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体: 16 + -

第193章 五代十国和两宋(31)

    南宋兵器七月初八日,金将宗弼亲自督率龙虎大王突合速、盖天大王赛里、昭武大将军韩常等将领,统领精锐骑兵15000多名,直奔郾城,企图一举消灭岳家军的司令部。当时,驻守在郾城的岳家军只有“背嵬军”,即岳飞的亲卫军,以及一部分游奕马军。面对着敌众我寡的局势,岳飞沉着冷静地调兵遣将,在距郾城县以北二十几里的地方迎战金军。他首先命令自己的儿子岳云率军出战,并严厉地告诫说:“必胜而后返,如不用命,吾先斩汝矣。”岳云受命后率军直冲敌阵,与敌人激战数十回合,杀得金兵“积尸布野”,并缴获敌人的战马数百匹。勇将杨再兴单骑闯入敌阵,打算生擒兀术,结果未能如愿,但却立下了只身杀敌数百人的奇功,他自己身上也受伤几十处,又奋勇地杀出敌人的重围。金军作战惯用左右翼骑兵,进行迂回侧击,当时人们称之为“拐子马”。在这场会战中,岳飞运用巧妙的战术,士兵们“或角其前,或掎其侧”,使敌人的“拐子马”顿失往日的威风,在岳家军的打击下屡遭挫败。兀术还将自己的王牌军“铁浮图”投入了这场战斗。“铁浮图”又叫铁塔兵,是装束得如铁塔般的重甲骑士,也是经宗弼精心训练过的亲兵,他们在战斗中“堵墙而进”,形成暴风骤雨般的强大的正面冲击力。岳飞命令将士们手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之类的利器,冲入敌阵,上砍骑兵,下砍马足,“铁浮图”们惊慌失措,无法发挥出正常的战斗力。岳家军将士则愈战愈勇,直杀得敌人“僵尸如丘”。夜幕降临,金军扔下大量的尸体、马匹、武器装备,向临颍县方向狼狈逃窜,岳家军取得了重大胜利。

    宗弼仍不死心,希冀再战取胜。两天之后,即七月初十日,岳家军的巡哨骑兵驰报岳飞,在郾城以北五里店地方,有金军一万多人正在进发,他们的后面尘土飞扬,可能还有大队人马尾随而来。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岳飞立即率领部队出城迎击敌人。他先遣背嵬军将官王刚,率领一支五十余人组成的精锐的骑兵队,前往侦察敌情。当岳家军赶到五里店时,金军也在那里摆开了作战的阵势。这时,王刚看到敌阵中有一个身穿紫袍的头领模样的人,就将他作为攻击的首要目标。他集中人马直扑这个穿紫袍者,奋力将他杀死,接着在敌阵中横冲直撞,东砍西杀。这个身穿紫袍者,正是这支金军的主将阿李朵孛堇,他突然被杀,使金军群龙无首,乱作一团,纷纷作鸟兽散。岳家军大败敌人,并乘胜追击敌人二十多里路。

    郾城之役,岳家军大破金军的精锐部队,歼灭了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抗金的信心。宗弼自郾城失利后,又决定攻颍昌,岳飞又打败了金军,宗弼逃走。岳飞军队进而克郑州、洛阳。各地义军纷纷以岳家军旗号来响应。宗弼承认“自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衄!”岳飞准备扩大战果,继续打击金军,但是朝廷中秦桧、高宗以“一日十二金字牌”命岳飞回朝。岳飞愤慨泣下,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岳飞被害风波亭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赵构与宰相秦桧加紧进行对金王朝的投降议和活动。他们的丑行,遭到朝野正直之士的反对,尤其是战功卓著、名震遐迩且握有重兵的爱国将领岳飞,极力主张抗金拒和,这成为他们通往投降道路上的巨大障碍。于是,他们便实行了打击和迫害岳飞的一系列阴谋。

    四月,赵构和秦桧以为柘皋之捷论功行赏为借口,召张俊、韩世忠、岳飞来京师杭州,旋即宣布张俊、韩世忠改任枢密使,岳飞改任枢密副使,留朝任职,同时罢废岳、张、韩所分别统管的京湖、淮西、淮东三个宣抚司,实际上这就收夺了岳飞等三大将的兵权。

    接着,秦桧又唆使其党羽编造罪状来进一步陷害岳飞。七月,右谏议大夫万俟上奏章弹劾岳飞,他污蔑岳飞“爵高禄厚,志满意得”、“日以颓惰”;在淮西之役时“稽违诏旨,不以时发”;公开说楚州一带不可守,“沮丧士气,动摇民心”。八月初,御史中丞何铸,殿中侍御史罗汝辑也以万俟奏章大致相同的内容弹劾岳飞。对于这些污蔑不实之词,宋高宗竟予以肯定。秦桧更是与高宗一唱一和,推波助澜,将诬告铸成事实。八月八日,宋高宗解除了岳飞枢密副使的职务,改授他以万寿观使的闲职。

    九、十月间,在金军以战诱和的态势面前,高宗和秦桧的求和心情更为迫切。他们几次派使节到金营中摇尾乞降。为了求得金统治者的欢心,促使投降和约的顺利签订,他们加紧了迫害岳飞。秦桧遵照金将宗弼给他的“必杀飞,始可和”的密嘱,决心置岳飞于死地。秦桧与已卖身投靠自己的张俊相勾结,用利诱、威胁等手段收买了岳家军中的几个败类,指使其从内部发难。九月,岳家军的前军副统制王俊投状诬告张宪谋反,张俊将张宪逮捕,并采用严刑逼供的方式,逼张宪招认说,他的谋反是由于受岳云书信的唆使。接着,岳云被捕入狱。秦桧乘机奏请将岳飞带到大理寺一道接受审讯,高宗表示同意。于是,十月,岳飞至大理寺入狱。

    岳飞入狱后,起初是由御史丞何铸主持审讯。在审讯中,岳飞力辩其冤,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他还解开衣服,露出刺在背上、已深嵌肌肤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些,终于使过去曾弹劾过岳飞的何铸改变了立场。他主动去找秦桧,辩说岳飞的无辜,秦桧很不高兴地说:这是皇上的意思。于是,他就改由万俟来继续审理此案。万俟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家伙,他在审讯过程中强词夺理、极尽污陷之能事,一口咬定岳飞犯了谋反大罪。其他陪审人员也同声附和、互相呼应。岳飞看出这些人都是秦桧的死党,悲愤地说:“吾方知既落秦桧国贼之手,使吾为国忠心,一旦都休。”之后,任凭狱卒拷打,再也不说什么,继而,又在狱中绝食。

    岳飞下狱的消息传开之后,激起了富有正义感的人们的同情和愤慨,不少人上书朝廷为岳飞诉冤。参加了审讯或断狱的大理少卿薛仁辅、大理寺丞何颜猷、李若朴也出来为岳飞说公道话,希望朝廷不要加害于岳飞。齐安郡王赵士更愿以全家百口人的性命作保,要求释放岳飞。韩世忠前去质问秦桧:说岳飞谋反,证据何在?秦桧含糊其词地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愤愤不平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秦桧一伙根本不顾客观事实和朝野舆论,强行给岳飞定了三大罪状:一是曾写信给部将张宪,策动他谋反;二是在淮西之役时,不听从皇上的指挥,“逗留不进”,“坐观胜负”;三是在金兵破濠州后,曾说过“国家了不得也,官家又不修德”。显然,谋反、违旨、骂皇帝,都是死罪。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万俟等通过秦桧,向高宗上报了一个关于岳飞等人的判决意见,高宗当即批示:“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一代爱国名将岳飞遂惨遭杀害。时年仅39岁。

    绍兴和议

    南宋军民在积极抗金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的时候,也是秦桧加紧向金乞和的时刻。正是所谓“朝廷遣使通问,冠盖相望于道”。王伦等不断至金议和。

    与此同时,秦桧进一步迫害那些反对议和的人。绍兴九年(1139年)五月,张焘等自河南回来,上疏给高宗,要求“不可恃和盟而忘复仇之大事”,立即遭到秦桧的打击,张焘立即被贬。大臣李光起初对议和事并不完全反对,后来,秦桧要撤淮南守备,夺抗金将领的兵权,李光才极力陈诉金人有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撤”。李光在高宗面前指责秦桧是“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这触犯了秦桧,李光离开朝廷,后来秦桧以所谓“私史”案,迫害李光。

    解除抗金将领的兵权,是高宗、秦桧为与金人议和扫除障碍的步骤。绍兴十一年(1141年)召回韩世忠、岳飞、张俊三大将,拜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这实际上剥夺了他们的兵权。三大将中张俊又是主和派,枢密院大权实际被张俊所把持。接着刘锜的兵权又被解除。不久,岳飞入狱。

    十月,金人占泗州(今江苏盱眙北)、楚州(今江苏淮安),逼迫宋高宗、秦桧投降议和。宋以魏良臣为金国禀议使。十一月,魏良臣到金卑恭屈膝。金宗弼以肖毅、邢具瞻为审议使,同魏良臣一同到宋,议定要以淮水为金、宋的分界,要求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县)二州和陕西的一些地方,每年给金人以银25万两、绢25万匹。高宗全部接受金人的条件。并且派何铸带高宗的誓表去金。誓表上说明宋接受金人提的条件,要“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金)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申明如果自己违背盟约,则“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

    十二月,何铸至汴,见到金宗弼,又至会宁。金人不断增加新的要求。最后签订和约,其内容是:(一)宋向金称臣,金册封宋高宗赵构为皇帝。(二)确定宋、金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以南归宋,以北属金。割唐、邓二州及商、秦二州大半土地予金。这样一来,宋仅有两浙、两淮、江东西等十五路,而京西南路只有襄阳一府,陕西路只有阶、成、和、凤四州。宋的疆域大大缩小了,而金人划界后,建五京,置十四总管府,共十九路,还有其它散府一些地方。(三)宋每年向金人贡纳银25万两,绢25万匹。这就是“绍兴和议”。

    南渡的宋廷大官僚和北方大地主,他们和南方的地主一起兼并土地,以高宗、秦桧为代表的大地主阶级的基本方针是秦桧所说的“南自南,北自北”,求偏安一隅。依靠南宋军民的斗争,阻止金人吞并南方的野心;但偏安局面形成过程,却是南宋抗金军民受打击的过程。绍兴和约签订,岳飞被害。

    绍兴和约签订后,形成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宋、金的战争暂时告一段落。在相对稳定的局面下,金人更多接受汉族文化,金熙宗统治下建立了一套集权的机构,生活各个方面逐渐地接受了汉俗。

    绍兴十二年,四月,金人遣使以衮冕圭册,册封宋高宗为大宋皇帝,七月,金人送回高宗母韦后及徽宗灵柩。九月高宗给投降有功的秦桧加封,加秦桧太师,封魏国公。此后,秦桧又独揽朝政13年。

    卖国贼秦桧

    奸相秦桧卖国乞和,陷害忠良。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金之张邦昌为伪楚傀儡皇帝。时为宋御史中丞的建康(江苏南京)人秦桧(1090—1155年),反对割地及立张邦昌为帝,遂为金所俘。从此,秦桧变节降金,为金挞懒所信用。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二十八日,秦桧由江苏涟水归宋,自秦桧像称杀死金兵夺船而回,实为挞懒故意放归,充当奸细。宋高宗不顾群臣的怀疑与反对,宣称秦桧“朴忠过人”,于绍兴元年(1131年)八月二十三日任秦桧为宰相。秦桧任相后,再次提出“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的卖国投降之策,实际上是以北方割让金朝,乞求议和。秦桧的卖国投降言论,遭朝野强烈反对。宋高宗迫于舆论,又因向金乞和未成,遂于绍兴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将秦桧罢相。秦桧仅相一年。宋高宗表示永不复用秦桧。

    绍兴八年(1138年)初,金主和派挞懒欲与宋议和。宋高宗在各地抗金有利之际,坚持先安内后攘外,再次向金乞和。宰相张浚迫使赵鼎辞相,给秦桧有可乘之机。宋高宗为讨好于金,自食其言,于三月初七再次任“以诚待敌”的秦桧为宰相兼枢密使。秦桧任相后,积极推行卖国投降政策。他向宋高宗说,要与金议和,必须由他一人独断专行,“勿许群臣预”。宋高宗乞和心切,委秦桧专门负责向金乞和,赞同秦桧的求和卖国方案。秦桧的卖国罪行,又一次遭国人强烈反对。临安(浙江杭州)贴出“秦相公是细作(奸细)”的大标语。胡铨上奏力主“斩秦桧与王伦以谢天下”。韩世忠、岳飞等将领表示坚决抗金,反对议和。宋高宗一意孤行,支持秦桧与金订立了“屈己议和”的卖国和约。

    和约签订后,秦桧进一步阴谋“撤武备,尽夺诸将兵权”,以使金顺利消灭南宋。由于抗金派反对,阴谋暂未得逞。绍兴九年夏,金兀术杀害挞懒,准备南侵。绍兴十年五月,金撕毁和约,分兵四路大规模攻宋。宋抗金呼声高涨,秦桧处境不利,即见风扬帆,假意表示愿“谕诸帅同力招讨”金兵,以保住相位。七月,岳飞率10万大军大败兀术,抵近开封,金有被岳飞直捣黄龙之危。秦桧急忙奏请宋高宗,要岳飞“且令班师”,终使岳飞的抗金“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兀术死里逃生,卷土重来。

    为扫除抗金力量,秦桧再次阴谋削夺抗金将领兵权。他向宋高宗挑拨说,现在各地的宋军,只知道将军,不知道皇帝,“跋扈有萌,不可不虑”。宋高宗也怕将领不忠,遂与秦桧密谋,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罢夺抗金将领韩世忠、岳飞兵权。不久,又以“莫须有”之名,将岳飞杀害。同时,秦桧第二次与金签订了卖国和约。从此,秦桧更为跋扈,将“忠臣良将,诛锄略尽”,干了金朝想干的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二十二日,当了19年宰相、作恶多端的内奸秦桧,终于一命呜乎,遗臭万年。

    采石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