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议和
上一回说道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四位亲王,还有三位郡王,就是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这七人有实力竞争皇位(有点像欧洲大选哈!)。
就是皇位决定的时候,要满洲贵族来讨论。七个人里面多尔衮兄弟占了三个,他再拉一票就过半数了。
当时这七个人争夺皇位可能性最大的就是两个人,第一个豪格,第二是多尔衮,豪格的有利条件是皇太极的长子,年35岁,屡立军功,有两黄旗支持。多尔衮的有利条件,他父亲努尔哈赤的时候,喜欢他,年龄32,战功卓著,有两白旗支持。
会前多尔衮找索尼探口风,索尼说,说先帝有诸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多尔衮不是皇子,八月十四,开会讨论皇位问题的时候,两黄旗的清兵持枪,带着弓箭,环卫宫殿,会上索尼先发言,他建议立皇子,多尔衮说,说你这个资格不够,你出去,索尼就退席了。完了代善说,帝之长子,当承大统,很明确,就是豪格继位。豪格这时候自己觉得有两黄旗,两红旗支持他,觉得比较有把握,他就又故意谦辞了一下。他说福少德薄,非堪当任。他的意思是我客气一下,大家再一推我不就行了嘛。这时候多尔衮弟弟就说了,说既然你推辞,那就请睿亲王多尔衮做皇帝。多尔衮赶紧就说,说这个事情还得再讨论。于是多铎又提出来了,既然多尔衮谦辞的话,那就请代善来继位,代善说我年纪老了,身体也不好,我不堪大任,代善也推辞,这样继位的事情变成一个僵局了。济尔哈朗因为是属于侄子辈,皇太极的堂兄弟,他没有继承皇位这种可能,就在中间协调。多尔衮考虑了,他如果强行登极的话,势必遭到两黄旗,两红旗和一个蓝旗的反对,就是五个旗的反对,那让豪格继位他又不甘心,怕豪格反过来报复,最后就折衷了。多尔衮说我赞成黄旗的意见,由皇子继位,皇子当中豪格他提出,他不做了,那就请福临继位,福临年纪又小,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我们俩辅政。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就是顺治继位,顺治继位之后,多尔衮就做摄政王,济尔哈朗为辅政王。
那么多尔衮有没有篡位之心,这个问题我估计他有贼心没贼胆。
他的对手也都虎视眈眈盯着皇位,不敢有太大的举动。那么野史记在为了保住福临的皇位,孝庄皇太后下嫁多尔衮,到底有没有这事,正史没有承认过,我认为不肯吧。
满蒙联姻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蒙古族曾经是个战无不胜的民族,大蒙古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但这个帝国不到百年就衰亡了。蒙古分化成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大块。孝庄所在的科尔沁部落是在漠南东边的一个分支。
有的电影电视剧说他们俩是一见钟情,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等等吧。
所以,多尔衮与孝庄之间并没有什么一见钟情、生死相许。当然首先是没有机会,在集体聚会上见过三次的两个人,就要爱得死去活来是不太现实的(现代剧看多了的人总以为是)。
其次是没有合理性,对科尔沁部落的女人而言,婚姻是一种使命的达成。爱情,从来没想过。就是族长叫你嫁给谁是对族人的一种使命和利益的交换。
野史记在说是孝庄皇太后为了巩固自己儿子福临的皇位而出于无奈而下嫁的。但凡长点脑子的人都回想,自己儿子是皇上,那么此时的孝庄就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想摆平一两个权臣还是很轻松的,也不至于用女色来拉拢多尔衮。
况且与多尔衮实力不相上下的还有济尔哈朗、代善、豪格等人在均衡朝中各派势力,我估计多尔衮也得会考虑一下。
野史说庄妃嫁给了多尔衮,有三条证据。
第一个论据是明末清初抗清将领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中写道,“上寿称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上寿”就是祝寿的意思,所以应该在说一个寿宴。
“合卺”是古代少数民族结婚时候的一种习俗,有点像现代的交杯酒的意思。“慈宁宫里烂盈门”,就是说太后宫里的人都非常高兴。“大礼恭逢太后婚”,这个就说得特别清楚了。就是皇太后的寿辰与婚宴在一起办的意思。
第二个证据是多尔衮称谓的变化,从“辅政王”到“摄政王”,到最后的“皇父摄政王”,称谓的变化是大有讲究的。最后称“皇父摄政王”是孝庄和多尔衮结婚的一个重要证据。这恰恰证明了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两个人的关系从隐秘到公开的过程。
第三条理论依据是,清朝的三大皇家陵园分别为清北陵、清东陵和清西陵。皇太极的墓地位于辽宁沈阳的清北陵,而孝庄被葬在了河北遵化的清东陵,两地相距400多公里。按照清朝早期丧葬制度,皇后无论是死在皇帝之前,还是死在皇帝之后,那都是要和皇帝进行合葬。孝庄没有和皇太极合葬,上怕死后无有脸面去见死鬼怕皇太极说自己不杰不烈。
其实这都是闲人闲聊,任要想埋汰一个人总能找出各种说词和理由。咱们老百姓茶余饭后都乐意聊天,聊一下自己身边的事,什么张家长李家短,三个蛤蟆四只眼。没事也得给你编出点事来,要不哪来的编剧这一行啊!更何况张煌言是有名的抗清人士,为了恢复大明江山而奋斗一生,自然而然的得编出一套侮辱满人的语录,不稀奇。
多尔衮顺利的做上摄政王以后,把心思全部投入到了入主中原的大事上。现在中原大乱,乱得像一锅糊粥。不过辽东十之八九已是自己地盘,惟有宁远与山海关还是大明的领地,吴三桂依旧手持四五万辽东精锐在把守,曾经派出人马与之较量,可都已失败告终。宁远城是个难碰的钉子,强攻不可,智取我还没想好,这倒是烦了难。
没过多久有密信传来,据卧底在中原的细作来信,李自成建立了大顺国在西安称帝,年号永昌。声势浩大,已经把农民军的规模扩大到了三十万,已经把洛阳打下并活活煮了福王,真是令人威慑。
多尔衮眼前就是一亮没想到李自成如此厉害,看来将来他就是大明王朝的终结者了,可我等盖如何。我可听说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不像明军那么腐败废物,老能打了,打仗之前都吃符念咒往肚子里打鸡血,是不是真的不太清楚,反正传的很厉害。
如果自己在不出手坐以待毙,恐怕中原涿鹿就没自己的份了。他马上联系济尔哈朗商量一下下一步的战略。
济尔哈朗年事已高不想过多操心,只想静下心来要尊处优,但是多尔衮找到自己不得不来。二人仔细一谈,大致意思一致,都同意进军中原。那么怎么进军中原这是个头等大事,是打破山海关直至北京,还是绕过长城进军北京,这两条路对于目前来说满清还是可行的。
不过多尔衮另有打算,他对济尔哈朗说道:“哥哥所言是咱们的一贯做法也是传统做法。不过呢,小弟却有新的主意。”
“哦!什么主意,兄弟不妨讲来。”
“现在中原农民义军大起,各路义军已经形成气候儿,明政府已经是秋后的蚂蚱没几天蹦头了。咱们的实力要想直接打下北京恐怕会伤病损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瘦死的马大。咱们可以联合义军趁火打劫一举灭掉明朝,而后在和他们平分疆土。,等我们在北中国建立了良好的人脉再下黄河一统华夏,怎么样哥哥?”
“纵横天下论英雄未有贤弟你呀!小兄我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就依你的想法去办,哥哥我愿意效犬马之劳。”
二人商量妥当拟了一份折子递交皇上,福临才几岁懂滴个六哇!一切由二位亲王多多操劳就是。
多尔衮大喜,回到府上自己给李自成写了封亲笔信,信商上大致如下;
尊敬的大顺国皇帝李自成陛下,你猜我是谁,我不说不肯定不知道,我一说你一准儿知道,我就是大清帝国睿亲王多尔衮。哈哈!猜到了吗?
咱们哥们儿是铁拐李把眼挤——你也别糊弄我、我更甭糊弄你。豁子嘴吃肥肉——肥也别说肥。目前的形式是秃子上的虱子——明摆着。大明江山不固,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那么你大顺国想独霸中原,可我大清更想独得天下。那么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那样一来恐怕明朝的遗老遗少会在次复活,趁我们限于鏖战之时会绝地反击,反倒令你我两家各自受损。依我看来倒不如咱们两家联合会有一番大——的——作——为。
就是皇位决定的时候,要满洲贵族来讨论。七个人里面多尔衮兄弟占了三个,他再拉一票就过半数了。
当时这七个人争夺皇位可能性最大的就是两个人,第一个豪格,第二是多尔衮,豪格的有利条件是皇太极的长子,年35岁,屡立军功,有两黄旗支持。多尔衮的有利条件,他父亲努尔哈赤的时候,喜欢他,年龄32,战功卓著,有两白旗支持。
会前多尔衮找索尼探口风,索尼说,说先帝有诸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多尔衮不是皇子,八月十四,开会讨论皇位问题的时候,两黄旗的清兵持枪,带着弓箭,环卫宫殿,会上索尼先发言,他建议立皇子,多尔衮说,说你这个资格不够,你出去,索尼就退席了。完了代善说,帝之长子,当承大统,很明确,就是豪格继位。豪格这时候自己觉得有两黄旗,两红旗支持他,觉得比较有把握,他就又故意谦辞了一下。他说福少德薄,非堪当任。他的意思是我客气一下,大家再一推我不就行了嘛。这时候多尔衮弟弟就说了,说既然你推辞,那就请睿亲王多尔衮做皇帝。多尔衮赶紧就说,说这个事情还得再讨论。于是多铎又提出来了,既然多尔衮谦辞的话,那就请代善来继位,代善说我年纪老了,身体也不好,我不堪大任,代善也推辞,这样继位的事情变成一个僵局了。济尔哈朗因为是属于侄子辈,皇太极的堂兄弟,他没有继承皇位这种可能,就在中间协调。多尔衮考虑了,他如果强行登极的话,势必遭到两黄旗,两红旗和一个蓝旗的反对,就是五个旗的反对,那让豪格继位他又不甘心,怕豪格反过来报复,最后就折衷了。多尔衮说我赞成黄旗的意见,由皇子继位,皇子当中豪格他提出,他不做了,那就请福临继位,福临年纪又小,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我们俩辅政。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就是顺治继位,顺治继位之后,多尔衮就做摄政王,济尔哈朗为辅政王。
那么多尔衮有没有篡位之心,这个问题我估计他有贼心没贼胆。
他的对手也都虎视眈眈盯着皇位,不敢有太大的举动。那么野史记在为了保住福临的皇位,孝庄皇太后下嫁多尔衮,到底有没有这事,正史没有承认过,我认为不肯吧。
满蒙联姻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蒙古族曾经是个战无不胜的民族,大蒙古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但这个帝国不到百年就衰亡了。蒙古分化成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大块。孝庄所在的科尔沁部落是在漠南东边的一个分支。
有的电影电视剧说他们俩是一见钟情,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等等吧。
所以,多尔衮与孝庄之间并没有什么一见钟情、生死相许。当然首先是没有机会,在集体聚会上见过三次的两个人,就要爱得死去活来是不太现实的(现代剧看多了的人总以为是)。
其次是没有合理性,对科尔沁部落的女人而言,婚姻是一种使命的达成。爱情,从来没想过。就是族长叫你嫁给谁是对族人的一种使命和利益的交换。
野史记在说是孝庄皇太后为了巩固自己儿子福临的皇位而出于无奈而下嫁的。但凡长点脑子的人都回想,自己儿子是皇上,那么此时的孝庄就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想摆平一两个权臣还是很轻松的,也不至于用女色来拉拢多尔衮。
况且与多尔衮实力不相上下的还有济尔哈朗、代善、豪格等人在均衡朝中各派势力,我估计多尔衮也得会考虑一下。
野史说庄妃嫁给了多尔衮,有三条证据。
第一个论据是明末清初抗清将领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中写道,“上寿称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上寿”就是祝寿的意思,所以应该在说一个寿宴。
“合卺”是古代少数民族结婚时候的一种习俗,有点像现代的交杯酒的意思。“慈宁宫里烂盈门”,就是说太后宫里的人都非常高兴。“大礼恭逢太后婚”,这个就说得特别清楚了。就是皇太后的寿辰与婚宴在一起办的意思。
第二个证据是多尔衮称谓的变化,从“辅政王”到“摄政王”,到最后的“皇父摄政王”,称谓的变化是大有讲究的。最后称“皇父摄政王”是孝庄和多尔衮结婚的一个重要证据。这恰恰证明了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两个人的关系从隐秘到公开的过程。
第三条理论依据是,清朝的三大皇家陵园分别为清北陵、清东陵和清西陵。皇太极的墓地位于辽宁沈阳的清北陵,而孝庄被葬在了河北遵化的清东陵,两地相距400多公里。按照清朝早期丧葬制度,皇后无论是死在皇帝之前,还是死在皇帝之后,那都是要和皇帝进行合葬。孝庄没有和皇太极合葬,上怕死后无有脸面去见死鬼怕皇太极说自己不杰不烈。
其实这都是闲人闲聊,任要想埋汰一个人总能找出各种说词和理由。咱们老百姓茶余饭后都乐意聊天,聊一下自己身边的事,什么张家长李家短,三个蛤蟆四只眼。没事也得给你编出点事来,要不哪来的编剧这一行啊!更何况张煌言是有名的抗清人士,为了恢复大明江山而奋斗一生,自然而然的得编出一套侮辱满人的语录,不稀奇。
多尔衮顺利的做上摄政王以后,把心思全部投入到了入主中原的大事上。现在中原大乱,乱得像一锅糊粥。不过辽东十之八九已是自己地盘,惟有宁远与山海关还是大明的领地,吴三桂依旧手持四五万辽东精锐在把守,曾经派出人马与之较量,可都已失败告终。宁远城是个难碰的钉子,强攻不可,智取我还没想好,这倒是烦了难。
没过多久有密信传来,据卧底在中原的细作来信,李自成建立了大顺国在西安称帝,年号永昌。声势浩大,已经把农民军的规模扩大到了三十万,已经把洛阳打下并活活煮了福王,真是令人威慑。
多尔衮眼前就是一亮没想到李自成如此厉害,看来将来他就是大明王朝的终结者了,可我等盖如何。我可听说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不像明军那么腐败废物,老能打了,打仗之前都吃符念咒往肚子里打鸡血,是不是真的不太清楚,反正传的很厉害。
如果自己在不出手坐以待毙,恐怕中原涿鹿就没自己的份了。他马上联系济尔哈朗商量一下下一步的战略。
济尔哈朗年事已高不想过多操心,只想静下心来要尊处优,但是多尔衮找到自己不得不来。二人仔细一谈,大致意思一致,都同意进军中原。那么怎么进军中原这是个头等大事,是打破山海关直至北京,还是绕过长城进军北京,这两条路对于目前来说满清还是可行的。
不过多尔衮另有打算,他对济尔哈朗说道:“哥哥所言是咱们的一贯做法也是传统做法。不过呢,小弟却有新的主意。”
“哦!什么主意,兄弟不妨讲来。”
“现在中原农民义军大起,各路义军已经形成气候儿,明政府已经是秋后的蚂蚱没几天蹦头了。咱们的实力要想直接打下北京恐怕会伤病损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瘦死的马大。咱们可以联合义军趁火打劫一举灭掉明朝,而后在和他们平分疆土。,等我们在北中国建立了良好的人脉再下黄河一统华夏,怎么样哥哥?”
“纵横天下论英雄未有贤弟你呀!小兄我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就依你的想法去办,哥哥我愿意效犬马之劳。”
二人商量妥当拟了一份折子递交皇上,福临才几岁懂滴个六哇!一切由二位亲王多多操劳就是。
多尔衮大喜,回到府上自己给李自成写了封亲笔信,信商上大致如下;
尊敬的大顺国皇帝李自成陛下,你猜我是谁,我不说不肯定不知道,我一说你一准儿知道,我就是大清帝国睿亲王多尔衮。哈哈!猜到了吗?
咱们哥们儿是铁拐李把眼挤——你也别糊弄我、我更甭糊弄你。豁子嘴吃肥肉——肥也别说肥。目前的形式是秃子上的虱子——明摆着。大明江山不固,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那么你大顺国想独霸中原,可我大清更想独得天下。那么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那样一来恐怕明朝的遗老遗少会在次复活,趁我们限于鏖战之时会绝地反击,反倒令你我两家各自受损。依我看来倒不如咱们两家联合会有一番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