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红楼
字体: 16 + -

第二十三章 论诗

    贾珠送贾兰去学堂,走进教室,却听到学生们议论纷纷。看到贾兰来了,他们更是欢呼雀跃!贾珠有点儿惊讶,自己的儿子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受欢迎了。一问才知,是因为一首诗!

    原来,这些学生是在议论一首诗。贾珠凑近一看,只见这首诗竟然是赵翼的《论诗》。

    贾珠明明记得,赵翼可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人,而眼前的这个世界,自明朝之后就完全架空了,按理说,清朝的任何东西是不可能出现的呀!

    历史发展从最早的夏、商、周,到秦、汉、晋,然后是唐、宋、明。没有南北朝,没有五代,也没有元朝。自明亡之后,取而代之的是如今的无名朝,而不是清朝。因此,没有康熙、乾隆,也没有纳兰若容和纪晓岚,自然也不会有赵翼。

    那么,这首诗究竟出自谁之手呢?唯有贾珠,或者说其他穿越者。难道这里还有其他穿越者?

    贾珠觉得十分可疑,又问这是谁作的诗?得到的答案却是贾兰。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几天前,贾兰竟然在课堂上,在贾代儒这位老古董的眼皮底下,睡着了。

    贾代儒身为学堂里唯一的先生,平日里最厌恶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和打瞌睡了。要是有谁被他给当场逮住了,少不了一顿打,万一碰到他心情不好,二话不说就直接赶出课堂了。

    当贾兰一觉醒来,看到贾代儒朝自己瞪圆了双眼,这才感到后怕起来,没想到自己竟然可以在贾代儒的眼皮底下睡得这么香,也不知道刚才睡觉的丑态有没有被他尽收眼底。

    贾兰感到奇怪的是,贾代儒竟然没有打扰他睡觉,莫非这老古董今天的心情不错,又或者是看贾兰睡得香浓不忍心打搅?

    不过贾兰觉得,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这老古董生怕得罪荣宁二府的公子。这贾家的义学说白了都是荣国府花血本在维持着,贾代儒不过只敢在贾氏宗族的其他普通子弟面前作威作福罢了。

    之前,在这帮学生里面,贾代儒最不敢得罪的就是贾宝玉。平日里来不来学堂完全看贾宝玉的心情,就是贾代儒也奈何不得!贾代儒早就习惯了贾宝玉的缺席,好像宝玉来了反而是赏他的脸了。至于另一个贾府公子贾环,贾代儒就没有那么好说话了。贾环作为贾府的庶子,不仅没有什么地位,而且还不招人待见。

    而如今,对于草字辈的贾兰,自从贾珠苏醒之后,贾代儒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通过开学以来的这些天,贾代儒深刻地认识到,贾兰作为贾氏草字的小辈,却对学习表现出无比的热情,贾代儒以自己老一辈的眼光来看,他越发觉得,贾兰非常有可能是贾府这三代里面最有出息的一个。

    或许,贾兰将来的出息并不会影响到贾代儒这个老骨头,但为了他的子孙着想,贾代儒决定以更宽容的态度对待贾兰,哪怕贾兰在课堂上睡着了,他也只是瞪圆了眼睛表示愤怒,而行动上不闻不问。

    这会儿,贾兰回到了学习的状态中,听到老古董在讲解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不禁打起十二分精神,决定好好跟老古董来几个回合眼神的交流,弥补一下刚才自己偷懒睡觉的过错。

    听着老古董在那儿口若悬河,贾兰不禁沾沾自喜,他在家里早就熟读了唐诗宋词,都是在贾珠的监督下学的。

    贾兰用自信的眼神跟老古董交流着,希望老古董不要介意他睡觉的事,这节课的内容他其实都会了。本以为老古董会念在他用眼神如此认真地回应他,将功补过,原谅他睡觉的不认真,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老古董脸色突然不好看了,似乎是被贾兰的眼神给挑衅到了。贾兰这才意识到,老古董是个非常小心眼的人,比起上课不认真和开小差睡觉这种事情,老古董更加厌恶学生傲慢的眼神和轻蔑的心态。

    当贾兰发现老古董的脸色变了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贾代儒并没有正确意会他的眼神,而是觉得贾兰在用傲慢的眼神轻蔑他的讲课。

    此时此刻,贾兰的后知后觉,已经为时晚矣。只见贾代儒走到了贾兰的座位旁,用界尺拍了拍贾兰的课桌,问道:

    “兰哥儿,你给我站起来。”

    贾兰只能认栽,老实巴交地站起身,却听老古董问道: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的是哪位诗人呀?”

    贾兰心想,这也太简单了吧,这老古董也太瞧不起人了吧,问一个这么幼稚的问题。想毕,还是给了老古董一些面子,略微思考了一番,答道:

    “先生,可是唐代大诗人王维。”

    贾代儒点了点头,略表满意,又问道:

    “那王维的《鹿柴》,你可会背呀?”

    贾兰略表犯难,一阵沉思后,摇头背道: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你还会背王维的哪一首诗啊?“贾代儒估计是觉得贾兰只不过是恰好会背这一首《鹿柴》而已。

    “我还会王维的《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贾兰面不改色地吟诵道。

    贾代儒一听,原本还略微不悦的脸色凝住了,心想这小子看来在家里熬夜读了不少书啊,跑学堂里倒是来睡觉的,这眼里也太目无师长了,看来要是不给他点颜色看看,以后还不在课堂里翻了天。

    “你要是能再给我背一首王维的诗,并且将诗的意境给解读出来,这样我就会让你舒舒服服地坐下,要是你解不出意境,而只是在死记硬背,那就给我继续站着听我来讲。”贾代儒此时料定,贾兰只是个爱背书的呆子罢了。

    然而,贾代儒的话音刚落,就迅速被打脸了。贾兰嘴角上扬,吟诵起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贾兰心里暗自窃喜,关于山水田园派的诗人王维和孟浩然的作品,他爹前些天可是特意让他进行了深入地理解性记忆。没想到这么快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贾珠之所以亲自教导贾兰有关山水田园派的诗作,除了情有独钟外,主要是为了契合他们家的住所稻香村,借此表达自己矛盾的心境。

    历朝历代的隐逸者看起来随性旷达,无意于功名利禄,而事实上,都是官场斗争中的失败者,他们对于污淖的世风看不惯,又改变不了,也不愿意同流合污,因此才退隐躬耕。但内心深处,仍然潜藏着等待忠君明主的理想,希冀着盛世和平的降临。

    这便是贾珠想让贾兰明白的,而不要被身处的环境影响了内心的真实想法。

    面对贾代儒的一次次诘问,贾兰轻松应对之后注意到,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他的身上,老古董平时作威作福惯了,贾兰是时候该代表学生来扬眉吐气一回了。这边却见老古董并不满意,说道:

    “别光背啊,说一说,这诗写了什么,意境如何呀?”

    贾兰不紧不慢,滔滔不绝地说道: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他们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着诗人。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够了够了!是你小子讲课还是我讲课,给我闭嘴坐下!”贾兰原本还可以继续说下去,却被贾代儒强行打断了。

    贾代儒再也不想看贾兰一眼,他恨不得可以找个法子来,让这小子从这个课堂上消失。

    终于到了放学的时间,贾代儒还没有叫下课,却见贾兰在那里带头收拾,时刻准备着起身离开了。或许实际上并非贾兰带头,但在贾代儒看来,贾兰就是那个带头的。

    “每人创作一首五言诗,兰哥儿留下来写好给我看了再走,其他人可以带回家写,明天再交给我。”贾代儒故意刁难道,这个老古董心里还是十分介意贾兰刚才的傲慢。

    贾兰心想,不就是写诗嘛!会写诗有什么了不起的,都千百年了,没意思!于是,他快速提笔在纸上写下了一首《论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当然,对于这首诗,贾兰不可能从任何现有的书籍里看到,他是在他爹贾珠的书房里看到的。当贾珠听说是贾兰在教室里写下了这首诗后,便立即想到,一定是他在书房里在宣纸上亲笔写下的这首诗,不料被贾兰看到了。

    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贾珠也不怪罪贾兰的抄袭,反而幻想起一个画面来:

    贾兰把写好的《论诗》恭恭敬敬地交到了贾代儒的眼前,然后看着老古董,谜之微微一笑,直到贾代儒看完这首《论诗》涨红了脸,贾兰这才大摇大摆地走出了课堂,心里早已经乐得笑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