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体: 16 + -

第189章 五代十国和两宋(27)

    李纲为相后,向高宗皇帝上“十事”书,全面提出抗金的施政纲领。令人遗憾的是,李纲仅仅为相七十五天,就无缘无故被朝廷撤职了,他的主张,没被采纳,致使抗金大业毁于一旦。

    这时,太学生陈东、进士欧阳澈再次为民请愿,上书“请召用李纲,罢免新任丞相黄潜善(原为副相)。”在黄潜善等鼓动下,赵构竟传旨将陈东、欧阳澈杀害,平息了太学生、老百姓反对投降派、支持主战派的这场群众斗争。

    李纲丢官之后,在家闲居时,正逢河北、山东、太行山、中条山等处民众自发的抵抗金兵的红巾军(即八字军)举事,就把家产数千缗全数捐给红巾军,同时还将数千红色头巾作为馈赠,以资助红巾军抗击金兵。

    太原之战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军分两路南下侵宋。东路军由宗望(斡离不)为主帅,由平州攻燕山而南下。西路军以宗翰(粘罕)为主帅,由大同进攻太原。

    十二月,金西路军在攻下朔州(今山西朔县)、代州(今山西代县)后,包围太原。在金人围城之前,童贯到达太原。事情缘由是这样的:金人曾答应把蔚州、应州及飞狐、灵邱等县割给宋廷。宋徽宗深信不疑,派童贯去接收。童贯至太原,派马扩、辛兴宗到金交涉。金人矢口否认有这样的允诺。马扩劝童贯早作准备以防不测。童贯不听马扩意见。宗翰派使者告诉童贯,战事已起,宋朝当速割河东、河北地,以大河为界,才能保存社稷。童贯闻言,惊恐不安,以要回开封面承圣上为由,逃回京师。太原知府张孝纯阻止童贯,说金人已违背诺言,此时当会合诸路将士,报效朝廷,而且太原地险城坚,百姓习战,金人未必能攻下。童贯居然称自己是“受命宣抚”,不是来此“守土”的。童贯自太原逃回开封,张孝纯斥童贯是:“蓄缩畏慑,奉头鼠窜。”宗翰围太原,太原军民坚守。

    宗翰围太原,攻下太原城周围相邻各县,独太原城坚守攻不下。于是,宗翰在城外宋军矢石难以达到的地方,筑城防守,围困太原,使太原城内与城外无法联系。宗翰听说宗望已到达开封城下,议和并获金银财物,也派人到汴京,索要钱物。当时诸路勤王大军聚集开封城下,当政者没有答允宗翰的勒索。宗翰分兵南下,折可求、刘光世兵败,平阳府叛卒引金人进入险要的南、北关,知威胜军李植降。金人攻隆德府(今山西长治),知府张确等战死。不久,粘罕回云中,但仍留兵围太原。宋军又收复隆德府、威胜军。

    由于太原之围未解,种师道与姚古奉命进军。两军相为犄角,互为呼应。但种师道与姚古不能很好配合。姚古至威胜,有人妄传宗翰将至,姚古军没有按期到达。种师道兵粮缺,士卒饥甚,金人复在后,攻打宋军,师道身被四创,力疾战死。名将种师道死,宋士气大落,金人乘胜进军。姚古兵溃,退保隆德。

    秋七月,李纲赴两河练士卒。钦宗下诏让李纲赴太原,李纲作了一番布置,各处宋军离太原不远。李纲约定三路并进。但各自将领得到朝廷的旨书,“事皆专达,进退自若”,不能遵从命令。李纲要求朝廷对各路将帅应有约束,朝中接受这一意见,但各路将帅依然如故,各地宋军不能互相配合,统一行动,先后都被金军击败。

    太原被围共260天,外援不至,城中粮尽,军民以弓弦、皮甲、树皮、野草为食。城中军民饿死十之八、九。在艰难困苦的局面下,太原军民固守城池。金人第二次南下,宗翰率大军自云中再度抵太原,知府张孝纯力竭,支持不住,太原城终于陷落。张孝纯被俘,后降金。副都总管王禀在城陷后,率领士民巷战,后力竭投汾水而死。通判方笈、转运韩揆等36人都被金人杀害。

    当初,朔州守臣、河东名将孙翊曾率兵援救太原。孙翊离朔州不远,留守朔州宋军降金,孙翊部下多为朔州人,在金人威胁下,孙翊部众反叛,孙翊亦遇害。宋将折可求,也率领二万多宋军,将出天门关,援助太原。金人据守天门关。折可求未能攻下天门关,越山取道松子岭,到达交城,与宗翰军遭遇,大战多时。折可求军远道而来,疲劳不堪,不能战胜金人,退回。

    260天的太原保卫战,在宋、金战争史上写下一页可歌可泣的篇章,太原失陷也暴露了宋政府的腐败无能。

    纸币交子的流通

    北宋交子的发行、流通标志中国历史上真正使用纸币的开始。以前也出现过类似纸币的货币,如汉武帝缘以缋的方尺白鹿皮价值为四十万,唐代出现的飞钱,另外,唐还有一种柜坊,可以作为票据在市面流通转让,商人以现钱交易不便,将钱存入柜坊,换取票据,这种票据和飞钱都属于兑换券性质的。交子或者起源于飞钱,或者起源于唐柜坊,演变到宋朝,就变为交子铺,组织同业会,最后由政府接管发行。交子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北宋商业发达,流通轻便货币已势在必行,而当时的货币制度混乱,如四川用铁钱,体大值小,交易不便,大铁钱每千重25斤,小者十余斤,一匹罗卖两万钱,其钱得用车载。

    交子刚刚产生,发行较为自由,根据商品交易的需要,由商人出具“收据”形式的楮券,此券两面有印记,密码花押,朱墨间错,券上无交子字样,临时填写金额,属零星发行。真宗时,张咏镇蜀,设贸易券契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65年为22界,称为交子,由富商16户主管发行,随时可以兑换。券上有图案、花纹,兑现时收工墨费30文。交子铺在各地设有分铺。后来这些富户破产,无力兑现,遂由官府出面干预。应四川转运使薛田与张若谷的请求,宋天圣元年(1023年)设益州交子务。二年二月,始发行官交子,一切技术规定都仿照私交子。以770文为一贯,开始发行一贯到十贯,后改为五贯、十贯两种,并规定比例,八成是十贯的,二成是五贯的。熙宁元年(1068年)又改为一贯至五贯两种,规定分界发行,三年为一界,界满以新换旧,发行限额为界1206340缗,但各界数额不一。凡发行一界交子,需备本钱,又叫“钞本”,36万缗,占发钞限额的百分之二十八强。交子的兑现,发钱为主,亦有用金、银和“度牒”,的(度牒是宋代发行的一种特殊的证券,它本是政府发给和尚的一种身份证,因做和尚可以免除许多捐税,所以度牒能卖钱。宋朝遂以发行“度牒”作为筹款的一种手段)。交子用铜板印刷,板画图案精美,三色套印,在世界印刷史、板画史上都有一定地位。为防止伪造交子,立伪造罪赏如官印文书法,私造交子纸者,流放、发配、定刑。由此看出,交子已由官府垄断发行,成为国家发行的纸币。宋崇宁大观(1102—1110年)年间,把交子改为“钱引”,崇宁四年(1105年)印刷,在四川以外各路发行。大观元年(1107年)正式改交子务为“钱引务”。其钱引印刷最为精美,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南宋初,曾在临安设立交子务,发行交子后,因管理不善,改为“关子”。“关子”初为汇票性质,绍兴元年(1131年)婺州屯兵,运钱不便,于此州召商人出现钱付以关子,商人持关子可在榷货领钱,也可领茶叶、香货钞引(即贩茶、香货的许可证),其中专门兑付现钱的叫做“现钱关子”。这时民间还通行一种“便钱会子”,又名“便换”。绍兴三十年(1160年)改为官办,开始施行于两浙,后来通行于两淮、湖广、京西各路,成为法定货币。会子面额有四种:以一贯为一会,后增发200文、300文、500文等三种,三年为一界。后来吴在河池发行银会子,贾似道改作金银会子。另外,还有些受到地区限制的纸币,如四川用的钱,又名“川引”;淮南用的交子,则名“淮交”;而湖广用的会子,则称“湖会”。

    交子发行不久,便成为官府弥补财政不足的工具,自绍圣(1094—1097年)以后,增印交子以给陕西沿边籴买及募兵之用,少者数十万缗,多者或至数百万缗,而四川交子印数已无限额。时至南宋,情况更为严重,为支付庞大的军费,满足皇室的挥霍,滥印交子,绍兴七年(1137年),三界并行,发行额达3100多万缗。绍兴三十一年(1246年),流通中的会子已增至605000万贯,18界会子200贯还买不到一双草鞋。交子、会子实际上成了不能兑现的纸币。

    会子流通

    南宋的纸币,种类很多,主要有交子、川引和关子、会子,但最通行的是会子。

    会子的原意是单据或收据,后来出现了可以寄托或兑换便钱的会子,具有存款和汇票的性质。早在北宋神宗时,民间出现用钱换取的会子,大约就是这种本票或汇票,详情不太清楚。

    南宋初年,在临安和四川等地,由民间“豪右”、“柜头”私自发行的便钱会子已很流行。绍兴七年(1137年),川挟宣抚副使吴在驻军所在的河池地区,发行银会子,是由政府主持发行的开始。绍兴三十年(1160年),钱端礼在任临安知府时,将当地豪右私置会子的权力,收归官府。不久,他迁任户部侍郎,印造会子的事也移归户部。第二年春天,又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行在会子务”。这是由中央政府出面,在东南地区行使会子的开始。

    会子在流通过程中,制度逐步完备。面额初有1000、2000、3000三种,后又增加200、300、500三种。三年为一界,一界发行定额1000万贯。定期兑换,以新换旧。伪造者处斩,告发者有赏。

    会子刚开始发行时,仅限于两浙,与铜钱并行。后渐通行于淮、浙、湖北、京西等路。湖广、四川亦都有。政府规定交通便利的地方,交税时钱会各半,交通不便处可全部交纳会子,民间交易愿意全用会子者也可以。流通的地区和行使的范围都很广,几乎成了正式的法币。

    南宋政府发行会子的原因,一为缺乏铜钱,二在助支军费。发行之后,百姓乐用,于是制造越来越多。在最初的五年中,便印造了2800多万贯。发行了1500多万贯,在民间有800多万贯收不回来,商贾低价收买,提取现金,引起了会子贬值现象。孝宗时,会子流通额达到2000多万贯;光宗时,每界发行额增为3000万;宁宗时,流通额增成101000多万贯;理宗时,增至302900多万贯。后来,更恶性膨胀,失去控制,增至五亿。八十年间,增涨了五十倍。

    会子的发行量剧增,其币值也就自然下跌。乾道四年(1168年),每贯会子值铜钱770文,淳熙十二年(1185年),降为750文,绍熙五年(1195年)降为620文,嘉泰元年(1201年)降为600文,嘉定四年(1211年)降为500文,端平元年(1234年)降为420文,嘉熙四年(1240年)降为200文。八十年间,下降了百分之八十。同时,物价也上涨了许多,仅以米价为例,最初每石不过会子二贯,后来涨至十贯,百贯,最高竟达340贯。会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日益下降,“市井视之,粪土不如”,有持之终日为不能得到一钱一物者,既然无用,就弃掷焚烧,丝毫不爱惜,得之者惟恐去不速,完全丧失了货币的职能与价值。

    泥马渡康王

    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在两路金军直逼京城的形势下,徽宗传位给太子赵桓,这就是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金军攻破东京开封。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金下令废掉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宣告了北宋皇朝的灭亡。三月,金兵立宋亲派头目张邦昌为傀儡皇帝,国号楚。四月,金军带着俘获的徽、钦二帝和赵氏宗室、大臣、百工技艺3000多人,以及掠到的大量金银绢帛、仪仗古玩等北归。

    铁蒺藜宋朝皇室中,只有被废的哲宗皇后孟氏和在外地的钦宗之弟康王赵构幸免于金军之掳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当金军先头部队到达开封时,钦宗任命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知磁州宗泽为副帅。赵构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建立大元帅府。他不顾京城的危机,只派少量部队南下,名义上是援助京城,其实是作为疑兵,掩护自己带领主力部队出相州到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宗泽从磁州(今河北磁县)赶到大名,劝赵构率军南下澶州(今南濮阳附近),趁机解除开封之围。赵构却顺水推舟,派宗泽率兵南下,自己逃向东平(今山东东平),然后逃到济州(今山东巨野)。宗泽在从大名到开封的途中,多次击败金军。宗泽在卫南(今河南滑县)听说金兵俘掠徽宗、钦宗北去,就率兵转到大名,计划抢渡黄河,截断金兵归路。他还传令檄附近各路宋军,共同行动,想夺回二帝。但各地宋兵都未到,宗泽只得放弃自己的计划,上书赵构,劝他即位,重兴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