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体: 16 + -

第131章 隋唐(19)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6岁时就很会写文章,9岁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并作《指瑕》一文,指出《汉书》中失误之处。麟德(664-665)初年,右相刘祥道巡视关内,王勃上书自荐;祥道上表报告朝廷,王勃于是入朝面试,对答治国方略,果中高第。年纪不满20岁,还未戴成人的帽子,王勃就被授予朝散郎之职,并且几次献上他自作的赋颂给朝廷。沛王听说他很有文名,就召他到府署担任写作,编著《平台秘略》。书编完了,沛王很重视疼爱他。那时候,诸王都爱斗鸡之戏。王勃为沛王写了一篇带开玩笑的檄文,声讨英王的鸡。高宗知道后,非常愤怒,说:“这是在诸王之间挑拨离间制造矛盾。”于是将他逐出沛王府。

    王勃既已被废,便客游剑南。曾登上葛愦山遥望,感慨万端,油然思念起三国蜀汉诸葛亮的功劳,并写诗表达了这种感情。听说虢州(今河南灵宝南)有很多草药,便请求补为虢州参军。他自恃才高,凌驾于他人之上,所以甚为众同僚官吏所嫉恨。有官奴名叫曹达,犯罪当抵偿,躲藏在王勃的住所;王勃生怕事情败露,竟将他杀掉。王勃私杀官奴的事被发觉,论罪当斩。正好遇到大赦,没有处死,只是免掉他的官职。

    王勃的父亲王福,官职是雍州(今陕西彬县)司功参军,因受王勃的牵累,被贬谪到交趾(今越南河内)当县令。王勃到交趾省亲,中途渡海,沉溺于海水中,因惊恐而引起心悸,以至死亡。他死时才29岁。

    王勃14岁时,曾途经锺陵(今江西南昌),正逢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督阎公大宴宾客于滕王阁,他也赴宴。都督事先叫他女婿作篇序文,准备在宴会上向宾客夸耀。为了表示客气,在筵席上取出纸笔,一个个让过去,请客人写序,没有一个敢担当此任的;及至请到王勃,王勃却反而不推辞。都督有些生气了,站了起来,换了件衣服,又派一名小吏去偷看王勃写序文,并让他及时回报。一报,再报,都督听了小吏报告,觉得王勃的序文愈往后写,文句愈是奇警精采,于是惊讶地说道:“真是天才呀!”便让王勃当即将文章写完,尽欢而罢。这篇文章,便是千古流传的名篇《滕王阁序》。

    王勃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文学天才。他写文章,其初并不太用心精思,先磨墨几升,接着便痛痛快快地喝酒,然后拉被盖着脸,卧床而睡,等醒过来,拿起笔就写,下笔成文,不改动一个字。当时人们说王勃写文先打“腹稿”。他尤其喜欢著书。可惜的是他去世太早。如果天假以年,他将会为我们留下更多的经典之作。他的诗文集,后人辑为《王子安集》。

    原先,王勃的祖父王通,隋朝末年,居住在白牛溪,教授很多学生。曾著书一百二十篇,记汉魏至晋朝的事,用以续古《尚书》。后来书的序文丢失了,有目录而无正文的十篇,王勃补完缺佚的部分,并定著二十五篇。他曾说人子不可不通晓医术,当时长安曹元有秘方,王勃和他交游,学得他的全部要旨。他读《易》经,曾夜梦有人告诉他:“《易》有太极,你勤思之。”醒来就撰写《易发挥》几篇,写至《晋卦》,碰上染病,才中止写作。他又说:“为王者,因土德而王,五十世,尽千年之数;因金德而王,四十九世,有九百年之数;因水德而王,二十世,有六百年之数;因木德而王,三十世,有八百年之数;因火德而王,二十世,有七百年之数。这是天地之常规。自黄帝至汉朝,五德运转,正好一个周期。今天土德复归于唐朝,唐朝应继周朝和汉朝,不可承北周和隋朝之短命。”因此斥责魏、晋以来,不是真主君临天下,也不是承继先朝正统,都属于土、金、水、木、火五行之中的不祥之气。于是著《唐家千岁历》一书。

    武则天当皇帝时,李嗣真建议以周朝、汉朝二代帝王的后裔为“二王后”,而废除此前以北周、隋朝二代;及至唐中宗时,又恢复北周、隋朝二代后裔为“二王后”。天宝(742—756)中,太平日久,向皇帝进言的,多说些迷信的鬼话,有一个叫崔昌的,采用王勃的旧说,以五德终始推算王朝寿数,写成并献上《五行应运历》一书,请以唐朝直接继承周朝和汉朝,将北周和隋二朝作为“闰”,就像闰月那样。右丞相李林甫表示赞同并支持这种说法。于是召集公卿大臣讨论可行或不可行,集贤学士卫包、起居舍人阎伯上表说:“在都堂集中讨论《五行应运历》及以周、汉为‘二王后’时,这夜四星聚集在尾宿,天意昭昭然。”于是唐玄宗下诏书,声称以唐朝直接承接汉朝,而废隋以前各代帝王,废介公、公,而以周、汉为“二王后”,以周之前的商代后裔为“三恪”,在都城长安建造周武王、汉高祖的祀庙,授予崔昌以太子赞善大夫之职,授予卫包以司虞员外郎之职。后来,杨国忠当宰相,他自称是隋朝帝王杨氏的宗室之后,建议复用北魏后裔为“三恪”,而仍以北周、隋朝二代后裔为“二王后”,公、介公恢复旧封,贬崔昌为乌雷县尉,贬卫包为夜郎县尉,贬阎伯为涪川县尉。

    女皇帝武则天

    唐太宗是个精明能干的皇帝,但是他的儿子高宗却是个庸碌无能的人。唐高宗即位以后,自己不会处理朝政大事,一切靠他的舅父、宰相长孙无忌拿主意。后来,他立了皇后武则天,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宫里的一个才人,十四岁那年,就服侍太宗。当时太宗的御厩里,有匹名马,叫“狮子”,长得肥壮可爱,但是性格暴躁,不好驾驭。

    有一次,唐太宗带着宫妃们去看那匹马,跟大家开玩笑说:“你们当中有谁能制服它?”

    妃子们不敢接嘴,十四岁的武则天勇敢地站了出来,说:

    “陛下,我能!”

    太宗惊奇地看着她,问她有什么办法。武则天说:“只要给我三件东西:第一件是铁鞭,第二件是铁锤,第三件是匕首。它要是调皮,就用鞭子抽它;还不服,用铁锤敲它的头;如果再捣蛋,就用匕首砍断它的脖子。”

    武则天像唐太宗听了哈哈大笑。他虽然觉得武则天说的有点孩子气,但是也很赞赏她的泼辣性格。

    唐太宗死了后,按照当时宫廷的规矩,武则天被送进尼姑庵。这当然是她很不情愿的。唐高宗在他当太子的时候,就看中了武则天。即位两年后,他把武则天从尼姑庵里接出来,封她为昭仪(妃嫔的称号)。后来,又想废了原来的王皇后,立武则天做皇后。这件事遭到很多老臣的反对,特别是高宗的舅父长孙无忌,说什么也不同意。

    武则天私下拉拢一批大臣,在高宗面前支持武则天当皇后,有人对高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别人管不着。”唐高宗这才下了决心,把王皇后废了,让武则天当皇后。

    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就使出她那果断泼辣的手段,把那些反对她的老臣一个个降职、流放,连长孙无忌也被逼自杀。

    不多久,那个本来已经十分无能的高宗害了一场病,成天头昏眼花,有时候连眼睛都张不开。唐高宗看武则天能干,又懂得文墨,索性把朝政大事全交给她管了。

    武则天掌了权,渐渐不把高宗放在眼里。高宗想干什么,没有经过武则天同意,就干不了。唐高宗心里气恼,有一次,他跟宰相上官仪商量。上官仪是反对武则天掌权的,就说:“陛下既然嫌皇后太专断,不如把她废了。”

    高宗是个没主意的人,听了上官仪的话,说:“好,那就请你去给我起草一道诏书吧。”

    两个人的说话,被旁边的太监听见了,那些太监都是武则天的心腹,连忙把这件事报告武则天。等上官仪把起草好的诏书送给高宗,武则天已经赶到了。她厉声问高宗说:“这是怎么回事?”

    唐高宗见了武则天,吓得好像矮了半截。他把上官仪起草的诏书藏在袖子里,结结巴巴地说:“我本来没这个意思,都是上官仪教我干的。”

    武则天诗封祀坛碑武则天立刻下命令把上官仪杀了。

    打那以后,唐高宗上朝,都由武则天在旁边监视;大小政事,都得由皇后点了头才算数。

    公元683年,高宗死了。武则天先后把两个儿子立为皇帝——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都不中她的意。她把中宗废了,把睿宗软禁起来,自己以太后名义临朝执政。这一来,又遭到一些大臣和宗室的反对。

    有个官员徐敬业被武则天降职,借这个由头,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武则天找宰相裴炎商量。裴炎说:“现在皇帝年纪大了,还不让他执政,人家就有了借口,只要太后把政权还给皇帝,徐敬业的叛乱自然会平息。”

    武则天认为裴炎跟徐敬业一样,都想逼她下台,一气之下,就把裴炎打进牢监;又派出大将带领三十万大军讨伐徐敬业。徐敬业兵少势孤,抵抗了一阵,就失败了。

    接着,又有两个唐朝宗室——越王李贞和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也被武则天派兵镇压了。

    经过这两场小小的兵变,全国恢复了安宁,没有人再敢反对武则天。武则天巩固了她的统治,就不满足太后执政的地位了。

    有个和尚猜到了太后的心思,伪造了一部佛经,献给武则天。那部佛经里说,武则天本来是弥勒佛投胎到人世来的。

    佛祖派她下凡,就是要让她代替唐朝皇帝统治天下。

    又过了几月,有个官员名叫傅游艺,联络了关中地区九百多人联名上书,请求太后即位称帝。武则天一面推辞,一面提升了傅游艺的官职。结果,劝她做皇帝的人越来越多。据说当时文武官员、王公贵族、远近百姓、各族首领、和尚道士,上劝进表的有六万多人。

    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接受大家的请求,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她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请君入瓮

    武则天在平定徐敬业叛乱之后,决心除掉那些反对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可是,谁在暗中反对她,用什么办法才能知道呢?

    于是,她就下了一道命令,发动全国告密。不论大小官吏,普通百姓,只要发现有人谋反,都可以直接向她告密。地方官吏遇到有人告密,不许自己查问,一定要替告密的人备好车马,供给上等伙食,派人护送到太后行宫,由武则天亲自召见。如果告密的材料属实,告密人可以马上做官;查下来不符事实,也不追究诬告。

    这样一来,四面八方告密的人当然越来越多了。

    武则天收到许多告密材料,总得有人替她审问。有一个胡族将军索元礼,就是靠告密起家的。武则天派他专门办谋反的案件。索元礼是一个极端残忍的家伙,审问案件,不管有没有证据,先用刑罚逼犯人供出同谋。犯人受不住刑,就胡乱招了一些假口供,这样,他审问一个人就会牵连到几十个几百个人。株连越广,案情就越大。索元礼向太后一汇报,太后直夸他办事能干。

    有些官吏看到索元礼得到太后赏识,就学起索元礼的样儿来。其中最残酷的是周兴和来俊臣。他们每人手下养了几百个流氓,专门干告密的事。只要他们认为谁有谋反嫌疑,就派人同时在几个地方告密,捏造了许多证据。更奇怪的是,来俊臣还专门编了一本《告密罗织经》,传授怎样罗织罪状的手段。

    周兴、来俊臣办起案来,比索元礼还要残忍。他们想出各种各样惨无人道的刑罚,名目繁多,花样百出。他们抓到人,先把各种刑具在“犯人”面前一放,“犯人”一看,就被迫招认了。

    周兴、索元礼前前后后一共杀了几千人,来俊臣毁了一千多家,他们的残酷就出了名。

    有个正直的大臣对太后说:“现在下面告发的谋反案件,多数是冤案、假案,也许有人阴谋离间陛下和大臣之间的关系,陛下可不能不慎重啊!”

    可是,武则天不愿听这种劝告。告密的风气越来越盛,连她的亲信、掌管禁军的大将军丘神,也被人告发谋反,被武则天下令杀了。

    有一天,太后接到告密信,说周兴跟已经处死的丘神同谋。太后一听,大吃一惊,立刻下密旨给来俊臣,叫他负责审理这个案件。

    说巧也巧。太监把太后的密旨送到来俊臣家,来俊臣正跟周兴在一起,边喝酒,边议论案件。来俊臣看完武则天密旨,不动声色,把密旨往袖子里一放,仍旧回过头来跟周兴谈话。

    来俊臣说:“最近抓了一批犯人,大多不肯老实招供,您看该怎么办?”

    周兴捻着胡须,微微笑着说:“这还不容易!我最近就想出一个新办法,拿一个大瓮放在炭火上。谁不肯招认,就把他放在大瓮里烤。还怕他不招?”

    来俊臣听了,连连称赞说:“好办法,好办法。”他一面说,一面就叫公差去搬一只大瓮和一盆炭火到大厅里来,把瓮放在火盆上。盆里炭火熊熊,烤得整个厅堂的人禁不住流汗。

    周兴正在奇怪,来俊臣站起来,拉长了脸说:“接太后密旨,有人告发周兄谋反。你如果不老实招供,只好请你进这个瓮了。”

    周兴一听,吓得魂飞天外。来俊臣的手段,他是最清楚的。他连忙跪在地上,像捣蒜一样磕响头求饶,表示愿意招认。来俊臣根据周兴的口供,定了他死罪,上报太后。

    武则天想,周兴毕竟为她干了不少事;再说,周兴是不是真的谋反,她也有点怀疑,就赦免了周兴的死罪,把他革职流放到岭南去。

    周兴干的坏事多,冤家也多,到了半路上,就被人暗杀了。后来,武则天发现索元礼害人太多,民愤很大,就借个由头,把他杀了。

    留下的一个来俊臣,仍旧得到武则天的信任,继续干了五、六年诬陷杀人的事,前前后后不知道杀害了多少官吏百姓,连宰相狄仁杰也曾经被他诬告谋反,关进牢监,差一点被他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