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大文豪
字体: 16 + -

第二十三章 国朝百年

    “公子,让我帮你拿几本书吧!三套书十几本呢,公子一个人拿,倒显得我这个当丫鬟的不中用了。”

    回怡红院的一路上,茜雪紧随史凡,再三请求帮忙。可是史凡就是不愿让茜雪分担这一点的体力活,说道:

    “女孩子家的怎么能做力气活呢!你会端茶倒水,把本公子伺候舒服,就已经算是很能干了。不过十几本书而已,不算什么,我以前读书那会儿,背过的书比这些多得多了。”

    史凡想起前世读中学准备升学考试的那些时光,不知不觉已经回到了怡红院。迈过院子的门槛后,史凡一时分神,没有留意到脚跟前的台阶,身子一晃,手上托着的三套书散落了一地。

    “公子小心呀!”茜雪大喊一声。

    史凡差点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幸而没有去管散落的十几本书,这才保持了飒爽的英姿,回应道:

    “没事儿,稳稳的!”

    说着,只得乖乖去捡地上的书,茜雪也过来帮忙一起捡书。

    这时,正院屋里的袭人听到了外面的动静,从屋里走出来,见到眼前的状况,急忙边来帮忙,边说道:

    “呀,公子这是从哪儿弄来的书,这么多,我来帮你们捡。”

    袭人帮史凡把两本书捡起,交到了茜雪的手上。

    “这书是从大奶奶那儿借来的。”茜雪答道,转而和袭人相逢一笑。

    史凡笑别袭人,领着茜雪往偏院自己的屋里走去了。还没进屋,便听见贾宝玉那高亢的声音传来。

    “袭人,袭人!”

    “来了,宝二爷!”

    “你跑哪儿去了?”

    “史大公子从大奶奶那儿借了好多书,刚才不小心散落一地了,我去帮忙捡书了。”

    “大嫂子那儿能有什么好书!你看见是什么书了吗?”

    “我捡了两本书,记得分别是《论语章句集注》和《孟子章句集注》。”

    “原来是这类破书,看来这园子里又多了一只贪求仕途俸禄的禄蠹!”

    贾宝玉的这番话史凡自然是听见了。史凡握紧了拳头,默不作声。一旁的茜雪十分紧张,生怕两位爷会打起来。然而,史凡这次打算用行动证明,自己并不是贪求仕途俸禄的禄蠹,他反而要去消灭那些禄蠹。

    进了自己的屋里,史凡关上房门,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国朝编年史》,开始对大越朝近来一百年的历史进行一次全面的了解。

    为了对这一百年的历史事件进行清晰的梳理,史凡决定将《国朝编年史》上所记的年号算成公元纪年,把主要的大事件重新编排抄写一遍。

    前朝大明亡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和史凡记忆中的历史吻合,那年即是公元1644年。

    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的大顺军从彰义门杀入京城,崇祯帝朱由检自缢殉国。四月,鞑子清军入关,击败大顺军,李自成撤出了京城。五月初二,清军进入京城。与此同时,南方的明朝遗臣相继拥立皇族朱由崧建立南明政权。

    公元1645年五月,李自成牺牲,清军渡过长江,朱由崧被俘,南明政权灭亡。六月初,清军进军江南,烧杀抢掠,并强制执行剃发令,激起了百姓的激烈抗争。在这个危急关头,本朝太祖皇帝在闽地揭竿而起,召集大量勇士抗清。与此同时,有十二支反清势力在南方并起,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

    公元1646年,本朝太祖皇帝以任氏为五千年前黄帝赐封的十二姓氏之一,领导群雄,打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号召炎黄子孙光复华夏江山,集结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十二支反清势力,趁势组建了强悍的大越军,太祖皇帝由此成为大越军的领袖。

    公元1647年,大越军占据了福建、广东、江西、浙江。

    公元1648年,大越军大败清军于全州,几乎收复湖南全境。

    公元1649年,大越军的势力逐步壮大,已经占据了福建、广东、江西、浙江、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开始计划在南方建立新的政权对抗北方的鞑子。

    公元1650年,大越军大败清军于应天府,攻占了整个南京,太祖皇帝在应天府登基,国号大越,并赐封那十二支反清势力领袖为四王八公。四王分别是东平郡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八公分别是宁国公、荣国公、镇国公、理国公、齐国公、治国公、修国公、缮国公。

    公元1651年,所向披靡的大越军渡过长江,开始收复北方的华夏土地。

    公元1652年,大越军收复湖北、河南、山东,出击四川,克复川南。

    公元1653年,大越军攻占陕西、山西。

    公元1654年,大越军进军京师,进逼应天府,清军撤出关外。由此,大越军收复了被鞑子占领的华夏土地,再次把鞑子赶出了山海关。定鼎中原后,太祖皇帝还都北方,将顺天府设为京都。

    公元1655年,太祖皇帝越过长城,亲征辽东的清国,身负重伤。此后,大越朝不再征讨清国,只是修复巩固长城,将鞑子拦截在长城之外,永不得入关。

    公元1662年,太祖皇帝驾崩,先皇登基继位。

    公元1678年,早年被清国降服的蒙古诸部发生了分裂,其中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宣布脱离清国,在西北部建立了准噶尔汗国,进而攻占东蒙古的喀尔喀部,统治了整个蒙古诸部。

    公元1690年,噶尔丹借口追击喀尔喀,率兵三万鞑子军自库楞湖沿大兴安岭西麓南下,兵锋指向大越朝的京师。先皇亲率大越军应敌,击退鞑子军。

    公元1695年,先皇再次亲征准噶尔,大败鞑子军,噶尔丹只带了几十名骑兵脱逃。蒙古诸部再次分裂为准噶尔部和喀尔喀部。

    公元1697年,先皇三征准噶尔,噶尔丹走投无路,服毒自杀。喀尔喀部向清国求救,再次归顺清国。正当先皇准备继续征讨喀尔喀部,进而一举灭了清国的时候,谁料,大越军的许多将士因为不习惯北方的严寒气候,都接二连三地感染了风寒。鞑子军趁机反攻,大越军只好再次退守长城。

    公元1723年,先皇驾崩,太上皇登基继位。

    公元1735年,太上皇退位,当今登基继位。

    当今继位以来十九年过去了,史凡算了算,眼下正是公元1754年,前朝大明灭亡已经一百一十年了,按大越朝在南京应天府建立算起,已经过去了一百零四年,按大越朝收复京师定鼎中原来算,刚好整整一百年。

    通过这些历史大事件,史凡发现,这一百多年来,虽然表面上关内关外相安无事,互不侵犯,但实际上却是频频发生局部大规模的战斗。

    在大越朝定鼎中原之后,史凡的曾祖父保龄候史公就曾追随太祖皇帝出关讨伐过清国。而史凡的祖父从小就是在战场中长大的,也曾受先皇之命,多次领兵前往长城戍守北方的国门,抵挡了鞑子的多次进犯。

    这是他们史家曾经拥有的光荣和辉煌,然而此时都已经烟消云散了。史凡想从这部《国朝编年史》中找到史家落败的原因,然而翻遍了整部书,却不见任何的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