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摄政王
字体: 16 + -

第二十四章 上车有座

    北京南城的永定门,等着出城的人群,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门洞前站着四五个大顺士兵,正对照着手中的海捕文书,一个个盘查出城的民众,使得本就缓慢的队伍愈发的缓慢,往往一刻钟之内,还出不去十个人。

    方缶等人便混迹在其中,那日多亏了叶崇训眼疾手快,文书还抱在锦衣卫手中的时候,他就便瞧见了露在外面的画像,虽然以此时的抽象画法来看,众人未必就能认得这时方缶,但是叶崇训还是不敢冒一点风险,趁着注意力都在告示墙的时候,拉着方缶,悄悄的撤了。

    在京中又待了两日,果然等倒了平西伯吴三桂降而复叛的消息。方缶当机立断,偷偷的卖了马匹--没办法,马虽然是个好东西,但是是骑着出城的话,实在太扎眼了--又把之前在万岁山下,将那些太监宫女们“赞助”的银子,换成了金叶子,便准备南下了。

    方缶等人扮作普通的,带着家仆南迁的士绅模样,这样的人在此时离京的人群,十分的常见。本来是要让方缶做这个老爷的,后来考虑到要尽量减少外人对他的注意力,便改由莫德辉做了,好在莫德辉本身就是个读书人,根本不用额外的打扮。

    其他人也稍稍做了些改装,在这个缺乏现代刑侦技术的年代,只要简单的改变几个外貌特征,就很难与那抽象的画像对上号。

    守门的士卒服装并不统一,但盘查的模样十分的认真,仔细的对照着手里的文书,辨别着从眼前经过的每一个人,除了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的女人、老人和小孩。

    这种认真还有别于以前明军那种见了富商就喜,见了女人就兴奋的模样,他们只专注于看人,对鼓鼓囊囊的包裹、面容姣好的女人并不放在心上。

    先前还曾有一位想要使些银子,以求快速通关的人--这再以前是十分司空见惯的--结果被当场打了二十大板,拘到了城墙下示众了。盘查的人心思不在银子上,所以尽管队伍行进的十分缓慢,倒也没有引起多少怨言,遇到这样的兵,你还能苛求什么呢?

    “前几日看到那些出入王公府邸的顺军,个个如狼似虎,追赃助饷毫不留情,多少公侯九卿,哀嚎于夹棍之下,那是一两银子也少不得的。今日见了这守门的顺军,穿着打扮与前几日所见的并无差异,然而却与民无害,分文不取。这两种顺军,都是我亲眼所见,真不知哪一种才其本来模样。”莫德辉压低嗓音,小声的对着方缶说道。

    方缶挑着担子,那里装着干粮、衣裳,一些零散物品,还有几把腰刀,他跟着莫德辉的后头,闻言也轻声说道:“这世上本就没有从不做一件坏事的好人,也没有从不做一件好事的坏人。莫相公所见的两种顺军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这不过是他们的一贯作风罢了。只是他们得了天下以后,还保持着以前作风,好的东西自然是保留了,但是坏的东西也被无形的放大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排队的人群十分的拥挤,人多口杂,不是个谈话的好时候,两人聊了几句,也就停了下来。

    方大力胖胖的身材,肥嘟嘟的大脸盘,看起来十分的人畜无害的模样。他背着临出门前才刚买的一箱书,扮作书僮,走在莫德辉的身旁。本来他还以为自家少爷会在临走前,还会再去寻觅一番那位少爷自封的“少夫人”,没想到少爷在收到什么劳什子平西伯造反的消息后,一刻也没耽误,就要出城了,也许少爷真是要去做一番大事吧。只是在路过仁寿寺的时候,远远的看了一眼。

    叶崇训和侯勇一前一后的将方缶等人护在中间,努力的隔开人群。

    渐渐的终于排到了,这一伙人都是青壮,理所应当的引起了守门士卒的注意。一个看起来是头目模样的人,已经说了半晌的话了,也懒得再开口,只是摆摆手示意他们站成一排,以供查验。

    走在前头的叶崇训见状,立刻快步赶上前去,亮出了方缶从马重禧那里得到的令旗,又与那头目谈了几句,说是奉命出城办差的,在婉拒了头目派人护送的提议后,便被放行了。

    莫德辉手持折扇经过头目面前的时候,还微微的点头示意,那头目也是含笑回礼。方缶挑着担子,也没有刻意的埋下头来,十分自然的走了过去。一行人顺利的走出了门洞。

    前面瓮城的门洞里也有人在复查,只是速度快的多,叶崇训手持令旗同样是毫无阻滞的通过了。

    出了永定门后,官道两侧居然如赶庙会一般,十分的热闹,大大小小的茶铺子粗粗一数,便不下十几家。卖干粮的挑货郎自然不在话下,只是居然还有许多卖糖人和小吃的,令众人看得是啧啧称奇。

    因为此时南下的,大多是拖家带口之人,出了永定门以后,虽然还在大顺的治下,但个个都好似逃出生天一般,没有了先前在城里那股子压抑肃穆的气氛。

    小孩子是最喜欢新的冒险的,丝毫不觉得出城逃难有什么辛苦的,倒觉得十分新奇好玩。出了城见到这些卖糖人和小吃的,自然走不动道,缠着家大人买。既然是出城逃难,那么身上没带银子的借口显然也不好使了,加上大人们为了路上图个清静,大多也都掏钱买了。这些小贩们也正是想到了这一层,所以价格定的并不离谱,生意非常的红火。

    城墙下头还有不少轿夫,正在招揽生意,但是他们却是有些失算,因为南下大多以出远门为主,坐轿子那是很不划算的。

    比较抢手的是那些有骡马拉着大车的,这些马车有十几人挤在一块的,也有提供包车服务的,价格高低不等。

    “往通州去的还有座儿啊,上车就走,一两银子一位,天黑前包到啊嘞!”即便是最低档次的,价格相较于平时,那也是十分高的。

    “你这破车,不遮风不挡雨的,到通州居然要一两银子,抢钱呢?在往日包车也要不了那么多!”

    “嘿嘿,客官您也知道那是往日的价格,现今这时节,有的坐就不错了。再说了,客官您这大包小包的,咱也不多收您钱,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