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体: 16 + -

第270章 清朝(24)

    碗口铳林爽文起义军军纪严明,凡缴获物资一律归公,损坏居地财物“失一赔二,焚茅赔瓦”。所获钱粮等物除供应军需外,还分给各地贫苦农民。对殷实富户则强令其出银助饷。另外,起义军非常注意恢复生产和维持社会安定,多次颁布文告,号召军民“军归伍、民安业”,“务宜安分耕农”,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与支持。在起义军占领区,物价低廉,秩序稳定,人心归附,从者日众,声势越来越大。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林爽文率军南下,会合庄大田起义军进攻台湾府城,但未能攻下。闽浙总督常青闻台湾事变,急派水师提督黄仕简、陆路提督任承恩等率兵赴台镇压。在当地地主武装的支持下,清军夺回彰化、诸罗。林爽文遂放弃七取府城计划,回师北上,再克彰化,包围诸罗。清廷又以常青为将军,江南提督蓝元枚、福州将军恒瑞为参赞,调集广东兵4000、浙江兵3000、驻防八旗兵千人至台湾对起义军进行围剿。常青老迈无能,胆小如鼠,只知结营自保;黄仕简部龟缩城中按兵不动;任承恩也停在鹿仔港畏葸不前。是年二月,庄大田诱总兵郝壮猷入凤山空城,随后派义军战士扮作民人混入城中。三月初八日,庄大田率主力突袭凤山,与城中战士里应外合,一举歼灭清军3000余人,复占凤山。郝壮猷败回台湾府城,被斩首示众。庄大田二克凤山后,约林爽文再次联合攻打台湾府城。五月起义军号称十万。直逼府城外十里之地。城中清军士气低落,因不服水土而病者达千余人。正当城破在即的关键时刻,负责攻打南门的义军败类庄锡舍率所部2000余人投降清军,致使起义军发生内乱,功败垂成,被迫撤围而去。

    二次会攻府城失败后,林爽文率北路起义军集中力量围攻诸罗。诸罗地处台湾南北要冲,为双方必争之地。总兵柴大纪以4000清军困守孤城,拼死抵抗,常青先后派总兵魏大斌、参将张万魁、游击田兰玉、副将蔡攀龙等三次往援,谋解诸罗之围,均被起义军击败,只有少数人窜入城中。林爽文以数万人马围城数层,分兵截断诸罗粮道,城中军兵只得以地瓜、野菜充食。义军还多次派人混入城中充当内应,并命人在阵前呐喊喧哗以扰乱敌人军心。但因起义军内部存在着严重弱点:林爽文虽为义军盟主,却不能真正做到事权归一,属下各军多分散作战,各行其是;参加起义者多为失业、半失业的流民,斗志不坚,敌我界线模糊,一遇挫折,或受诱惑,便倒戈降敌。所有这些,造成起义军对诸罗城围攻前后达半年之久,却始终未能攻破。十月,清廷派陕甘总督福康安、领侍卫内大臣海寺察至台湾代替常青指挥各路官兵围剿起义军。福康安等以少数人马进攻大里杙,牵制起义军力量,亲率主力进攻包围诸罗的起义军。十一月初八日,清军7000余人与起义军激战于仑仔顶,海兰察亲率数十名巴图鲁冲入起义军阵中,起义军败退牛稠山,复为清军所败,只得撤诸罗之围,退守大里杙。

    福康安等督清军大举进攻大里杙,林爽文率起义军万余人奋起迎击,终为清军所败,大里杙失守。起义军退至集集埔,屡遭挫败,力量损失殆尽,集集埔复为清军攻陷,林爽文率数十名亲信进入高山族居住的深山密林中。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福康安派广东屯练扮作民人进入深山,在老衢崎地方将林爽文等人俘获,解往北京,三月在京被害。南路庄大田起义军在林爽文失败后遭到清军全力镇压,屡遭失败。凤山被清军攻陷后,庄大田率部退守台湾最南部的郎峤。清军水路并进,包围郎峤,庄大田被俘遇害,起义失败。此后,林文爽部将陈周全、陈光爱、陈容、黄朝等先后集合天地会员在台湾各地起义反清,均被镇压。

    征讨安南

    安南即今越南,古称交址。明永乐年间,曾于该地设交址布政使司。宣德三年(1428年)安南卜黎利兴兵打败明军,俘交址布政使黄福,建立大越国。宣德六年(1431年),明政府承认大越国对安南的统治,黎氏接受明政府册封,两国建立起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清初,清政府继续册封黎氏为安南王,两国关系依然和平友好。乾隆年间,安南内乱,广南豪强阮文岳兴兵占据了广南,自称大帝,封其弟阮文惠为北平王。后二人隙,互相攻杀,安南王黎维祁乘机攻取阮文惠所居之地。阮文惠派兵进攻河内,黎维祁出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两广总督孙士毅、广西巡抚孙永清奏报:黎维祁之母率老幼六十余口逃入中国境内,并请求援助。清廷以世受安南朝贡,负有保护之责,遂命安置黎氏眷属于广西南宁,命孙士毅督师出兵安南。

    是年十月,孙士毅与广西提督许世亨率两广兵一万出镇南关,以8000兵直捣河内,留2000人驻扎谅山以为后援;云南提督乌大经也率8000兵取道开化厅出马关进入安南。因安南贫瘠不堪供给,清军于两路设台站七十余所,由云贵总督富纲驻扎边外,负责自内地筹运粮草饷械济理由,故清军所过,秋毫无扰。孙士毅、许世亨自谅山命总兵尚维升、副将庆成率广西兵,总兵张朝龙、李化龙率广东兵分路进军,各地士兵、文勇随行,号称大军数十万。阮文惠慑于清军声势,将各寨守兵撤回,退保寿昌、市球、富良、长江,据险抵抗。十一月十三日,尚维升军率兵1200抵达寿昌江,阮军不支,退保南,毁断浮桥,阻止清军渡江。清军砍竹造筏,强渡寿昌江。孙士毅分兵1500,命张朝龙等率领由山间小路疾趋三异,阮军于山坡上竖立红、白、黑等色旗帜,适清军至,阮军擂鼓进攻。张朝龙率参将杨傅恒南征缅甸作战经过图兴龙、游击明柱等奋力迎击,将阮军击败,又预设伏兵于山坳之中,再败阮军,共计擒斩阮军数百人。阮文惠部下大司马吴文楚见寿昌兵败,又于河内添调兵丁五、六千人,由内侯潘文统率固守市球江。十一月十五日,清军进至市球江北岸。阮军凭借南岸地势较高,居高临下向北岸清军发炮轰击。清军一面建造浮桥于正面猛攻,而暗遣张朝龙率兵2000于上游20里外江势弯曲处乘小舟偷渡,绕至阮军背后。十七日夜,清军由正面浮桥强行渡江,张朝龙于背后突袭阮军大营。阮军黑夜间不知清军从何而来,人数多少,遂全军崩溃,潘文率残兵千余人逃回河内,旋与吴文楚等弃河内退走清花,并驰书向阮文惠告急。十九日黎明,清军抵达富良江北岸。阮军驾船在江心施放枪炮,清军亦分寻沿江民船及竹筏攻击阮军,歼敌百余。次日五鼓,许世亨、张朝龙等率清军200乘竹筏直冲南岸,夺得船只30余艘,大队人马迅速过江,击败阮军。阮军残兵三四百人分乘船只十余艘顺流而逃,游击张纯率部乘船猛追,抛掷火球,烧毁敌船,使阮军无一得脱。上午,清军师次河内城外,阮军不战自退,黎氏宗族及河内百姓出迎清军于城郊。孙士毅、许世亨等入城宣慰后扎营城外富良江边。河内城墙为土垒,高仅数尺,上植丛竹,内有砖城二座,即王宫所在,是时宫室荡然。安南国王黎维祁藏匿民间,于当夜至清营谒见孙士毅,拜谢再造之德。二十二日,孙士毅入城传旨册封黎维祁为安南国王,并传檄广西巡抚送归其眷属。清廷以孙士毅等于一日之内克复安南国都,诏封孙士毅一等谋勇公,许世亨一等子,诸将皆赏赉有差。

    阮文惠虽然兵败,但势力仍在。其大司马吴文楚等退回清花后,称言清军势大,而阮文惠不以为然,笑道:“何事张皇,彼自来送死耳。”遂亲率将士渡河北上,过清花时征兵至八万,驻军于寿鹤,谋袭清军,先派人至清营假意请降,以麻痹清军,并探其虚实。先是,在清军克复河内后,清廷因安南残破空虚,无力供给大军粮草,全赖自内地转输,所征夫役达十余万人,且多染疾病,遂诏孙士毅班师。而孙士毅等时时以未能亲俘阮文惠为憾事,屡催黎维祁募人打造战船,准备直捣富春擒杀阮文惠,因黎维祁以人口离散,难以筹措为由一直拖延不办而未果。后又见阮文惠卑辞请降,故依然驻兵河内,并未遵旨撤兵。是年十二月,阮文惠兵至三叠山,黎维祁亲至清军大营问计。孙士毅因出关以来,所向克捷,骄傲轻敌,又误信阮军投降之说,故不以为意,防备空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清军正在庆祝新年,忽闻阮军杀至,只得仓促应战。阮军以象群为前导,兵勇紧随其后,向清军阵地猛冲。清军抵挡不住,全军大乱,昏暗中自相践踏,死伤甚重。黎维祁带领眷属先逃,孙士毅抢渡富良江后,马上斩断浮桥以阻追兵,率残兵数千退回镇南关。提督许世亨、总兵尚维升、张朝龙、副将邢敦行、参将杨兴龙、王宣、英林等以下五千余人皆战死。正月初六,阮文惠重占河内。

    孙士毅败退镇南关后,具疏自劾。乾隆帝念其已往之功,且变生意外,非尽为孙士毅之咎,故命其解职回京,另以尚书补用,调福康安为两广总督,驰赴镇南关代统其众,又命海禄为广西提督,协助福康安办理善后事宜。

    阮文惠虽然击败清军,重占河内,但其内部尚不稳固,与其兄阮文岳各不相容,又与暹罗发生战事,故深恐清军再次进讨,遂改名阮光平,数次遣使向清军谢罪请和,表示愿投诚纳贡,皆为清廷严词拒绝。后阮光平又遣其亲侄阮光显至镇南关,恳请进京入觐,且请求准许阮光平于明年亲至京师为乾隆帝恭祝八旬万寿,并送还被俘清军官兵,惩处杀死许世亨等人的凶犯,为许世亨立庙祭奠。是年六月,清廷以安南地处蛮荒,征剿不易,且黎维祁优柔废弛,二弃其国,即所须册印亦不能守,难以存立,阮光平既愿奉表称臣,遂封阮光平为安南国王。旋命黎维祁率其所属来京,归入汉军旗,编成一佐领,使黎维祁掌管。从此两国关系又恢复正常。

    扬州八家

    清初,皇室即扶持绘画,由此而有“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为代表的正统派据画坛主流,他们以摹古为主旨,崇尚董、王和元季四大家,讲究笔墨趣味,技巧功力深厚,然内容上缺乏生气。他们的山水画风影响了整个清代。

    与之同时,在江南地区,却出现了一批反正统派的画家,如以弘仁、髡残、石涛、朱耷为代表的所谓“四僧”,以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家”,以弘仁、查士标、梅清为代表的“新安派”等。他们多是明末遗民,政治上不与清统治者合作,艺术上主张抒发个性,反对因循守制,故其作品感情真挚、强烈,风格独特、新颖。如石涛,本姓朱,明宗室后裔,怀国破族灭之怆然之情,出家为僧,参禅证道与漫游名山,康熙朝时,画名播扬四方,长山水、竹兰,有苍郁恣肆之风格。朱耷也是明朝宗室,19岁遭国破家亡之难,心情悲愤,装哑扮傻,23岁出家为僧,由长期积郁而成颠狂之疾,故其绘画也以象征手法寄主观情感,画鱼、鸟,曾作“白眼向人”状。

    康熙末年至乾隆、嘉庆间,随着政权的巩固,疆域的统一,社会的安定,东南的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扬州位于江、淮之间,濒临运河,故为南漕北运之必经之地,又两淮盐利甲天下,扬州属两淮转运使的驻地,盐商鳞集,从而使其逐渐发展为东南一大都会。是时,财力雄厚的商人又极附庸风雅,不惜金钱建筑园林,演奏戏曲,收藏书画古玩,举行诗文宴集,扬州城内文化生活甚盛,也吸引了举国众多文人艺家。尤其于画坛,各地画家纷纷奔赴于扬州,形成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绘画新潮。他们既适应了绘画与商人的结合,又因市民意识的影响,扩大了思路,并要求有一种新的革新与独创。

    “八怪”因历代提法不一,而无确定指称,一般列入其中的有金农、黄慎、郑燮、李鱼单、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华嵒、高凤翔、边寿民、闵贞、李勉、陈撰、杨法等。他们大多出身于知识阶层,有的经过科举入仕,但终以卖画谋生,生活贫苦,故对世态炎凉颇多体会,又以此形成了孤傲不羁的性格,行为狂放,借画而抒胸臆之气,表达清高的人品。他们的作品,常以“四君子”的梅、兰、竹、菊为题材,善运用水墨写意技法,注重书、画、诗的结合,风格独特而韵味深长。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开仓赈灾,被诬告贪婪,罢官归家。后到扬州以卖画为生,擅长水墨写意,善兰、竹、石,尤精墨竹。其笔下之竹,往往是自己思想和人格的化身,因此多有一种挺劲孤直的不驯之气。在艺术手法上,他提出“意在笔先”,并在具体实践中体现为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瘦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另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配合,以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尤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从而进一步发挥了文人画的特点。留有代表作《墨竹图轴》、《兰竹图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