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体: 16 + -

第114章 隋唐(2)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父亲贺若敦,因有武艺忠烈而闻名,在周任官为金州总管,遭宇文护妒忌而杀害。临刑时,叫贺若弼来对他说:“我一定要平定江南,但这志向没有实现,你一定要完成我的遗志;而且我是因舌头说话而死,你不可不引以为训。”接着用锥刺贺若弼舌头直到出血,警诫他讲话要谨慎。贺若弼少年时精神振奋,情绪激昂,有大志,勇敢而善于弯弓骑马,会写文章,博览群书,在当时很有名声。周齐王宇文宪闻名而很敬重他,引他为记室。不久以后,被封当亭县公,升为小内史。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对皇帝说:“太子不具有做帝王的才能,臣也曾与贺若弼谈论过。”皇帝叫贺若弼来问,贺若弼知道太子地位不可动摇,恐怕祸难落到自己头上,就讲假话说:“皇太子道德学问日有提高,没有看到他的缺点。”皇帝沉默不言。贺若弼回来后,乌丸轨责备他背叛自己,贺若弼说:“君主的口不密则失信臣下,臣下的口不密则生命难保,所以不敢轻易议论。”等到宣帝即帝位,乌丸轨最终被杀,而贺若弼则避免了杀身之祸。不久与韦孝宽一起征伐陈朝,攻克数十城,其中多数是贺若弼的计谋。拜官寿州刺史,改封襄邑县公。高祖杨坚为丞相,尉迟迥在邺城作乱,恐怕贺若弼有变化,派长孙平骑驿马去取代他。

    高祖称帝,暗有并吞江南的打算,寻找可以担负此重大任务的人。高说:“朝延的大臣当中,从文武才干来说,没有一个比得上贺若弼的人。”高祖说:“您算说对了。”于是任命贺若弼为吴州总管,委任他平定陈朝的大事。贺若弼很高兴地把这件事作为自己的任务。与寿州总管源雄同任官于重镇。贺若弼送诗给源雄说:“交河是骠骑将军的帐幕,合浦是伏波将军的军营,勿使在阁上,没有我二人的名字。”他献上攻取陈朝的十项计策、皇帝认为很好,赐给他宝刀。

    隋五牙战船模型开皇九年,大举征伐陈朝,任命贺若弼为行军总管。即将渡江,他用酒洒地祝愿说:“贺若弼亲受皇帝庙算谋略,远处去宣扬国家威望,征伐有罪的人,救民于水火之中,除去凶恶暴虐的罪犯。上天和长江,你们明鉴这一切。如果你们想使善人得到福气,坏人得到灾难,那么大军就能顺利渡江;如果事情与这相反,那么我们就在长江葬身鱼腹之中,死也不恨。”早先,贺若弼请求沿江防守的士兵每在交接的时候,必定要集中在历阳。于是每次在历阳树立了许多旗帜,军营帐幕漫山遍野。陈朝人以为大兵来攻,征发了全国大部分士兵马匹来防御。过后知道是隋驻防的士兵交替,他们许多征集的士兵也就散走了。后来多次这样,以为是平常的事,就不再布置兵力来防备了。到此,贺若弼率领大军渡江时,陈朝人竟根本没有察觉。贺若弼袭击陈的南徐州,攻克了,抓获它的刺史黄恪。隋军军令严肃,秋毫无犯,有的士兵在民间沽买酒喝,贺若弼立即斩首。他进军驻屯蒋山的白土冈,陈朝将领鲁广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率领强劲士兵抵抗。田瑞先攻贺若弼军,贺若弼把他打跑了。鲁广达等军相继进攻,贺若弼军屡屡败退,贺若弼估计他们士兵已经骄傲,而且疲劳,就严厉督促将士们殊死战斗,于是大败陈军。麾下开府员明擒获萧摩诃,贺若弼命令左右拉出去斩首。萧摩诃神色自若,贺若弼释放了他,并以礼相待。从北掖门进入陈朝皇宫。当时韩擒虎已经捉到了陈叔宝,贺若弼到来,叫陈叔宝来被他看看。陈叔宝惶恐害怕,汗流夹背,浑身发抖不断叩头。贺若弼对他说:“小国的国君,面对大国的大臣,应该下拜,这是礼节。进入我朝后仍不失做一个归命侯,不必恐惧。”

    过后贺若弼怨恨没有抓得陈叔宝,功劳在韩擒虎之后,于是与韩擒虎相争吵,刀也拔出来了。皇帝听说贺若弼有功,大为高兴,下诏褒奖表扬,晋王杨广因贺若弼在预定攻敌时间之前出军决战,违反军命,于是把贺若弼交付有关官吏,皇帝派驿马召他回来,相见后,欢迎慰劳他说:“攻克安定三吴地区,是您的功劳。”命他登上御座,赐给织物八千段,加官位上柱国,进封爵宋国公,真食襄邑封户三千户,加赐有宝剑、宝带、金瓮、金盘各一件。还有雉尾扇、略曲的伞、杂色丝织品2000段,女鼓吹乐队二部,又赐他陈叔宝的妹妹为妾。拜官右领军大将军,不久转为右武侯大将军。

    贺若弼当时正尊贵得势,地位和名望都很高。他的哥哥贺若隆为武都郡公,弟弟贺若东为万荣郡公,都是刺史、列将。贺若弼家里珍奇玩物不可胜数,婢妾穿绮罗的有数百人,当时人认为这是很荣耀的。贺若弼自己认为功劳和名声比朝廷里的大臣都高,常常认为自己应该当宰相。后来杨素担任了右仆射,贺若弼仍然是个将军,心中很不平,表现在言论和脸色上,因此被免官,贺若弼埋怨和忿恨更加厉害。数年后,贺若弼下到了监狱,皇帝对他说:“我任命高、杨素为宰相,你每每议论,说这二个人只会吃饭,是什么意思呀?”贺若弼说:“高是臣的老朋友,杨素是臣的表兄弟,臣都知道他们的为人故而有这些话。”公卿大臣上奏说贺若弼对朝廷怨恨不满,他的罪应当处死。皇帝珍惜他过去有功,于是除去官名成为平民。一年多后。又恢复了他的爵位。皇帝也对他有所顾忌,不再重用他,然而每次宴会赏赐,对待他总是很优厚。开皇十九年,皇帝到仁寿宫,宴请王公,诏命贺若弼做五言诗,词句和意思都表现出愤愤不平和怨恨,皇帝看了后也宽容了他。有一次遇到突厥人入朝,皇帝赏赐他们射箭,突厥人一箭就中的。皇帝说:“非贺若弼不能与他们相比。”于是命贺若弼射。贺若弼再拜祈祷说:“臣如果是赤心忠诚于国家的,就应当一发破的。如果不是那样的人,发箭就不中。”结果射箭后,一发而中的。皇帝十分高兴,回头对突厥人说:“这个人,是天赐我的呀!”

    隋炀帝在东宫当太子时,曾对贺若弼说:“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人,都可称良将,但优劣如何呢?”贺若弼说:“杨素是猛将,不是有谋略的将,韩擒虎是善斗的将,不是领导的将;史万岁是善骑的将,不是大将。”太子说:“那么将是谁呢?”贺若弼下拜说:“由您殿下来选择。”贺若弼的意思是认为自己可以当大将。等隋炀帝即位后,他尤其被疏远和忌用。大业三年,随从皇帝到北方巡行,到榆林。皇帝当时用大帐篷,下面可以坐数千人,召突厥启民可汗来参加宴会。贺若弼以为太奢侈,与高、宇文弼等在私下议论得失,被人上奏揭发,最后因此而被杀,时年64岁。妻子没为官奴婢,下面人发配到边境。

    隋文帝独孤皇后

    隋文帝文献皇后姓独孤,河南洛阳人,是北周大司马、河内公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信看到高祖杨坚长得相貌奇特,因此把皇后嫁给他作妻,这时皇后才14岁。高祖和皇后相互情投意和,发誓不要别人生的孩子。皇后当初的性情,也很温柔,为人恭敬孝顺,遵守妇道。当时皇后的姐姐做了北周明帝皇后,大女儿又做了北周宣帝皇后,皇亲国戚的尊荣显贵,没有人能够与她相比,可是皇后还是能守住自己的节操,保持着谦逊卑下的风度,社会上认为她是个贤德的人。到了北周宣帝死后,高祖在皇宫中掌握了朝政,皇后派人对高祖说道:“国家的事态已经是这样的结果了,就如同骑在虎背上,一定无法下来,你要尽力而为!”高祖杨坚接受禅让,做了隋文帝以后,把她立为皇后。

    北方的突厥曾经和中国作互市贸易,有一箱明珠,价值800万,幽州总管阴寿把这事禀告皇后,劝她买下那箱明珠。皇后说:“那不是我需要用的。现在,北方的戒狄一再地侵犯我国疆域,作战的将士们疲惫劳碌,不如拿这800万分赏给作战有功的将士。”所有的官员们听说这件事以后,都对皇后的行为表示庆贺。高祖非常宠爱皇后,又畏惧她。文帝每次去上朝处理国事的时候,皇后都要把自己乘坐的车,和文帝乘坐的车并列着,一同前往,直到阁门才止步。皇后还派宦官注意文帝的事情,政治上有了过失的地方,就及时规劝匡正文帝,对他有很多补益。等到望见文帝退朝回来了,皇后又和文帝一道返回他们居住的寝宫中,相互看着,心里非常愉快。皇后因为自己早年丧失了父母,经常怀念自己的亲人,而爱慕着家族的情谊,看到公侯贵族中那些有父母的人们,常常让他们代向他们的父母行礼问候。有关官署的负责官员上奏:按照《周礼》,百官的妻子品级,要由皇后来任命,这个制度在以前就订立下了,请求依照古代的旧例去做。皇后说:“让妇人参预管理国家的事情,或许就是由这里而逐渐发展出来的,我不能开这个头。”没有答应。皇后经常对各位公主说:“北周的公主,大多丧失妇德,对舅姑不以礼相待,挑拨离间宗室之间的情谊,这样不孝顺的行为,你们应当把她们当作戒鉴。”大都督崔长仁,是皇后的表兄弟,做了犯法的事,应当判死刑。高祖因为他是皇后亲戚的缘故,打算免除他的死罪。皇后对高祖说:“关系到国家的事情,怎么可以顾念私情!”崔长仁终于被定罪,处死了。皇后有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叫独孤陀,因为用猫鬼巫术诅咒皇后,犯了法,应当被判处死罪。皇后为此三日不肯吃东西,为了保全独孤陀的性命,向文帝乞求道:“独孤陀如果做了损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情,我不敢替他求情。现在,他犯罪是因为我的缘故,我才敢乞求免除她的死罪。”独孤陀减轻为比死罪轻一等的刑罚。皇后每逢与文帝谈到国家的政务,她的想法和主张,常常符合文帝的心意,皇宫中的人们称颂他们是二位圣人。

    皇后为人非常仁慈,每次听到大理寺处决囚犯,她都要掉眼泪。可是她的性情好妒忌,后宫中的妃嫔们,没有谁敢与文帝共寝。尉迟迥的孙女长得十分美丽,原来住在宫中。一次文帝在仁寿宫见到了她,非常喜欢,她因此得到文帝的宠爱。皇后就乘文帝上朝听政的机会暗地里把她杀了。文帝知道这件事后,大发脾气,一个人骑着马从宫苑中跑出去,不择道路,跑进山谷中二十多里。高、杨素等人骑着马,追赶到文帝面前,牵住他的马再三规劝,请他回宫去。文帝长长叹息了一声,说道:“我作为高贵的天子,竟然不能得到自由!”高说:“陛下,您难道就因为一个妇人而轻弃天下吗!”文帝的怒气稍稍地消了一些,停住马在山谷中站立了很长时间,半夜才刚返回宫中。皇后在阁内等候着文帝。等到文帝回来时,皇后流着眼泪,跪在地上向他谢罪。在高、杨素等人的劝说下,文帝和皇后才重归于好。文帝设置了酒宴,喝得非常高兴。皇后从这件事以后,心中受到很大的打击。当初,皇后因为高是她父亲家的宾客,对他非常亲近有礼。这时,听说高在文帝面前称自己是一个妇人,由此怀恨在心。又因为高的妻子死了以后,他的妾为他生了个男孩,更不喜欢他。逐渐对他加以诋毁,诬陷高。文帝也是所有的事情完全按照皇后说的去办。皇后只要看到诸王和朝中官员们中,谁的妾怀了身孕,就必定劝说文帝废黜他们。当时,皇太子杨勇内宫中宠幸的女人很多,太子妃元氏突然死去了,皇后认为是被皇太子的爱妾云氏所害。于是,暗中劝说文帝,罢免了高,最终废掉皇太子杨勇,而立了晋王杨广,这些事情,都是出自于皇后的计谋。

    隋朝的仁寿二年八月甲子那天,环绕月亮周围的光气有四圈,己已那天,金星的星光冲犯了轩辕星。这天夜里,皇后在永安宫去世,当时五十岁。埋葬在太陵。在她以后,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都受到文帝的宠爱,文帝被她们迷惑得很深,由此得了疾病。到病重垂危的时候,文帝对在身边服侍他的人说道:“如果皇后还在的话,我不会到了这样的地步啊。”

    科举制

    魏晋以后,选官制度的核心是九品中正制。世族子弟凭藉家世占据上品,步入仕途,世代拥有政治上的特权。南北朝时期,随着门阀世族的腐朽与寒人渐掌机要,选官制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北周时,“选无清浊”,隋承袭此风,“官无清浊”,九品中正制最终被废止,这便是科举制产生的前提。

    从形式上来看,科举制与汉代以来相沿不替的察举制存在着互相继承关系。东汉左雄建议被察举者须经考试,即所谓“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魏晋南北朝时,察举制受到了九品中正制的制约,基本为世族子弟垄断,考试只是间或举行。所试科目仍然只是经学和文章。大体上孝廉主要试经,秀才主要对策,有时兼及经文。南北基本相同。旧制规定州举秀才,郡察孝廉,隋代废郡后,似乎已不再察孝廉。有些秀才为郡所举,这是因为炀帝大业中改州为郡,州级行政单位已不存在的缘故。隋时秀才只以试策为正规的考试办法,但除此之外,往往须加试杂文,录取非常的严格,所以隋朝一代秀才不过十余人。进士科初置时,考试内容也是试策,与秀才一科相似。明经之名早见于南朝,但不是经常的科目。明经除试策外,还须试经。明经对策是学校的毕业入仕考试。梁制有规定,通一经者方能入仕。学校以外的人也可以申请参加明经对策。梁代秀才、孝廉是有员额限制而明经一科则无此限制。隋代明经,仍以面向官学生员为主,兼及自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