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大清革新
说道松锦大战顾名思义,双方发生战争的主战场就是锦州和松山两地,这场战役发生在明崇祯十三年至十五年(即公元一六四零年至一六四二年),清崇德五年至崇德七年。双方各投入十万多万兵马,这场战役也决定了双方各自的命运。松锦大战距离宁远大捷已过去十年,那么这期间双方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宁远一战后金失败,努尔哈赤在当年的八月就不幸身亡,大汗一死后金不能没有领导,岂不是群龙无首。于是在众人的拥护下四大贝勒组成的联合执政府,被称为‘四尊佛’。那么在四大贝勒当中,地位、威望、人品最高的莫属皇太极。于天启七年又一次发动了对明朝宁远的进攻,第一;皇太极恨死了袁崇焕,恨不得吃尔之肉,喝尔之血。第二就是确立在后金八旗当中的领导地位。
皇太极也行可谓不小,自打努尔哈赤死后,这几位贝勒明争暗斗,谁也不服谁,都不想寄人篱下。皇太极更是对这把皇位窥视许久,每常暗想:“皇阿玛已离世,要是按照排位接班的话,轮也轮不到我的头上,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五毒不狠非丈夫,我不动手反被他害。”
那么必须确立自己的地位,只好发动了宁远二次大战,结果呢?久攻不下,在锦州与宁远两处皆失利,史称‘宁锦大捷’,这里不做重点介绍。
皇太极掌握大权之后,现在整个八旗当中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这皇位必须得坐稳坐牢,有不服自己的政敌必须干死,若有搞颜色革命的必须扼杀在摇篮里。
皇太极审时度势,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极为不利,四面受敌,于是选择用武力解决这一切。
皇太极继位之初,后金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由于多次对外掠夺,处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鲜的包围。内部由于贵族分权势力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他虽继承了汗位,但实际上是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按月分值”政务。权力分散,事事掣肘,徒有“一汗虚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封建化的改革,皇太极采取各个击破的手段,打击、削弱分权势力,提高汉权。
先后对朝鲜、蒙古多次用兵,不服就收拾你们,蒙古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而朝鲜更是窝囊废一个,这两家根部就打过后金,不得已拱手称臣。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皇太极具有他父亲那种野心。
皇太极在国内大力实行改革时,并没有放弃努尔哈赤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政策。他认为要战胜明朝,首先要征服蒙古和朝鲜,这既可以解除后顾之懮,又可以利用他们的力量,共同对付明朝。天聪元年一月,皇太极不宣而战,命阿敏、济尔哈朗、阿济格等人,率三万大军入侵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都和约》。1636年,皇太极又以朝鲜“屡败盟誓”,“助明害我”为由,亲率十万大军入侵朝鲜,包围南汉山城。国王李被迫投降,称臣纳贡,允诺与明朝断绝往来,并将王子送沈阳为人质。对蒙古,皇太极采取“慑之以兵,怀之以德”的政策。首先争取与察哈尔林丹汗不和的科尔沁、喀喇沁等部的归附。天聪二年,达成共同征讨林丹汗的协议。经过几次征战,林丹汗势力大衰。八年,林丹汗在青海大草滩出痘病死。九年初,皇太极命多尔衮等率一万人渡黄河西进,至托里图,俘获了林丹汗子额哲及其部众一千余户,统一了漠南蒙古。为了笼络蒙古封建上层分子,皇太极用联姻、赏赐、封王封爵、定外藩功臣袭职例、崇奉喇嘛教、与西藏僧俗头领建立联系等手段,取得了蒙古诸部的支持和效忠。
统一漠南;天聪六年(明崇祯五年,1632)四月初一,皇太极率军离沈阳,西征林丹汗,适值辽河水涨,人马浮水而过,两昼夜始渡完。沿途蒙古各部贝勒纷纷遵奉率兵从征谕旨前来相会,到十二比来会者有喀喇沁、土默特、喀喇车里克、伊苏忒、扎鲁特、敖汉、奈曼、阿禄、巴林、科尔沁等部及北边蒙古诸部奥巴等数十位贝勒,均献酒献马,汗设大宴相待。
四月十六日,金汗召集各贝勒,嘉奖踊跃遵命之贝勒,训斥怠缓之人。皇太极谕:“朕以察哈尔不道,整旅往征,先期谕令尔等率本部兵来会。今尔等所领之兵,多寡不齐,迟速亦异,惟科尔沁部土谢图额驸奥巴率来军士甚多,又不惜所蓄马匹,散给部众,疾驰来会”,“足见立心诚意,忧乐相同,朕甚嘉之”。至于舅舅吴克善的行动,则使“朕心不甚欢乐”。扎鲁特部诸贝勒,“尚属实心效力”,敖汉、奈曼诸贝勒,亦“较优,然也未为尽善”。巴林诸贝勒似尚畏惧察哈尔,且“吝惜马匹,怠缓不前”,阿禄诸贝勒“深受林丹汗之欺凌,乃此次并不思仗朕之力以复仇,而不多发兵马”,“仅以一旅之师勉强应命”,“应俟班师日议罪”。各贝勒皆叩首受命。这次训谕,对激励和鞭策蒙古踊跃从征,起了很大作用。
皇太极下令,日夜兼程,直取林丹汗住地,一举荡平察哈尔。四月二十二日,大军过兴安岭,行军已达一千三百多里(从沈阳算起)。但是,连一个察哈尔人也未看到,原来镶黄旗固山额真达尔哈家的两名旧蒙古人,于十八日夜间潜盗良马六匹,飞奔察哈尔,通知金兵大举来攻。“林丹汗闻之大惧,遍谕部众,弃本土而奔,遣入赴归化城(今年蒙********),驱富民及牲畜尽渡黄河。察哈尔国人仓卒逃遁,一切辎重,皆委之而去。”皇太极知悉此情,谕领兵诸贝勒大臣:“察哈尔知我整旅而来,必不敢交锋,追愈急,则彼遁愈远,我军马疲粮竭,不如且赴归化城暂住”。于是大军向归化城前进。五月二十三日,至木鲁哈喇克沁,分兵两翼,左翼以贝勒阿济格为帅,率科尔沁土谢图额驸奥巴及巴林、扎鲁特、喀喇沁、土默特、阿禄等部兵一万,往掠大同、宣府边外一带察哈尔部民;右翼命济尔哈朗、岳托、德格类、萨哈廉、多尔衮、多铎、豪格等贝勒领兵二万,往掠归化城黄河一带部民;汗与大贝勒代善、贝勒莽古尔泰统大军继进。二十七日获悉,林丹汗闻金兵入境,惊慌失措,“尽携部民、牲畜、财物,渡黄河以遁,所遗止穷民耳”。这一天,大军行驰七百里,西至黄河木纳汉山,东至宣府,自归化城南及明国边境,“所在居民逃匿者,悉俘之,归附者,编为户口”。
另外,皇太极早就下定决心,要在有生之年完成他父皇未完成的遗愿,那就是入主中原。
这得说明皇太极不仅在军事上颇有才能,在治国方面那也是天才,在这一点上要比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强上许多。
在治国方面皇太极具有与时俱进、超英赶美的思想理念,始终走在改革浪潮的前端和‘前列腺’上。他一系列别具一格的创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子孙后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咱们举个例子,比如说将国号由大金改为大清,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改国号不是开玩笑的,你以为做买卖呢,上嘴唇一碰下嘴唇,换个幌子就开张,这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国号那可是决定将来整个王朝命运的大事,这足以证明皇太极对自己王朝将来的命运充满自信。
再有,组建内阁和督察院、六部等等,完全学习汉人的政治体系,不仅学习汉人的生活习惯,还不断提高自己地盘上汉人的地位,不在歧视和屠戮汉人,保持汉人的平等地位,使汉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有着安全保证和自信感。他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强调满洲、蒙古、汉人之间的关系“譬诸五味,调剂贵得其宜”。他决定:汉人壮丁,分屯别居;汉族降人,编为民户;善待逃人,放宽惩治——“民皆大悦,逃者皆止”。
不仅对汉人提高地位,对汉族官员也大大提高在朝的地位,汉官原从属满洲大臣,自己的马不能骑,自己的牲畜不能用,自己的田不能耕;官员病故,妻子要给贝勒家为奴。皇太极优礼汉官,以此作为笼络汉族上层人物的一项重要政策。对归降的汉官给予田地,分配马匹,进行赏赐,委任官职。皇太极重用汉官,范文程是一个例子。“太宗即位,召直左右”,参与军政大计。每逢议事,总问:“范章京知道吗?”遇有奏事不当之处,总是说:“为什么不和范章京商量呢?”大家说:“范章京也这么说。”太宗就认可。有一次范文程在皇宫里进食,看着满桌佳肴美味,想起老父亲,停箸不食。太宗明白他的心思,立即派人把这桌酒席快马送到范文程家里。后来,范文程做到内秘院大学士,这是清朝汉人任相之始。
另外将自己的建州部改为满洲,去除女真民族这个名字,改为满族,成为中国大家庭里的新成员。
那么国家、民族、文字以及官僚体系都得以完善,最后一步就该发展生产了,搞封建社会的经济建设。
在经济上,由于努尔哈赤晚年在辽东实行“抗拒者被戮,俘取者为奴”的奴隶制政策,汉人纷纷逃亡和暴动,生产凋敝,后金社会动荡不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皇太极执政伊始,便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针,把原先努尔哈赤所推行的汉人每十三壮丁编为一庄,按满官品级分给为奴的政策改为每备御止给壮丁八人、牛二头、以备使令,其余汉人分屯别居,用汉官管理,使大量汉族奴隶取得了”“民户”地位,成为后金政权下的个体农民。
天聪五年,皇太极颁布《离主条例》,其中规定“凡奴隶主犯有私行拓猎、擅杀人命、隐匿战利品、奸污属下妇女、冒功滥荐、压制申诉等罪,许奴仆告发,准其离主”。这一条例,限制了满洲贵族的某些特权,有利于奴仆争取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皇太极注意体恤民力,凡有妨农务的工程,一律不复兴筑,使百姓能“专勤南亩,以重本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粮食基本上能够自给,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看来皇太极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改革家,还是一位准经济学家和教育专家。在短短几年内国家gdp连续增长,粮食做到自给自足,与此同时还不断派军队越过长城,直抵大明中原内地去掠夺物资、人畜等,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需要,国家富裕,咱们老百姓腰包里也得是鼓的。
通过几年的对内发展和对外掠夺,清朝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那真是威震一方无不服气。
宁远一战后金失败,努尔哈赤在当年的八月就不幸身亡,大汗一死后金不能没有领导,岂不是群龙无首。于是在众人的拥护下四大贝勒组成的联合执政府,被称为‘四尊佛’。那么在四大贝勒当中,地位、威望、人品最高的莫属皇太极。于天启七年又一次发动了对明朝宁远的进攻,第一;皇太极恨死了袁崇焕,恨不得吃尔之肉,喝尔之血。第二就是确立在后金八旗当中的领导地位。
皇太极也行可谓不小,自打努尔哈赤死后,这几位贝勒明争暗斗,谁也不服谁,都不想寄人篱下。皇太极更是对这把皇位窥视许久,每常暗想:“皇阿玛已离世,要是按照排位接班的话,轮也轮不到我的头上,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五毒不狠非丈夫,我不动手反被他害。”
那么必须确立自己的地位,只好发动了宁远二次大战,结果呢?久攻不下,在锦州与宁远两处皆失利,史称‘宁锦大捷’,这里不做重点介绍。
皇太极掌握大权之后,现在整个八旗当中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这皇位必须得坐稳坐牢,有不服自己的政敌必须干死,若有搞颜色革命的必须扼杀在摇篮里。
皇太极审时度势,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极为不利,四面受敌,于是选择用武力解决这一切。
皇太极继位之初,后金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由于多次对外掠夺,处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鲜的包围。内部由于贵族分权势力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他虽继承了汗位,但实际上是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按月分值”政务。权力分散,事事掣肘,徒有“一汗虚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封建化的改革,皇太极采取各个击破的手段,打击、削弱分权势力,提高汉权。
先后对朝鲜、蒙古多次用兵,不服就收拾你们,蒙古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而朝鲜更是窝囊废一个,这两家根部就打过后金,不得已拱手称臣。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皇太极具有他父亲那种野心。
皇太极在国内大力实行改革时,并没有放弃努尔哈赤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政策。他认为要战胜明朝,首先要征服蒙古和朝鲜,这既可以解除后顾之懮,又可以利用他们的力量,共同对付明朝。天聪元年一月,皇太极不宣而战,命阿敏、济尔哈朗、阿济格等人,率三万大军入侵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都和约》。1636年,皇太极又以朝鲜“屡败盟誓”,“助明害我”为由,亲率十万大军入侵朝鲜,包围南汉山城。国王李被迫投降,称臣纳贡,允诺与明朝断绝往来,并将王子送沈阳为人质。对蒙古,皇太极采取“慑之以兵,怀之以德”的政策。首先争取与察哈尔林丹汗不和的科尔沁、喀喇沁等部的归附。天聪二年,达成共同征讨林丹汗的协议。经过几次征战,林丹汗势力大衰。八年,林丹汗在青海大草滩出痘病死。九年初,皇太极命多尔衮等率一万人渡黄河西进,至托里图,俘获了林丹汗子额哲及其部众一千余户,统一了漠南蒙古。为了笼络蒙古封建上层分子,皇太极用联姻、赏赐、封王封爵、定外藩功臣袭职例、崇奉喇嘛教、与西藏僧俗头领建立联系等手段,取得了蒙古诸部的支持和效忠。
统一漠南;天聪六年(明崇祯五年,1632)四月初一,皇太极率军离沈阳,西征林丹汗,适值辽河水涨,人马浮水而过,两昼夜始渡完。沿途蒙古各部贝勒纷纷遵奉率兵从征谕旨前来相会,到十二比来会者有喀喇沁、土默特、喀喇车里克、伊苏忒、扎鲁特、敖汉、奈曼、阿禄、巴林、科尔沁等部及北边蒙古诸部奥巴等数十位贝勒,均献酒献马,汗设大宴相待。
四月十六日,金汗召集各贝勒,嘉奖踊跃遵命之贝勒,训斥怠缓之人。皇太极谕:“朕以察哈尔不道,整旅往征,先期谕令尔等率本部兵来会。今尔等所领之兵,多寡不齐,迟速亦异,惟科尔沁部土谢图额驸奥巴率来军士甚多,又不惜所蓄马匹,散给部众,疾驰来会”,“足见立心诚意,忧乐相同,朕甚嘉之”。至于舅舅吴克善的行动,则使“朕心不甚欢乐”。扎鲁特部诸贝勒,“尚属实心效力”,敖汉、奈曼诸贝勒,亦“较优,然也未为尽善”。巴林诸贝勒似尚畏惧察哈尔,且“吝惜马匹,怠缓不前”,阿禄诸贝勒“深受林丹汗之欺凌,乃此次并不思仗朕之力以复仇,而不多发兵马”,“仅以一旅之师勉强应命”,“应俟班师日议罪”。各贝勒皆叩首受命。这次训谕,对激励和鞭策蒙古踊跃从征,起了很大作用。
皇太极下令,日夜兼程,直取林丹汗住地,一举荡平察哈尔。四月二十二日,大军过兴安岭,行军已达一千三百多里(从沈阳算起)。但是,连一个察哈尔人也未看到,原来镶黄旗固山额真达尔哈家的两名旧蒙古人,于十八日夜间潜盗良马六匹,飞奔察哈尔,通知金兵大举来攻。“林丹汗闻之大惧,遍谕部众,弃本土而奔,遣入赴归化城(今年蒙********),驱富民及牲畜尽渡黄河。察哈尔国人仓卒逃遁,一切辎重,皆委之而去。”皇太极知悉此情,谕领兵诸贝勒大臣:“察哈尔知我整旅而来,必不敢交锋,追愈急,则彼遁愈远,我军马疲粮竭,不如且赴归化城暂住”。于是大军向归化城前进。五月二十三日,至木鲁哈喇克沁,分兵两翼,左翼以贝勒阿济格为帅,率科尔沁土谢图额驸奥巴及巴林、扎鲁特、喀喇沁、土默特、阿禄等部兵一万,往掠大同、宣府边外一带察哈尔部民;右翼命济尔哈朗、岳托、德格类、萨哈廉、多尔衮、多铎、豪格等贝勒领兵二万,往掠归化城黄河一带部民;汗与大贝勒代善、贝勒莽古尔泰统大军继进。二十七日获悉,林丹汗闻金兵入境,惊慌失措,“尽携部民、牲畜、财物,渡黄河以遁,所遗止穷民耳”。这一天,大军行驰七百里,西至黄河木纳汉山,东至宣府,自归化城南及明国边境,“所在居民逃匿者,悉俘之,归附者,编为户口”。
另外,皇太极早就下定决心,要在有生之年完成他父皇未完成的遗愿,那就是入主中原。
这得说明皇太极不仅在军事上颇有才能,在治国方面那也是天才,在这一点上要比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强上许多。
在治国方面皇太极具有与时俱进、超英赶美的思想理念,始终走在改革浪潮的前端和‘前列腺’上。他一系列别具一格的创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子孙后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咱们举个例子,比如说将国号由大金改为大清,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改国号不是开玩笑的,你以为做买卖呢,上嘴唇一碰下嘴唇,换个幌子就开张,这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国号那可是决定将来整个王朝命运的大事,这足以证明皇太极对自己王朝将来的命运充满自信。
再有,组建内阁和督察院、六部等等,完全学习汉人的政治体系,不仅学习汉人的生活习惯,还不断提高自己地盘上汉人的地位,不在歧视和屠戮汉人,保持汉人的平等地位,使汉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有着安全保证和自信感。他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强调满洲、蒙古、汉人之间的关系“譬诸五味,调剂贵得其宜”。他决定:汉人壮丁,分屯别居;汉族降人,编为民户;善待逃人,放宽惩治——“民皆大悦,逃者皆止”。
不仅对汉人提高地位,对汉族官员也大大提高在朝的地位,汉官原从属满洲大臣,自己的马不能骑,自己的牲畜不能用,自己的田不能耕;官员病故,妻子要给贝勒家为奴。皇太极优礼汉官,以此作为笼络汉族上层人物的一项重要政策。对归降的汉官给予田地,分配马匹,进行赏赐,委任官职。皇太极重用汉官,范文程是一个例子。“太宗即位,召直左右”,参与军政大计。每逢议事,总问:“范章京知道吗?”遇有奏事不当之处,总是说:“为什么不和范章京商量呢?”大家说:“范章京也这么说。”太宗就认可。有一次范文程在皇宫里进食,看着满桌佳肴美味,想起老父亲,停箸不食。太宗明白他的心思,立即派人把这桌酒席快马送到范文程家里。后来,范文程做到内秘院大学士,这是清朝汉人任相之始。
另外将自己的建州部改为满洲,去除女真民族这个名字,改为满族,成为中国大家庭里的新成员。
那么国家、民族、文字以及官僚体系都得以完善,最后一步就该发展生产了,搞封建社会的经济建设。
在经济上,由于努尔哈赤晚年在辽东实行“抗拒者被戮,俘取者为奴”的奴隶制政策,汉人纷纷逃亡和暴动,生产凋敝,后金社会动荡不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皇太极执政伊始,便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针,把原先努尔哈赤所推行的汉人每十三壮丁编为一庄,按满官品级分给为奴的政策改为每备御止给壮丁八人、牛二头、以备使令,其余汉人分屯别居,用汉官管理,使大量汉族奴隶取得了”“民户”地位,成为后金政权下的个体农民。
天聪五年,皇太极颁布《离主条例》,其中规定“凡奴隶主犯有私行拓猎、擅杀人命、隐匿战利品、奸污属下妇女、冒功滥荐、压制申诉等罪,许奴仆告发,准其离主”。这一条例,限制了满洲贵族的某些特权,有利于奴仆争取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皇太极注意体恤民力,凡有妨农务的工程,一律不复兴筑,使百姓能“专勤南亩,以重本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粮食基本上能够自给,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看来皇太极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改革家,还是一位准经济学家和教育专家。在短短几年内国家gdp连续增长,粮食做到自给自足,与此同时还不断派军队越过长城,直抵大明中原内地去掠夺物资、人畜等,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需要,国家富裕,咱们老百姓腰包里也得是鼓的。
通过几年的对内发展和对外掠夺,清朝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那真是威震一方无不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