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铁血辽东
字体: 16 + -

第44章 战后总结

    萨尔浒一战,最终以明朝失败,后金获胜而宣告结束,那么为什么明朝举全国之力,前后调兵遣将、筹措粮草军饷用了大半年的时间,采用兵分四路、分进合围的战术,况且每一路都有知名的将领独当一面,居然还会失败的这么惨呢?

    反观后金方面,既没有明朝先进的火器,充足的粮饷和十多万的兵力,人马不足八万,能征善战的将领也并不多,可是却能以少胜多取得完胜。

    那么明朝为何失败,后金为何胜利,笔者收集历史文献、现代文学还有野史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了仔细而又创新的独到见解。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咱们先说说明朝失败的原因。

    首先来讲;大明王朝到了中后期基本就是腐败盛行,政治黑暗,无论上到天王老子、内阁六部,还是下到知府知县,都过着奢靡腐朽的生活,腐败早已成风。在中央六部内阁当朋林立,整日勾心斗角,你死我活。地方官员为了升官发财整日不断的搜刮民脂民膏。形容当时的官员不太夸张的说;文不能提笔安天下,武不能上马定乾坤。除了认识女人和金钱,其他的全都玩去。一个王朝如果走到了这一步的话,那么离灭亡即将不远。

    其次来说;对待女真的崛起以及后期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不够重视。毛主席讲的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初建州女真进行掠夺扩张之时,地方官员就置之不理。虽然也派出军队进行围剿,但都是因为不够重视,情敌对方,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等后金做强做大以后,恐怕是尾大不掉、养虎为患啊!

    其三;虽说明朝号称四十万大军,实则也能有十多万军队。咋一听这数字还是很唬人的,其实这里面大都是滥竽充数,也不论单兵的作战能力,摸摸脑袋就好似一个。另外一点很是关键,那就是明军的武器不堪用啊。军械不整、甲薄衣单。士兵冲锋陷阵,那拿的可都是真刀真枪去玩命。可当时明军手里拿的是一些废铜烂铁,有的刀上面是锈迹斑斑,有的枪矛居然变成了齐眉棍,枪头矛头都烂掉了。咱们在开篇之时提到过一点,那就是在当时出发前祭旗的时候发生不该发生的一幕。大军在临出发前必须祭旗,意义么?可能是图个吉利或是见点红。先是砍了几个逃兵,而后要宰杀乌牛白马。可当士兵拿刀架到牛的脖子上时,连砍了数刀,牛的脖子居然没掉下来。不仅没掉下来,还把牛惹毛了,崩开绑绳,在校军场了一顿飞舞。大家可想而知,牛皮在厚也没后金士兵的铁甲厚实啊,你的刀连牛都杀不了还何谈阵前杀敌啊,岂不是让士兵白白送死吗!还有就是士兵的铠甲,古代打仗基本都是近身格斗,除了要有硬手的兵器,好需要坚硬的甲胄护体。我国古代虽然没有欧洲中世纪那样的钣金甲,但像明火铠、犀牛保甲等还是实用的。高级别的人物穿好的甲胄,那么低等级的士兵最次也得是皮甲或是锁子甲。可到了萨尔浒一战,明朝将士的铠甲跟豆腐渣不相上下。杜松就是戴着头盔被爆头的,您说这铠甲的质量能好到哪去。

    其四;人员配置不当。此番前往征缴后金,是去辽东作战,而选择出战的时间正是初春。辽东地区的初春依然是天寒地冻,甭说过去,就是现在农历三月份的早晚还会有冻。可明朝偏偏派上去数万南方士兵,这不要了亲命吗!本来南方四季如春,有这么句诗词来形容南方的四季;春游苏堤桃红柳绿夏赏荷花映满了池塘,秋观明月如同碧水冬砍瑞雪铺满了山岗。人家南方士兵习惯了这样的美景,在这样的美景下战斗就算战死也心甘情愿,也值了。这可到好,给人家安排到了大雪纷飞、地冻天寒的东北,没等打呢就先冻个半死,战斗力大打折扣。

    其五;将帅不和、人心不齐。自古道:“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材火焰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这几句古话告诫我们无论团队做什么事情,心必须齐,绝不能互相拆台。要以公为主,不能因公而费私。可恰恰明军将领就没能做到这一点,相互嫉妒,不能虚心听取有意义的见解。杜松有勇无谋却为主力,为了贪功提前行动,导致马林部策应不上,以致兵败两路。李如柏贪生怕死,又与建州女真有裙带关系,不战而逃等于又败一路。刘铤没能搞好外交关系,导致朝鲜军不给力,结果又失败一路。身为将领的心都不齐,那么士兵又如何?其实士兵们的想法还是很统一的。大部分士兵是远道而来,盼着赶紧打完回家。这大冷天谁愿意呆着这里啊,都是吃饱了撑的啊!所以当跟后金交手时一看势头不对,都做了鸟兽散。其实在这里还有一点我们忽视了,那就是语言不通所产生的误解。由于是各个地方抽调的兵力,而地方方言又不尽相同,导致军兵将领沟通费劲,多多少少也影响了战斗。

    其六;外援不给力。我们平时会经常看中超联赛或是cba联赛,各俱乐部会重金聘请一些外援为自己的球队效力。请来的外援还真对得起这笔钱,真卖力气。相反的,你扣扣索索不舍得花钱,请的外援比国内球员还水,你说糟心不糟心。这明政府请来两名外援;一个叶赫女真。另一个;朝鲜。虽然当时咱们大明是天邦大国,你朝鲜是我们的小弟,叶赫连小弟都不够。但是也得先稳住他们的情绪,多多许给他们好处,让他们死心塌地的为咱们大明办事。这样一来,货换货两头乐。谁也没吃多大亏,谁也没占多大便宜,打下赫图阿拉城咱们在三一三十一坐地分赃二八下账。可再看看这两名外援的做法,头一个外援叶赫女真。人家倒是会盘算,想打便宜手。一听说西路军灭亡,连面都没敢露就先溜了。而另一个外援朝鲜,居然连饭都混不上六来,还打什么仗啊!真是丑态百出,颜面丢尽。

    其七;泄露军事机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杨镐等人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却大大咧咧的对外公布了自己的作战计划。你以为努尔哈赤是被吓大的吗?反倒是给了后金可乘之机,变被动为主动,最终获胜。杨镐这一举动,充分的说明明朝没有注重情报的重要性。举个例子,二战时期,美日角逐太平洋。双方相互刺探情报,中途岛一战,若不是美国事先破译了日本的密电码,那结果就会另当别论。

    这些都是我的个人见解,另外还有不少其他学者或是爱好者们也提出了自己见解。咱们不妨看一看。

    有的学者提出出兵的日期不正确,应当往后再拖延个两三个月,那么情况会有所乐观。

    其实天气对作战双方都会有影响,我前面讲过,明军里有南方士兵,天冷会影响到他们的战斗力。

    同样,积雪也会影响到后金骑兵的飞奔速度,无形中会提高明军火器的发射频率。平时后金的战马时速达到三十公里,那么在积雪行奔跑,战马也得付出很大的体力。而且深一脚、浅一脚的,有时一米六,有时一米七的,反倒不利。

    再者,隆冬刚过,后金将士肚里没多少油水,别看他们连夺两城,大半年过去了,那点粮食早就吃完了,又赶上后金地区粮食减产,女真人面临粮食危机,这时出兵反倒有利。

    有的学者说是不应该分进合围,这样会本对人各个击破。

    其实分兵合围还是可行滴,只要你别泄露军机情报,就是你分兵n多路,敌人也是摸不清道不明你会从哪里来。到时候努尔哈赤只能孤注一掷,集合全部力量慢慢搜寻明军。不过对这一点我倒是做了分析;假如努尔哈赤不知道明军的作战动向,会出现四种结果。

    第一;孤注一掷,集合全部人马碰到哪路明军就先干掉,然后再慢慢寻找。

    第二;会分兵数路埋伏在险要地带给明军予以突然打击。

    第三;龟缩到赫图阿拉城里,誓与孤城共存亡。

    第四;万一打不过明军,那么还有退身的余地,可以往吉林、黑龙江一带逃窜,在建立永久根据地,等待时机找明朝算账。还有的学者提出说准备不够充分,如果在等等就好了。准备不充分这一说法我是不太赞同。

    明朝为了这场战役可谓倾全国之力,全国四处调兵,筹措粮饷,准备的相当充分了。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可以赶制多少套军装棉服,可以打造多少副铠甲军械。

    明朝军械不整,那是因为高层根本就下来实际调研一下。假如高层要是重视的话,派工作组下来看看军兵的武器还有穿戴,完全在半年的时间里打造出n多武器。像什么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镗镰槊棒、鞭锏锤爪、拐子流星,带钩儿的、带刃儿的、带链儿的、带刺儿的、麻花儿的、拧劲儿的、扔的出去、揽的回来的,应有尽有。问题是这笔钱谁出,万历老儿一分钱都能攥出汗的主,根本不可能自己掏腰包,各位大员们也不会往外捐钱,那么只有均摊在百姓身上,这无疑会给本来就贫穷的百姓带来天一样的负担。

    上述是明朝失利的原因,可能有的读者说我,你就是个‘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呵呵,这个可以有,我也是在家里没事闲的,躺在床上瞎琢磨。那么后金女真为何会以少胜多获得大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