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体: 16 + -

第82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3)

    刘备说:“不瞒先生说,我是专诚来向您请教天下大势的。”司马徽听了,呵呵大笑起来,说:“像我这样平凡的人,懂得什么天下大势。要谈天下大势,得靠有才能的俊杰。”

    刘备央求他指点说:“往哪里去找这样的俊杰呢?”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

    刘备急着问卧龙、凤雏是谁,司马徽告诉他: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刘备向同马徽道了谢,回到新野。正好有一个读书人来见他。刘备一看他举止大方,以为他不是卧龙,就是凤雏,热情地接待了他。

    经过一番谈话,才知道这个人名叫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

    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从徐庶那里知道了诸葛亮的情况。原来诸葛亮不是本地人,他的老家在琅琊郡阳都县。他少年的时候,父亲死了。他叔父诸葛玄跟刘表是朋友,就带着他到荆州来。不久,他叔父也死了,他就在隆中定居下来,搭个茅屋,一面耕地种庄稼,一面读书。那时,他年纪只有二十七岁,但是学问渊博,见识丰富,朋友们都很钦佩他,他也常常把自己比做古时候的管仲、乐毅。但是他看到天下乱纷纷,当地的刘表也不是能用人才的人,所以他宁愿隐居在隆中,过着他恬淡的生活。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

    三顾孔明(版画)诸葛亮得知刘备要来拜访他,故意躲开。刘备到了那里,扑了个空。

    跟刘备一起去的关羽、张飞都感到不耐烦。但是刘备却记住徐庶的话,耐着性子去请,一次见不到,第二次再去;两次不见,第三次又去请他。

    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刘备把关羽、张飞留在外面,自己跟着诸葛亮进了屋子。趁屋里没有人的时候,刘备坦率地说:“如今汉室衰落,大权落在奸臣手里。我自己知道能力差,却很想挽回这个局面,只是想不出好办法。所以特地来请先生指点。”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着听着,不禁打心眼里钦佩眼前这个青年人,说:“先生的话真是开了我的窍。我一定照您的意见干。现在就请您一起下山吧。”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热情诚恳,也就高高兴兴跟着刘备到新野去了。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

    打那以后,刘备把诸葛亮当老师对待,诸葛亮也把刘备当作自己的主人。两人越来越亲密。

    关羽和张飞看在眼里,心里很不高兴,背后直嘀咕。他们认为诸葛亮年纪轻轻,未必有多大能耐,怪刘备把他看得太高了。

    刘备向他们解释说:“我有了孔明先生,就像鱼得到水一样。以后可不许你们乱发议论。”关羽、张飞听了刘备的话,才没有话说。

    赤壁之战

    曹操打败乌桓、平定北方之后,公元208年,他掉过头来率军南下,攻打荆州。刘表这时已死,儿子刘琮懦弱无能,不战而降,使得曹操顺顺当当地占领荆、襄四郡,并收编了荆州的三十万军队。这时的曹操兵精粮足,其势锐不可挡,号称八十万,并要一鼓作气把刘备和孙权这两个强硬政治对手消灭掉。

    曹操先是在当阳长坂坡打败刘备,接着占领了江陵,继续沿着长江向东挺进,进逼刘备最后的据点——夏口。

    诸葛亮见形势危急,对刘备说:“形势紧急,我们只有向孙权求救这一条路可走了。”刘备也觉得只能如此,便派诸葛亮到江东,劝说孙权同刘备联合,共同对抗曹操。

    诸葛亮像就在这时候,曹操向孙权下了战书。孙权与江东将士都很惧怕。孙权召集部下商议对策,以张昭为首的一些人极力劝孙权投降,只有鲁肃一人主张抵抗,和孙权的想法一致。大将周瑜此时去了鄱阳,孙权派人召他回来,想听过他的意见后再作决定。

    正当东吴犹疑未决之时,诸葛亮从夏口来了。诸葛亮舌战群儒,帮助孙权分析了曹军的情况,指明了联合抗曹才是唯一的出路,孙权的疑虑焦急暂时缓解了一些。

    匆忙赶回来的周瑜,顾不上回家就来见孙权,文武百官都被重新召集来商议。周瑜慷慨激昂地陈说:“曹操虽然平定了北方,但进行水战并不一定能取胜,而关西的韩遂、马超也是曹操后方的威胁。曹军不用战马而是用船只来和我们较量,这是弃长用短。现在天气潮冷,战马没有草料,曹操强迫北方中原士兵千里迢迢到江南水乡,水土不服,必定会发生疫病。这些都是用兵的大忌。我请示率三方精兵。进驻夏口,保证为将军打败曹操。”

    周瑜的这番话与诸葛亮说的不谋而合,孙权听后,终于下定决心。他从座位上起身,神情严肃地扫视一遍众人,拨出佩剑,“咔嚓”一声,将面前的几案砍去一角,厉声道:“谁要再提投降曹操,就同这几案一样。”

    周瑜知道孙权担心曹操兵力太强,仍有些放心不下。当天晚上又见孙权,对他说:“我已经探听清楚,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不过是虚张声势,实际上不过三十几万,其中还有不少是收编荆州的士兵,不一定真心为他卖命,曹军虽多,并不可怕,将军不必担心。”

    孙权拍着周瑜的背,高兴地说:“公瑾(周瑜字),你这些话,很合我的心意。张昭等人只是为自己考虑,我非常失望。只有你和鲁肃跟我的想法一样,这是上天让你们二人来帮助我呀。我已经挑选出三万精兵,船只、武器、粮草都已准备妥当。你和鲁肃、程普带领军队先出发,我继续调拔人马,运送粮草,来接应你。如果你能对付得了曹操,当然最好;如果失败,你就回来,让我亲自和曹操决一胜负。”

    第二天,孙权任命周瑜为左都督,程普为右督都,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领三万精兵同刘备的军队联合,准备与曹操进行决战。

    孙、刘联军出奇不意,双方进行初次交锋,曹军先锋吃了败仗,曹军退兵在长江北岸的乌林,与驻扎在南岸的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九江名士蒋干和周瑜过去有过交往,主动请求过江说服周瑜来降。曹操便派他前去劝说。

    周瑜一见蒋干,便知道他的来意。他请蒋干随他观看吴军营寨、仓库和军械,然后说:“大丈夫在世,遇到知己之主,情同骨肉,言听计从,祸福相共,即使苏泰、张仪二人再生,也休想说服我,难道你能说得动我吗?”

    蒋干听了,只是笑,插不进一句话。直到最后他也没说上一句劝降的话。他回到曹操那里,把周瑜称赞一番,并说周瑜并不是言词所能打动的那种人。

    曹军营中疫病流行,北方来的士兵不惯乘船,大多晕船呕吐。有人给曹操献计,用铁索把战船互相连结,并在上面铺上木板,就可以减轻战船在水上的颠簸,利于士兵行动。正为此事犯愁的曹操听了,非常高兴,赶紧吩咐手下人施行。果然,用铁索连好的战船稳如平地。

    皓月当空,江水如镜。曹操立在船头。回顾沿江排列连在一起的千只战船,整装待发;遥望江南,想到即将完成统一大业,他心中不禁豪情勃发,横槊赋诗,畅抒心志。

    东吴得知曹的做法后,急速召集战将商议破敌之策。老将黄盖说:“敌众我寡,难以和他们长期相持。现在曹军把战船连结起来,我们正可用火攻的办法打败他们。”周瑜表示赞同,并决定让黄盖具体实施这一计划。

    黄盖派人送了一封信给曹操,说要脱离东吴,投降曹操。曹操以为东吴将士害怕了,就信以为真,等着黄盖来投降。

    黄盖让士兵准备了十艘大船,船上装满干柴,浇上油,外面用毡布罩好,插上旗帜,另外又准备了一批轻快的小船。

    一切准备就绪。天遂所愿,又在这隆冬季节刮起了东南风,黄盖大喜。当夜,他带领士兵登上十艘大船出发,那些轻快小船紧随其后。船到江心,黄盖命令扯起风帆,十只大船如离弦之箭,飞速向曹军大营驶去,船上士兵齐声高喊:“黄盖来投降了!”曹营官兵闻声,纷纷出来站着观看。这时,黄盖命令把十只大船上的柴草一齐点着,然后跳上后面的小船,解开系绳,飞速向南划了回去。

    十只大船突然变成了十个大火球,它们顺着风势,直向曹营战舰冲去。曹营官兵惊得魂飞魄散,四散逃命,连在一起的战舰根本无法分开,大火借着风势蔓延开来,曹营水寨化成了火海。风强火猛,曹军乱成一团。熊熊火焰映红了江面和江岸峭壁,张辽等人驾小船慌忙接曹操逃走。不一会儿,满江火滚喊声震地。左边是韩当、蒋钦两支军队从赤壁西边杀来;右边是周泰、陈武两军从赤壁东边杀来;正中是周瑜,程普、徐盛大队船只一齐到来。一时间,曹营大乱,片刻间,死伤大半,其余纷纷逃命,互相践踏而死的人更多,此次赤壁大战,曹操大败。

    就这样,孙、刘联军在赤壁一战取得了辉煌胜利。这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自此,曹操无力南进,三国之势乃成。

    曹魏的建立

    曹魏的建立同曹操的功绩是分不开的。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世为官宦家庭。东汉末期,名士张劭曾品评曹操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20岁时,举孝廉为郎,任洛阳北部尉。他曾制造五色棒几十枚,悬于县廨门左右壁,有违犯京城禁令者,无论平民或豪强,一律用棒击死。许多近戚宠臣不满他的作法,却又对他无可奈何。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随皇甫嵩、朱俊等人一起镇压起义军。由于屡立战功,他很快由骑都尉升为济南相,随后又提升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成为东汉皇室武装力量的将领。董卓把持朝政后,曹操曾讨伐董卓,因寡不敌众,遭到失败。东汉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黄巾军一百余万人进逼衮州,衮州牧刘岱战死,在“州中无主”的情况下,任东郡太守的曹操被推为衮州牧。经过他“明设赏罚,承间设奇,昼夜会战”,不久击败了青州黄巾军,又从青州30万降兵中挑选出精锐之士改编为他的队伍,号为“青州兵”。从此曹操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跻身于东汉末大军阀之列。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采用谋士荀之谋,奉迎饥寒交迫、穷途末路的汉献帝迁定都到许昌,被任为大将军,又转为司空。从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外伐群雄、内诛异己,皆声称是奉汉帝号令,成为诸军阀中最有政治权力者。同年,曹操又开始在许下屯田,一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又将屯田之制推广到占领区各地,解决了当时最难解决的军粮问题,为他争夺天下奠定了经济基础。此外,曹操从争夺天下出发,特别注意广泛招募人才,笼络世家大族,竭力争取地主阶级的支持。自从他任东郡太守起,就将荀、李典、典韦、吕虔、于禁、乐进、程昱等名士武将吸引到身边。汉献帝定都许昌后,他又逐渐把许褚、荀攸、戏志才、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懿、杜畿等人拉入其军事统治集团。这些人在曹操争夺天下,建立曹氏政权的事业中,都起到了极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