,但是储英还算明智,自己那点人马到努尔哈赤面前,真是小巫见大巫,不要自取其辱了。还是自己一人获罪,不要让自己老婆孩子命丢掉,更不能让自己部署丧命。想到这里储英选择是默默承受无情的打击,只能学的乖一点,尽量少惹事。然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这样储英小兄弟因为烧香时候讲了几句话,就被黑了,说他心怀不满,努尔哈赤效法当年惩治的舒尔哈齐的办法,将褚英幽禁在高墙之中。
墙倒众人推,破鼓众人捶,朝中大臣在五大臣、四大贝勒策划下,纷纷上书控告褚英的"罪状"是:第一,褚英挑拨离间,使"四贝勒"、"五大臣"彼此不和;第二,声称要索取诸弟贝勒的财物、马匹,引起诸弟不满;第三,曾言:"我即位后,将诛杀与我为恶的诸弟、诸大臣。"
努尔哈赤正愁没办法除掉褚英,要不然危及自己地位,结果机会来了。真是与他的五大臣、四大贝勒心灵相通,不谋而合,众大臣对储英指责,数落他多层罪状。努尔哈赤正好借着这些罪状,大家的怒骂,就为自己杀掉儿子盖上了一层遮羞布,不是自己心狠手辣,而是大家都看你不顺眼,你自己自认倒霉吧。就这样,悲催的褚英被努尔哈赤以不思悔改之名下令处死,年仅36岁。
人死了是无法辩解的,他留给我们记忆的只能是储英这个人躁烈无能、生性残暴、心胸狭隘、贪财好色等等,反正有没有证据的都加在他的身上,你身上没有一个好东西。大家用脑袋想一想就知道,肯定是五大臣和四大贝勒联手贴在储英身上的标签和泼的墨水,努尔哈赤老爷子乐观其成,毕竟是他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总要找点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英明神武,是储英这个逆子逼迫自己杀害他的。因为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我们到那个时代,身临其境体会,储英是个能干的储君,只是争权夺利的牺牲品,包括自己父亲在内也暗算他,假如他的群众基础再好一些,多争取点人支持,或许倒在血泊里面的就是努尔哈赤、皇太极、代善、阿敏以及五大臣了,历史就会改写。在这里,我只能说,储英兄弟,谁叫你命不硬呢。
储英,我想大声对你说,几百年后,有我理解你,你就可以安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