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王侯
字体: 16 + -

第二章 初遇

    许是心中的放下了那份执念,李奕这一觉睡的特别香,起来时已经是日上三杆了,翻身下床后伸了个懒腰,感觉精力充沛,一扫数日的疲态。环顾了一下屋内并没有看到小六子的身影,刚想开口喊道小六子从屋外进来。

    “少爷醒了,我看少爷睡的香就没敢叫你。”小六子看到李奕起床后精神焕发,满心欢喜。

    “这一觉睡的踏实。”李奕感到身体已无大碍,自然心情舒畅。

    “少爷,你等着,我给你打水洗漱。”小六子说完连忙跑了出去,不一会端了一盆清水进来。

    趁着小六子给自己梳洗的时候,李奕第一次在铜镜中看到了自己的模样,虽然长相只能算是耐看,可脸上长眉入鬓,长眉下面炯炯有神的那双眸子平添了几分英气,待穿上儒衫,戴上儒巾,浓浓的书生气息扑面而来,总得来说李奕对这幅皮囊还是比较满意,除了身体单薄些,不过这也与十年寒窗苦读分不开。

    梳洗完毕后,小六子还想叫客栈把早餐送到房间里来,李奕心情大好,不想在这客栈闷着,叫上小六子外面吃去。

    出了客栈后一路走来,李奕有一种时空穿梭的感觉,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门口,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与街边小贩讲价的,整个街道人声鼎沸,典型的江南小城,大明的赋税七成出自江南,此言不虚,可与这繁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街道两边到处是难民,不少衣衫褴褛的难民拖儿带女在街上乞食,眼神空洞而麻木,好在现在天气比较暖和,当地的衙门不在入冬前安置好这批灾民,那这些灾民可能有一半过不了这个冬天,这种人间惨剧自从崇祯二年起就每年都会上演,只不过今年北方的流贼实在闹的厉害,流民的数量加剧而已,本地居民的那点同情心早已被这一批批的流民消耗殆尽,剩下的只有嫌弃和厌恶。

    李奕看到这番人间景象,早已没有了游览观光的兴致,叫上小六子随便找了一家面摊,打算吃碗面对付过去。

    一旁的小六子看到主子想吃面条,赶紧走到面摊前面用衣袖扫干净了桌凳,不得不说小六子这眼力劲还是可以的。

    “二位客观,小店有刀削面、拉面、揪片,剔尖,样样地道。”老板一看生意上门,赶紧上前招呼。

    “哦,来两碗刀削面吧,多加卤子。”李奕想不到明朝的面食就如此花样繁多,略加思索后点了两碗前世最喜欢吃的刀削面。

    “得了,刀削两碗,多加卤子。”老板唱了个喏,说完从锅里舀了两碗面汤端到李奕面前。“两位,面马上就好,先喝点面汤润润口。

    不一会儿老板端了两碗面条上来,面上点缀着葱花,香气扑鼻,闻着让人食欲大开,李奕拿起筷子开始大快朵颐,面条一入口劲道十足,卤子恰到好处,味道确实不错。

    “两位客官,味道不错吧?”老板看到两人吃的爽快,颇有点自得的问道。

    “味道确实不错,听老板口音,不像本地人,山西的?”在这一片吴侬软语中,这面馆老板的声音有点特别,随口问道。

    “客官好耳力,山西太谷的。”南方产大米,吃面条的毕竟少数,今天碰到一个对自己手艺认可的客人,就和李奕攀谈起来。

    “哦,怪不得面条做这么地道,山西人个个都是做面的好手,不过你一山西人跑到南边来卖面条,这生意做的太远了吧?”李奕对这个健谈的老板颇为感兴趣,随口问道。

    “嗨,别说了,这不是老家闹灾荒,加上流贼来了,实在活不下去,这才跑南边来了,不过这地方也不是个长久之计。”老板说起往事不甚唏嘘。

    “哦,难不成闯贼要打到这里来不成?”李奕一听顿时来了兴趣,高迎祥的闯军一直在北方肆虐,谁都没有料到他会突然杀进两淮,准备攻打南京顺便把朱家皇帝的祖坟给刨了,难不成这面馆老板有如此远见。

    “我也是听一穷书生说的,这穷书生啊每日来我面摊吃面,他说这世上能把面条做到如此地步的不多,不能让我这手艺失传,他让我尽快南下。”这老板舍不得这小小的面摊,再一个就是这老板实在不想体会逃难的日子,故而虽有人提醒闯贼要打过来,这老板也只是停留在心里上的担忧而没有真的打算搬家。

    李奕对一个穷书生有如此战略眼光感到颇为意外,如果不是有先知先觉,李奕也觉得闯贼这个时候不会南下。

    “说曹操曹操就到,那穷书生又来了。”面摊老板指着不远处说道。

    李奕顺着老板所指的方向,待那人走进一看,顿时大为意外,来人如老农一般,脸上如刀刻斧凿一般满是沟壑,,身材不算高大可消瘦的很,一身已经洗的发白的儒衫穿在身上显得空荡荡的。

    李奕原本想着有如此眼光的高人必定是器宇轩昂,怎料到是如此一番模样。

    “秀才,今天要吃什么面?”面摊老板看到秀才招呼道。

    “既然都是圣人学徒,我请这位兄台吃一碗面。”李奕听老板如此说道,有意结识一下这位高人。

    “看来我今天运气不错,有人请吃面。”这书生也不客气,径直走到李奕的桌前坐下。

    李奕待此人走进一看,此人面容面容倒也算周正,只是满脸风霜,也看不会出年纪大小,面一端上来,这秀才开始大口大口的吞食,一碗面三下五除二立马就见底,碗底的一点汤水也没剩下,李奕见他意犹未尽,对着老板说道再上一碗,这秀才又是如此,李奕连续叫了三次后,这秀才才抹了嘴巴说道:“这面吃的过瘾。”

    “先生吃饱了?”李奕待这秀才放下筷子后问道。

    “吃饱了,再吃就撑死了。”这秀才打了个饱嗝,脸上颇为不好意思。

    “既然吃饱了,那我就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先生。”李奕很想知道这穷秀才怎么知道闯贼即将南下。

    “看在这三碗面条的份上,一定知无不言。”秀才摸着肚皮回道。

    “先生说闯贼即将南下,不知可有依据?”李奕直接问道。

    “官人觉得这城里的难民多不多?”这秀才没有直面回答问题,而是反问道。

    “将近千人。”李奕大概估计了一下。

    “可你知道北边的难民有多少吗?是这里千倍万倍,整个陕西、山西、河北、宁夏都是赤地千里,闯贼振臂一呼,许多人拖家带口的跟着,不是因为想从贼,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山西现在的米价是一石米值十两银子,还有价无市,如今的北方数省根本养不活当地的百姓,朝廷的救济也只是杯水车薪,百姓除了造反和流亡已别无他图,但不管造反和逃难,都只是为了寻一口饭吃,既然北边没饭吃,那就只能南下了。”这秀才说道此处也是一脸无奈。

    “那为何是今年呢?”李奕追问道。

    “年初陈总督把流贼围困车厢峡,本是消灭这些流贼最好的时机,无奈陈总督放虎归山,待这些反贼头目一到山西河南,犹如蛟龙入海,队伍反而比以前壮大数倍,年中的时候朝廷派了洪总督主持剿匪事宜,洪承畴号称洪剃头,这些个反贼在他手里吃了大亏,肯定不敢捋他的虎须只能南下,不过南下有两条路,一条是进川,再有一条是下湖广进两淮,这两个个方向都有可能,而如果反贼走第二条路的话,很可能先攻许昌再下颍州,然后分兵往北可以威胁徐州往南则是进攻凤阳,我们所在的这个小县城,是反贼的必经之路,所以这里到时候必动刀戈。”这秀才说道这里,脸上的猥琐之气尽去,指点江山,一股大家风范。

    怪不得这面摊老板颇为迟疑,任谁听了他这番说法都会笑他天方夜谭,江南腹地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战火,在整个南方人看来,反贼和饥饿只属于北方,朝廷不可能会让战火烧到江南,毕竟江南是朝廷的赋税重地。如果李奕不是转世而来,他也不会相信这番说法,但知道事情结果的李奕心中顿时充满了不可思议,事实上流贼基本上就是按照这秀才所说的路径一路烧杀掠夺,顺路把皇陵烧了。

    “先生所言还真有点惊世骇俗。”李奕借着微笑掩饰心中的滔天巨浪。

    “你不信,那算我白说,过几日我就打算往杭州去了,看在这五碗面条的份上,我劝你也抓紧往南边走吧。”这书生听到这里无所谓的挥手道。

    “我信,一切皆有可能嘛,不过先生大才,不会就这样蹉跎度日吧。”李奕这个时候起了招揽之心。

    “蹉跎度日有何不好,总胜过那尸位素餐。”这书生自嘲道。

    “世人都是肉眼凡胎,怎视得先生大才,我想请先生出山,助我一臂之力。”李奕直言道。

    “哦,你想让我助你一臂之力,凭什么,不会就凭那五碗面条就想让我帮你吧?”这书生对李奕反问道。

    “我是新任蒙城知县,府中还缺一个师爷,我想请先生一同去蒙城县赴任。”李奕这个时候表明自己身份,想以此来招揽这书生。

    “区区一个知县,对我没有吸引力,不过我出一问题,你能答的上来,我跟你走。”那书生饶有兴趣的问道。

    “请先生提问。”李奕这个时候也不生气。

    “现在内有反贼,外有建奴,为祸我大明朝,他日要你解民之倒悬,何以处之?”那书生口气还真不小。

    “攘外必先安内。”李奕略加思索后说道。

    “好,明日什么时候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