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末当皇帝
字体: 16 + -

第424章 改编方略

    王延兴思索着分析道:“他们手握大军,在城内有屋舍凭仗可以依靠,且不敢跟某军对阵硬抗,去跟东大营那几万歪瓜裂枣汇合了,就能壮胆了吗?”

    他笑了笑:“某倒是希望他们去东大营!这样,省了日后的麻烦!”

    “不过,敌人既然思路十分明确,不在城内与某等周旋,打定了主意,是要保存有生力量,那他们下一步的方向,定然不是去东大营!”

    杨三和秦一秋听言点了点头,顺着王延兴的思路,继续往下推测:“那他应该会是往北去?”

    “嗯!这种可能性最大!”王延兴点着头,在地图上找了起来,顺着手指头的滑动,视线往北一路搜寻。

    突然,他手指头停住了,指尖指在一处。

    “浈阳?”秦一秋和杨三齐声念了出来。

    “是的!浈阳!”王延兴点头道,浈阳就是后世清远市下辖的英德市,他带着几分肯定的语气道,“某盯着浈阳可不是一两天!这个地方,有粮、有人,闽城兵若是想东山再起,这两样,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浈阳还有一样东西,也是闽城兵势在必得的!”王延兴朝周围几人扫了一眼,“浈阳有铁!”

    粮、人再加上铁,确实,一个势力想要兴起的,最重要的几个要素中,至少是要包含这三项!

    尤其是铁,这可不是哪里都有的!地域性很强,是属于可遇而不可的稀缺资源。

    若是浈阳同时能提供这三样资源,那其价值,可就大了!

    就以王延兴的博兴之路来看,就能很清晰地看到,铁料在此其中,所产生的巨大的作用!

    哪怕是到了现在,扬波军控制的范围,已经十分大,可依旧离不开小溪场铁场的支撑作用。

    想来,闽城兵现在的主持之人,应该也是看到了这一点……倒是跟王延兴想到一块去了!

    想到这里,王延兴突然语气一转:“现在闽城兵是何人为主?查清楚了吗?”

    听到王延兴发问,在一侧站立的苏文合犹豫了片刻,终于还是开口说话道:“有可能是马明!”

    “哦?他不是被打发到番禺去了吗?”王延兴愣了愣。

    苏文合连忙躬身致歉道:“也是某太心急了,激了卢宏光来打随园,卢宏光打不下随园,就假借了卢琚的命令,去番禺把马明紧急叫了回来!”

    “此事不怪你!”王延兴摆摆手,“卢宏光不打随园,某等也不好名正言顺地打闽城!至于接下来发生的事,谁也猜不到啊!”

    是啊!不说别的,谁能想到,一炮就能把卢琚轰死呢?

    正是因为卢琚的死,让南门城防大乱,才让扬波军轻易地夺了南门。这意外之喜,可也是没想到的呀!

    “哪能把所有的细节都算到?某等又不是神仙!能把马明支开这么多天,已经不错了!”

    “既然是马明在,那就很容易解释,为何卢琚死后,闽城兵竟然,这么快又有了统一的指挥!”

    说罢,王延兴不自然地笑了笑:“某等意外将卢琚打死了,倒是成全了马明!”

    说到这里,王延兴将手指头在地图上用力地点了点:“去给骑兵营传令!让他们盯着马明的队伍,分波次不停地骚扰他们,让他们不能安生!”

    “那东大营的事?”秦一秋连忙问道。

    东大营,就是卢琚当时收编的那些降卒和俘虏而建的一支大军,原本的计划,是先收拾了闽城城中,卢琚的主力,然后再正面击破大营,然后,就由骑兵去追亡逐北,尽情收割。

    现在将骑兵调去盯马明了,这东大营的事,可就不好办了。

    那么为什么不将骑兵营分开使用呢?

    却是因为骑兵营的人马太少了,一共才两千骑!无论是对东大营还是对马明部,其实都还嫌少,若是再分开用,那就更加不够了!

    所以,骑兵只能用在一方向。

    要么是全部留下打东大营,要么,便去骚扰马明!

    “东大营就是块肥肉,跑不了!”王延兴笑道,“有骑兵在,吃起来利索,没骑兵,也能将它割成小块,分口慢慢吃,也不是不行!”

    “可马明却不同,若是让他在浈阳站稳了脚跟,某可就要在闽城睡不安稳了!”

    王延兴说完之后,再用征询的目光朝杨三和秦一秋看去。

    两人齐齐地点了点头,同时表示赞同。

    见两人一直表态赞同后,王延兴才下令,让骑兵营,立即往城北而去!

    一旁的参谋立即拟好命令,王延兴签字后,交给传令兵,让他们立即发出去。

    看到传令兵快步跑出去,杨三才又提议道:“看来,骑兵还是有些太少了!此战结束后,招讨使,不妨再建一个骑兵营!”

    “是啊!两千骑兵确实太少了。”王延兴深有同感地说道,“不过,好马难得,好骑兵也难得啊!”

    “那要不将这骑兵建成一支甲骑具装?”秦一秋立即建言道,“既然一时不好提高数量,何不将他们建的更精锐一些?”

    甲骑具装?甲骑具装就是重骑兵!人马皆甲的重装骑兵!

    这种骑兵,在冷兵器时代,以其无可匹敌的冲击力,在古代战争史上,留下过其浓墨重彩的一笔。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出现过这种人肉坦克碾压对手的战局画面。

    然而,也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这种重骑兵,都没能流传长久。

    最直接的原因,便是贵!性价比差!

    重骑兵所穿的全身甲具,轻的也有五六十斤!这种重甲,可是要钱来堆的!

    能穿这种重甲作战的,定然是彪形大汉!这种大汉,要培养,也是要烧钱的!

    马身上还要铠甲呢!那不又是钱?

    但是,这些都还不算,最贵的,还是在马身上。

    大凡彪形大汉,那至少也要一米八的高度,一百七八十斤的重量了吧!

    再船上铠甲,两百斤只有多。

    再算上马上的铠甲,那又要增加上百斤的披甲!

    那么,这匹战马要背负的重量,就要超过三百斤!

    什么样的战马能背负三百多斤,还能高速冲刺?

    定然只能是精养的良驹啊!价值以千贯计算的良驹!

    这就算了,最划不来的,还在于这重骑兵,根本就是支消耗性的战力!

    可以想象一下,当使用重骑兵去冲击敌军战阵的时候,轰隆隆的重骑,固然能对敌人造成不可抵挡的冲击。可力是相互的,冲击的同时,对马匹,也一样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

    也就是说,只要撞过一次,一匹最上好的良驹也许就废了……

    这种花费,哪怕是王延兴这种钱多得烧的金主,也是耗费不起啊!

    听了王延兴算的细账,秦一秋砸吧了嘴巴,不再出声。只是心里有些可惜,是难免的。

    秦一秋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他在为招讨使不愿建甲骑具装而可惜。

    而被骑兵骚扰的马明,心里却只剩下了,唯一的一个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