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体: 16 + -

第235章 明朝(15)

    祝允明,字希哲,长洲县人。他的祖父祝显,正统四年(1439年)中进士。中进士后,太监传下圣旨,要考试善于做文章的,选拔四个人,祝显即属于四个中的一个,进入皇宫的掖门,祝显知道是要他们教小太监读书,于是他不参加考试就退了出来。后来由给事中历任山西参政,为官很有名声。

    祝允明在弘治五年(1492年)考中举人,很久考不中进士,被任为广东省兴宁知县。在他任知县时,捕杀盗贼首领三十多人,县内盗贼销声匿迹。后来仅仅升他为应天府通判,他告病假回乡。嘉靖五年(1526年)逝世。

    祝允明生下来是个六指,因此自号为枝山,又号枝指生。9岁时就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能写诗。稍大以后,博览群书,写文章不拘一格,文风奇特,往往在宴席上当场作文章,奋笔疾书,文思如泉水喷涌一样。尤其擅长书法,名声传遍海内。好饮酒嫖妓,也好下棋,又善于度新曲,向他求诗文、书法的人,多得踏破门槛,很多人是贿赂了妓女才得到。他讨厌那些循规守礼的人,对家庭的生计,从不过问,有了收入,就邀请宾客狂喝滥饮,把钱花光为止,或者把钱分给宾客拿去,自己一钱不留。晚年更陷于困境,每次出门,后面总是紧追着一大群讨债的人,祝允明却以此为乐。他著有诗文集六十卷,其他杂著一百多卷。

    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他生来聪明伶俐,他和同街道的张灵整天狂喝滥饮,不从事任何生计。祝允明对他进行规劝,于是他关门闭户,成年不出门。弘治十一年(1498年)参加乡试,以第一名考中举人,录取他的老师梁储,对他的文章非常欣赏,梁储回京后,把他的文章给学士程敏政看,程敏政也很欣赏。不久,程敏政会试主考官,江阴县富户徐经贿赂程家奴仆,偷出了考题。此事被揭露出来,检察官弹劾程敏政,并牵连上唐寅,被投入监狱,贬降他为办事吏员。唐寅以此为耻,拒不赴任,回家以后,更加放浪不羁。江西的宁王宸濠送来厚礼请他到王府任职,唐寅觉察到宸濠蓄意谋反,便装疯卖傻,纵情饮酒,甚至当众脱下裤子,露出隐私。宸濠不能忍受,才把他放回来。他回家以后,在桃花坞建筑房屋,和宾客整日在其中饮酒作乐,54岁时去世。

    唐寅的诗文,初期的作品,才华横溢,到了晚年,颓废自放,认为后世人了解我并不在才华,人们深替他可惜。吴郡一带,自从祝允明等人因放浪不羁为当时人所病垢,加之他们的文风又轻佻艳丽,追随他们的人为之倾倒,人们的传说又添油加醋,于是人们认为他们的行为已越出礼教的规范。

    杰出的书画家文徵明

    文徵明,长洲人,起初名叫文璧,字徵明,以字行世,因改字征仲,别号衡山。他的父亲文林,曾任温州知府。叔父文森,曾任右佥都御史。文林逝世后,当地官民凑集千金资助丧事。文徵明当时16岁,全都谢绝了。官民整修原来的却金亭,用来纪念文林和前任知府何文渊,并刻碑记述他们的事迹。

    文徵明小时候并不聪明,稍稍长大以后,却聪慧异常,灵气焕发。他向吴宽学习文章,向李应祯学习书法,向沈周学习绘画。这三人都是他父亲的朋友。他又和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等人互相切磋学问和书画艺术,名声日益显著。他的为人,很随和但也很耿直。巡抚俞谏想送给他一些钱,指着他破衣烂衫说:“怎么破成这样?”文徵明假装不明白他的用意,说道:“被雨打坏的。”俞谏竟不敢提送给他钱的事。宁王朱宸濠仰慕他的名声,派人送来书信和礼物聘请他,文徵明称病不去。

    正德末年,巡抚李充嗣向朝廷推荐他,正好当时文徵明以岁贡生的身份去吏部考官,任他为翰林院待诏。世宗即位,他曾参与撰修《武宗实录》,任经筵讲官,过年过节所得到的赏赐,与同在翰林的大臣相等。但当时崇尚科举出身,文徵明因自己不是进士出身,心里很不自在,连年请求离任回乡。

    在此之前,他的父亲文林任温州知府时,曾在当时的秀才中发现了张璁。张璁得势以后,暗示文徵明投靠他,文徵明推辞,不去接近张璁。杨一清被征召为内阁执政大臣,文徵明最后才去拜见他。杨一清对文说:“你难道不知道我和你父亲是朋友吗?”文徵明严肃地说:“我的父亲去世已三十多年,如果他生前有一字提到您,我是不敢忘记的,我实在不知道相公您和我的父亲是朋友。”杨一清表情尴尬。不久他和张璁商量,要提升文徵明的官位,文徵明却加紧请求回乡,才获准退休。四面八方请求他的诗文书画的人,在路上一个接着一个,但是大官豪富要得到他片纸只字,十分不易,他尤其不肯给王府和宦官作书画,他说:“这是国法所禁止的。”周王、徽王等诸王赠送他的宝物古玩,他当即原封退回。外国的使臣路过吴门,面对他的住地行政敬礼,因不能和他见面而深感遗憾。他的墨宝几乎遍布天下,他的门客不少人冒用他的名字作书画,文徵明也不加禁止。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去世,当时他已90岁了。

    他的长子文彭,字寿承,曾任国子博士,次子文嘉,字休承,曾任和州学正。二人都能写诗,擅长书法绘画和篆刻,能继承他们父亲的学业。

    吴中地区,自从吴宽、王鏊以文章为翰林院领袖人物,一时的名家如沈周、祝允明等人与吴宽等人并驾齐驱,文风盛极一时。文徵明和蔡羽、黄省曾、袁帙、皇甫冲兄弟稍稍后起。但文徵明领袖文坛数十年,和他交游的有王宠、陆师道、王谷祥、彭年、周天球、钱谷等人,也都以文章书法著名于世。

    蔡羽,字九逵,由国子生员任用为南京翰林院孔目。他自号林屋山人,著有《林屋》、《南馆》二集。在诗文方面自恃甚高,文章效法先秦、两汉,有人说他的诗风与李贺相似,蔡羽说:“我作诗要求高出魏晋之上,现在仅仅像李贺吗?”他就是这样不肯屈就。

    黄省曾,字勉之。乡试考中举人。他曾追随王守仁、湛若水,又向李梦阳学诗。著有《五岳山人集》。他的儿子黄姬水,字淳父,有文名,曾向祝允明学习书法。

    袁帙,字永之,他7岁时即能作诗。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以庶吉士在翰林院进修。张璁讨厌他,把他赶出翰林院,任为刑部主事,后历升至广西提学佥事。两广自韩雍任总督之后,地方长官按察使、指挥使等去总督府拜见,一律在院中下跪,只有袁帙只拱拱手就算了。过了不久,称病离任回乡。他的儿子袁尊尼,字鲁望,官至山东提学副使,也有文名。

    王宠,字履吉,别号雅宜。少年时曾从学于蔡羽,在林屋这个地方居住了三年,不久又去石湖读书。他由秀才保送到国子监深造,年仅40岁就去世了。王宠的行书、楷书颇得晋人笔意,读书很博,无所不看。

    陆师道,字子传。中进士后被任为工部主事,又改为礼部主事,以奉养母亲为由请假回乡。回家后,在文徵明门下学习,称为弟子。在家居住了14年,才再度起用他,官至尚宝少卿。他擅长诗文,又长于小楷、古篆书以及绘画。人称文徵明诗文书画为四绝,成就不在赵孟兆页之下,陈师道能继承文徵明的四绝,而且作风也与文徵明相似。平时不随便和人交往,官吏很少能见到他。他的女儿叫卿子,嫁给赵宦光,夫妇二人在当时很有名气。

    陈道复,名谆,以字行世。他的祖父陈琚,曾任副都御史。陈谆受学于文徵明,以文章、品行著名。擅长书法绘画,自号白阳山人。

    王谷祥,字禄之。中进士后,以庶吉士进翰林院进修,官至吏部员外郎。因得罪了吏部尚书汪钅宏,降为真定府通判,离任回乡。他和陈师道都有清官声望。

    彭年,字孔嘉,为人忠实厚道。周天球,字公瑕;钱谷,字叔宝。周天球的书法,钱谷的绘画,在文徵明之后成为吴中地区的佼佼者。

    后来,华亭的何良俊也以贡生入国子监深造。当权者知道他有名声,援蔡羽的先例,特任为南京翰林院孔目。何良俊,字元朗。少年时就专心学问,二十年不下书楼,和他的弟弟何良傅都有杰出的才能。何良傅考中进士,官至南京礼部郎中,但何良俊却屡考不中,和上海人张之象、同乡人徐献忠、董宜阳是朋友,都有名声。后来何良俊到南京任官,赵贞吉、王维桢相继主持翰林院事务,和何良俊关系很融洽。何良俊在南京住了很久,他感慨地说:“我有一座清森楼在海滨,其中藏书四万卷、名画百幅,古代的碑帖、钟鼎彝器有几十种,放着这地方不住,何必在南京忙忙碌碌供人驱使呢?”于是称病离职回家。因海边遭受倭寇扰害,又回南京住了几年,在苏州购买宅第。七十岁时才回到故里。

    徐献忠,字伯臣。嘉靖年间考中举人,官至奉化知县。著作有数百卷。77岁时去世,王世贞个人给他赠谥号为“贞宪”。

    张之象,字月鹿。他的祖父张萱,官至湖广参议。他的父亲鸣谦,官至顺天通判。张之象以秀才的身份入国子监读书,后任浙江按察司知事,因官位低下,自称为“吏隐”。离职回乡以后,更加专心从事著述。晚年住在秀林山,很少进城。终年81岁。

    明代的北京城

    北京是具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名城,它由一个居民点,逐步发展成了边防重镇,以后又发展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在辽南京、金中都的基础上,元代最后把它发展成了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九月十二日,明大将徐达率几十万大军攻入元大都,元朝灭亡。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朱棣决定把首都由南京迁往北平。永乐四年(1406年)闰七月,下诏营建北京宫殿城池,分遣大臣赴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诸省,采集名贵高大的木材,作为建筑京城的原料。当时动员了23万工匠,上百万民夫,以及大量的士兵,投入营建北京的巨大工程。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宫阙告成,前后达十五年之久。永乐十八年十一月(1420年12月),布告天下迁都北京。永乐十九年正月(1421年2月)正式迁都北京。从此,北京就成为明代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嘉靖年间,对北京外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建筑。这样,明代的北京城,从内到外,形成了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城的格局。明北京城外观呈“凸”字形。

    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位于全城中心。自明成祖朱棣以后的所有明朝皇帝,就居住在这里,紫禁城有四门:南为午门,北为玄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四角有高大的城楼,俗称九梁十八柱,三重檐,高275米,七十二脊,结构异常精巧,奇丽美观。紫禁城内的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皇帝的“唯我独尊”地位和严格的等级制度。主要宫殿,即前朝三大殿和后廷三大殿,都建筑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两侧对称地排列着许多组建筑群。明朝宫殿建筑呈东西对称或南北对称格局是北京城的一个突出特点。前朝三大殿和后廷三大殿同在一条北京城之中轴上,并与南北两组三大殿相对称。在后三殿的东西两侧,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众嫔妃居住的地方,排列整齐,东西对称。在东六宫正北,为乾清宫东五所,西六宫正北,为乾清宫西五所,都是皇子们居住的地方,排列整齐,东西对称。在中轴线上,左文华殿,右武英殿,左右对称。就整个紫禁城布局看,前三大殿和后三大殿在一条中轴线上,称为中路建筑群,其两旁又有东路建筑群和西路建筑群,大致东西对称。明代这座皇宫建筑群,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和独特风格,在中国建筑史上占重要地位。

    皇城在紫禁城的外围,北京内城的中央。门六:南曰大明门,其东北角门曰长安左门,西北角门曰长安右门,东曰东安门,北曰北安门,俗称厚载门。

    承天门前修建了一个“t”字形宫廷广场,沿广场的东、西、南三面修筑宫墙,把“t”字形的广场完全围了起来,这也是皇城的一部分,其南端的大明门,是皇城之正门,明成祖命大学士解缙为大明门题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明代中央官署,绝大部分设在大明门以北,广场两侧宫墙以外。这些中央行政机构,通过宫廷广场和宫城联为一体,象征着明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从端门到午门的中心有御道两侧,东侧建太庙,是祭祀皇祖的地方;西侧建社稷坛,是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在皇宫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正好体现了是中国古代“左祖右社”的传统规制,但其规模之雄伟宏大,是明代首创,远远超过了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

    内城的北城墙在元大都北城墙向南移五里的地方。新北城墙的西段,从新开道街北端起穿过旧日的积水潭最窄的地方后,转向西南,到安民厂止,成一斜角,形成北京西北缺一角。东、西城墙是在元大都东、西土墙的基础上,用砖包砌而成。南城墙向南移二里多,也用砖包砌。内城周长四十里,四面共九门:

    东面二门:东直门、朝阳门。

    西面二门:西直门、阜成门。

    南面三门:正南为正阳门、东为崇文门、西为宣武门。

    北面二门:安定门、德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