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体: 16 + -

第230章 明朝(10)

    贵州,古称罗施鬼国。三国时,其首领火济,因随诸葛亮出征孟获有功,被封为罗甸国王。历经隋、唐、宋之朝都归顺于朝廷,元朝时开始设宣慰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以前元宣慰使霭翠见云南已平定,开始投降明,仍被授予宣慰使,领所部居水西,称贵州宣慰使,隶四川。其思州宣慰使为田仁智,思南州宣慰使为田茂安,皆隶湖广。明成祖永乐初年,田仁智之子田琛与田茂安之子田宗鼎各继位。永乐八年(1410年),田琛因争夺沙坑地,同宗鼎结下了怨恨。并在原宗鼎的副使,现任辰州知府黄禧下,对宗鼎发动了武装进攻。宗鼎大败,携家出逃,其弟被杀,母也被掘棺戮尸。宗鼎到朝中进行控诉。成祖几次下诏制止,并让琛与宗鼎同赴朝自辩。二者又均抗旨不遵。田琛甚至公然派人潜入京城教坊司,探听虚实,伺机叛乱。不久,阴谋败露。于是,成祖一面派遣行人司行人蒋廷瓒为特使,前往调查;一面派镇远侯顾成率兵压境。终于顺利地把田琛和田宗鼎二人押在京师。田琛强辩道:“思南原为思州地,当还我!”并历数了宗鼎的若干罪状。成祖当即予以严斥:“思南旧归明玉珍时,你为何不敢取为己有?今日再说又有何用?赶快回去,治理好你的本土。如再挑动兵端,我当剐你!”田琛等阳奉阴违,归后继续同宗鼎仇杀如故。朝廷屡禁而不能止。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成祖开始密遣镇远侯顾成,率校士数人,先后潜入宗鼎和田琛的驻处,将二人秘密逮捕,城中依然寂然不知。忽一日,顾成出面揭榜谕示:“朝廷以二凶犯成日仇杀,荼毒百姓,特遣使问罪。今首恶既擒,余者不问。敢有作乱者,族诛。”众人都服服帖帖。待将田琛和田宗鼎械送京师后不久,田琛之妻冉氏竟又招诱台罗等寨的苗族头领普亮,继续做乱,妄图迫使朝廷释放田琛。宗鼎也因揭露黄禧曾同其祖母通奸,而其祖母则又揭出他曾亲手缢杀生母的罪行。成祖既怒田琛及其妻的反复无常,又恨宗鼎之乱伦,立即命刑部将二人处以死刑。不久,顾成也阵斩了苗普亮,叛乱全部平定。

    永乐十二年(1414年),成祖下诏户部尚书夏原吉等说:“(田)琛、(田)宗鼎分治思州、思南,皆为民害。琛不道,已正其辜;宗鼎灭伦,罪不可宥。其思州、思南三十九长官地,可更郡县,设贵州布政使司总辖之。”于是,正式废除思州、思南二土司。设贵州布政使司,置三司等官,除治理贵州本宣慰司外,又统辖思州、思南、镇远、石阡、铜仁、黎平六府,以及普安、永宁、镇宁、安顺四州等。原金筑安抚司及普定、新添、平越、龙里、都匀、毕节、安庄、清平、平坝、安南、赤水、永宁、兴隆、乌撒、威清等十五卫,普市千户所等,均隶属于贵州布政使司。以蒋廷瓒为左布政使,负责具体工作。

    永乐十四年(1416年),又设贵州提刑按察使司,在中央户部、刑部各增一贵州司。从此,贵州便同其他省区一样,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直隶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将原来的土司、土官,改由中央直接任命的流官管理。这就成为了改土归流的开始。

    万历十七年(1589年),四川播州宣慰使、苗族头人杨应龙反叛。播州,古为夜郎国且兰地,汉属郡,唐改播州。僖宗时,南诏侵占播州。太原人杨端募兵收复其地,受到播人敬重,被拥为播地头人。五代时世有其地。宋为遵义军。元授宣慰使,封播国公。洪武五年(1372年)归顺于明,统领黄平、草塘二安抚司,以及真州、播州、余庆、白泥、容山、重安六长官司。万历元年(1573),杨应龙继承其职。万历十二年(1584年),以进佳美大木,授都指挥使。应龙性雄猜,默兵嗜杀,见蜀兵弱,朝廷每有征伐,都用土司兵,逐渐骄横。万历十七年(1589年)应龙借口贵州巡抚叶梦熊,力主“播州所辖五司改土归流,悉属重庆”而起兵谋反。其妻叔张时照飞文奏于朝。叶梦熊也请发兵出剿。而四川抚、按均都主张安抚,故一直放纵。至万历二十年(1592年),应龙才被逮至重庆,对簿后,依法当斩。应龙请用二万金赎罪,并有意率兵援朝抗倭,因此朝廷中给予释放。刚出兵,事已罢,退回。下诏逮捕,则拒不出。张时照又奏于朝,才决定命川安抚王继光会同总兵刘承嗣,分兵三路征剿娄山关。次年,在白石大战中,承嗣兵败,死伤大半。继光罪罢,撤兵。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三月,以兵部侍郎邢总督贵州。次年,至四川,先剪除应龙的支党,使之处于孤立境地,然后命重庆綦江太守王士琦单骑赴松坎晓谕。终于迫使应龙“面缚道傍,泣请死罪,膝行前席,叩头流血”。朝廷一方面因考虑到倭未靖,故想缓应龙而专力对倭;另一方面,也因为应龙往日曾有功于朝廷,给以宽大处理。但应龙怙恶不悛,继续拉拢诸苗,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起兵,又大掠余庆、大阡、都坝等地。次年,则流劫江津,势力大增。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又大掠贵州洪头、高坪,新村诸屯。继后又侵略湖广四十八屯,阻塞驿站。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命都司杨国柱、指挥李廷栋部3000人追剿杨应龙。不幸又在飞练堡中误中敌计,国柱、廷栋都战死。綦江也陷落,守将战死。江东之被罢免,继以郭子章代之。并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龙兼兵部侍郎,节制川、湖、贵三省兵事,并赐剑,便宜行事,决意进剿。

    李化龙到任后,首先革除不听命的各大帅,或逮治,或革职。然后,大集诸军,化龙先令水西兵防守贵州,以断诸苗后路,接着,化龙又移镇重庆,大誓文武。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二月,分八路进兵,每路三万,官兵三,士兵七。高折枝先以南川兵进占桑木镇。刘又率兵自綦江进入,先占娄山关,直抵海龙园。化龙又戒曾与应龙旧好的刘勿通贼。八路兵大会囤下,筑长围以困之,然后轮番进攻。六月,刘军攻破土、月二城。应龙困窘,携二妾自缢身死。次日,官军入城,全擒应龙七子。朝廷下令,诏磔杨应龙尸,斩其子朝栋于市。前后用时140天,叛乱终于平定。在该地置遵义、平越二府,分属四川、贵州,进一步推进了改土归流,打破了当地的闭塞保守状态,促进了同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全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武当祖师张三丰

    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字叫全一,又有个名字叫君宝,三丰是他的号。因为他不修边幅,又叫张邋遢。高而壮,形状象龟,背象鹤,大耳朵圆眼睛,胡子就象钢叉。不论天冷天热,都穿一件衲衣,戴一顶蓑帽,吃起饭来,一升一斗一下就吃光,或者却是几天吃一顿,或几个月也不吃。看书过目不忘,游历的地方没有一定,有的人说他能一天走一千里路。喜欢开玩笑,就像旁边没有人似的。曾经去武当几个岩壁、山壑游玩,对人说:“这座山,以后有一天一定会大大兴旺。”当时五龙、南岩、紫霄都在战争中被毁,三丰同他的徒弟一道,砍去荆棘,挖掉瓦片,建了个草屋住下,后来又不住了。

    明太祖以前就听说过他,洪武二十四年派人找他找不到。后来住在宝鸡的金台观,一天自己说要死了,留下一首颂死去,县里的人一起收埋了他。等到安葬的时候,听见棺内有声音,打开一看他又活了。又去四川游历,见蜀献王。又进入武当山,游历襄阳、汉阳,踪迹更奇幻了。

    武当山紫宵殿永乐年中,明成祖派给事中胡氵荧与内侍朱祥带着诏书和香钱去拜访他,找遍了地方,几年也找不到。便命工部侍郎郭琎、隆平侯张信等,督促三十多万人,大造武当山的宫观,花的钱要以一百万计算。建成之后,赐名叫太和太岳山,设了官位,铸了印来守护,这最终应验了张三丰的话。

    有人说三丰是金代的人,元代初年与刘秉忠同学一个老师,后来在鹿邑的太清宫学道,但这些都不可考证。天顺三年,明英宗发布诰文,赠他为通微显化真人,始终不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

    郑和下西洋

    三宝太监,名字叫郑和。三宝又写作三保,是永乐帝封给郑和的称号。三宝是佛教用语,指佛、法、僧。佛是先知先觉的意思,法指的是佛教教义,僧是佛教信徒。明朝宦官大多崇信佛教,所以叫做三保的人很多。不过,郑和“三宝太监”的称号是钦封的。太监是明朝宦官的最高职位,正四品。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宦官专权乱政的教训,同时又不能不利用宦官这种家奴来替他看管成千的宫女和监督文武官吏,所以将他的最高品级限制在四品,免得他作威作福。当然,品级低并不能成为掌握了重大权力的宦官作威作福的障碍,而掌握了重大权力的宦官也并不一定要去作威作福干坏事,郑和就是用手中的大权去干了好事的好宦官。不过,像郑和这样的好宦官,在中国历史上太少见了。

    郑和本姓马,是元代色目人,也就是当年追随成吉思汗到中国来的中亚布哈拉贵族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世居云南,信奉伊斯兰教。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到麦加去朝过圣,被尊称为“哈只”,也就是朝圣者。郑和也是一个伊斯兰教的信奉者。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军平定云南,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梁王政权。郑和当时仅有12岁,父母身亡,他本人被明军俘虏,遭阉割后被拨送到燕王府听差。

    郑和聪明机敏,吃苦耐劳,很得燕王的宠信。公元1399年,燕王发动“靖难之役”,郑和随侍军中,亲临战阵,“多立奇功”。燕王夺取皇位后,提拔他当内宫监的太监,主管营建宫室和供应皇室的需要。

    郑和当宦官后,兼信佛教,法名叫做“佛善”。公元1403年9月,他曾施财刊刻《佛说摩利支天经》。

    郑和成年后,长得仪表堂堂,器宇不凡。他身长九尺,腰大十围,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声音洪亮,行如虎步。

    永乐二年(1404年)春节,仪表堂堂的三宝太监随侍帝侧,永乐帝特书一郑字,赐给他作为姓氏,他于是从此改名郑和。郑和以宦官的身份得赐姓的殊荣,在当时很为少见,可见他和永乐帝关系的密切,确非一般可比。

    同年,倭寇(日本海盗)掠夺江浙沿海,永乐帝让郑和带着敕书出使日本。通过郑和卓有成效的活动,日本国王源道义主动出兵剿捕倭寇,并按本国法律治罪。源道义还接受了明朝“日本国王”的封号和金印、冠服等,并派遣使者到南京致谢,与明朝签定了《勘合贸易条约》。

    洪武通宝郑和使日的成功,证明了他在外交方面具有杰出的才能。

    当时,永乐帝刚夺取皇位不久。常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他虽然以强力篡夺了皇位,并且残酷镇压了反对派,但心中还是有些不踏实。首先,建文帝到底是烧死了还是从地道跑了,还是没有最终确定的事情,有人说建文帝带着众多的臣下逃到海外去了,如果建文帝还活着,对他的统治是一个最大的威胁。其次,他想要制造一种万国来朝,远人宾服的气象,给自己的篡位涂上一层天与人归的色彩。另外,他还需要有大量的奇珍异宝来装扮后宫数以千计的嫔妃美女,赏赐宠臣。他需要有人替他到海外去寻找建文帝,并给他树立威望,用《明史》的话说,就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同时,这个人还要替他取宝,所以,后来他把下西洋的船舰取名为“宝船”,就是“西洋取宝船”的意思。

    找一个什么样的人去完成这些使命呢?

    第一,这个人必须是心腹近侍,能为他保守秘密,让他放心。因为寻找建文帝是不能公开的,公开了不就等于承认他还活着吗?

    第二,这个人还必须才能卓越,不能有负使命。

    永乐帝想来想去,觉得郑和是最合适的人选。郑和是他的心腹,那是毫无疑义的。郑和的堂堂相貌,足以为“天朝上国”增辉,而他的外交才能在出使日本时已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况且郑和崇信回教(伊斯兰教),又兼通佛法,无论是到佛塔林立的暹罗(泰国)、真腊(柬埔寨),还是到回教盛行的天方(阿拉伯半岛),郑和都有与当地人共通的语言,让他出使这些地方,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明初所谓的“西洋”,大体指亚洲南部与非洲东部沿海的各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从公元1405年冬天到公元1433年夏末的28年间,曾7次率领船队出使西洋,经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卜剌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

    这七次出使西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前三次是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郑和船队的活动范围是东南亚和南亚沿海。夏天,船队从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出发,沿长江顺流而下出海,然后沿海岸航行到福建的五虎门(在福建长乐县闽江海口),在这里筹办物资,补充水手,维修船舶,等候信风,祭祀妈祖(海神),祈求平安。冬天,东北信风吹起,船队就扬帆出海,经南海,第一站到达占城(今越南南部),然后经历东南亚各国,最远到达古里(印度的科泽科德)。在古里,船队作了充分的休整,补充了各种物资,当东南信风徐徐飘拂,就鼓帆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