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法正方丈
宝山寺位于陈州城郊,始建于唐开元年间,陈州各县不少善男信女常到此烧香祈福。
后院的一间禅房内,宝山寺的主持法正方丈正在蒲团上闭目打坐。
禅房的门开了,一个人悄然进屋,然后又关上的门。
法正方丈回头,见了来人赶忙起身道:“师兄,你难得到贫僧这里来一次,今儿得空了?”
来的不是别人,赫然正是老叫花。
老叫花瞅了一眼法正方丈,也不说话,大刺刺盘腿坐在旁边的蒲团之上。
法正方丈跟着坐了下来,向老叫花询问道:“师兄,不知您这是……”
“有件事,我想请你帮个忙!”老叫花脸上露出了奇怪的表情。
“找贫僧帮忙?”法正方丈瞪大了眼睛:“师兄,这世上还有什么您解决不了的事,您不是拿贫僧开玩笑吧?”
“我哪有心情和你开玩笑!”老叫花白了一眼法正方丈:“一句话,你就说帮不帮吧!”
法正方丈苦笑道:“师兄,就算您要贫僧帮忙,到少也得让贫僧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吧,不然贫僧怎么帮忙?”
听老叫花说完了来意,法正方丈愣了好一会,才讪讪道:“师兄,虽然钟家老太爷一心向佛,可我怎么说他才会相信呢?”
“怎么说那是你的事情,我知道你有办法!”老叫花似乎吃定了法正方丈。
说罢,老叫花起身离开了禅房,只留下法正方丈独自在那里发呆。
瞅着老叫花的背影,法正方丈一点脾气也没有,谁让他是自己的师兄呢?
……
老太爷恭恭敬敬引着法正方丈出了佛堂。
“施主请留步!”法正方丈双手合什。
“不不不,一定要送!”老太爷态度坚决。
“那就有劳施主了!”法正方丈不再坚持。
钟家上上下下瞪大了眼睛,向来不露面的老太爷,竟然破天荒地将法正方丈送到了大门口。
钟无稽终于看清楚了老太爷的真面目,他想不明白,步履步履蹒跚的老太爷,看上去如此虚弱,为何那么多人会怕他呢?
老太低一直目送着法正方丈远去,这才又调头回到了佛堂。
老太爷面色沉重,他没有坐在莆团上,而是在地上来回踱步。
李管家也是一脸的紧张,默默盯着老太爷。
终于,老太爷停了下来,站在李管家面前:“你怎么看?”
宝山寺的法正方丈,专门来拜访老太爷,告诉了他一个惊人的消息:钟家将要遭到灭顶之灾,满门或许一个人都剩不下来。他让老太爷极早做打算,在灾难开临之前,设法保留一丝钟家血脉,以继承钟家香火。
老太爷问他,如何知道这个消息的,他不说。
再问他,应该如何保留一丝钟家血脉,他也不言。
然后法正方丈就离开了!
听了老太爷的询问在,李管家迟疑道:“法正方丈会不会是危言耸听?”
老太爷摇摇头:“他也算陈州有名的高僧了,没有必要这么做!”
顿了顿,老太爷喃喃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李管家建议道:“老爷,要不您再想想?”
老太爷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听了李管家的话,微微点头:“此事对钟家非同小可,让我再想想吧!”
……
三更时分,突然传来两声细微的弹窗声。
魏氏本就没睡,披衣来到门前,犹豫着是否开门。
昨晚,三公子到二老爷那里,吃多了酒不知怎的就跑到了隔壁房间。
二老爷的夫人这两日睡觉老做恶梦,便让钟小姐前来陪自己睡在隔壁房间。
二老爷的夫人去茅厕的空当,三公子恰好进了屋子,欲对钟小姐行不轨之事。若不是二老爷与夫人及时相救,三公子便酿下大错了。
魏氏恨自己的儿子不争气,做出如此不堪之事,可又不能让此事声张出去。若是让老爷知道了,三公子这辈子就完了。
在魏氏的苦苦哀求下,二老爷答应去说服钟小姐对此事保密。
今天一大早,二老爷在院里遇上他,悄悄说了一句话:“今晚三更,到你屋里详谈!”
思虑来思虑去,魏氏还是开了门。
二老爷鬼魅般闪进屋里,魏氏关了门,还没来得及说话,便被二老爷一把揽入怀中。
“二叔,求你了,放过奴家吧!”魏氏小声哀求。
“你真不顾无涯的死活了?”二老爷在魏氏的耳边轻声道。
魏氏浑身一震,不再说话了。
二老爷将魏氏抱到炕上,毫不费力的把她压在身下,一把扯开她的衣襟。
二老爷的呼吸渐渐急促,魏氏在心里长叹一声,紧闭着双眸,意乱情迷地听凭二老爷摆布。
……
陈州城内一家茶楼的雅间内,二老爷将一张银票递给对面的人:“这是一千两银子,事成之后,我会再付一千两的!”
对面这人正是林府的护院总管何石。
何石接过银票,揣入怀中,对二老爷道:“放心吧,不会留下任何破绽,你只管准备剩下的银子便是!”
“没问题!”二老爷拍着胸脯。
虽然花了两千两银子,但钟老爷一点也不心疼,他认为是值得的。
三更时分,一个黑影从墙上落入钟家院内,轻车熟路来到大公子被禁足的那间屋子门前,不知怎的就打开了锁。
不大工夫,黑影从屋里出来,又轻轻将门锁上,一转眼便消失在了夜幕当中。
大公子死了,上吊死的。
大公子的德行钟家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谁也不相信他会因为被禁足而上吊。
可事实就在那摆着。
早晨,送饭的下人打开门,就看见钟大少爷直溜溜挂在房梁上。
官府来人堪验过,的确是上吊自杀。
听到这个消息,夫人当时就晕了过去。
钟老爷受到的打击更大,就像老了十岁一般。
反应最激烈的当属二公子,他跪在大公子的尸体旁,嚎啕大哭。
二公子将大公子的恶行告知钟老爷,本意是为了维护钟家的名声,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大公子会上吊自杀。一直苦读圣贤书的二公子,怎么能背负得起逼死兄长的恶名?
后院的一间禅房内,宝山寺的主持法正方丈正在蒲团上闭目打坐。
禅房的门开了,一个人悄然进屋,然后又关上的门。
法正方丈回头,见了来人赶忙起身道:“师兄,你难得到贫僧这里来一次,今儿得空了?”
来的不是别人,赫然正是老叫花。
老叫花瞅了一眼法正方丈,也不说话,大刺刺盘腿坐在旁边的蒲团之上。
法正方丈跟着坐了下来,向老叫花询问道:“师兄,不知您这是……”
“有件事,我想请你帮个忙!”老叫花脸上露出了奇怪的表情。
“找贫僧帮忙?”法正方丈瞪大了眼睛:“师兄,这世上还有什么您解决不了的事,您不是拿贫僧开玩笑吧?”
“我哪有心情和你开玩笑!”老叫花白了一眼法正方丈:“一句话,你就说帮不帮吧!”
法正方丈苦笑道:“师兄,就算您要贫僧帮忙,到少也得让贫僧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吧,不然贫僧怎么帮忙?”
听老叫花说完了来意,法正方丈愣了好一会,才讪讪道:“师兄,虽然钟家老太爷一心向佛,可我怎么说他才会相信呢?”
“怎么说那是你的事情,我知道你有办法!”老叫花似乎吃定了法正方丈。
说罢,老叫花起身离开了禅房,只留下法正方丈独自在那里发呆。
瞅着老叫花的背影,法正方丈一点脾气也没有,谁让他是自己的师兄呢?
……
老太爷恭恭敬敬引着法正方丈出了佛堂。
“施主请留步!”法正方丈双手合什。
“不不不,一定要送!”老太爷态度坚决。
“那就有劳施主了!”法正方丈不再坚持。
钟家上上下下瞪大了眼睛,向来不露面的老太爷,竟然破天荒地将法正方丈送到了大门口。
钟无稽终于看清楚了老太爷的真面目,他想不明白,步履步履蹒跚的老太爷,看上去如此虚弱,为何那么多人会怕他呢?
老太低一直目送着法正方丈远去,这才又调头回到了佛堂。
老太爷面色沉重,他没有坐在莆团上,而是在地上来回踱步。
李管家也是一脸的紧张,默默盯着老太爷。
终于,老太爷停了下来,站在李管家面前:“你怎么看?”
宝山寺的法正方丈,专门来拜访老太爷,告诉了他一个惊人的消息:钟家将要遭到灭顶之灾,满门或许一个人都剩不下来。他让老太爷极早做打算,在灾难开临之前,设法保留一丝钟家血脉,以继承钟家香火。
老太爷问他,如何知道这个消息的,他不说。
再问他,应该如何保留一丝钟家血脉,他也不言。
然后法正方丈就离开了!
听了老太爷的询问在,李管家迟疑道:“法正方丈会不会是危言耸听?”
老太爷摇摇头:“他也算陈州有名的高僧了,没有必要这么做!”
顿了顿,老太爷喃喃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李管家建议道:“老爷,要不您再想想?”
老太爷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听了李管家的话,微微点头:“此事对钟家非同小可,让我再想想吧!”
……
三更时分,突然传来两声细微的弹窗声。
魏氏本就没睡,披衣来到门前,犹豫着是否开门。
昨晚,三公子到二老爷那里,吃多了酒不知怎的就跑到了隔壁房间。
二老爷的夫人这两日睡觉老做恶梦,便让钟小姐前来陪自己睡在隔壁房间。
二老爷的夫人去茅厕的空当,三公子恰好进了屋子,欲对钟小姐行不轨之事。若不是二老爷与夫人及时相救,三公子便酿下大错了。
魏氏恨自己的儿子不争气,做出如此不堪之事,可又不能让此事声张出去。若是让老爷知道了,三公子这辈子就完了。
在魏氏的苦苦哀求下,二老爷答应去说服钟小姐对此事保密。
今天一大早,二老爷在院里遇上他,悄悄说了一句话:“今晚三更,到你屋里详谈!”
思虑来思虑去,魏氏还是开了门。
二老爷鬼魅般闪进屋里,魏氏关了门,还没来得及说话,便被二老爷一把揽入怀中。
“二叔,求你了,放过奴家吧!”魏氏小声哀求。
“你真不顾无涯的死活了?”二老爷在魏氏的耳边轻声道。
魏氏浑身一震,不再说话了。
二老爷将魏氏抱到炕上,毫不费力的把她压在身下,一把扯开她的衣襟。
二老爷的呼吸渐渐急促,魏氏在心里长叹一声,紧闭着双眸,意乱情迷地听凭二老爷摆布。
……
陈州城内一家茶楼的雅间内,二老爷将一张银票递给对面的人:“这是一千两银子,事成之后,我会再付一千两的!”
对面这人正是林府的护院总管何石。
何石接过银票,揣入怀中,对二老爷道:“放心吧,不会留下任何破绽,你只管准备剩下的银子便是!”
“没问题!”二老爷拍着胸脯。
虽然花了两千两银子,但钟老爷一点也不心疼,他认为是值得的。
三更时分,一个黑影从墙上落入钟家院内,轻车熟路来到大公子被禁足的那间屋子门前,不知怎的就打开了锁。
不大工夫,黑影从屋里出来,又轻轻将门锁上,一转眼便消失在了夜幕当中。
大公子死了,上吊死的。
大公子的德行钟家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谁也不相信他会因为被禁足而上吊。
可事实就在那摆着。
早晨,送饭的下人打开门,就看见钟大少爷直溜溜挂在房梁上。
官府来人堪验过,的确是上吊自杀。
听到这个消息,夫人当时就晕了过去。
钟老爷受到的打击更大,就像老了十岁一般。
反应最激烈的当属二公子,他跪在大公子的尸体旁,嚎啕大哭。
二公子将大公子的恶行告知钟老爷,本意是为了维护钟家的名声,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大公子会上吊自杀。一直苦读圣贤书的二公子,怎么能背负得起逼死兄长的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