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末当皇帝
字体: 16 + -

第165章 暗授机缘

    刘伴兴领进来四个人,众人都是不认识,心里都是一阵惊讶。

    别人不认识,李藐却是认识,这不是董真、汤臼、董若虎和董义存四人吗?他们怎么也投了扬波军?

    原来,董真被汤臼叫了几个亲兵架了,随溃兵从东门出了越郡城,其时,随在身边的兵士,已经不过三百多人了。

    在越郡城外,喘息了几日,便得到消息,说董王已经被顾全武送往杭郡。

    董真本想在运河上将董昌劫下来。谁想,他还在策划呢,董昌就已经投水自尽了。

    董昌会投水自尽吗?别说董真不相信,是个正常人都不会信。那只可能是钱镠搞的鬼!

    悲愤过后,董真准备潜入杭郡,暗杀钱镠,为董昌报仇。

    按照他的策划,是让这三百多人,分批进入杭郡。然后再……

    可还没等到然后,在杭郡城外,就钱镠的人被发现了端倪。然后就开始了一路追杀和逃亡。

    三百多人,死伤逃散,最后只剩下二十几个人,逃到了明郡。

    倒是被正在找船的董义存和董若虎两人救了。

    董真这才知道,董昌被骆团说服,然后投降的细节。

    董昌被骆团带走了,李瑜自然没能逃过董义存和董若虎的刀子。

    这个不辞辛劳地将董昌的王国败坏的罪魁,终于还是和吴瑶一般,以刀斧加身下场,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

    随后,趁顾全武还没控制越郡全城的机会,董义存和董若虎领着心腹之人,冲出了越郡城。

    只是董真往西去了,而他们却是往明郡方向走。

    到了明郡,准备去翁山,却发现,这海边竟然一艘大船都没有。只好找了艘渔船,让人去翁山找人过来接应。

    就在等船的时候,发现了被一路追杀的董真。

    便顺手将追兵杀散,将董真和汤臼二人救了下来。

    问明事由,知道董义存和董若虎是要去投翁山的福建兵,董真就有些恨意。

    若不是福建人一而再地用火器,越郡城怎么可能会这么轻易地丢了?

    “破越郡的,是大王自己啊!”董若虎却凄冷地说道,“便是没有福建兵,没有钱镠,越郡又能自保多久?”

    听言,董真也是一脸黯然。

    董若虎却任嫌不足地说道:“想想黄副使吧……”

    一提黄碣,几人都是觉得心痛。黄碣就是在董昌试图称帝时,说了几句反对的话,竟然就被杀了……

    死得,何其冤啊!

    就算不说黄碣,就现在还活着的几人,何尝又不是每过一天都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董昌剁了?

    话说道这份上了,董真悲叹一声,也都不再犹豫,一起来了翁山。

    听完几人的描述,众人才知道,进来的四人中,那个最是清秀的年轻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董真!

    给几人做过介绍后,王延兴也当着大家的面,跟四人说道:“几位将军能来某扬波军中,某十分欢迎。”

    他先对董真说道:“某即将往南用兵,所以,需要董真将军助某参详军略,还望董将军不弃!”

    董真犹豫了一下,他为董昌复仇的心思未熄,肯定是想待在翁山。

    不过,董昌在世之时,他在越郡的声望还在李藐之上。

    他若在翁山,让李藐怎么办?

    不用说,王延兴不会让自己待在翁山给李藐不痛快,自己必须得走。

    便躬身道:“董真谨遵指挥使将令!”

    见董真这么配合,王延兴大大地高兴了一把,再又对汤臼、董若虎和董义存道:“三位将军!扬波军的下一个攻略方向是往南。某迫切地需要将军们这样的贤能之才相助。”

    “但是,翁山也是极为重要,某也需要一位将军能留在翁山,担任翁山尉之职,”

    “不知道,几位将军有没有自己的想法?”

    董若虎和董义存对望一眼,起了思量。

    汤臼却不假思索地说道:“既然董真将军去往南方,某也去南方。”

    紧接着,董若虎站了出来,拱手道:“若虎愿意留在翁山,为指挥使看守翁山门户!”

    董义存一听,也拱手道:“某也愿意留在翁山!”

    “哈哈……也好,吴队长、李公,你们和二位董将军商量一下,看如何分配工作吧!”王延兴哈哈一笑,朝吴大和李藐道。

    吴大和李藐接下来的第一件事,是要收拾张武定留下的烂摊子。

    张武定离开翁山时,将能带走的青壮都掳走了,粮草也米粒不剩,留下几百老弱妇孺,任其自生自灭。

    王延兴占领翁山后,便分别从海滩上和浯洲各运了两千多人和相应补给过来,准备重建翁山。

    海潭山过来的人,主要是那日在随李藐一起被俘的温郡、台郡兵;

    而浯洲过来的,却是跟随陈继科混日子的丁口。

    有多达四千人需要管理,自然不缺职位来安置两个董将军。

    只是,现在这几千人还只是能干活的劳力,王延兴希望经过选汰和操练后,能再练出至少一千精兵来。

    听到手下的兵丁将高达上千,董若虎和董义存都兴奋地躬身道:“定然不负指挥使期待!”

    然而,等王延兴离开翁山,董若虎和董义存开始以都头的身份接触扬波军体系时,才发现,跟自己想得完全不一样:

    首先,他们必须经过文化学习。

    扬波军的所有军令都是书面的,如果不认字,怎么接受和传递军令?

    即便是战时紧急以口头发布的军令,也须在战后补充书面军令。

    然后,又必须学习各类制度。

    就以军令的传达为例,便有签收制度:

    而且,不单接受军令必须签字认可,发出军令也必须签字确认。

    而负责军令的传达和签收的兵,却又不是战兵系统的,而是有一个叫政治教头人的单独管理。

    无论是日常还是战时的军令还必须存档,也是交到他那里去。

    一天的学习结束了,董义存、董若虎两人脑袋昏昏沉沉地回了营帐,却见李藐竟然在里面。

    两人连忙抱拳道:“李公!”

    李藐摆了摆手,“你们与某等相识已久,何须如此多礼?”说着,招呼两人一起坐到坐榻旁坐下,“那文化学习还好吗?”

    董若虎默默地点了点头,董义存却使劲摇头……

    “你们一个点头,一个摇头,是何意呀?”李藐笑道。

    “这扬波军里的规矩,未免太多了些吧!”董义存懊恼地说道,“早知道,某就不来了,浑身上下都是约束!”

    “规矩不但多,而且,非常细!”李藐却道,“不过,你若是细想一番,便会感觉到,这些规矩即是约束你,也是在保护你!”

    “保护某?某要这些规矩保护作甚?”董义存不屑道。

    李藐见他没明白,便又问道:“且跟某说说,你们今天学的是什么内容?”

    “哦,军令……就是什么都签收,还有要归档……”董义存答道,“你说,这不是脱了裤子放屁吗?”

    李藐轻轻地摇了摇头:“便举一个例子吧,若是汤臼在守石城的时候,所有的军令都有存档,那么他失了石城的时候,李瑜如何去指责他作战不利?”

    董义存一愣,汤臼失石城,的确错不在汤臼,可当李瑜指责他守城不利的时候,他却如何辩驳?大王的错吗?即便是大王的错,又如何说?

    若是当真能将军令都有独立的部门归档,一条条列下来,虽然不能去指责大王的不是,却是足够将李瑜的嘴堵上了。

    “就是有些麻烦……”董义存还是嘴硬道,“某不怕上阵厮杀,就怕摆弄这些东西!”

    “唉!文臣的一张嘴,比上战场厮杀还要危险啊!”李藐深有感触地说道。

    “李公此言,若虎铭记在心!”董若虎不似董义存那般鲁莽,虽然他此前也有些不解,现在一听,心里便明白了,“李公只是举一个例子,其实,军令这般明细,也免了将领间的推诿、争功、陷害……这指挥使年纪不大,谋划极深啊!”

    见董若虎明白了,李藐点了点头:“指挥使胸中之学识、谋略,岂是某等能看透的?他得仙人受天罡三十六术,地煞七十二术……”

    “而数数相生,三十六又可为三千六,乃至无穷,这治军之道,不过是其中一二罢了!”

    听到这说法,练董义存都不敢马虎了,连忙与董若晨一齐道:“若虎/义存多谢李公提醒!”

    “谢什么,某等都曾是董王麾下,到了扬波军中来,多少也算是外人,互相照应一声也是应该!二位心里有数便是!”

    “某省的!”二董连声道。

    同时投靠王延兴的董昌部将四人,董若虎和董义存得了李藐的提醒,知晓了许多幕后的东西,心里不再去多想。

    可董真和汤臼却没人跟他们说了。

    那日,二人随着王延兴一行,出了会议室,便匆匆地去了港口,一刻不停地登船,急匆匆地出了翁山,鼓满了风帆一路南下。

    看着他们似乎很着急地要赶回福郡,难道福郡出什么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