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再游洞香春
宣嵘到了洞香春才发现,偌大的大堂,竟然连一个人都没有。
猛然间他想起来了,古时候出行不易,基本上下个雨,可以的话都没人出门,更何况如今这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
他有心打道回府,可想想,人都已经到了,就这么回去……不甘心的他决定再等等,也许到了饭点,会有什么人来也说不定?
侍女对他还有些印象,笑着把他领到他常坐的位置上,很快就上了热酒驱寒。
自从第一次到这儿的十多天里,他也只是偶尔过来。但因为他年纪小,又没有跟着长辈独自行动,来了也常常闷坐在角落沉默寡言,如此特立独行还是让他在常客那里有了不小的知名度。
而他过来也是为了完成孙膑给他的作业——观察人群,并做出评判。
虽然孙膑没法和他一起来,也就无法判断他的评判是否正确。可光是将自己看到的复述出来,经常性地被孙膑追问到忽视的问题,也让他的观察力明显上升了一个档次。
“且慢。”宣嵘叫住上了菜就要退下去的侍女,“现在没有客人,在下实在是无聊至极,这位阿姊不妨留下交谈一二?”
那侍女身材矮小丰满,小脸圆润清秀,带着一点婴儿肥,肉嘟嘟地甚是可爱。
“小郎君莫要顽皮。”那侍女用托盘半遮下巴,笑道。
宣嵘知道她为什么这么说,“阿姊”一词是喊有亲密关系的姐姐之类的,他和侍女素不相识,他用“阿姊”有谄媚套关系的嫌疑。
不过他也不怕失了身份,被人看作是不通礼仪的粗鄙之人。
他未及冠,属于未成年。
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可这时代普遍公认的,没有行冠礼,就还处于学习阶段,是允许偶尔犯错的。
更何况现在又是没有太多人的私底下,放浪一下完全无压力。
他才不会承认他是因为想不起来应该怎么称呼侍女了呢。
“婢女名叫梅姑,小郎君呼名即可。”
见到那女子叹了口气,还是坐到了桌案对面,宣嵘笑意盎然地说:“在下也来过多次,可还没见过梅姑呢。”
“婢女往日负责后厨,甚少到前院来。”
宣嵘卡壳。他原本是想着从梅姑平日工作,谈到客人身上,顺便就引出了最近有什么新闻之类的话题。可现在人负责的是后厨,要怎么套话?说厨艺?
苦思话题的他,无意间发现梅姑忍笑的表情,瞬间明白了——
“梅姑诓我!”
“哈哈哈。”
见人笑得前仰后合的,宣嵘别提有多郁闷了。
他更加确定,这姑娘在白府的地位肯定不小,虽然不大可能是大小主子,也应该是主要核心人物的贴身心腹。
“小郎君若是想打听消息,直问便可。”
“我问了梅姑便会答吗?”
“酌情而定。”
也就是说不一定说喽。
宣嵘撇撇嘴,也没说什么。毕竟消息是人家的,愿意给他就不错了,他也不能强求。
想了想,他还是比较关注秦魏之间的形式,于是问道:“听闻不久前魏国战败,连丞相公叔痤都被生俘,不知是真是假?详细情况又如何?”
“小郎君消息很灵通嘛。”梅姑笑着说,“这消息昨天下午才传到安邑,也只有几个人知晓。”
“嗯,继续。”
“丞相被俘不假,魏王要将丞相府人捉拿问罪也是真的。倒是秦军那边,虽说大胜一场,可不但没有乘胜追击,反而班师回朝。想来是有所变故。”
“哦?不知梅姑可知秦国更详细的消息?”有一个陌生的声音插入到谈话里。
宣嵘抬眼看去,是一白衣士子,目测二十出头,脸颊有些圆润,可眉目锐利,问及秦国消息,流露出一丝焦灼,看他对梅姑的态度,应该是熟人?
“阁下是?”毕竟这是宣嵘的位置,作为临时主人,他有权利提问。
那人也在他的提问下,看了过来。
宣嵘只觉得对方的眼神特别犀利,仿佛x光一般,都要把自己给解剖了。
就在他忍不住微微皱起眉头的时候,那人轻笑着,施了一礼,说:“在下卫鞅,见过这位小兄弟。”
宣嵘脸色微沉。
战国时期对他这种未成年的称呼一般是“小先生”“小君子”,以及“小兄弟”,其中小兄弟是叫贩夫走卒的!
可严格来说,这些称呼也并不是限定的那么死。年长的称呼年幼的一声小兄弟,虽说略有失礼,但你要是揪着不放,就是在斤斤计较了。
所以宣嵘他也只是沉了脸色,还是依礼回敬道:“在下宣嵘,见过阁下。”
他之前对这时代的读书人都是尊称一声先生,可对卫鞅,他懒得恭敬。
对面的卫鞅也没什么反应,就只是朝他点点头,便继续刚刚的问题:“还请梅姑告知,秦国近况。”
梅姑摇摇头,分外遗憾地说:“抱歉,秦国偏远闭塞,又正值大战,尚无消息传来。”
宣嵘是真的好奇秦国现状,于是问:“那商队呢?前不久不是有个商队是走秦国的吗?他们还给你们送过货。”
“小先生说的是姜英的商队吧。”有他人在场,梅姑也没有继续小郎君的称呼。
“呃,应该是吧。”宣嵘尴尬地挠头,“我只认识木伯和齐辙,那商人没见我来着。”
“那就是了。他们已经回齐国啦。”
“怎么突然回去了?之前还听齐辙说要在魏国采买商品去秦国的。”
“听闻是姜英不知何故大发脾气,赌气一定要回家去。他是主人,他要回,谁又拦得住呢。”
这是,宣嵘听到沉默了有一段时间的卫鞅开口说:“不知洞香春可还有其他往秦国的商队?”
“怎么,你要去秦国?”宣嵘屡次被打断谈话,恶意猜测地说。
“是,我要去秦国。”
见卫鞅说的掷地有声,宣嵘吃惊道:“你疯了?这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会死人的。”
他说着还看向梅姑,梅姑也频频点头道:“没错,公子说这雪还要下很久,是不会有商队愿意在风雪里赶路的。先生也莫要冲动。”
“既然没有商队,那鞅便独自上路。”
“哎,等等。你干嘛非跑秦国去?”宣嵘好奇地问。
“鞅的老师被秦军俘虏,生死未知。身为弟子,鞅自然要救出老师。”
“先生一介书生,身单影只,如何从大军中救人?”
“到了再说,总会有办法的。”
不知道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壮烈,还是“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自信感染了宣嵘,他觉得说出这些话,做出这些行动的卫鞅,在闪闪发光。
“先生大义,嵘佩服。”他在外挂里搜索了公叔痤的名字,想要给卫鞅提供一些信息帮助。
然而搜索结果让他惊呆了——
秦国现任国君就是今年过世,马上就是继任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了!
古文资料精简异常,宣嵘也找不到更详尽的情报了。
他组织了一下语言,对卫鞅说:“在下之前曾听姜英商队中人谈论,秦国公子渠梁,为人宽厚。先生入秦,可从他身上着手。”
“多谢提醒。”
——
与此同时,秦国国都栎阳,秦献公重伤趴在榻上,他身边只有近侍黑伯和嫡子嬴渠梁。
他的手里拿着一块玉璧,巴掌大小,莹白翠绿两色以水波纹交织,一面刻有祥云图案,另一边平整光滑,宛如刀切。
如果宣嵘在这里就会发现,这块玉璧,和他身上的那块一模一样。
秦献公的脸色已经发黑变枯,显然毒素入髓,大限已到。他摩挲着玉璧,声音沙哑地说:“这国君之位,我就交于你了。”
那边未来的秦孝公嬴渠梁哀痛莫名,泣不成声,只不断喊着“公父”二字。
“除了那些,还有一件事,你发誓必须完成。”
“是,儿臣发誓。”
秦献公郑重地把玉璧交予嬴渠梁,一字一句地说:“找到另一个拿同样玉璧的人。”
“公父?”嬴渠梁不解。
“找到他!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公父!”见秦献公激动起来,嬴渠梁连忙扑过去搀扶,嘴里应道,“是,儿臣一定找到这个人。”
“嗯,那我就放心了。”似乎是知道嬴渠梁的疑问,秦献公又补充道,“你的疑问,就去问黑伯,这事情,也只有他知道,也只能他知道。明白吗?”
“是,儿臣明白。”
这是秦孝公嬴渠梁最后一次与父亲讲话。
就在当日,秦献公因伤不治,享年六十三岁。
猛然间他想起来了,古时候出行不易,基本上下个雨,可以的话都没人出门,更何况如今这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
他有心打道回府,可想想,人都已经到了,就这么回去……不甘心的他决定再等等,也许到了饭点,会有什么人来也说不定?
侍女对他还有些印象,笑着把他领到他常坐的位置上,很快就上了热酒驱寒。
自从第一次到这儿的十多天里,他也只是偶尔过来。但因为他年纪小,又没有跟着长辈独自行动,来了也常常闷坐在角落沉默寡言,如此特立独行还是让他在常客那里有了不小的知名度。
而他过来也是为了完成孙膑给他的作业——观察人群,并做出评判。
虽然孙膑没法和他一起来,也就无法判断他的评判是否正确。可光是将自己看到的复述出来,经常性地被孙膑追问到忽视的问题,也让他的观察力明显上升了一个档次。
“且慢。”宣嵘叫住上了菜就要退下去的侍女,“现在没有客人,在下实在是无聊至极,这位阿姊不妨留下交谈一二?”
那侍女身材矮小丰满,小脸圆润清秀,带着一点婴儿肥,肉嘟嘟地甚是可爱。
“小郎君莫要顽皮。”那侍女用托盘半遮下巴,笑道。
宣嵘知道她为什么这么说,“阿姊”一词是喊有亲密关系的姐姐之类的,他和侍女素不相识,他用“阿姊”有谄媚套关系的嫌疑。
不过他也不怕失了身份,被人看作是不通礼仪的粗鄙之人。
他未及冠,属于未成年。
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可这时代普遍公认的,没有行冠礼,就还处于学习阶段,是允许偶尔犯错的。
更何况现在又是没有太多人的私底下,放浪一下完全无压力。
他才不会承认他是因为想不起来应该怎么称呼侍女了呢。
“婢女名叫梅姑,小郎君呼名即可。”
见到那女子叹了口气,还是坐到了桌案对面,宣嵘笑意盎然地说:“在下也来过多次,可还没见过梅姑呢。”
“婢女往日负责后厨,甚少到前院来。”
宣嵘卡壳。他原本是想着从梅姑平日工作,谈到客人身上,顺便就引出了最近有什么新闻之类的话题。可现在人负责的是后厨,要怎么套话?说厨艺?
苦思话题的他,无意间发现梅姑忍笑的表情,瞬间明白了——
“梅姑诓我!”
“哈哈哈。”
见人笑得前仰后合的,宣嵘别提有多郁闷了。
他更加确定,这姑娘在白府的地位肯定不小,虽然不大可能是大小主子,也应该是主要核心人物的贴身心腹。
“小郎君若是想打听消息,直问便可。”
“我问了梅姑便会答吗?”
“酌情而定。”
也就是说不一定说喽。
宣嵘撇撇嘴,也没说什么。毕竟消息是人家的,愿意给他就不错了,他也不能强求。
想了想,他还是比较关注秦魏之间的形式,于是问道:“听闻不久前魏国战败,连丞相公叔痤都被生俘,不知是真是假?详细情况又如何?”
“小郎君消息很灵通嘛。”梅姑笑着说,“这消息昨天下午才传到安邑,也只有几个人知晓。”
“嗯,继续。”
“丞相被俘不假,魏王要将丞相府人捉拿问罪也是真的。倒是秦军那边,虽说大胜一场,可不但没有乘胜追击,反而班师回朝。想来是有所变故。”
“哦?不知梅姑可知秦国更详细的消息?”有一个陌生的声音插入到谈话里。
宣嵘抬眼看去,是一白衣士子,目测二十出头,脸颊有些圆润,可眉目锐利,问及秦国消息,流露出一丝焦灼,看他对梅姑的态度,应该是熟人?
“阁下是?”毕竟这是宣嵘的位置,作为临时主人,他有权利提问。
那人也在他的提问下,看了过来。
宣嵘只觉得对方的眼神特别犀利,仿佛x光一般,都要把自己给解剖了。
就在他忍不住微微皱起眉头的时候,那人轻笑着,施了一礼,说:“在下卫鞅,见过这位小兄弟。”
宣嵘脸色微沉。
战国时期对他这种未成年的称呼一般是“小先生”“小君子”,以及“小兄弟”,其中小兄弟是叫贩夫走卒的!
可严格来说,这些称呼也并不是限定的那么死。年长的称呼年幼的一声小兄弟,虽说略有失礼,但你要是揪着不放,就是在斤斤计较了。
所以宣嵘他也只是沉了脸色,还是依礼回敬道:“在下宣嵘,见过阁下。”
他之前对这时代的读书人都是尊称一声先生,可对卫鞅,他懒得恭敬。
对面的卫鞅也没什么反应,就只是朝他点点头,便继续刚刚的问题:“还请梅姑告知,秦国近况。”
梅姑摇摇头,分外遗憾地说:“抱歉,秦国偏远闭塞,又正值大战,尚无消息传来。”
宣嵘是真的好奇秦国现状,于是问:“那商队呢?前不久不是有个商队是走秦国的吗?他们还给你们送过货。”
“小先生说的是姜英的商队吧。”有他人在场,梅姑也没有继续小郎君的称呼。
“呃,应该是吧。”宣嵘尴尬地挠头,“我只认识木伯和齐辙,那商人没见我来着。”
“那就是了。他们已经回齐国啦。”
“怎么突然回去了?之前还听齐辙说要在魏国采买商品去秦国的。”
“听闻是姜英不知何故大发脾气,赌气一定要回家去。他是主人,他要回,谁又拦得住呢。”
这是,宣嵘听到沉默了有一段时间的卫鞅开口说:“不知洞香春可还有其他往秦国的商队?”
“怎么,你要去秦国?”宣嵘屡次被打断谈话,恶意猜测地说。
“是,我要去秦国。”
见卫鞅说的掷地有声,宣嵘吃惊道:“你疯了?这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会死人的。”
他说着还看向梅姑,梅姑也频频点头道:“没错,公子说这雪还要下很久,是不会有商队愿意在风雪里赶路的。先生也莫要冲动。”
“既然没有商队,那鞅便独自上路。”
“哎,等等。你干嘛非跑秦国去?”宣嵘好奇地问。
“鞅的老师被秦军俘虏,生死未知。身为弟子,鞅自然要救出老师。”
“先生一介书生,身单影只,如何从大军中救人?”
“到了再说,总会有办法的。”
不知道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壮烈,还是“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自信感染了宣嵘,他觉得说出这些话,做出这些行动的卫鞅,在闪闪发光。
“先生大义,嵘佩服。”他在外挂里搜索了公叔痤的名字,想要给卫鞅提供一些信息帮助。
然而搜索结果让他惊呆了——
秦国现任国君就是今年过世,马上就是继任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了!
古文资料精简异常,宣嵘也找不到更详尽的情报了。
他组织了一下语言,对卫鞅说:“在下之前曾听姜英商队中人谈论,秦国公子渠梁,为人宽厚。先生入秦,可从他身上着手。”
“多谢提醒。”
——
与此同时,秦国国都栎阳,秦献公重伤趴在榻上,他身边只有近侍黑伯和嫡子嬴渠梁。
他的手里拿着一块玉璧,巴掌大小,莹白翠绿两色以水波纹交织,一面刻有祥云图案,另一边平整光滑,宛如刀切。
如果宣嵘在这里就会发现,这块玉璧,和他身上的那块一模一样。
秦献公的脸色已经发黑变枯,显然毒素入髓,大限已到。他摩挲着玉璧,声音沙哑地说:“这国君之位,我就交于你了。”
那边未来的秦孝公嬴渠梁哀痛莫名,泣不成声,只不断喊着“公父”二字。
“除了那些,还有一件事,你发誓必须完成。”
“是,儿臣发誓。”
秦献公郑重地把玉璧交予嬴渠梁,一字一句地说:“找到另一个拿同样玉璧的人。”
“公父?”嬴渠梁不解。
“找到他!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公父!”见秦献公激动起来,嬴渠梁连忙扑过去搀扶,嘴里应道,“是,儿臣一定找到这个人。”
“嗯,那我就放心了。”似乎是知道嬴渠梁的疑问,秦献公又补充道,“你的疑问,就去问黑伯,这事情,也只有他知道,也只能他知道。明白吗?”
“是,儿臣明白。”
这是秦孝公嬴渠梁最后一次与父亲讲话。
就在当日,秦献公因伤不治,享年六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