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体: 16 + -

第237章 明朝(17)

    参加这一工作的人数达到3000多。永乐六年,丛书修成,它包括22877卷,凡例、目录就有60卷,分11095册,共计37000多万字。朱棣赐名《永乐大典》。

    在编排上,《永乐大典》将同一类内容归于某一字下,如天文志都在天字下,地理志都在地字下。字以《洪武正韵》为准,按声韵排列。全书共用80韵。对使用者来说,这一编排显然有不合理的地方,如《盘庚篇》隶于庚字下,《大庄严经论》隶于论字下,《大宝涅经》隶于字下,造成了查找的困难。但在编纂时制定出20多条遵守的原则,还是力求全书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在修纂《永乐大典》的过程中,不仅充分利用了官府所藏图书,而且派官遣员在民间广泛访求书籍。它收录的书有七八千种。古代的许多著作,正是借《永乐大典》才得以存其名,甚至存其内容。应当说,在中国文化史上,修纂《永乐大典》是一大功德。

    《永乐大典》初置于南京文渊阁,迁都北京后移至北京文楼。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宫城大火,《永乐大典》多亏抢救及时,搬至史馆。世宗由此灾难想到孤本难存,萌发了抄一副本的念头。嘉靖四十一年正式下令重录《永乐大典》。这也是一个浩繁的工程,由礼部左侍郎高拱、左春坊左谕德瞿景淳充总校官,左春坊右中允张居正、翰林院修撰林燫等充分校官,物色善楷书的儒士百余人,分10馆进行抄录。经过将近5年时间,副本抄成,将正本贮于文渊阁,副本贮于皇史。

    大约在明末,《永乐大典》的正本被毁,这证明了抄录副本的必要。而副本由于保护不够也未能保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检讨,《永乐大典》的副本残缺2400多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咸丰(1851—1861年)以后开始逐渐散失。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使它遭受更大的劫难,大部分被焚毁,其余部分(包括散失于国内私人手里的部分)被劫掠而去。据统计,现存于世的《永乐大典》只有300多册。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南京出版了一部集我国药物医学之大成的《本草纲目》。七年后,这部书经江西翻刻再次出版,很快风行全国。三年后此书传入日本、朝鲜,不久,又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英文等多种文字,广泛流传世界各地,被西方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这部名扬国内外的科学著作,出自于医生出身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之手。

    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正德十三年(1518年)生于蕲州(今湖北蕲春)东门外的瓦哨坝村。他家世代行医,父亲李言闻医术高明,曾著有《医学八脉法》、《四诊发明》等医学专著。李时珍天赋聪明,14岁考中了秀才,但此后连续三次进省参加乡试,全都不第而归。仕宦之路不通,便在家跟父亲学医。

    李时珍认为,医术重要,但药学也同样重要,仅有良医,却无良药,同样治不好病。于是在钻研医术的同时,花很大气力来研究药物。他在后园建立了一个小药圃,试种各种药材。那时的药学书,有汉代留下来的《神农本草经》、南朝陶弘景的《本草经集》、唐朝的《新修本草》和宋代的《证类本草》。李时珍在实践中深入探究,发现前人这些“本草”书的内容、品类不全,许多药物没有记载,而且分类杂乱,“玉石水土混同,诸虫鳞介不别”;更要不得的是说明有误,这不但起不到医病的效果,反而会因为误用而将病人毒死。因此,李时珍决心要把古代传下来的“本草”,重新修补增订,编写出一本新的、可靠的《本草》书来。

    他把这个打算对父亲说了。老医生苦笑说:

    “你看得太容易了,编这样一部药学书,要把全国所有的药物重新查访过,一样一样地来鉴定,那要花多少人力和财力?除了朝廷外谁有那么大的力量?”

    李时珍听了很失望,但他重编“本草”的决心并未动摇。他开始自己搜集资料,把遇到的一些药物特点、功效都记录下来,作将来编书的准备。

    后来在武昌的楚王朱英火佥的儿子病了,把李时珍叫去给治病。李时珍把他儿子的病给治好了,朱英火佥夫妇很高兴,于是答应了李时珍的要求,把他介绍到太医院当了个正八品的御医,分配在御药房供职。

    御药房名叫圣济殿,保存着全国各地和外国进贡来的许多药品,还有很多藏书。李时珍在完成了分派给他的工作之后,就钻进药库里,看呀、摸呀、嗅呀,还要用牙咬下一小块,品一品滋味,然后就记录下来。李时珍把全部药材考查完了,就如饥似渴地看书、抄书。

    李时珍在太医院工作了将近一年,把那里的藏药和藏书都考察完了。他觉得再呆在这里已无必要,正赶上来了家信,说他父亲病重,要他回去。他便趁机辞了官,急忙奔回家中,但他父亲却已病故了,临死时还向儿媳打听李时珍编“本草”的情形。李时珍十分悲痛,觉得辜负了老父的期望,但他的决心更坚定了。

    李时珍要养家糊口,便又开起诊所来,让儿子建方跟他学医,又招收了两个徒弟。诊病的余暇,就整理已经搜集到的单方和资料。在整理资料的同时,他特别注意去观察、分析和研究,如发现以前的说法不对,便给以纠正。比如:《证类本草》里有两种植物,一种叫白南星,一种叫虎草。李时珍经过仔细对照比较之后,发现是一物二名。

    李时珍白天诊病,晚上修“本草”。手头资料用完了。他跟妻子商量,留下儿子和一个徒弟应诊,自己带着徒弟庞宪,外出采药。

    师徒二人风餐露宿,踏上寻药的道路。因为大多数药材都生长在深山里,这样就倍加辛苦。他俩走遍了湖广、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高山峻岭,涉过大江和湘、赣、汉、桐等河流。有时钱用完了,便回家来行医,待积攒了些路费,就再出去寻药。

    寒来暑往,李时珍的头发渐渐白了,腰也开始佝偻,但他的决心毫不动摇,仍然和徒弟继续在全国各处考察、研究。

    有一天,师徒二人来到武当山。这山是天下名山之一,从山脚望去,峰峦叠嶂,树木葱郁。李时珍非常高兴,认为在这山里定可采取珍贵的药材。可是等到进了山口,却见路边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碑,碑上刻着“御批”二字。李时珍走过去又细看碑文,不由得大为失望。因为碑文上写着此山皇帝降旨,山上的一草一木,任何人不能砍伐采折,违者交由地方官予以惩处。

    李时珍回头想走,但又舍不得入宝山而空手回去。于是他就带着徒弟从小路钻进山去。山里果然有许多珍奇的药物,他们采了很多,正采得高兴,被巡山的道士发现了。师徒被带到山上紫霄宫,见了住持。开始住持要把他二人送到官府,后来听李时珍把要编“本草”济世救人的事说了,大为感动。不但把他们采的药还给他们,还把后山生长的一些特殊草药让道士采来,送给李时珍,以助他早日编成“本草”。临走还赠送给李时珍50两银子,让他们做路费。

    李时珍在山上住了一宿,第二天由道士送下山来,师徒二人又踏上了采药的路,继续向更远的山里走去……就这样,李时珍前后用了27年的时间,走了几千里的路程,向千百个农民、渔人、猎户、樵夫、和尚、道士和药农求教,参阅了800多部医学著作和古代书籍,经过三次较大的修改,并动员了他全家——儿子、孙子和徒弟们的力量,终于完成了一部辉煌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共190多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载入药方11096个,插图1110幅。

    这是一部给人类造福的书。书上的每一个字,每一幅图,都凝聚着李时珍的血汗。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明王朝政治越来越腐败,边防也越来越松弛,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的一支——建州女真趁机扩大势力,开始强大起来,它的领袖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出身建州女真的贵族家庭。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都是建州女真的贵族,被明朝封为建州左卫的官员。努尔哈赤从小就练习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十岁那年,母亲死去,他的继母待他不好。努尔哈赤不得不离开家庭,和当地小伙伴在一起,在莽莽林海里打猎、挖人参、采松子、拾蘑菇,然后把这些山货带到抚顺去卖掉,挣钱过活。抚顺的集市很热闹,女真人常在那里用山货跟汉人交换铁器、粮食、盐和纺织品。努尔哈赤在抚顺接触了很多汉人,学会了汉文,他还挺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一类小说。

    建州女真有好几个部落,互相攻杀。明朝总兵李成梁利用建州各部的矛盾来加强统治。努尔哈赤二十五岁那年,建州女真部有个土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带引明军攻打古勒寨城主阿台。阿台的妻子是觉昌安的孙女。觉昌安得到消息,带着塔克世到古勒寨去探望孙女。正碰上明军攻打古勒寨,觉昌安和塔克世在混战中都被明军杀害。

    努尔哈赤痛哭了一场,葬了他的祖父、父亲,但是想到自己的力量太小,不敢得罪明军,就把一股怨恨全集中在尼堪外兰身上。他跑到明朝官吏那里说:“杀我的祖父、父亲是尼堪外兰,只要你们把尼堪外兰交给我,我也就甘心了。”明朝官吏只把他祖父、父亲的遗体交还他,但不肯交出尼堪外兰。

    努尔哈赤曾用过的宝刀努尔哈赤满腔悲愤回到家里,翻出了他父亲留下的十三副盔甲,分发给他手下兵士,向土伦城进攻。努尔哈赤英勇善战,尼堪外兰不是他的对手,狼狈逃走。努尔哈赤攻克了土伦城,继续追击,趁机又征服了建州女真的一些部落。尼堪外兰东奔西窜,最后逃到了鄂勒珲(今齐齐哈尔附近),请求明军保护。努尔哈赤也追到那里。明军看他不肯罢休,怕因此引起战争,就让努尔哈赤杀了尼堪外兰。

    努尔哈赤灭了尼堪外兰,声势越来越大。过了几年,统一了建州女真。这就引起女真族其他部的恐慌。当时的女真族,共有三部,除了建州女真之外,还有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海西女真中有个叶赫部最强。公元1593年,叶赫部联合了女真、蒙古九个部落,结成联盟,合兵三万,分三路进攻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听到九部联军来攻,事先做好迎战的准备。他在敌军来路上,埋伏了精兵;在路旁山岭边,安放了滚木石块,一切安排妥当,他就安安稳稳睡起觉来。他的妻子看了很着急,把他推醒,问他:“九部兵来攻打,你怎么睡起觉来,难道真的你给吓胡涂了?”

    努尔哈赤笑着说:“如果我害怕,就是想睡也睡不着。”

    第二天,建州派出的探子回报敌兵人数众多,将士们听了也有点害怕。努尔哈赤就解释说:“别害怕,现在我们占据险要地形,敌兵虽然多,不过是乌合之众,一定互相观望。如有哪一个领兵先攻,我们就杀他一二个头目,不怕他们不退。”

    九部联军到了古勒山下,建州兵在山上严阵以待,先派出一百骑兵挑战。叶赫部一个头目冲来,马被木桩绊倒,建州兵上去把他杀了,另一头目看到这情景也吓昏过去。这一来,九部联军没有统一指挥,四散逃窜,努尔哈赤乘胜追击,击败了叶赫部。又过了几年,基本统一了女真族各部。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把女真人编为八个旗,旗既是一个行政单位,又是军事组织。每旗下面有许多牛录,一个牛录三百人,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打仗。这样既推动了生产,又加强了战斗力。为了麻痹明朝,他继续向明朝朝贡称臣,明朝廷认为努尔哈赤态度恭顺,封他为龙虎将军。他还多次到北京,亲自察看明朝政府的虚实。公元1616年,他认为时机成熟,就在八旗贵族拥护下,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附近)即位称汗,国号大金。为了跟过去的金朝区别,历史上把它称为后金。

    张居正辅改

    张居正,字叔大,别号太岳。祖籍安徽凤阳定远人。其先祖张关保曾是朱元璋起义队伍中的一名士卒,明朝建立后,因有军功授归州千户所世袭千户,加入湖广军籍。张居正的曾祖是其次子,不能世袭千户,就从归州迁到江陵(今属湖北)入籍,所以湖北江陵就成为了张居正的原籍,因此人们称其为张江陵。张居正自少颖敏绝伦,15岁为诸生,写得一手的文章,时巡抚顾夸其文为“国器”。16岁乡试中举。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2岁的张居正,二甲进士及第,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任编修等官,得到当时任内阁首辅徐阶的器重。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升任右春坊右中允,管太子奏请、启笺和讲读之事,并领国子监司业事。隆庆元年(1567年)二月,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四月,又进升为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因为他是穆宗为裕王时的老师,入阁虽晚,资历较浅,但深得穆宗重视。在隆庆时期的内阁斗争中,他处事稳重,地位不但没有因此动摇,反而步步高升。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穆宗死。六月,明神宗继位,张居正与太监冯保联结,攻倒首辅高拱,成为内阁首辅,独揽了明朝内阁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