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体: 16 + -

第98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19)

    咸和四年十二月,陶侃借口讨伐郭默,向东扩张,夺取江州。当时后将军郭默由于不服朝廷的调遣,拒不入京,同时乘江州刺史刘胤因罪免职之机,矫诏杀死刘胤。王导对郭默不仅不加以追究,而且任以为江州刺史。陶侃送书信责备王导说:“郭默杀方镇刺史却用为方镇刺史,如果害宰相便任为宰相吗?”他不待朝廷下令,就擅自起兵讨伐郭默,朝廷只好让他加督江州兼刺史。陶侃又企图与庾亮、郗鉴进兵建康废黜王导,夺取中枢大权,但遭到郗鉴反对,庾亮居中斡旋。庾亮与王导有隙,而与陶侃也不和,他决不能允许寒门将帅陶侃攫取中枢。他对陶侃解释说:王导罪重,应该废黜,不过此时国家正危免,不是时候,只要方镇联合,便可加以节制,目前宜暂且容忍。陶侃只好作罢。陶侃时年已过古稀,后来渐渐不预朝政,多次请求告老还乡,回到其封地长沙,咸和九年(334年)去世。

    青铜灶陶侃死后,庾亮加任江、荆、雍、梁、益诸州,领江、豫、荆刺史,移镇武昌,专制长江上游。庾亮离开芜湖,王导如释重负,暂时减轻了外部压力。次年四月,他以石虎大军南下为由,分命刘仕救历阳、赵胤戍守慈湖、路永戍牛渚、王允之戍守芜湖,控制了原庾亮的豫洲治所以及附近的战略要地。这时王导德高望众均行,地位稳固。成帝见了王导,每次跪拜之大礼,给王导的手诏,称“惶恐言”,中书起草的诏书则称“敬问”。有一次,成帝亲临王导家中,拜见王导及其妻曹氏,侍中孔坦认为有违君臣大礼,又密谏成帝应当“博纳朝臣,谘诹善道”,王导知道后大为恼恨,贬孔坦为廷尉。王导为政以“愦愦”自诩,“愦”,糊涂也。他说:“人家虽说我愦愦,但后人却会思念的我愦愦!”他的“愦愦”就是宽纵大族,姑息豪强,以寻求统治阶级内部的安定。他曾派扬州八位从事去视察属郡,让他们汇报郡长官的优劣,从事顾和一言不发,王导问他:“卿有何见闻?”顾和说:“明公辅政,宁可宽些,使网漏吞舟之鱼,何必察之过细!”王导对这个回答赞叹不己。有一次,石头城粮仓失盗一百万斛,都是将官们所为,却杀了管理粮仓的小吏以掩人耳目。王导的亲信将官赵胤、贾宁等都骄横不法。余姚县令山遐清查出被大族隐瞒的户口二千,准备将他们绳之以法。大族豪强莫不切齿,反而诬告山遐侮辱高士,私建县舍,结果山遐竟被罢官。王述为宛陵令,州府检查出他贪赃之罪一千三百条,声名狼藉。王导不加治裁,只让转告他:“你出身名门,岂怕无禄,不宜屈临小县。”而王述无耻地回答:“够了便自然停止。”还有庐陵太守羊聃残暴无比,滥杀郡民二百余人,婴孤也不改过,朝野皆曰可杀,但却被王导宽宥了。这就是王导的所谓“清静”、宽和”,是为政烦役重,百姓困苦,奸吏擅威,暴徒肆虐为代何的。

    咸康四年(338年)五月,司徒王导迁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司空郗鉴迁太尉,庾亮则进为司空。六月,王导更进为“非寻常人臣之职”的丞相,集政权、军权于一身。然而,王、庾之争并未就此终结。咸康五年(339年)三月,庾亮以北伐为由调整军事部署,表请桓宣任督沔北、司州刺史,镇襄阳;其弟庾怿担任监梁、雍,兼梁州刺史,镇魏兴;弟庾翼任南蛮校尉,领南郡太守,镇江陵;毛宝任监扬州之江西、豫州刺史,与西阳太守樊峻领精兵万人戍邾城。后来,庾亮突然把庾怿所属部队急急忙忙调到半洲,也就在作出这个新部署的时候,他以王导乱政、篡政为口实,写信给郗鉴,想缴其和他同共起兵废黜王导,信上说:“当日陶公想废黜王导之时,是你我对他作了解释,但迄于今日,王导同并无丝毫悔改。主上自八、九岁以至成人,入则在宫人之手,出则唯有武官小人。秦朝实行愚民政策,天下尚且以为不可,何况是愚其君主!今主上已经长大成人,应该让君主亲政,而王导不归政于主上,挟震主之威下临百官,多养无赖小人。明公与下官并受先帝顾托之重任,如大奸不除,将来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但是庾亮此举又遭到郗鉴的反对,庾亮部属孙盛也进行了劝谏,同时庾亮因见王导已加强建康的防御力量,于是不敢轻举妄动。是时陶侃之子陶称把庾亮的阴谋密报王导,有人建议王导宜早做准备,王导故作从容地说:“我和元规休戚与共,聪明人是不应传播流言蜚语的,即使元规真的来了,我就戴上角巾归家,有什么大不了呢!”他又写信给陶称,说“庾公是主上的大舅,你要好好事奉。”但实际上,他对庾亮居外而遥控朝权、据上游而手握强兵,毕竟耿耿于怀,心理并不平衡,每遇西风刮起、尘土飞扬之时,就举扇遮身,不耐烦地嘟哝:“元规刮来的风尘太玷污人了。”是年七月,王导死,朝廷征庾亮入为丞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庾亮推辞,便征庾冰入中书监、扬州刺史,与护军将军何充同录尚书事。八月,郗鉴也死。九月,庾怿迁豫州刺史、监扬州之江西四郡,移镇芜湖,但至次年一月,庾亮也终于寿终正寝,王、庾之争逐渐平静。

    庾亮死后不久,江州之任落到王氏手中,原监扬州之江西四郡的王导侄王允之这时出任江州刺史。咸康八年(342年)春,庾怿突然送酒给王允之,王允之觉得蹊跷,怀疑酒中有毒,把酒倒给狗喝,狗果然中毒死,于是密奏成帝。成帝很不高兴说:“大舅扰乱过天下,小舅也要这样吗!”庾怿听说事发,遂饮毒酒自杀,但庾氏仍不罢休,王导子王恬除丧服后,执政庾冰授以豫章太守,王允之甚不满,要求辞江州之任,庾冰转而任命王恬为吴郡,又顺水推舟迂王允之为会稽内史,最终把王氏势力挤出江州。八月,王允之死。次年十月,庾冰出为都督荆、江、司、雍、益、梁六州,兼江州刺史,但一年后庾冰也死了,王、庾之争至此了结。

    淝水之战

    在北方各族的混战中,北方存在的政权主要有鲜卑慕容氏所建的前燕,它占有中原地区的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广大地区,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政权。此外,还有在关中地区新兴的氐族所建的前秦政权,河西地区汉族张氏所建的前凉政权和代北(今山西北部)鲜卑拓跋氏所建的代政权。在这些政权中,苻氏所建的前秦政权迅速强大起来,并统一了北方,成为十六国时期北方最强大的政权。

    公元357年,苻坚发动政变,杀死当时前秦的皇帝即他的叔父苻生,继承王位。

    苻坚,字永固,其人博学多才,是胡族君主中最开明、最杰出的人物。他即位后,重用王猛等有才能的人,制定正确的治国方针,完成北方统一大业。

    为了使自己的政权能立于不败之地,苻坚大力提倡发展农业。他主张禁止奢侈,让人民休养生息。当时,关中地区经常干旱无雨,苻坚为保障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推广区种法。使土地增强抗旱能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经过苻坚和王猛的几年努力,前秦出现了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的景象。史书中曾有这样的描写:“关陇太平安定,百姓富裕,安居乐业。”苻坚为实现他统一全国的愿望,从秦建元十五年(公元379年)便开始进攻东晋,西线攻占襄阳,俘虏了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东线占领彭城等镇,前锋距广陵仅百里。后来,因东路军被东晋北府军击败,秦军退回北方。

    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苻坚决定大举攻晋,召集群臣于太极殿进行讨论,结果遭到普遍的反对。可是苻坚完全被统一北方的武功所陶醉,他所仰仗的是“强兵百万,资杖如山”的实力,以及“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军威。当他说服不了臣下时,最后只好行使专制皇权,“吾当内断于心矣”。

    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苻坚不顾大多数臣僚的反对,决定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企图一举灭亡东晋,甚至预先为东晋皇帝司马曜和宰相谢安等,在长安修好了府第。他下诏在全国征兵,每十人出一丁。苻坚派遣苻融、慕容日韦、慕容垂等率步骑25万为先锋,总计调发戍卒60万及骑兵27万,在千里战线上水陆并进,大军预定在寿春集中。苻坚满怀信心地到项城(今河南项城)督战,先锋队伍迅速占领寿春,直指扬州。在苻坚大军压境下的东晋朝廷,尽管有人惊恐不安,但谢安却非常镇静,他对抗击苻坚作了全面部署,“指授将帅,各当其任”。派都督谢石、谢玄、谢琰与桓伊等人,率北府兵8万多人迎敌。秦军虽然号称百万,实际其中大多数是汉人与其他各胡族劳动人民,不愿为前秦作战,士气很低。而且秦军并未全部到达前线,凉州军队才抵咸阳,巴蜀军队正顺江东下,河北军队刚刚到彭城,真正抵达前线的不过20多万。苻坚自恃兵多,骄傲轻敌,派朱序前往晋营诱降。朱序心怀故国,将苻坚虚实全部告诉晋将,并建议晋军趁秦大军尚未集中,主动进攻。谢石采纳了朱序的意见,派北府将领刘牢之率5000精兵,偷袭洛涧的秦先锋部队。晋军夜袭成功,临阵斩梁成等十将,歼灭秦军15000多人,乘胜前进,至淝水东岸与秦军隔河对峙。晋军首战告捷,大杀秦军锐气,苻坚登寿春城察看形势,见晋军部伍严整,望八公山的草木,都以为是晋的劲旅,面上露出惧色。谢石派人到秦军中,请秦军略向后移,约于淝水西岸决战。苻坚阴谋乘晋军半渡时加以截击,下令秦军稍退,结果队伍顿时混乱,朱序又在阵后大呼秦军败了,于是在苻坚奴役下的各族士兵奔退不止,晋军乘机渡河猛攻,造成秦军全线崩溃,秦军统帅苻融死于乱军之中,苻坚身中流矢,单骑逃还淮北,秦军沿途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兵追来,苻坚到洛阳收集残兵,仅剩下10多万人。

    淝水之战是南北分裂以来一次南北规模最大的决战,苻坚虽然没有实现统一全国的企图,但东晋也存在着北伐的有利时机。东晋宰相谢安本有北伐愿望,可是又怕功高招嫉,因此迟迟不敢出兵,坐失良好战机,直到战后第二年,他才派兵北上,仅仅收复一些失地而已,战后北方又出现长期分裂,推迟全国统一的进程。

    陶渊明

    淝水之战以后,谢安趁前秦崩溃的时机,派谢玄收复黄河流域大片失地。可是晋孝武帝却重用他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竭力排挤谢安,使谢安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到了谢安一死,东晋政权落在昏庸的司马道子手里,东晋的朝政就越来越腐败了。

    陶渊明隐居图公元399年,晋安帝在位的时候,会稽郡一带爆发了孙恩领导的农民起义,过了两年,起义军十几万逼近建康,东晋王朝出动北府兵,才把起义镇压下去。

    这时候,东晋的统治集团内部又乱了起来。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带兵攻进建康,废了晋安帝,自立为帝。过了三四个月,北府兵将领刘裕打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打那以后,东晋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在柴桑地方,有一个出名的诗人,名叫陶潜,又叫陶渊明,因为看不惯当时政治腐败,在家乡隐居。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虽然做过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渊明一代,家境已经很贫寒了。陶渊明从小喜欢读书,不想求官,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做诗,自得其乐。他的家门前有五株柳树,他给自己起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后来,陶渊明越来越穷了,靠自己耕种田地,也养不活一家老少。亲戚朋友劝他出去谋一官半职,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个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荐他在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当时的官员将军互相倾轧,心里很厌烦,又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在今江西省)当县令。

    当时做个县令,官俸是不高的。陶渊明一不会搜刮,二不懂贪污,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是比起他在柴桑家里过的穷日子,当然要好一些。再说,他觉得留在一个小县城里,没有什么官场应酬,也还比较自在。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告。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捻着胡子吟诗,一听到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只好勉强放下诗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

    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文言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说着,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

    陶渊明回到柴桑老家,觉得这个乱糟糟的局面跟自己的志趣、理想距离得太远了。从那以后,他下决心隐居过日子,空下来就写了许多诗歌文章,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陶渊明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做《桃花源记》。在那篇文章里,他写了武陵地方的一个渔人,有一次,沿着小溪划船打鱼,来到了一座繁花如锦、芳草鲜嫩的桃树林。

    渔人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划着船再往前走,到了树林尽头,发现了一个小洞。他丢了船,顺着洞口摸进去,开始很狭窄,走了一段,豁然开朗,原来洞里有一个很大的村子,那里土地肥沃,桑木成行,男女老幼,来来往往,勤恳劳动,过着无忧无虑的和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