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在北宋
字体: 16 + -

第二十八章 杨正出手(上)

    “学生说书,只是为了惊醒我汉人。”林栋苦笑,“可结果,先生也看到了。学生,反倒是落下了一个狗腿子的名声。”

    “我汉人占据中原富庶之地,周围环狼窥伺,无一不想驱吞汉人,好占据中原腹地。可我汉人,却依然认识不到敌国对大宋的危害,自以为是的认为胡人不足为惧。”

    这些话也是林栋思虑再三说道的,杨正身为县学教谕,局势观应该大些。只要杨正认为他林栋做的是对的,那请杨正出面辟谣就不成问题,所以林栋就奋力的给杨正讲了起来。

    杨正虽然没有接话,可眼神中却露出了一丝感兴。

    察觉到杨正对此感兴,林栋心中倍感鼓舞,继续说道。

    “我大宋北有辽国,向西毗邻夏、吐蕃两国,南有大理,东有海上岛国。其中夏、辽为我大宋强劲对手,吐蕃陷入内乱,目前对我大宋暂时造不成什么威胁。前些日子,董大人率兵横扫青塘军队,收复四洲,更是为我大宋扩增疆土,我林栋自是心有荣焉。”

    “可是,我林栋并不认为,收复了青塘四洲,我大宋就有了资格睥睨天下的资格,如果真的是这样,呵呵,那封桩库又谈何存在,那辽贼安敢将燕云十六州把持手中!”

    林栋掷地有声。

    “我大宋的繁荣远非那些贫瘠之国可比,可诸国却敢与我角力,甚至不落下风。这是为何?真宗年间更是签下《澶渊之盟》这等不平等的条约,岁贡,呵呵。如今诸国都将我大宋视为了盘中肥肉,想上前来分上一口,可怜我宋人依旧雪月风花。”

    听到这里,杨正一声喝到:“黄口小儿,休得胡言。”

    “真宗皇帝,签下澶渊之盟,为两国百姓换来百年平和此等大义,更是未我宋之繁荣打下基础,岂是你这乳臭未干的小儿可以论道。”

    呵呵,林栋在这一刻突然有些癫狂。

    “杨先生,澶渊之盟的事情你我都清楚,这真的是一件光彩的事吗!”

    杨正不语,事实上澶渊之盟对于大宋来说确实算是一条耻辱条约。当今圣上和辽帝的辈分,倘若真较起真来,那赵佶还要叫耶律延禧一声叔父,若不是其父耶律浚早逝,这辈分还要差上一辈。

    一个天朝上国的皇帝竟然要对一介蛮国的王上喊叔叔,这怎么能忍受的了。

    杨正的拳头不禁紧握。

    “和约换下来的只有短暂的平静,我宋谈和,正如了那契丹的意,因为他们需要舔伤口,当伤口痊愈时,我想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扑向我大宋。”

    “古有杞人忧天之事,可林栋认为这件事并无太多不妥。有压力方才有动力,诸国不灭,就如那喉中之鱼鲠,一日不除,则难受之苦一日不解。”

    “我宋人,岂敢安,逸如果我宋人一直保持着这种目无他人的自大性格,后果可想而知。”

    林栋默然的站在那里,等待杨正的回答,即使说书不成,我也要做出其他的改变,我要诸国畏大宋如之畏虎。

    杨正目露沉思,右手手指在桌子上轻轻敲打。不得不说,林栋的话说到了他的内心。读书人有傲气,更应有傲骨。

    杨正:“这是你退学说书的目的?”

    林栋答道:“对。”

    杨正突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他自认为自己忠君爱国,教书育人,匡扶天下。可,可,可他从没想到过一个普通学子竟然会放弃读书,自污于勾栏瓦市,只为惊醒大宋百姓。

    说到底,自己还是太过于沉迷这个声名了。

    “你打算怎么让我出面辟谣。”杨正道。

    听闻此话,林栋一喜,心中一定,摆正身子,恭恭敬敬的朝杨正揖礼:“多谢先生。“

    “先生只需闲暇时间前往学生说书的地方,出言证明即可。”

    “明日吧!”杨正答道,随即不再理会林栋,继续埋头读书。今日的对话无疑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多谢先生。”

    得到了杨正的回复,林栋也不再停留,识趣的掩门而去。门外,李、沈二人在等,至于展翀则是站在县学大门向里遥望。

    “弘国,怎么样?”李浩然问道。

    林栋笑道:“教谕已经答应了。”

    李、沈二人长舒一口气:“答应就好。”

    三人又是交谈几句,林栋起身告辞,招呼上展翀,两人一起离开了县学。路上展翀不免问到结果,林栋告知,两人的心情不由轻松起来。

    翌日,杨正应言,非独自一人。整个县学的学子、教谕都赶到了说书摊,就连看门的诚伯也随行而来。

    看着浩浩荡荡、一身天蓝色士子服的县学众人,林栋内心好不激动,原本以为杨正会只身前来,顶多也就带上李、沈二人,可没想到杨正竟然这么给力,全班人马都给拉出来了。

    “先生。”

    林栋和展翀连忙上前迎去。

    “嗯。”杨正点头示意,遂直步向前走去,无需人招呼,长袍一撩,端坐在那条破旧长凳上,身后跟随的众人也都纷纷站在了汤大街的街道旁。事实上,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次出来是干什么的。不过并不妨碍他们的兴奋,围困在象牙塔的学子们,今天终于能够放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