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主张迁都
左良玉战败退守湖广不敢出战,李自成大军继续北上准备渡黄河,一旦过了黄河就可以直取北京城。可警报传来,陕西总督兼兵部尚书孙传庭发兵十万出潼关前来‘剿匪’。李自成听完大怒;“一个孙传庭还敢反了天,待我生擒于他。”
这话还得从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说起,当时朝廷命孙传庭兼督河南、四川军务,随后升为兵部尚书,改称督师,加督山西、湖广、贵州及江南、北军务,兵部侍郎张凤翔“进言孙传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将,皇上只有此一付家当,不可轻动”。
崇祯帝不从,孙传庭不欲仓促出战,可是在朝廷的催逼下,传庭不得已在八月亲率白广恩、高杰等部10万人出师潼关,同时檄左良玉西上,总兵陈永福、秦翼明分别将河南与四川兵互为犄角。九月,孙传庭在汝州(河南郏县)兵败,李自成一日内追杀四百里地,直撵孟津,明军四万余人战死,损失大量兵器辎重。
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关,总兵白广恩、陈永福投降李自成。李自成以十万军围攻孙传庭,孙传庭向渭南撤退,十月初三,孙传庭战死,时年51岁。崇祯却认为他诈死潜逃,没有给予赠荫。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644年一月,李自成攻下长安城(今陕西西安),长安城六朝古都,西汉、隋唐都是以这里为都城。李自成自不例外,认为自己可以称帝,随后李自成在长安登基称帝,国号大顺,改长安为西京,定为国都,年号永昌元年。
做了皇帝就是与王爷不一样,李自成一改往日的亲和,总是昂着头,大摇大摆地从众人当中走过。他摇晃着脑袋,撇着嘴,似笑非笑一脸的满不在乎与得意,崇祯小儿的紫禁城用不了几日就是我大顺王朝的新都城。
就在此时,在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建立的农民政权。崇祯十七年(1644年)8月9日攻破成都,巡府龙文光,蜀王朱至澍及其嫔妃全部自杀身亡,其他官员当了俘虏。义军进入成都号称60万大军,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州,县,在成都,张献忠先号称秦王,接着宣告建立大西国,改元大顺。建立健全制度,后称帝,以成都为西京。
而在辽东还有个顺治皇帝,那么此时的中国先后出现了四个皇帝,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儿。
那么崇祯早已得到河南战败的通报,孙传庭也战死了,这下可是坏了,老太太吃砒霜——没治了。崇祯赶紧召开御前会议,商量一下对策应敌。
崇祯末年的内阁已经没什么人了,被崇祯杀的杀,寡的寡,贬的贬,谁的命也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吃大酱换来的。一部分老臣退归林下隐身行,只有那些半吊子还在朝中混饭吃。
崇祯帝已经要崩溃了,目前的形势对自己非常不利。清军接连攻占了山东、河北等地的许多州县。张献忠一路沿湖北、湖北夺关占地,准备全面占领四川;更严重的是,李自成已西进潼关,占领了西安,控制了西北,并整顿兵马要直取北京,大有称王建国之势。
面对岌岌可危的形势,崇祯老哥深思熟虑始终考虑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放弃北京转而南迁南京。就目前形势来说是最可行的办法。如果自己重新回到明初立都之处,也许尚可保住江南的半壁江山,这样明朝就不会这么快的走向灭亡,待我缓过这口气来的把你们这些妖人全部咔嚓了,一个不留。想到这里崇祯非常兴奋,马上就要起草拟圣旨南迁。
可突然又止住了自己的行动,想起一个问题。如果自己亲自拟圣旨下令全体在京官员带家属南迁,会不会引发京城的混乱,这样给大家一种不安全感。另外,如果这个主意是从我嘴里说出来的,群臣会不会在背地里嘲笑我、讥讽我,说我是个贪生怕死之君不可辅佐,很有可能因为此事会遗臭万年永世不得翻身!不可、不可。
最好崇祯想到了群臣,不如叫他们提出南迁的事宜,这样我就可以顺坡下驴答应他们的请求。一来;我的面子上过得去,不会被后人写史的人抓住把柄。二来;可以完成我复兴的计划。
崇祯马上下诏旨明日早朝开在京官员扩大廷议公而决之。于是,公园1664年的正月初九早朝上,众朝臣展开了唇枪舌战,一派主张弃地而战,另一派则主张不弃地而战。
主张南迁的大臣说:“把都城迁往南京好处还是多多。其一,南方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其二,南京乃先帝兴家之地,咱们大明建国初期的都城就是在南京。况且南京也是历代古都,基础设施完善。其三;李自成若占领北京,时日长了,可能会跟清军作战,真是赢了平外患,输了平内乱,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啊!其四;陛下南迁法统毫无争议,能够减少内耗凝聚力量。其五;政府机构南迁,可以不给叛贼还有满鞑子留下人员,叫他们无有自己的章法可循。其六;南方有长江天险可以抵住叛军与满鞑子,叫他们自相残杀,待我们积攒力量充足再夺回自己的地盘。
崇祯听这位爱卿说的很在理也很实在,也说道自己的心窝里去了。在当时的情况下,“南迁”似乎是摆脱困境唯一可供选择的方案。长江中游有左良玉十万大军,下游又有江北四镇(四个总兵)的军队扼守长江天堑,南京比北京要安全得多,即使北方陷落,偏安于江南,还是有可能复国的。
那么,主张决不放弃一寸国土的臣子们有他们的说词。当时的宰相、首辅大臣陈演就怀着隐秘的想法。他奏报道“我主万岁,万万使不得迁都南京。成祖立下天子守国门已经二百余年已经深入人心不可更改,也没有必要更改。现在虽然贼匪李自成已经杀奔咱们京师,不妨请来宁远的吴三桂进京勤王,只有关宁铁骑可以制止李自成的东进,不知万岁可行否?”
又是一些大臣的随声附和,同意、赞成,都认为可以引辽东军进关抵抗贼匪。
主张退守南京的和主张坐镇北京与敌人决一死战的双方发生激烈争吵,闹的金銮殿乌烟瘴气的,把崇祯气的不轻,干脆退朝得了,不商量这破事。崇祯一气之下宣布退朝,一个人回到寝宫。
没过几天,崇祯帝又开始合计着南迁的事情,因为这是最大、也是最紧迫的一件事儿。朱由检单独召见驸马都尉巩永固(光宗之女——安乐公主的丈夫),向这位皇亲国戚征询救急对策。巩永固极力鼓动皇帝“南迁”,对皇上说道:“陛下,如果咱们困守京师那就是坐以待毙。老话说的好,人挪活树挪死,干脆事不宜迟马上就搬家。”
不久,官拜左中允的李明睿公开上疏,建议“南迁”。他说:如果皇帝“南迁”,京营兵可以护驾,沿途还可以招募数十万士兵。山东的一些王府可以驻跸,凤阳的中都建筑也可以驻跸,南京有史可法、刘孔昭可以寄托大事,建立中兴大业。北京可以委托给魏藻德、方岳贡等内阁辅臣,辅导太子,料理善后事宜。
朱由检把他的奏疏交给内阁议论。内阁首辅陈演反对“南迁”,示意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严厉谴责李明睿的“邪说”,声色俱厉地扬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
李明睿不服,极力为“南迁”声辩,援引宋室“南迁”后,国祚延续一百五十年的先例,反复论证,只有“南迁”才可以有中兴的希望。
朱由检对光时亨的意见很是反感,当面训斥他是出于“朋党”的意气用事,下达圣旨:“光时亨阻朕南迁,本应处斩,姑饶这遭。”态度虽然十分坚决,但是大臣们都缄口不言。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是支持李明睿的,他写给皇帝的秘密奏疏,提出折中方案,派遣太子“南迁”,把南京作为陪都,留下一条退路,维系民众的希望。朱由检看了他的奏疏,赞叹不已,兴奋得绕着宫殿踱步,把奏折揉烂了还不放手。立即召见内阁首辅陈演,对他说:李邦华说得对!陈演是坚决反对“南迁”的,故意向外透露了这个消息,并且鼓动言官猛烈抨击“南迁”的主张。
朱由检感受到“南迁”的压力,立场发生微妙的变化,他再次召见内阁辅臣时,作出了和他的本意大相径庭的决定:死守北京。他的理由是:如果朕一人单独而去,宗庙社稷怎么办?陵寝怎么办?京师百万生灵怎么办?国君与社稷同生死,是道义的正统。
阁臣们建议,让太子“南迁”,延续国祚。
朱由检反驳道: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且无济于事,太子这样的哥儿孩子家,做得了什么事?先生们乘早研究战守的对策,其他的话不必再讲了,一句话堵住了大家的嘴。
这话还得从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说起,当时朝廷命孙传庭兼督河南、四川军务,随后升为兵部尚书,改称督师,加督山西、湖广、贵州及江南、北军务,兵部侍郎张凤翔“进言孙传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将,皇上只有此一付家当,不可轻动”。
崇祯帝不从,孙传庭不欲仓促出战,可是在朝廷的催逼下,传庭不得已在八月亲率白广恩、高杰等部10万人出师潼关,同时檄左良玉西上,总兵陈永福、秦翼明分别将河南与四川兵互为犄角。九月,孙传庭在汝州(河南郏县)兵败,李自成一日内追杀四百里地,直撵孟津,明军四万余人战死,损失大量兵器辎重。
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关,总兵白广恩、陈永福投降李自成。李自成以十万军围攻孙传庭,孙传庭向渭南撤退,十月初三,孙传庭战死,时年51岁。崇祯却认为他诈死潜逃,没有给予赠荫。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644年一月,李自成攻下长安城(今陕西西安),长安城六朝古都,西汉、隋唐都是以这里为都城。李自成自不例外,认为自己可以称帝,随后李自成在长安登基称帝,国号大顺,改长安为西京,定为国都,年号永昌元年。
做了皇帝就是与王爷不一样,李自成一改往日的亲和,总是昂着头,大摇大摆地从众人当中走过。他摇晃着脑袋,撇着嘴,似笑非笑一脸的满不在乎与得意,崇祯小儿的紫禁城用不了几日就是我大顺王朝的新都城。
就在此时,在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建立的农民政权。崇祯十七年(1644年)8月9日攻破成都,巡府龙文光,蜀王朱至澍及其嫔妃全部自杀身亡,其他官员当了俘虏。义军进入成都号称60万大军,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州,县,在成都,张献忠先号称秦王,接着宣告建立大西国,改元大顺。建立健全制度,后称帝,以成都为西京。
而在辽东还有个顺治皇帝,那么此时的中国先后出现了四个皇帝,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儿。
那么崇祯早已得到河南战败的通报,孙传庭也战死了,这下可是坏了,老太太吃砒霜——没治了。崇祯赶紧召开御前会议,商量一下对策应敌。
崇祯末年的内阁已经没什么人了,被崇祯杀的杀,寡的寡,贬的贬,谁的命也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吃大酱换来的。一部分老臣退归林下隐身行,只有那些半吊子还在朝中混饭吃。
崇祯帝已经要崩溃了,目前的形势对自己非常不利。清军接连攻占了山东、河北等地的许多州县。张献忠一路沿湖北、湖北夺关占地,准备全面占领四川;更严重的是,李自成已西进潼关,占领了西安,控制了西北,并整顿兵马要直取北京,大有称王建国之势。
面对岌岌可危的形势,崇祯老哥深思熟虑始终考虑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放弃北京转而南迁南京。就目前形势来说是最可行的办法。如果自己重新回到明初立都之处,也许尚可保住江南的半壁江山,这样明朝就不会这么快的走向灭亡,待我缓过这口气来的把你们这些妖人全部咔嚓了,一个不留。想到这里崇祯非常兴奋,马上就要起草拟圣旨南迁。
可突然又止住了自己的行动,想起一个问题。如果自己亲自拟圣旨下令全体在京官员带家属南迁,会不会引发京城的混乱,这样给大家一种不安全感。另外,如果这个主意是从我嘴里说出来的,群臣会不会在背地里嘲笑我、讥讽我,说我是个贪生怕死之君不可辅佐,很有可能因为此事会遗臭万年永世不得翻身!不可、不可。
最好崇祯想到了群臣,不如叫他们提出南迁的事宜,这样我就可以顺坡下驴答应他们的请求。一来;我的面子上过得去,不会被后人写史的人抓住把柄。二来;可以完成我复兴的计划。
崇祯马上下诏旨明日早朝开在京官员扩大廷议公而决之。于是,公园1664年的正月初九早朝上,众朝臣展开了唇枪舌战,一派主张弃地而战,另一派则主张不弃地而战。
主张南迁的大臣说:“把都城迁往南京好处还是多多。其一,南方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其二,南京乃先帝兴家之地,咱们大明建国初期的都城就是在南京。况且南京也是历代古都,基础设施完善。其三;李自成若占领北京,时日长了,可能会跟清军作战,真是赢了平外患,输了平内乱,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啊!其四;陛下南迁法统毫无争议,能够减少内耗凝聚力量。其五;政府机构南迁,可以不给叛贼还有满鞑子留下人员,叫他们无有自己的章法可循。其六;南方有长江天险可以抵住叛军与满鞑子,叫他们自相残杀,待我们积攒力量充足再夺回自己的地盘。
崇祯听这位爱卿说的很在理也很实在,也说道自己的心窝里去了。在当时的情况下,“南迁”似乎是摆脱困境唯一可供选择的方案。长江中游有左良玉十万大军,下游又有江北四镇(四个总兵)的军队扼守长江天堑,南京比北京要安全得多,即使北方陷落,偏安于江南,还是有可能复国的。
那么,主张决不放弃一寸国土的臣子们有他们的说词。当时的宰相、首辅大臣陈演就怀着隐秘的想法。他奏报道“我主万岁,万万使不得迁都南京。成祖立下天子守国门已经二百余年已经深入人心不可更改,也没有必要更改。现在虽然贼匪李自成已经杀奔咱们京师,不妨请来宁远的吴三桂进京勤王,只有关宁铁骑可以制止李自成的东进,不知万岁可行否?”
又是一些大臣的随声附和,同意、赞成,都认为可以引辽东军进关抵抗贼匪。
主张退守南京的和主张坐镇北京与敌人决一死战的双方发生激烈争吵,闹的金銮殿乌烟瘴气的,把崇祯气的不轻,干脆退朝得了,不商量这破事。崇祯一气之下宣布退朝,一个人回到寝宫。
没过几天,崇祯帝又开始合计着南迁的事情,因为这是最大、也是最紧迫的一件事儿。朱由检单独召见驸马都尉巩永固(光宗之女——安乐公主的丈夫),向这位皇亲国戚征询救急对策。巩永固极力鼓动皇帝“南迁”,对皇上说道:“陛下,如果咱们困守京师那就是坐以待毙。老话说的好,人挪活树挪死,干脆事不宜迟马上就搬家。”
不久,官拜左中允的李明睿公开上疏,建议“南迁”。他说:如果皇帝“南迁”,京营兵可以护驾,沿途还可以招募数十万士兵。山东的一些王府可以驻跸,凤阳的中都建筑也可以驻跸,南京有史可法、刘孔昭可以寄托大事,建立中兴大业。北京可以委托给魏藻德、方岳贡等内阁辅臣,辅导太子,料理善后事宜。
朱由检把他的奏疏交给内阁议论。内阁首辅陈演反对“南迁”,示意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严厉谴责李明睿的“邪说”,声色俱厉地扬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
李明睿不服,极力为“南迁”声辩,援引宋室“南迁”后,国祚延续一百五十年的先例,反复论证,只有“南迁”才可以有中兴的希望。
朱由检对光时亨的意见很是反感,当面训斥他是出于“朋党”的意气用事,下达圣旨:“光时亨阻朕南迁,本应处斩,姑饶这遭。”态度虽然十分坚决,但是大臣们都缄口不言。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是支持李明睿的,他写给皇帝的秘密奏疏,提出折中方案,派遣太子“南迁”,把南京作为陪都,留下一条退路,维系民众的希望。朱由检看了他的奏疏,赞叹不已,兴奋得绕着宫殿踱步,把奏折揉烂了还不放手。立即召见内阁首辅陈演,对他说:李邦华说得对!陈演是坚决反对“南迁”的,故意向外透露了这个消息,并且鼓动言官猛烈抨击“南迁”的主张。
朱由检感受到“南迁”的压力,立场发生微妙的变化,他再次召见内阁辅臣时,作出了和他的本意大相径庭的决定:死守北京。他的理由是:如果朕一人单独而去,宗庙社稷怎么办?陵寝怎么办?京师百万生灵怎么办?国君与社稷同生死,是道义的正统。
阁臣们建议,让太子“南迁”,延续国祚。
朱由检反驳道: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且无济于事,太子这样的哥儿孩子家,做得了什么事?先生们乘早研究战守的对策,其他的话不必再讲了,一句话堵住了大家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