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那些事儿
字体: 16 + -

第三十三章 颍川书院

    等郭嘉带着众人到了书院讲堂,辩论已经开始了有段时间了。

    郭嘉小声问了问身旁的同窗了解到今天这场辩论,是一场学术性的辩论。畅谈自己心中的理想,对大汉的认知,对天下大势的预判以及自己所认同的治国之术。

    郭嘉向张安徐庶几人介绍了之后,便不管他们几个,自己找个舒适的地方坐下,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徐庶摇头失笑,“奉孝这惫懒的性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改改。”

    “哈哈哈...若是奉孝改了,那他还是郭奉孝吗?”荀彧不以为意,找了块空地招呼众人过去坐下,观看辩论。

    “率性而为,不失本心。如此才会有奉孝这种鬼才出世吧。”张安望着讲堂内的众多学子,“可惜,像奉孝这样的人不多。大家都有大家的性格和思想,所以也才有了颍川书院今日的盛况。”

    “是啊。如今的书院,颇有几分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景。”徐庶也是非常的赞同。“经受此次大乱,朝廷必定需要文治,而怎么治,也是众说纷纭,但总有此间学习一席之地。”

    “场中辩论之人是谁?”张安低声问道,“其中一人看上去还不满十岁吧。”

    “其中一人乃是弘农杨氏子弟杨修。乃是一位神童,有过不不忘的本事,极为聪慧。”顿了顿,荀彧才接着说,“此子今年九岁。但可以说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非常受老师们的喜爱。所以不可避免的助长了此子的骄纵。”

    “文若似乎颇有不满呐。”徐庶有意无意的笑了笑,“能让文若不满,看来此子确实骄纵非常了。不过天才嘛,又得到了众位老师的喜爱,有些性格很正常。”

    “另外一位,则是大儒孔文举之子孔方。”荀彧并未徐庶,他知道徐庶平日里对世家多有看法,只是自己和别的世家子不一样,又帮助过他,他才和自己相交,“此子年方十岁。此二人都是书院这两年的知名人物。家学渊源,又聪明好学,将来必成大器。”

    张安点了点头,弘农杨氏乃大汉巨擘,天子都要给几分薄面的恐怖家族。孔融孔文举的名声也是传播海内。当世大儒。又是孔圣后人。

    张安突然想到一个事情,不由得觉得好笑,“杨家在前汉昭帝时期杨敞位居丞相,号称关西孔子。孔文举乃是孔圣第十九世孙。如此一来,这场辩论恐怕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辩论了。借此机会,孔杨两家估计也要争个高低出来。”

    “子信不说我都还没想到这些。”荀彧诧异的看了张安一眼,“如此一来这倒有趣多了。”

    几人说笑间,辩论的二人已经从上古五帝说到了光武中兴。句句都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观战的众学子听得是喜笑颜开,若有所得。

    二人声音还略显稚嫩,但谁都不会把他们当做小孩子看待。光是面对这么多人仍能滔滔不绝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更何况,在座的诸位恐怕能比杨修孔方二人学问更精深的,也就寥寥几人而已。

    说的激烈处,二人争得脸红脖子粗,甚至差点动手打起来,上演全武行。毕竟少年心性,在各自家里都是天子骄子,难免被娇生惯养。

    荀彧看的皱起了眉头,站起身来不悦的呵斥道,“够了!”

    其余众人看到是荀彧出面,顿时面色恭敬,就连目中无人,刚才要打架的杨修孔方二人也是急忙束手行礼,“拜见师兄!”

    由此可见,荀彧在书院的地位之高,恐怕已经不亚于一些授课老师了。

    “书院举办辩论的目的是什么?”荀彧盯着杨修和孔方二人,平日了一贯喜怒不形于色的荀彧,今日却是真的有些怒了。看到杨修和孔方的丑态,他决定敲打敲打二人。

    场中杨修和孔方相视一眼,杨修上前,神色依然恭敬,他也知道荀彧在书院的地位,更知道荀氏在大汉的地位,“书院举办辩论,是为了让诸位师兄弟交流所得,开拓思想,不拘泥于书本,采纳百家之长。”

    “既然知道,你二人争就争,论就论,辩就辩,动手是什么道理?”荀彧显然不准备轻轻接过此事,“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孔方上前答道,“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荀彧又说,“子张问行。”

    杨修回道,“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期倚於衡也;夫然後行!”

    荀彧继续问道,“礼者何也?”

    杨修回道,“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於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

    荀彧又说,“樊迟问仁。”

    孔方答道,“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荀彧又说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说完荀彧就站在那里盯着杨修孔方二人不在说话了。

    围观的诸位学子有的迷惑不解,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则是恍然大悟,至于郭嘉荀攸徐庶张安四个,则是微笑不语。

    作为当事人的杨修和孔方,站在那里思索良久,终于是面带微笑,躬身下拜,“多谢师兄教诲!以后必当谨记今日之教,时刻警醒自己。”

    荀彧看到他们终于想明白了自己的这番话,点了点头,“孺子可教。”

    在场学子还有不明白的,听着他们对话感觉云里雾里,有一人出来朝着荀彧揖手,“敢问师兄此番所为是何意?”

    荀彧还了一礼,刚准备说话,张安却从人群中走出,目光明亮,“文若,不如由我解释一番,可好?”

    荀彧犹豫了一下,便后退一步,“子信请。”

    张安先是对之前问话的学子行了一礼,转头看看四周,才开口说道,“刚才文若那番话无非就是告诉大家,知行合一罢了。”

    “知行合一?何谓知行合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辩论的目的就是交流所得,融会贯通,不能因为观点政见不同,就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读书是为了明事理,知道做人的道理。如果你自己做的事不能让别人尊敬,不忠不义,那你怎么能得到别人以礼相待?”张安看了杨修和孔方一眼,二人似乎知道他是何意,顿时羞得满脸通红,“治大国如烹小鲜。同样的,做事先做人,治于己。若能做到知行合一,不骄不躁,在内在外,都能做到一致,如此才能明白做事的道理。”

    “没想到子信对经集也很有研究。”荀彧赞了一句,“知行合一。不错不错,直指本心。”

    “文若过誉了。我不过是略有涉猎而已。”张安谦虚的笑了笑,“自然是比不上书院的众位学子研究的深透。”

    “刚才听到子信兄说到治大国如烹小鲜。不知子信兄可否为我等讲讲这治国之道?”郭嘉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起身立于张安身前,由于身高不足,不得不抬头仰视张安。诸位学子看到郭嘉,感到非常惊讶,郭嘉的大名在书院也是非常响亮,没想到这小小的辩论先后出现了两位之名人物了。

    张安拉着郭嘉走到一旁,“奉孝坐。”说着也跪坐下来。

    郭嘉感激的冲着张安咧了咧嘴。

    “治国之道,博大精深。既然奉孝问起,那我就抛砖引玉,讲讲自己的见解。”张安喝了口茶,整理下思路,才缓缓说道,“我想先问奉孝,治国治的是什么?”

    郭嘉愣了一下,“治国治国,治的难道不是国吗?”

    听了此话,旁边传出几声轻笑。荀彧荀攸二人闭目养神。徐庶听了张安此问,若有所思。杨修和孔方本打算离去,可见到郭嘉出来便又留了下来。

    张安听了郭嘉的回答也是有点哭笑不得,“在下以为,治国的根本在于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郭嘉还未回话,旁边便有人高声叫道,“一派胡言!”

    张安头也不回,“这位兄台是认为孟子此言是错的了?”

    说话那人一愣,便急忙说道,“在下并不是说孟子是错误的,而是说你说的这句治国之道是错的。民为贵,要官何用?”

    张安转头看了说话的人一眼,“不知你是何人?”

    “在下河东裴氏子弟裴潜。”裴潜对张安行了一礼,“公子的治国之道我不敢苟同。民为贵,难道要靠他们制定天下秩序,执掌天下权柄,那天下要乱成什么样子了?”

    “看来这位兄台不是很理解我说的话。”张安看了他一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说治国要先治民。纵观高祖陛下到光武陛下,莫不是如此。民富,则国强。民穷,就如秦之二世,又如黄巾之祸。”

    郭嘉第一次听到如此新奇的言论,“民富国强?难道不是国富民强吗?”

    “国富,民就一定强吗?国家的财富从哪里来?从民而来,国富则说明取民之财多。而民富国强,则说明民富各种税款多了,国家自然就富裕了。”张安笑着解释道,“所以,治国先治民。治国的根本在于民。而民之根本在于地。奉孝不妨想一想,若是一个百姓有养活一家的田种,能吃饱,能穿暖,那这个百姓还会作乱吗?”

    “那自然不会了。谁会这么傻?”郭嘉说完便醒悟过来了,“子信兄所谈皆是闻所未闻之言论。不过精妙绝伦,让我颇有所得。”

    “哈哈哈哈...这些言论也只是我的经历罢了。”张安哈哈大笑,“须知,实践出真知。经史子集上记载的,也只不过是先贤的经验罢了。却不一定全部适用于现在。我们要学会与时俱进。”

    “好一个实践出真知。好一个与时俱进。”荀彧忽然睁开眼睛,“子信这番话真乃金玉良言,彧在此拜谢!”

    张安急忙坐直上身,非常郑重的回了一礼。

    旁边众人听了张安这番话,颇有醍醐灌顶之感。

    三人一堆,五人一群的在哪窃窃私语“实践出真知。怪不得我最近读书老是有疑问。看来是时候出去游学一番验证所学了。”

    “兄长若去游学,叫上我。我等一起去。互相有个照应。”

    “唔,与时俱进?可怎么与时俱进呢?待我回去查查典籍。”

    “与时俱进?莫不是再说现在的大汉时局?”

    ......

    “子信兄果然大才。所知甚深。嘉拜服。”郭嘉一脸的赞叹。“看来我也是时候出去走走游历一番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以致用还是有必要的。”张安笑了笑,“今日天色不早了。我该回去了。有空可让元直带你们来阳翟找我。”

    “好!一言为定。子信兄慢走!”

    “奉孝留步!”说着,张安带着赵云一起钻出人群,换来远处悠闲吃草的马儿,便往阳翟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