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体: 16 + -

第108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29)

    为了发展农业,各级政府特别重视兴修水利,元嘉五年(428年),张邵出任雍州刺史,到襄阳后,修筑长围,修立堤堰,开垦田地几千倾,当地民众因此而富裕。元嘉七年(430年),宋豫州刺史刘义欣命部属殷肃修治芍陂(今安徽寿县)。芍陂本有良田一万多顷,因堤堰久坏,秋天夏天常受旱灾。以前本有旧沟可引引水入陂,但由于长时无人治理,被树木堵塞。殷肃令人供木开榛,疏通水路,从此万余顷良田不遭旱灾。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宋武陵王、雍州刺史刘骏命刘秀之修治襄阳六门堰,六门堰坏了很长时间,使数千顷良田无由灌溉,国家和个人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刘秀之修复以后,整个雍州屡获大丰收。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宋疏治理淮水,开垦湖塾废田一千多顷。排涝也是兴建水利工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刘宋为疏导吴兴一带水道壅塞,以解决该地区频繁发生的水患,在进行大量实地考查的基础上,制订了周详的施工计划,可惜却因政治原因,这项重要的水利工程未能进行,但足以证刘宋政权对水利的重视。

    两晋时政府不铸钱,建国之初因钱贷缺少,国用不足,一些大臣就纷纷建议铸钱,因群起反对未能实行。在元嘉七年(430年),文帝下令设立钱署,铸四铢钱。元嘉二十四年(447年),下令铸大钱。铸钱的效果虽然不是很好,但它却反映出了刘宋统治集团对经济问题的高度重视。

    宋文帝的这些措施稳定了正在趋于没落的自耕农阶层,使他们的情比较的稳定,农村经济也不断发展起来。史家称赞这一时期,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余粮栖亩,夜不闭户。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

    宋文帝时期,文化方面的发展也是极为引人瞩目的。元嘉十五年(438年),宋文帝立玄、史、文、儒四学。玄学以何尚之、史学以何承天、文学以谢元、儒学以雷次宗分别教授。许多人都聚集他们门下学习,如后来的南齐创始人兰陵萧道成就曾在雷次宗门下攻读儒学。元嘉十九年(442年),文帝开始设国子学,后又于元嘉二十四年(447年)亲临国子学,策试学生,下令表彰奖励。元嘉十九年(442年),文帝下令鲁郡重造孔子庙、孔子墓、重修学舍,并召集生徒。迁孔景等五户到孔墓旁,免去他们的租赋,专门看管孔墓。他们种植了六百多棵松树,表达了对这位圣先师的仰慕。

    宋文帝对军事问题也很重视,元嘉期间是曾三次北伐,试图统一中国,但均以失败多数。原因一是北方无机可趁,出兵时机不好;二是文帝用将非才,只用其亲信而不用真正的军事人材,如檀道济;三是文帝不善军旅武略,却每每遥制兵略,瞎指挥。军事问题是“元嘉之治”的败政,尤其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伐失败,使北魏饮马长江,撤退时掳掠兖、徐、兖、豫、青、冀六州,宋朝也由此转衰。

    彭城王专政

    彭城王刘义康是刘裕的第四子、文帝的弟弟,宋永初元年(420年)封王。后来任都督荆湘等八州诸军事、使持节、荆州刺史,把荆州管理得井井有条。元嘉六年(429年),文帝征刘义康为侍中,都督扬、南徐、兖三州诸军事、司徒、录尚书事,领南徐州刺史,与王弘共同辅佐领兵,其辅朝政。而王弘出身于门阀士族琅王氏,不愿久任宰相,以免引祸上身,以前就屡次表示要让位于义康。至此,但是常称病不理事,以示不恋权位,远离朝权,有事就推给义康,义康因此得以独揽宰相大权。义康还汲汲追求更多的权力,与王弘兼管朝政,心中还不满足,要求兼任由王弘担任的扬州刺史,还由于文帝亲信任用王弘之弟王昙首,更不高兴。王弘也屡次表示既老又病,一再要求退休。王昙首也屡次要求求外出担任地方官,都未被文帝批准。刘义康对其他人说,王弘长时间生病,治理国家怎么能躺在病床上。王昙首也劝王弘把府中半数文武拨给刘义康,文帝只批准给其2000,义康才高兴。元嘉九年(432年),王弘病故,文帝才让刘义康兼任扬州刺史。文帝提拔能干的刘义康作为维护皇权抗衡高门士族的根本措施,但同时也要限制宗室刘义康权力的过分发展,以免威胁到皇权的稳固,文帝不许王弘退职并让殷景仁掌握禁军兵权。王弘等人死后,文帝一方面赋予殷景仁更大权力;另一方面,接受殷景仁的推荐,任命刘湛为领军将军,以抗衡刘义康权势的不断增加。而刘湛、殷景仁两人关系原来很好,刘湛认为景仁原来地位不如己而现在比自己高,很不服气,于是嫌隙逐渐产生,刘湛知道文帝很信任殷景仁,没办法改变。而刘湛原曾为义康府佐,现义康专擅朝政,就投入义康门下,想借宰相之力搞掉殷景仁。迫于刘义康、刘湛的势力,殷景仁称病在家,并请求辞职,但文帝不许,令在家养病。刘湛还想派人装成劫盗杀掉殷景仁,而自己有刘义康做后台,文帝也不会把他怎么样。文帝知道后,就把景仁官府迁到皇宫附近,挫败了刘湛的密谋,刘义康的僚属和谀附刘淇的人彼此相约不敢登殷景仁的家门。而刘义康主簿刘敬文的父亲不明白其中的缘故,到景仁家请求帮忙任为郡太守。吓得刘敬文赶快去找刘湛道歉。

    文帝身体一直不好,好几次都险些丧命。刘义康就尽心侍奉,甚至药和饭都要亲口尝尝才给文帝服用,有时连几天不睡。内外许多事务均由义康处理,不再奏请文帝。性好吏职、检查文牍,十分在行。文帝也因此让他掌管日常事务,义康的奏请文帝没有不批准的,州刺史以下的职位,全让义康决定用谁,连生杀大事,也常由义康决定刘义康势倾天下,朝野争相讨好他。义康门口常有几百辆车,即使是地位低下的小人物,义康都倾身引接,不曾懈怠疲倦。义康记忆力还特别好,一次见面终身不忘,所以许多人都很佩服。有能力的士人,多被义康引入自己府中。能力不强的和违忤皇帝的多为台官。这就严重危害了文帝的皇权,当然不能被文帝长期容忍。而义康并不识大体,自认为兄弟最亲,不很注意君臣次序、礼仪、自己私置奴仆6000人也不曾请示文帝。地方所献物品,都把最好的献给义康,而把次好的送给文帝用。义康权势如此之大,现在刘湛又站在义康一边极力推崇他,义康更无人臣的样子了,文帝暗暗不平,殷景仁也提醒文帝义康权力太重,应该加以限制,文帝心里很是赞成这个建议,开始直接扼制刘义康及其党徒势力的扩张,刘义康想以党徒刘斌为丹阳尹,文帝不许。而且以后又屡次断然拒绝了刘义康类似的要求。

    元嘉十三年(436年),文帝久病不愈,刘湛向刘义康建议,认为如果文帝死去,威名赫赫的江州刺史檀道济就很难驾御,应尽早除掉。檀道济为宋朝名将,从刘裕时就屡立战功,是宋王朝难得的军事统帅,左右很多心腹也都经历许多战斗,几个儿子也都颇有才气,朝廷既怀疑又害怕。这时文帝病危,刘义康奏请皇帝召檀道济入朝,羁留好几月。文帝病好后,遣其还州。人未走之时,文帝病情又重,十分危险,义康假称圣旨将其拘捕,檀道济并其子及左右腹心均被朝廷杀害,还加以种种罪名污陷。敌对的北魏举国上下都十分高兴。

    元嘉十六年(439年),司徒义康进位大将军,上升到了他个人权力的顶点。刘湛、刘斌,大将军从事中郎王履到主簿刘敬文、祭酒孔胤秀等,都是义康宠爱的亲信。见文帝多病,都认为文帝一旦病故,应立年纪大的刘义康为君主。有一次文帝病危,曾令刘义康草拟顾命诏书,义康回府哭着告诉刘湛和殷景仁。刘湛声称天下艰难,怎么能是幼主可以驾御的了的。义康、景仁都不答腔,而孔胤秀等人马上到档案库,调阅东晋咸康末年成帝死立其弟康帝的经过及仪注。但文帝病却好了,听说了这件事,一直不动声色。刘湛、刘斌等一直密谋想使刘义康当皇帝,并邀结朋党。有不同意见的人,他们就百方诬构。从此,文帝和义康两个政治集团形势就很清楚地分开了,这样就导致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也损害了刘宋的统治。这年秋,文帝也不再到义康主管的东府去了。文帝与义康矛盾已达白热化程度,周围的人担心酿成大祸。在殷景仁等人的策划下,于元嘉十七年(440年)底,采取断然措施,乘刘义康入宫之机,强留中书省,以青州刺史杜骥率兵护卫,以防备非常事件的发生。大举逮捕刘义康的党徒、将刘湛、刘斌、刘敬文、孔邵秀、孔胤秀等人纷纷诛杀,刘湛弟刘素等多人流放。并派人把刘湛等罪状宣告给刘义康,刘义康只得请求辞职退位。文帝以义康为江州刺史,出镇豫章。以萧斌为义康谘议参军,领豫章太守掌管大小事务,令龙骧将军萧承之率军监视。还允许义康亲信跟随,待其钱财丰厚,并书信赏赐不断,朝廷大事也还让他知道。文帝征南兖州刺史义恭为司徒、录尚书事。此时刘义恭因刘义康刚被处理,也不怎么管事。彭城王刘义康的专政结束了,但它带来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其后,义康及其党徒仍在频繁活动,妄图东山再起。前龙骧参军、巴东扶令育到国都上书皇帝,力劝文帝召刘义康还朝,使兄弟协和,君臣辑睦。文帝看过奏章,杀了扶令育。鲁国孔熙先,博学文史,多才多艺,为官不得志。其父孔默之为广州刺史时,曾犯贪污罪,因刘义康讲情,才免于处罚。孔熙先因而想报效义康,他根据观察天文,研究图谶,得出文帝肯定不会善终,还肯定是由骨肉相残,而且江州要出天子。他知道深为文帝信任的大臣范晔并不满足于现在的地位,就通过范晔外甥谢综结识了范晔,极力讨其欢心,极力鼓动他反对文帝。范晔曾在义康府中多年,义康待他很好。后因范晔在义康母亲死后不久,就喝酒唱歌,被义康降职,撵出府中。义康通过其记室参军范晔外甥谢综求释前嫌,和好如初。孔熙先等人通过种种关系,联络了许多人,其中包括丹阳尹徐湛之等人。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十月,孔熙先、范晔、徐湛之等人欲乘文帝宴送荆州刺史刘义季等人时命令护卫领队许耀刺杀文帝,但范晔临场胆怯,没有发出命令,因此图谋不成。徐湛之担心举事无成,就向文帝报告了范晔等人的阴谋。文帝让徐湛之搞清其来龙去脉,并拿到证据。然后派人将孔熙先、范晔等人全部抓获,并予以处死。文帝免义康全家为庶人,徙安成郡(今属江西省),并派兵监视。元嘉二十四年(447年),豫章胡诞世等人杀豫章太隆桓守之,据郡反抗,想奉刘义康为主,但被迅速平定。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北魏兵临长江,举国震动。文帝担心居心不良的人可能奉义康制造动乱,派人杀掉刘义康以绝后患。

    文帝轻率杀掉刘义康,由此打开宋王室骨肉残杀之先河。

    刘劭政变

    刘劭,字休远,是文帝的嫡长子。6岁时,被立为皇太子。12岁出居东宫,并娶殷淳之女为妃。13岁加元服。刘劭好读史书,喜欢武事。他亲自管理东宫,喜欢接待宾客,想干什么,文帝就让他干。宋文帝与执政的彭城王刘义康矛盾很深,因担心刘劭的安全,就大大增加了东宫卫戍部队,和卫戍皇宫的羽林一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