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不盖主
字体: 16 + -

第15章 金殿受封

    长安城,一座千年的城。

    自西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令萧何营建长安,这座大城在关中腹地愈加兴盛。及至汉末大乱,长安毁于一旦。

    隋朝一统江山,再次重建都城。大唐代隋,高祖有感于长治久安,亦定都于此,居于城北太极宫。

    长安夏日时常骤雨,太极宫地处低洼,潮湿异常。高祖明帝体恤民情,加之初唐不尚奢侈,未曾再营造宫室。

    及至景帝登基,他素来体弱,且太极宫年久失修破败起来,武后果断下令,在长安城东北处,营造新的宫殿——大明宫。

    此时的大唐幅员最是辽阔,四海臣服,国力蒸蒸日上。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偌大的大明宫就建造完成,成为帝国新的中枢。

    历经武后临朝,废睿帝自立皇帝,又还政于李唐,睿帝重回大明宫,感慨颇多,因而更是励精图治。

    睿帝崇明末年,三子夺嫡。而后明皇生生杀出一条血路,成为大唐帝国新的主宰者,开创真正的开扬盛世,名扬四海。

    明皇登基后,常居甘露殿。及至发妻赵皇后病故,明皇怀念发妻,便搬去赵皇后的寝宫麟德殿,以解相思之苦。

    大明宫广厦千万,明皇好乐,擅长琵琶。自此除却必要,便在梨园谱曲为乐、编舞解怀。

    宣帝二十七年,十八岁的杨氏入宫,被明皇所宠幸。三年后便成了新的贵妃,自此和萧惠妃分庭抗礼。

    萧惠妃膝下有蜀王李迁,似乎杨贵妃并不得势。而先徐贤妃的儿子淮王李迅则刻意结交杨氏,所图为何不言而喻。

    其胞妹固城公主因喜好筝曲,颇得明皇宠爱,亦是股助力。

    杨贵妃心思通透,在宫中对固城多有照拂,又在外扶持自家兄弟。加之李迅本身争气,只一年光景,便有无数官员投靠了李迅门下。

    太子李佑性敦敏,为人仁厚。哪怕李迅李迁得寸进尺,也不愿撕破兄弟情谊。他的嫡亲弟弟李怀却只是个闲散王爷,只在翰林院挂了闲职。如今朝政日益混乱,李佑却势单力薄,作为东宫,真不是个好兆头。

    宣帝三十一年八月初二,今日午朝与往日不同。

    大唐与土蕃征战五年,以忠国公萧远为征西大将军,付出八万儿郎战死沙场的代价后,终于一举平定安西四镇,重建丝路,凿空西域。

    萧远用了五年的时间,屯军移民,发展商路,彻底解除了帝国西北方向的顾虑。

    而其中最闪耀的新星,莫过于萧远的嫡长子萧铭瑄。

    他十二岁随父出征,五年来屡立战功。宣帝二十八年,萧铭瑄率领轻骑突袭土蕃,生擒疏勒城主阿勒苏,为征西军攻克疏勒立了首攻。

    消息传回长安,明皇龙颜大悦,亲封飞骑尉,那时候萧铭瑄才十四岁。

    最后决战于阗,萧铭瑄计谋得当,率先登上城墙,打开西门,射杀于阗城主伦铜。

    他立下此等功劳,身份又显赫,明皇到现在都未曾下旨封赏,只怕是心下喜欢,存着当面考校考校再授予官职的意思。

    还未开朝,文武百官就开始议论,明皇会给萧铭瑄以多大的恩宠,来犒赏本朝最年轻的少年将军。

    大明宫巍峨壮观,广厦万立。丹凤门五门洞开,迎进凯旋的将士们。萧远好似有些不惯身上的袍服,肩膀抖了抖。

    后面跟着的人低声笑了笑,萧远也不回头,低声训斥道:“这可不比安西,庄重些!”

    “是是是,父亲放心。”后面的人掩了笑意,老老实实跟着父亲顺着台阶蜿蜒而上,走进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含元殿。

    十二岁离开长安,如今已经隔了五年。而这富丽堂皇的大明宫,他还是头一回来。

    当真比边关好了何止百倍。萧铭瑄心下暗叹,对这富奢的宫殿,却是当真十分不喜。

    明皇都换上了郑重的衮服,端坐在上。圣旨念罢,这位帝王朗声笑道:“朕不管别的,萧铭瑄何在?快站出来,让朕瞧瞧。”

    萧铭瑄身姿挺拔消瘦,从后面两步踏出,端端正正跪在大殿中央,从容不迫行礼问安:“臣萧铭瑄,参见陛下,恭请陛下圣安。”

    文臣武将们忙侧眼看去,只见少年郎皮肤黝黑、眉目清远,和一旁的萧远有着四五分相似。只少年郎左眉中间断开,似为流矢所击。

    明皇嫌太远看不清,道:“这便是朕的飞骑尉?站起来,到朕面前来。”

    萧铭瑄依言站起,大踏步走到御座前一丈,唇边带着敬意,不卑不亢,笔直如松。

    好一个挺拔的少年将军!

    明皇心里暗赞了声,道:“阿远,你这位世子可把朕的四个儿子都比了下去。便是最英武的淮王,站在他面前,都差了那出生入死才有的风骨。”

    “陛下谬赞,臣只知武事,哪里比得上淮王殿下文武俱通?”萧铭瑄躬身,把话推出老远,只听他声音清越,侃侃而谈:“更何况太子殿下五岁早知,蜀王殿下武冠长安,黎王殿下更修习得一手好丹青。臣一介鲁夫,都是万万不及的!”

    除了只挂闲职的黎王,其余三位可都正在殿中。这时候见他知道分寸,就是最难露出笑脸的太子李佑,都微微点头。

    “瞧瞧,朕在夸他,他倒把朕那几个不成器的儿子数了个遍。”明皇龙颜大悦,心下更喜这个少年郎懂分寸、知进退,便道:“如今安西事妥,你父亲也已经卸甲归朝。朕便给你个上骑都尉,休沐一月后,入御林军听令,护卫朕的大明宫,你看如何?”

    萧铭瑄大喜,当即跪下谢恩:“臣之所向,敢辞呼?谢陛下!”

    大唐置勋官十二转,来表彰战场上英勇的战士。

    萧铭瑄此前受封飞骑尉,乃视作从六品。如今一跃而为上骑都尉,视作正五品,何况他听职御林军,御林军大统领韦谦可是他的亲舅伯,前途怎可限量?

    十七岁的少年上骑都尉?还入御林军听令?这可是莫大的荣宠,大唐立国以来从不曾有。恐怕前无古人,后也难来者。但明皇的赏赐哪里止于此?

    “朕即位前曾游历江南,无意中得到一把宝剑。朕今日,便把此剑赐予你。望你能成我大唐永垂史册的将军!”明皇一摆手,他身边跟着的大监卢有邻神色一变,躬身退出含元殿,一溜烟往明皇的寝殿麟德殿而去。

    萧铭瑄还不知道这把剑的份量,而一些听说过传闻的都露出惊羡之色。

    等卢有邻双手捧着剑匣回来,明皇脸上露出的神色难以形容。他打开剑匣,取出一把三尺来长的剑来。剑未出鞘,萧铭瑄眼睛一亮,已经感受到这把剑的锋芒。

    “朕十八岁游历古越国故地,无意中得到此剑。这把剑跟随朕也快四十年,却只在深宫中埋没锋芒,便是朕也常常觉得愧对于它。”明皇拔出宝剑,只见剑身光华内敛,却露出丝丝无双之意。

    淮王李迅眼中流露出羡慕,他是皇子中最得明皇宠信的,官列吏部尚书,也曾兼职兵部。他自幼熟读兵法,却无缘真正的战场,引以为生平憾事。

    但见萧铭瑄身姿卓越,又得了明皇这般宠爱,他心下一动,好像这位将来的小公爷还未许婚配,不知道能不能给亲生妹妹固城公主引为夫婿?那可会成为自己争夺太子位不可多得的筹码。

    “剑名纯钧,朕赐予你,于外替朕杀伐外敌,护我大唐山河,于内替朕扫除奸佞,还朗朗乾坤。你可做得到?”明皇虎目一转,看向露出炽热表情的萧铭瑄。

    “臣做得到!”纯钧?郎怀自幼习武,怎能不知这把剑的厉害。这时候小心翼翼接过来,只恨不得即刻拔剑而出,好生舞动舞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