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体: 16 + -

第259章 清朝(13)

    康熙十七年(1678年),朝廷下诏征求博学鸿儒,掌院学士叶方蔼寄诗给黄宗羲,敦促他上路就任,再次推辞得以避免。过了不久,叶方蔼奉诏同掌院学士徐元文监修《明史》,打算征召黄宗羲作为顾问,地方的督抚大员以礼去聘请他,又被推辞。朝廷议论认为黄宗羲一定不会接受征召,请求下令浙江巡抚把黄宗羲著作中有关历史的部分抄写送到北京,他的儿子黄百家可以参预修史局的事情。徐乾学侍奉皇帝轮值讲学时,康熙问到前朝还有哪些遗贤,又以黄宗羲的名字回答,并且说:“他曾经被臣的弟弟徐元文上奏疏举荐,可惜因为年纪太老不能来。”康熙说:“可以召他到北京来,朕不交给他任务,就是他要回去,当即派遣官员送他回去。”徐乾学答复说黄宗羲病重年老不会有来意,康熙听后叹息不止,认为招致人才很难。黄宗羲虽然不肯来,而修史局凡有重要的问题,一定向他征求意见。《历志》出于吴任臣之手,修史总裁从千里之外将书稿送给他,请黄宗羲审订改正而后定稿。曾经说到《宋史》另外列有《道学传》,是元朝者的鄙陋所致,《明史》不应该按照《宋史》的旧例这样做。朱彝尊正好有这种主张,得到黄宗羲的书信以后拿给大家看,便删去《明史》中的《道学传》。黄宗羲去世时,终年86岁。

    黄宗羲的学说,源于刘宗周的蕺山学派,所接受的是诚意慎独的学说,严密平允实在。黄宗羲曾经认为明朝人讲学,沿袭语录的糟粕部分,不以《六经》为基础,把书束之高阁而只是从事于交游叙谈,所以请问学业的人必须先深入研究经籍,经学是用以治理世事的。如果不想成为拘泥保守的儒者,必须在读经时兼读史书。所读史书不多,无从证明事理的变化;读书多而不从思想的条理上去探求,就只能是平常的学问。所以对上下古今、各家之说要深入研究融会贯通,从天官书、地理志以及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教义,精心研究。黄宗羲所著的有《易学象数论》六卷、《授书随笔》一卷、《律吕新义》二卷、《孟子师说》二卷。他的文集有《南雷文案》和《南雷诗案》。现存的共有《南雷文定》十一卷、《文约》四卷。他还著有《明儒学案》六十二卷,书中叙述明代所有讲学的儒学人物的源流派别间、分合得失很详细,所编著的《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编纂过程中阅读了明朝人的文集二千多家,自己说它和《十朝国史》互为首尾。又著有《深衣考》一卷、《今水经》一卷、《四明山志》九卷、《历代甲子考》一卷、《二程学案》二卷,辑录《明史案》二百四十四卷,又《明夷待访录》一卷,都是有关治理世事的重大政事。顾炎武看到后感叹说:“象夏周商三代那样政治清明安定可望得到恢复了!”关于天文的著作有《大统法辨》四卷、《时宪书法解新推交食法》一卷、《割圜八线解》一卷、《授时法假如》一卷、《圜解》一卷、《西洋法假如》一卷、《回回法假如》一卷。以后梅文鼎按《周髀算经》谈到天文,当世都感到惊奇认为它是不传的秘密,而不知道实际上是黄宗羲的首创。黄宗羲在晚年时又编辑《宋元学案》,合上《明儒学案》,记录了700年间儒学人物不同学派的师承源流。宣统元年,黄宗羲被送进文庙陪祭孔子。

    统一台湾

    郑成功及其子郑经在收复台湾后,仍然用南明永历年号,以明朝遗臣的身分继续同清廷对抗。但是,清朝政府经过入关之后数十年的统治,已经完全巩固了其地位,国内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也已趋于缓和,台湾郑氏实际上成为阻碍国家走向统一的一股割据势力。早在康熙初年,统一台湾的问题已经提到清朝统治者的议事日程上来,只是由于掌握实际权力的鳌拜集团以为“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驰驱制胜,计难万全,”才被搁置下来。

    “三藩”之乱爆发后,郑经乘机率军进攻福建等地,先占领漳州、泉州,继而夺取海澄、潮州、今长汀、邵武等地。清军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收复漳、泉诸州,但郑经仍据守厦门,并且连年进犯福建沿海。康熙十八年(1679年),郑经部将刘国轩等率军再次向清军发起大规模进攻,使福建清军渡于就付,遭受极大损失。尽管郑经不愿与吴三桂等明朝的叛臣为伍,不接受其号令,但郑氏所部数年煽乱于东南沿海,客观上起了侧应吴三桂叛军的作用,增加了清军平息叛乱的困难。直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夏,郑经军连遭失败,才再度退归台湾。

    康熙二十年(1681年)初,郑经病逝于台湾,其子郑克监国。郑经的亲信侍卫冯锡范等人为了争夺权力,诱杀了郑克,又奉郑经年幼次子郑克继位。此后台湾地方大权落入冯锡范与刘国轩二人手中。郑氏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岛上人心不稳。

    郑成功军用过的大刀这年六月,康熙帝在确知郑经已死和台湾统治集团内乱的消息后,即谕令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提督诺迈、万正色等人乘机进兵台湾、澎湖。但由于当时进军准备尚不充分,水军提督万正色等人对进取台湾又存有疑议,这次军事行动没能立即实施。稍后由于内部长学士李光地的荐举,康熙帝决定任用熟悉海上情况,并曾为郑成功部将的施琅,于七月任命他为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加太子太保,率军进攻台湾。施琅先后从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与郑成功的关系相当密切,后因与郑成功意见不和,遭到猜忌,于顺治八年(1651年)降清。施琅降清后,他的父亲和兄弟被郑成功杀死。在清廷诸臣中,施琅是坚定的军事统一台湾派,曾多次上疏,建议“乘便取进,以绝后患。”康熙四年曾率师出海,后受猜忌,多年在京任闲差内大臣,并没有得到重用,直到康熙二十年他再次出任福建水师提督。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施琅至福建上任,即于厦门调集军队,修整船只,积极准备攻台。台湾方面得知情况,也加强了防备,以刘国轩统兵六千人镇守海上要冲澎湖。施琅本拟于五月出师,但由于与总督姚启圣意见不一致,殆误了时机,只得待机再出兵。这一次尝试进取台湾没有结果,引起朝中一些本来不同意对台湾用兵的大臣的议论。户部尚书梁清标上疏说“今天下太平,凡事不宜开端,当以安静为主。”左都御史徐元文也“请暂停台湾进剿”。同年九月,郑氏集团又派人到福建议和,请求“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而不削发登岸。但这些情况都没有动摇康熙帝统一台湾的决心。他表示,“台湾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回绝了郑氏的请求,同时命施琅度时机,再度进剿。为了避免总督、提督意见不合,相互牵制,清廷还根据施琅的多次请求,特准施琅单独领兵进攻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率军由铜山出发,进军澎湖。这时澎湖的刘国轩部已增兵至二万,战船二百余艘,而且在岸上和外布列了大炮和炮船,防御体系相当坚固。十六日,清军发起进攻,刘国轩迎战,双方各有伤亡。施琅首战不胜,只得暂时退兵,集全军船队于八罩屿。八罩屿一带潮大流急,一遇风暴则舟船难以保全。因此刘国轩听说施琅军集于八罩屿,认为可以“饮酒以观其败”。但接连几天都是风平浪静,刘国轩等以为天数所定,人心惶惑。二十二日,施琅再次发动进攻,派总后官陈蟒、董义等分别率船攻打牛心湾、基隆屿,作为偏师和疑兵,自己则率大船五十余艘居中直冲娘妈宫。刘国轩亲率船队迎战。双方自辰时开战,炮火交攻,极其激烈。至巳时,南风忽起,施琅命乘风放火,郑军于是大溃,战船大量被击沉焚毁,一些将士阵前投降,刘国轩仅率残余的31只大小船只自吼门逃走。澎湖36岛于是全部剃发归清。

    郑成功军使用的炸药瓶澎湖的失陷引起台湾郑氏当局的极大恐慌。刘国轩逃回台湾后,与冯锡范、陈绳武等人密议以后的对策,冯锡范主张撤离台湾,迁往吕宋,而刘国轩则以为人心已经背,倡议归降清朝。闰六月,郑克派人至澎湖施琅军前,表示愿削发称臣,但请求仍居台湾,承祀祖先。施琅不准所请。郑氏集团途穷势蹙,最后只得修表乞降。七月十九日,施琅所派代表抵台湾,郑克率刘国轩、冯锡范等迎接。后三日,郑克下令全岛兵民遵制剃发。二十七日,郑克正式向清军递降表,并缴明延平王册印,台湾自此统一于清朝。

    清廷全部赦免了郑克和以下文武官员,并安排郑克、刘国轩、冯锡范、陈永华等进京编入旗下,明朝后裔鲁王世子朱桓、泸溪王朱慈火广等及台湾其他官员安插在直隶、河南。郑克进京后被封为公爵;刘国轩则因率先倡议投诚,任为天津总兵官。在妥善安排归降人员的同时,施琅在台湾也采取了安民措施。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来到台湾,颁布《谕台湾安民告示》,提出“土地既入版图,则人民皆属赤子,保义抚绥,倍常加意”。又严束部队,不许扰民。为安定民心,施琅还亲往郑成功之庙焚香祭祀,称其为“开台烈祖”。台湾全局于是安定如常。

    在平定台湾郑氏之后,清廷内部对于如何处置台湾这个岛屿发生过分歧。一部分人主张彻底放弃台湾,迁其人,弃其地,而以兵力驻防澎湖。施琅则力主坚守台湾。他的数次上疏陈述利害,认为台湾“虽为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具有巨大的军事意义;再则经多年开发,岛上已“人居稠密,户口繁息”,再进行大规模移民必定造成动荡不安、而荷兰人一直在垂涎台湾,一旦被其占据,必定酿成大祸。出于这些理由,施琅建议留守台湾,设兵一万驻防,官兵三年更换。

    康熙帝极重视施琅的建议,先交议正王大臣审议,又向大学士李、王熙等咨询,议政王大臣和大学士李等都赞成施琅的方案。为慎重起见,康熙帝再命大学士同议政王大臣和九卿复议,仍然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于是清廷最后做出决定,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设巡道一员管辖,府辖三县,台湾、凤山、诸罗。设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8000人,分为水陆八营。澎湖设副将一员,兵2000人,分为二营。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春,清朝驻台湾的第一批文武官员全部就职。

    水师提督施琅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起初为明总兵郑芝龙部下的左冲锋。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平定福建,施琅跟随芝龙投降。随从大军去征讨广东,平定顺德、东莞、三水、新宁各县。郑芝龙归附京师,其子郑成功逃窜并占据了海岛,成功招施琅回去,施琅不肯听从。成功拘捕了施琅,同时囚禁了他的家属。施琅用计才得以逃脱,但父亲施大宣、弟弟施显及子侄都为成功所杀。十三年(1656年),施琅随从定远大将军世子济度在福州打败郑成功,清廷授他为同安副将。十六年(1659年),成功占据台湾后,清廷提升他为同安总兵。

    康熙元年,施琅升为水师提督。这时郑成功已经去世,其子郑锦率众想入犯海澄,施琅派遣守备汪明等率领水军到海门抵御,斩杀了郑军将领林维,缴获了战船、军械。不多久,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等攻克厦门,敌方震惊溃败,施琅招募荷兰国水兵,用夹板船前去拦腰攻击,斩首级一千多,再乘胜攻取浯屿、金门二岛。叙录战功,施琅加右都督。三年,加为靖海将军。

    康熙七年,施琅秘密向清廷奏述郑锦在海上负隅顽抗,应该迅速去进攻他们。康熙召施琅到京师,亲自向他询问计谋策略,施琅说:“贼兵不满几万,战船不过几百,郑锦智勇全无。如果先攻取澎湖来掐住他们的咽喉,贼势立即会减损;如果他们再依仗地形险固顽抗,那么就派重兵停泊在台湾港口,然后另以奇兵分路袭击南路打狗港及北路文港海翁堀。敌兵分散力量就薄弱了,聚合则势态就穷蹙,台湾数着日子就可平定了。”这事下部讨论,没有按施琅的奏章去实行。因裁减水师提督,清廷授施琅为内大臣,隶属镶黄旗汉军。

    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锦死,其子郑克塽年幼,将领中由刘国轩、冯锡范管事。清内阁学士李光地奏报台湾可以攻取的情况,因此向上推荐施琅,说他熟悉海上事务,康熙再次授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嘱咐他伺机发兵前去攻取。施琅到军中,上疏说:“贼船长久停泊在澎湖,全力固守着。冬春之际,飓风时有发生,我方战船难以迅速过洋。我现在训练教习水师,又派间谍去交通我以前的部属,使他们作为内应。待到风候适宜时进攻,可以获得全胜。”二十一年(1682年),给事中孙蕙上疏说应该缓征台湾。七月,有彗星出现,户部尚书梁清标再对此事发表意见,朝廷下诏暂缓进剿。施琅上疏说:“我已挑选水师精兵二万人、战船三百艘,足以攻破消灭海贼。请求催促督抚办理粮饷事,只要遇到对我们有利的风候,就可以发兵启行,同时请调陆路官兵协助进剿。”清廷下诏表示听从他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