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末当皇帝
字体: 16 + -

第338章 帛书言和

    果然,顾全武让骆团将剩下的八人叫来,却是要将他们全部遣散。

    其中六人本就有心离去,只是心中不忍,才没主动来辞,见顾全武出言遣散,也就不再多留。

    可有两名老军,无论如何也不肯走。

    顾全武劝说一番后,他们也不愿离去,只好将他们留下。

    可这样一来,人手又少了许多,想要打探去往江城的路径,就更加困难了。

    可顾全武却一点不着急,干脆不再主动去打探消息,而是安安心心地在小院闲居,如同蛰伏一般。

    他的小世界,安静了下来。可外面的大世界,却正是风起云涌。

    对大唐来说,此时,最重大的事情,莫过于李茂贞对天子的欺凌,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

    关外的两大军镇,河东李克用和宣武军朱温,分南北两路,准备直取关中勤王。

    只可惜,朱温后院起火,只好折返回宋郡,招待背盟的朱瑾兄弟。

    却是让李克用得了先机,领兵进了潼关。

    沙陀铁骑,果然战力无双,几个回合下来,就将李茂贞打出了粪。

    天下人可都是做好了,李克用做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心里准备。

    只是,接下来的变化,却又让人看不懂了:李克用竟然将为天子解围之后,主动从关中撤了出来!

    真不知道李克用是怎么想的。不得不说,李克用的政治智慧,还当真是,跟小儿一般!

    当然,这事,距离扬波军众人还是有点太远了,扬波军中显然更关注两浙战场。

    但是,谁也没想到,王延兴竟然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交郡。

    就在翁山战局一定,顾全武到达泉郡之前,王延兴南下去往了交郡。

    此刻,王延兴正在拿着一束帛书,跟采儿一起商量着。

    这束帛书的出处,却出自南诏清平官郑买嗣之手。

    而帛书的内容,竟然是,南诏国主隆舜,得知大唐重新平定交郡之地,先是祝贺一番,然后,又要和大唐重修盟约,永结和平。

    “试探!”采儿两个字就道破了郑买嗣的心思,“他定然是怕招讨使趁胜,攻入南诏!”

    “所以,他以此求好为名,来试探招讨使的想法心意。”

    王延兴点头,将帛书随手扔在案几上,才又说道:“依你之见,该如何答复?”

    “自然是先跟他先好言相商,又跟他贸易通商;不过,同时嘛,却要将和蛮部和僚子部收拾服帖!”采儿鼻孔冲着半空,“某便是要摆出一副要攻打他的架势出来!才让他老老实实地听话!”

    王延兴见惯了采儿的霸道,也不以为然地笑了笑。

    这郑买嗣写这帛书过来,自然不会是真心示好。也未必是示弱求和,最大的可能,恰如采儿所说的一般,应该是试探!

    可要得出这个结论,却还要从南诏与大唐之间的关系说起。

    南诏因大唐而兴,皮逻阁得玄宗之助,统一六诏,而建立南诏。

    随后,两国之间,确实和平共处了一段时间。

    可到了晚唐时期,南诏十一代王,世隆即位后,南诏开始侵扰大唐。

    世隆入侵的缘由不再多说,可终世隆一朝,先后三十多年,南诏就没停止过对大唐的骚扰。

    其攻击主要是两个方向。

    一个方向是剑南道,另一个便是安南。

    只可惜,南诏终究只是南诏,在大唐这个庞然大物面前,终究只是个孩子。

    在经历宋威、高骈的数次打击之后,一蹶不振,等到世隆死的时候,已经到了要征伐十五岁的男孩为兵的程度。

    现在,南诏的国主是世隆的儿子隆舜。

    隆舜好渔猎,不修政务,一国大事,尽数落在了清平官,也就是宰相,郑买嗣的手中。

    可郑买嗣这个权臣也不好当!

    因为南诏和大唐的关系,到现在,还是处于敌对关系,没有丝毫的信任基础。而南诏的国力,已经非常虚弱。

    可他现在南北两个邻居,都是满满的气势汹汹。

    他的北方,剑南道,现在已经被王建控制在了手中。

    王建是一个铁血人物,他发现南诏侵扰剑南道,主要依靠南诏与剑南道之间的黎、雅间的蛮部为前驱。

    便寻了机会,将一众不听话的蛮部首领一顿杀,将南诏伸往剑南道的爪子齐齐地斩了。

    采儿也是霸道的主,她到了交郡之后,一顿杀,将土人血洗之后,建立了汉家子的统治。

    然后便继续挥兵北上,去收拾投靠南诏,在历次南诏侵扰安南时,扮演前驱的和蛮部和僚子部。

    借助控制了西道江的便利,扬波军已经牢牢地控制住了,西道江中游的古勇县。

    古勇县就在和蛮部和僚子部的眼皮底下,距离南诏的南国境,也不过是一两天的船程。

    以古勇县为基点,化整为零的扬波军散兵,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和蛮部之中。

    现在,和蛮部已经整得鸡飞狗跳,片刻不得安身。

    郑买嗣的帛书,就是这种背景下发过来的。

    这种帛书上的内容,怎么能信?

    好言好语答复着,该干什么干什么,便是最佳应对之策!

    “既然这样,某也懒得浪费笔墨回他了。”王延兴问道,“”前来送帛书的人可还在交郡?某让他搭话回去就可以了!”

    “在呢!在呢!他带了一百斗南诏的精盐过来,要跟某斗盐。”采儿不屑地笑道,“没斗赢,便说某用中原最上等的精盐哄他。”

    “某便让庞家派了几个人陪他在交郡,随便哪个官盐铺子买盐……”

    “这出去转了十多天了,想来应该是买到盐了吧!”

    “斗盐?”王延兴一愣,不由得也笑了起来。

    南诏的特产之一,便是井盐。

    平心而论,井盐的口感质地,是要好于普通海盐的。毕竟海盐之中的镁盐味苦,要洗净,需要经过多轮精制。

    而经过精制过后,海盐的口感,跟井盐的口感,差别就很小了。

    只是这个精炼的技术,却只掌握在王延兴手里,别处的海盐,可没这口感!

    难怪那南诏的官员,尝过之后也不相信,交郡卖的是海盐。觉得采儿拿了井盐过来骗他,非要自己去买盐来试。

    当然,他不相信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价格上。

    井盐虽好,价格却不是一般的不便宜!两百文一斗,那是基本的。

    而交郡所售的精质海盐的价格,却只卖八十文一斗。

    普通海盐的价格,更是只有五十文一斗。

    这价格差一出,弄得产盐的南诏,竟然也到处都是从交郡过去的私盐。

    当然,采儿可不管南诏的私盐买卖,她只管卖盐。

    想来,那南诏的官员过来,斗盐是假,探一探交郡盐货的底,才是真。

    不过,这无所谓,让他知道好了!且看他有什么招数吧!

    正想着,就听到外面小吏进来通报:“南诏使臣,段义宗前来求见招讨使!”

    段义宗?段氏?不知道跟大理段氏有没有关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