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
字体: 16 + -

第12章 第一帝国——秦汉(上) (2)

    汉高祖刘邦借助秦末农民起义的时机,乘机起兵,后又经过与楚霸王的4年征战,最终完成统一,建立了西汉王朝。由于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办法,轻徭薄赋,安定边境,所以战争的创伤很快得到恢复。随之而来的,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名的“开明时期”,即“文景之治”。经过文帝与景帝的治理,西汉帝国彻底地强盛起来,仓库充实,人民富足。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正式登场。

    汉武帝名叫刘彻,出身离奇。他的母亲王氏进宫前已婚,曾嫁作金家妇,生有一女。她的母亲也就是未来皇帝的外祖母,她强行把女儿从金家夺回,献给当时为皇太子的景帝。这样的身份,要是在后世,不要说入宫当宫女甚至当皇后,能够不被理学家们责骂为“不守贞操”,就算是相当不错的待遇了。

    刘彻出生于公元前156年,前141年登基,当时不过15岁。此后,他一直“乾纲独断”,掌权长达54年,虽然比不上康熙帝的61年和乾隆帝的60年,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享国最长的君主之一。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他统治时期,曾进行了很多有声有色的改革。本来,经过景帝时期的七国之战,由刘邦分封的各诸侯势力已经极大的削弱了,但汉武帝出于中央集权的考虑,还是继续进行打击。他颁布了“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也要在王国内分封一块土地,“于是藩国始分”,将大的诸侯国一一分化瓦解。另外,他还同时推行“左官律”(汉武帝规定,凡是在诸侯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此法意在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防止他们从事非法活动)和“附益法”(附益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以达到孤立诸侯王的目的),限制诸侯笼络人才。这样,就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的诸侯割据局面。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他大量起用以严酷著称的官吏诛杀豪强,又将全国分为十三州,每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视察郡国,执尚方宝剑,代天子“巡狩”,“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部事”,这六条详细规定了刺史监察的范围,其中一条是督察强宗豪右,另外五条是督察郡国守相。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起了强干弱枝的显著作用。

    当然,汉武帝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地方,还是他所推行的经济政策。他采取了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的政策。他听从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等人的意见,将原来由私人垄断的冶铁、煮盐、酿酒等重要工商业部门收归政府,由国家垄断经营,在全国产盐铁的地方设立盐铁专卖署,并任命当地的大盐铁商为盐官,管理全盘事务。

    同时,他还采纳大农令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所谓均输,就是调剂运输,平准就是平衡物价。即在全国统一设立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和征发从各地征收来的租赋财物,并负责向京城各地输送。又在京师设平准官,总管这些运来的物资,除去政府开支所用外,作为官家资本经营官营商业,“贵则卖之,贱则买之”。不过,黄仁宇先生指出,武帝用桑弘羊、东郭咸阳、孔仅理财,不能被我们轻率的视作“商人参政”。他们并没有利用商业组织及商人资本去增进政府的功能,也没有利用政府威权扶助商业之发展,以便扩大兹后的财源。而平准均输等无一不是临时筹款的办法,这样一来,皇帝高高在上,统治约5000万到6000万的人民,当中却没有一个有效的中层机构,作上下间流通的枢纽。因此皇帝之作为,更只能扩充及保障自身的权威。这种情形,表现着中国传统君主专制的一个最大弱点。

    因为汉武帝时期,多次用兵,国家开支急剧增加,政府入不敷出,于是,汉武帝又采取了一个非常大胆的举动。他于公元前119年,颁布了“算缗”和“告缗”的命令。(缗是古代用于穿铜钱的绳子,也可以当作量词用,一缗就是一千文。)算缗就是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规定商人财产每二千钱,抽税一算(120钱);经营手工业者的财产,凡四千钱,抽一算;不是战车等有特殊用途的车,每辆抽税一算。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者揭发。揭发属实,立即没收被告者的全部财产,并罚戍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

    《汉书·食货志》上说,“中家以上大氐(抵)皆遇告……得民财物以亿计……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也就是说,通过此法,商人势力遭到沉重打击,国家则乘机发了一笔横财。这对于汉代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利。从各种资料看来,刘彻的胆子大,也富有想象力,如他常化装微行,几遇不测。他打算进攻西南夷,就在长安附近凿地作“昆明池”,以便习练水军。在其他范围之内他也不拘形迹。例如他母亲曾再婚,又有金氏女,人家都不敢当着他的面提起这件事,怕挫伤他的自尊心。但他听了之后,竟然亲自去寻访他的这个异父姐姐,并赐她名号和田宅。他的皇后卫子夫是歌伎,他宠爱的李夫人则是个娼女。

    汉武帝未曾到战场上当过实际指挥员,但是每有重要战事,所有的计划,却都是由他自己作主。而且他也知人善用,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又是卫青的侄子,都以外戚身份创立不世军功。霍光与霍去病为异母兄弟,此后更成为汉宫廷中类似“周公”一样的中枢人物。

    武帝对待大臣的方式,则很不一样,完全是视人而定。他可以在厕所里见大将军卫青,也可以穿很随便的衣服接见大臣。而当时只有右内史(助理机要秘书)汲黯据事直言,汉武帝偏偏很怕他,非要穿戴整齐后才敢见面,否则宁肯坐在帐中,也不去见他,否则,又会是一通“劝谏”,让武帝会很不舒服。

    当然,汉武帝既然身为皇帝,也就不可避免地有专制皇帝的习气。他巡视各地,一旦出现供应不周的情况,太守们就会纷纷自杀谢罪。到他在位后期,朝中也被恐怖政治气氛笼罩。亲信的大臣如丞相和御史大夫,也因小事互相倾轧,失败的一方只能一死了之,否则下场会更惨。

    还是老问题,由于无法在数字上对全国进行管理,所以汉武帝采取了以运动代替组织的办法,全面动员,经常活动。他自己也曾对卫青说:“一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黄仁宇先生认为,这无疑与有些人所说的“将问题外界化”极为类似。

    武帝的力量全靠这对内中央集权、对外经常征伐支持。他统治的时候出现了“路不拾遗”的良好社会风气,但这完全是在严格捕盗的法令,一次株杀好几百人以至近千人的淫威下逼出来的。这时候,又发生了继承人的问题。汉武帝自己相信神仙,很想长生不老(这也是所有帝王的梦想)。他偶一得病,就相信有人以巫蛊害他。根据民间传说,巫者将毒虫毒蛇,放在一个器皿之中,让它们互相厮杀,最后留下来的,就是“蛊”。巫者即操纵这个东西,将它埋在地下,用念咒或者削木头人等方式,谋害敌人。这与后来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想杀死自己父亲的方式,一模一样。

    公元前91年,刘彻生病,左右传说宫中有巫蛊,并牵涉到皇后及太子刘据。原来武帝严刑峻法,太子仁慈。掌权的大臣深知刘据一旦嗣位,就会对他们不利,因此多加离间。刘彻在别的地方养病,皇后和太子向皇帝请安,手下人也加以阻挡。太子一怒之下,抓住最主要的对手,将其处死,于是长安城纷纷谣传太子谋反。两方都召集军队,在京城大战五日,“死者数万”。结果太子兵败自杀,皇后卫子夫也自杀,好在大将军卫青已经在此之前死去。不过,武帝后来悔悟,建“思子宫”,又作“归来望思之台”,以思悔过。

    4年之后,武帝临危,才立一个8岁的孩子刘弗陵为太子,是为昭帝,而武帝也将太子的亲母赐死,以避免“主少母壮”的局面,而霍光等即被托“行周公之事”。

    外戚的最高典范:霍光

    汉朝皇后平日无实权,也任皇帝弃废。只是皇帝一死,皇后成为皇太后,收玺绶,对择嗣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一安排,就更使外戚的地位突显。

    ——黄仁宇:《从霍光到王莽》

    汉武帝末年,由于长时期的战争和严刑峻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下,汉武帝不得不下“轮台罪己”之诏,宣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表示要与民休息,发展生产。

    霍光于公元前87年受汉武帝遗命,以大将军的身份辅助8岁的昭帝。昭帝在位13年后去世,昭帝无子,霍光迎昌邑王刘贺继位,不出一月,因昌邑王“昏乱”,夺去他的皇帝玺绶,另迎武帝曾孙刘询登极,是为宣帝。6年后,霍光去世。传统历史学家把霍光比作周公,他受命时,已“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为人沉静详审”,表现得相当忠心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