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体: 16 + -

第228章 明朝(8)

    洪武年间的后期,由于仅仅在边境布防,不能根本断绝残元势力的侵扰,于是进行防御性的出击。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任冯胜为大将军,傅友德为左副将军,蓝玉为右副将军,赵庸、王弼为左参将,胡海、郭英为右参将,率师北征。至九月,讨平蒙古纳哈出。随后,又命傅友德驻兵大宁防御。这月,明廷又任蓝玉为大将军、唐胜宗、郭英为左、右副将军,耿忠、孙恪为左、右参将,率兵征讨元蒙残余,肃清沙漠。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等率兵由大宁出发,深入蒙古地区,兼程前进,击败元首领亲领的蒙兵,元首领脱古思帖木儿与其太子、丞相等逃走,俘获蒙古吴王、代王、平章等2994人,军士男女77000余人,以及宝玺、图书、金银印、马驼牛羊车辆等,随后班师。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初,又命傅友德为大将军,率领列侯赵庸、曹兴、王弼、孙恪等赴北平训练兵马,听燕王调遣,出征沙漠。当年三月,燕王朱棣率傅友德等出古北口,向蒙古进兵。明军乘雪急攻,蒙古乃儿不花投降,沙漠取胜,报捷京师。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底,冯胜奉朝廷之命到太原征兵,置卫屯田,备御蒙古。洪武三十年(1397年)初,命耿炳文、郭英巡视西北边境,并作防御及准备。五月,又命晋王、燕王、代王、辽王、谷王、宁王带兵备边。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又命燕王率诸王防御边境。同年,明太祖命燕王朱棣节制诸王,备御边防事务,他下谕说:居安不忘危,我的诸子,只有你多才智,攘外安内,不用你还用谁?你应该统率诸王,相机度势,防御边患,使人民安生,辜负我的托付。这年,明太祖朱元璋死去,其孙朱允即位。三年后,燕王朱棣夺取帝位,是为明成祖,开始对蒙古进行较长时期的积极防御战争,并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平。

    建文帝削藩

    明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鉴于自己先后两个皇位继承人都不太理想。太子朱标,文弱而早逝;太孙朱允,“仁柔少断”超过其父。相反,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勋爵,却一个个精明强悍,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因而,他时刻都在担心这些人会对其朱氏王朝形成危害。正是在这种强烈自私的疑忌心理支配下,朱元璋一方面极为残酷地杀戮或暗害功臣,以扫清稳定朱氏明朝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则又尽可能地倚重自己特有的众多的皇子。

    早在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朱元璋于编制《祖训》的同时,便确定了“封建诸王,屏藩皇室”的制度。翌年四月,封皇子朱为秦王,朱为晋王,朱棣为燕王,朱木肃为吴王,朱桢为楚王,朱木为齐王,朱梓为潭王,朱檀为鲁王;从孙朱守谦(侄朱文正子)为靖江王。让他们分别镇守长安、太原、北平、开封、武昌、青州、长沙和兖州等地;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又分封皇子朱椿为蜀王,朱柏为湘王,朱桂为豫王、朱楧为汉王,朱植为卫王。让他们分别镇守成都、荆州、大同、甘州等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又分封皇子朱木旃为庆王,朱权为宁王,朱为岷王,朱为谷王,朱松为韩王,朱模为沈王,朱楹为安王,朱柽唐王等,让他们分另镇守宁夏、大宁、云南、宣府等。全国的大部分重要城市,几乎都在他们的控制之下。在封王的过程中规定,诸王在其封地都可以可建立王府,设置官署,拥有重兵,护卫甲士少者3000,多者19000余人。为此一来诸王的地位,仅低天子一等,公侯大臣对他们都必须伏而拜谒。其所率兵马,名义上虽隶属兵部,但朝廷如要调用,则必须持有御宝文书分别交出该王守镇官,而守镇官还须得王令旨,方许发兵。实际上,明太祖已赋于诸王各该地区的军事指挥权。特别是分封在北部边疆的几个所谓“塞王”,势力更大。如燕王朱棣,多次受命出塞巡边,筑城屯田,总领诸卫所的军队和将领,是名符其实的拥有精兵辖地的军事统帅。宁王朱权,也是带甲8万,革车6000,骁勇善战,曾多次会集诸王出塞征伐,以善谋断而著称。

    明太祖以为,有了这么多精明强悍的子孙兵,“拱卫王室”,必定会万无一失。当山西平遥县训导叶伯巨,用汉代的吴、楚七国之叛和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为历史教训,上书劝阻他时,他竟勃然大怒,斥责他“离间吾骨肉”,立即将叶逮捕解京,打入狱中,最终迫害而死。当他在校场上检阅诸王兵马时,兴高采烈地对其皇太孙朱允夸耀:“有你这些叔叔们的兵马保驾,看谁还敢造反?”皇太孙却满脸忧郁地反问了一句:“他们要造反怎么办?!”明太祖恍然大悟,但后悔也来不及了,无奈自己已垂暮之年。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正式继位,是为建文帝,史称明惠帝。

    建文帝仍以巩固自己的皇位为当务之急。首先考虑如何消除这些藩王对皇位的武力威胁。他起用原在东宫的近臣齐泰为兵部尚书,侍读老师黄子澄为太常寺卿,同参朝廷军国大事。原来,早在建文帝皇太孙时,便在东角门处询问过黄子澄:“诸王皆拥有重兵,多行不法,应该怎么办?”黄子澄回答说:“诸王之军乃是护卫兵,仅能自守,万一有变,朝廷一发兵便可扑灭。汉代吴、楚等国当时不是很强吗?但仍然是失败了,其原因就是由于同中央相比,大小强弱根本不同。”对此,建文帝非常满意。故其继位后当即召见黄子澄,一见就问:“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黄赶忙叩头答:“(臣)不敢忘。”于是,建文帝便命令他同齐泰等人共同谋划削藩之策。齐泰主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首先解除势力最强、最有危险性的燕王朱棣的兵权。黄子澄则认为,燕王久据北平要地,而且拥有重兵,轻易废黜,风险太大。不如先从周王朱木肃开刀,一是周王早在洪武时期就多行不法,削之有名;二是周王乃燕王之同母兄弟,削他则等于去掉了燕王的一只膀臂,一举两得。于是最终议决,只从削减内地诸王开始。

    铜火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建文帝下令,命曹国公李景降调领大军迅速到达河南,逮捕周王朱木肃及其世子和妃嫔等,押解送京,废为庶人,迁至云南。第二年,又以“伪造大明宝钞”和“擅自杀人罪”,派使逮捕湘王柏,迫使其自焚而死。接着,又以调回朝内议事之名,诱齐王朱到京,废为庶人,加以软禁。又在大同幽禁代王朱桂。藩王虽然都有护卫,但是因本身多是骄奢淫逸之辈,因此根本没有什么指挥才能,且本身又确实都是一些不法之徒,所以,朝廷对他们是削之有名,削藩进行得也很顺利。然而,当他们要进一步去削夺燕王朱棣的权力时,却遇到了引火烧身之祸。由于朱棣早就蓄谋已久,积极准备夺取皇位了;而建文集团策划的这项削藩措施,却恰恰成为了燕王朱棣集团的口实。终于在建文元年(1399年)秋七月初四日杀建文使者谢贵和张,接着誓师燕京,援用《祖训》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靖君侧之恶”为名,以削藩为导火线,发动了为时四年的“靖难之役”

    淡泊名利的胡俨

    胡俨,字若思,南昌人。他从小好学,天文、地理、乐律、历法、医学、占卜等方面的书他都很爱研读。洪武年间,他考取举人,被授华亭教谕,他能克尽师道。母亲去世后,他服丧期满便奉派到长垣。他提出要求在离家近一些的地方为官,以便照顾长辈和家庭。于是,他被改派到馀干。作为掌管教育的官吏,允许就近做官还是从胡俨开始的。

    建文元年(1399年),胡俨被委任为桐城知县。他兴建水利工程,引来桐陂水以灌溉农田,为民谋利。桐城出现了老虎伤人的事。胡俨斋沐以祭告神灵,老虎便逃遁了。桐城人把他供入朱邑祠来祭祀。建文四年,副都御史练子宁向朝廷举荐道:“胡俨饱学明理,可以通达仙人。他足智多谋,可以运筹惟幄。”朝廷将胡俨召进京城时,燕王的军队已打过了长江。

    明成祖即位后,下了一道命令:“听说胡俨懂得天文,让钦天监考考他。”钦天监对胡俨进行了一番考察之后,回奏明成祖说他确实懂得天文学、气象学。不久。由于解缙的举荐,胡俨被授以翰林检讨,与解缙等人一起在文渊阁任职。后来,又任侍讲,晋升为左庶子。父亲亡故后,胡俨服丧期满又出来做官。他仍在文渊阁任职,接受皇帝的垂询,提供咨询,但他常常不抢先发表意见,显得忠厚诚朴。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胡俨任国子监祭酒,就不再参予政务了。当时。国子监订了些很严厉的规矩,如将借故退学的国子生发往边疆服役。胡俨上任后,奏经皇帝批准,把这类规定废除了。永乐七年,皇帝到北京,把胡俨召到行宫。次年,明成祖北征,命胡俨以祭酒兼侍讲的身份,执掌翰林院,同时辅佐皇太孙留守北京。永乐十九年,胡俨又改任北京国子监祭酒。

    当时,国家统一,承平时期已长达50年之久。明成祖得以在国内修明政治,大兴教化,对偏远的地方则实行安抚、整治,公卿大夫们都是些满腹经纶、彬彬有礼的文人。胡俨是当时文坛上一位老成博学的大文豪,朝廷许多重要文稿大都出自他手。重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时,他都任总裁官。他在最高学府任职二十多年,总是率先垂范,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他因病请求退休。仁宗颁布命令嘉奖他的劳绩,晋升为太子宾客,仍兼任祭酒,还让他的子孙也作了官。明宣宗即位,召见胡俨,任他为礼部侍郎,他辞谢后返回家乡。他在家住了20年,四方的大官重臣都尊他为老师。他与他们的交往中,却很少谈及自己。他淡泊明志,从不追名逐利,节衣缩食,十分俭朴,但求温饱而已。以前,担任湖广主考官时,看到杨溥的文章,他十分惊讶,在文章上题批道:“定能为董仲舒说一些正直公允的话,绝不会曲从于公孙。”大家认为,胡俨是一位慧眼识才的长者。正统八年(1444年)八月胡俨逝世,享年83岁。

    叔侄间的帝位争夺战

    朱元璋诸子中,第四子朱棣最有雄才大略,也最为朱元璋所喜爱。朱元璋曾有意易储,反对者提出:如果立燕王,那么,序次在他之前的秦王和晋王当置于何地呢?朱元璋打消了易储的念头。但他存此一念,对朱棣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朱棣还从另一个方面得到某种暗示。朱元璋崇尚佛教,亲王就藩国,多选择名僧相随。随朱棣到北平(今北京)的僧人姚广孝,僧名道衍,曾私下对朱棣说,如得相侍,可奉献一顶白帽与他戴。王字上加白字为“皇”,姚广孝的意思是很明白的。他还向燕王推荐一个叫袁珙的学士。袁珙见朱棣年方40,须长过脐,称他是“异日太平王子”。这一番明吹暗捧,无疑会激发起朱棣的勃勃雄心。

    从建文皇帝的朝廷中,朱棣则得到另一种信息:周王被逮治,张、谢贵坐镇北平,齐泰、黄子澄念念有词,所指不言自明。

    太祖旧时的意向,属僚不断的劝说,朝廷传来的消息,都在推动朱棣起而争夺帝位。如果说还有什么疑虑,那首先就是他的3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被派去南京,参加太祖周年祭。有此掣肘之忧,他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在府中装病。而朝廷对此事也感为难。齐泰要朱允把他们扣留下来,作为人质;黄子澄反对,怕引起朱棣的猜疑。他对形势又一次作出错误的估计。朱允采纳黄子澄的意见,把朱高炽兄弟打发回北平。朱棣见到他们,高兴地说,我父子得再相见,真乃天赞。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朱允发布责备朱棣的诏书,并命令逮捕燕王府属僚。张、谢贵督率卫士包围了王府,并在北平9座城门布置了严密防守。形势十分紧迫。朱棣召集亲信属官商议。燕山护卫千户未能提出,当务之急在擒杀张、谢贵;主将死,其军自乱。朱棣很欣赏他的意见,先在殿中设下伏兵,宣称自己病愈,打算乘官僚入贺时,拿下张、谢贵。张、谢二人相当警觉,不肯入府。朱棣又把朝廷点名要逮捕的官校捆绑起来,作为诱饵,请张、谢贵及朝廷使臣去验收。这次,张、谢二人不能不去了。他们一进王府,就被杀掉。除去此二人,城中官军果然大乱。

    朱棣手下有两员可任大帅的武臣。一个是上边提到的朱能,他曾从燕王北征,多次立有战功。另一个是指挥佥事张玉。他曾任元朝的枢密知院,归降朱元璋后,从战有功,后来调至燕山左护卫,成为朱棣的亲信。杀了张、谢贵,朱棣命令张玉、朱能连夜出兵,攻夺9门。黎明时分,已得其8,只有西直门一时难下。朱棣派人到两军对峙处,宣布说,朝廷已经同意燕王自治一方。守门官军闻言而散。接着,朱棣整顿城内秩序,只用3天时间,北平城完全在他的控制之中,成为他稳定的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