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
字体: 16 + -

第15章 第一帝国——秦汉(下) (2)

    笔者有一位朋友,说金庸先生笔下《鹿鼎记》中的主人公韦小宝,是最成功的人士。这位朋友的理由是:说到事业,韦小宝做官一帆风顺;说到爱情,他娶了7个如花似玉的老婆;说到做人,他能结交各路朋友。想一想,当然很有道理。不过,如果是按这个标准,本节要讲的刘秀,可能比韦小宝还要杰出一点,因为韦小宝做官不过是做了几品的“奴才”,而刘秀却是当上了“真龙天子”。正因为如此,难怪连黄仁宇先生都要感慨,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成功人物。

    刘秀的六世祖为长沙定王,是西汉景帝的14个儿子封王者之一。以后他的祖先历经侯、太守、都尉、县令,叠次由贵族下降,经过上层、中层官僚的身份而至一般平民。由于有了这一段经历,所以刘秀称帝后,在洛阳重建太庙,奉祀西汉的君主,只到元帝为止。因为对他来说,元帝属父辈,成帝则是兄弟,哀帝已属侄辈,平帝更算是侄孙,都不在太庙奉祀之内。光武帝更因吕后不遵高祖遗嘱,引起诸吕之患,所以将她的灵位撤去,而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这样一来,他从西汉王朝的父系母系上讲,就成为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了。于是,刘秀在历史上也被称为“中兴之主”。

    王莽时代,刘秀曾在长安上学,因为生活费不够用,他就和同学凑钱买驴,由仆人牵着替人载物送货。他曾出面处理他叔父的诉讼案,也曾在灾荒的年代出卖谷物,所以为人精干,按当时的社会地位来说,则属于中下级的绅商。

    以后和他起事的人物,大概都和他有相似的经历,也代表着一个富于流动性的社会阶层。吴汉则曾为马贩,邓晨为官绅子,冯异则为五县郡椽(等于道台的科长或书记),王霸为狱吏,李通为富商,只有王常是绿林出身,是真正的“亡命之徒”。

    因为王莽以摄政身份,做过多年的“假皇帝”,也做过十多年“真皇帝”,所以揭竿而起的仍是造反,而不一定就会被认为是“起义”。刘縯发难时,各家子弟都还不愿参加,后来听说刘秀也已参加,才说“谨厚者亦复为之”,于是纷纷加入。但是,也还是有赖于刘縯说服王常,拉拢属于绿林的“下江诸将”,刘家的“汉军”才掌握了最初基本的军事实力。而且这些人物也多是年轻人,光武帝起事时28岁;最初不愿参加,直到光武帝平定河北时,才开始参加的邓禹,也只有24岁。

    刘家兄弟虽在这次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但代表刘汉光复的却不只他们二人。族兄刘玄更拥有绿林所属“新市兵”(公元17年,湖北荆州一带发生饥荒,新市(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兄弟,深得饥民爱戴,被推为领袖,聚众在湖北大洪山的绿林山起义。22年,绿林山一带发生瘟疫,他们分兵转移,一支以王常、成丹为首,西入南郡(湖北江陵),称下江兵;一支由王匡、王凤率领,北入南阳,因其籍贯,故称新市兵。这年七月,新市兵进到随县(湖北随州市),平林(随县东北)人陈牧、廖湛聚众数千人响应,称平林兵,与新市兵联合,于是,新市兵的势力最为强盛。)的推戴,于公元23年被立为皇帝,是为“更始帝”。他因为嫉妒刘縯的声望,所以借故将他处死。刘秀不为哥哥报仇,也不哭泣服丧,反而跑去看望刘玄,表明自己并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他可能在这时候,就已经确定了今后的长久计划,所以才需要这样的忍辱负重。

    在当日全国独立称王的有十多个集团。王莽拥有从洛阳到长安的地盘;更始帝则拥有从湖北西北至河南西南的地区。山东之赤眉,也自青州、徐州向西觊觎,他们迟早会杀得你死我活,并且这整个大区域,汉人称为“关东”,是连年遭受天灾损失最重的地方,所收拾的流寇也不见得可以整顿得好。所以刘秀在王莽被处死的一个月内,获得更始帝的任命,以破虏将军的名义和刘家宗室的身份,到北方绥靖各处,这才给他造成一个独立自主的局面,并且不会在羽翼未丰的时候被人打垮。

    他在北行之前,以寇恂为河内太守,防止其他部队攻击他的后背。此后寇恂“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积极为他提供军需,类似于刘邦时期的萧何。刘秀北行抵邯郸,此地有王郎称帝,势力强大,于是刘秀采取迂回战略,径向定县、蓟州各处进发,一路以劝服、征伐等方式,集合几万人的兵力,于次年春夏之交,才回头取邯郸,诛王郎。这种以边区的新兴力量问鼎中原的战略,远远高过其他军事集团的对手。

    公元25年,王莽以前所立的汉朝皇帝孺子婴又被人拥立为帝。此人确实较其他任何人更有名分,能继承汉朝社稷,所以更始帝刘玄为了确保自己的帝位,要讨伐他,并最终使他身首异处。刘秀则仅在旁观望,到这年六月,他才在“诸将固请”,又有“赤符天命”的情形下即皇帝位。

    此后几个月内,赤眉入长安,刘玄降赤眉,又被赤眉所杀。光武则先收复洛阳,次收复长安,一切都水到渠成。自此他在洛阳和长安之间,就再未受任何严重的威胁。但是,直到公元36年,最后一个对头公孙述战死于成都,光武帝刘秀才算削平了群雄。

    刘秀要统率驾驭很多不容易领导的人物,而且都能够取长补短,互相牵制,除了他的宗室身份、厚道的名声外,他的领导才能,也是不容否定的。同时,他也经常在局势艰危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亲临前线。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王莽以兵42万围困昆阳,当时守军仅八九千人,刘秀就以13轻骑突围,然后带回援兵3000人,内外夹击,居然能大获全胜。有人说他平生“见小敌怯,见大敌勇”,如此看来,光武帝刘秀不仅有军事头脑,而且有作大将军的才干。

    公元30年(建武六年),光武曾下诏:“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于是大批裁员,“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可见自公元17年绿林起兵以来,中原鼎沸,加以蝗灾迭见,内战频仍,全国人口减少,无可置疑。

    东汉王朝建立后,追随刘秀的豪强地主,都封侯食邑,成为新的贵族。东汉王朝对他们的利益,倍加保护。在经济上,维护他们田庄的大土地占有制;在政治上,则通过“察举”和“征辟”的选举制度,保障他们从政的特权,使豪强地主牢牢地控制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当然,为防止那些“功高震主”的大臣专权,刘秀也采取了给予优厚待遇,但不得参与政治的做法。

    建武末年,因匈奴饥疫,马武等人愿领兵出击,刘秀的回答是,“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他还引用孔子的话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顼”,也就是说,他很怀疑马武等人的用意。从此以后,“诸将莫敢复言兵事”。

    综合上面各项资料,可见得刘秀并没有解决当时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经过大量流血之后,相对缓和,不仅人口剧降,中层阶级也受打击,文官集团有待重建,各种作朝廷装潢的文物,也不齐备。所以他一面“与民更始”,将田赋恢复到西汉文帝时期的三十分之一,另一方面又严刑峻法。公元40年,“河南尹张伋及郡守十余人,坐度田不实,皆下狱死”。

    这种外柔内刚的办法,再加以符谶的意识形态,使他最终完成中兴大业。

    说到刘秀的喜欢图谶,还有一段故事。有一次,他和著名学者郑兴讲郊祀,刘秀说自己想用图谶的方式。郑兴则说,“臣不为谶”,刘秀很生气:“卿不为谶,非之邪?”问他是不是对图谶有意见。郑兴非常惶恐,“臣于书有所未学,而无所非也”,刘秀才没有再追究。也就是说,专制君主需要一种意识形态做他行动的张本,臣下很难抗拒,因为不支持就是反抗,这样一来,郑兴只好服输,自己承认学术浅陋,不如圣见高明,才得脱身。

    对于刘秀的迷信,黄仁宇先生曾将他与王莽进行过比较:他们两人都喜欢以原始型的信仰,带有神秘性的色彩,去支持他们的帝业,并无基本上的差别。可是除此之外,刘秀注重实际的组织,有步骤的达到他的目的。王莽则眼高手低,只能宣扬天下大局应当如是,做事经常文不对题,可能被他自己的宣传所蒙蔽。

    尽管刘秀是一个成功的人士,但是当时中央集权的种种弊端,他全然没有解决。比如有一位官员董宣,拼得自己的性命,才能将公主家里的杀人犯绳之于法。凡此多端,光武帝刘秀连问题都没有考虑得到,也可以说他虽是超级政客,军事天才,仍不是大思想家。

    瓦解汉朝的工具:党锢之祸

    当时的人说“纪纲败废”,我们则只能强调这是社会进化,法制不能跟着调整,只好以道德代替法律的结果。况且宦官、女后、外戚和朋党并不是促成汉朝瓦解的真原因,他们不过是造成事实的工具。

    ——黄仁宇:《宦官、女后、外戚和朋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