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体: 16 + -

第9章 春秋战国(1)

    兄弟相残

    春秋时期的郑国为姬姓国,其始封者为周宣王母弟郑桓公姬友,始封地则在今陕西华县东北。周幽王时,郑桓公为王室司徒,感王室多故,惧及其祸,欲为后世寻避难之所,寄帑于虢、郐之间,郑武公因取而都之。其地即今河南新郑。春秋初年,郑国实为诸侯中之大国。但不久,当武公子庄公即位之后,郑国即发生了内乱。

    当初,郑武公娶于申(姜姓诸侯),妻子曰武姜。武姜生了郑庄公掘突和段两个儿子。庄公出生的时候,是逆着生出(足先出而头在后),被姜氏视为不祥,因而厌恶他,而喜爱小儿子段,并且想立段为太子,以便将来继承王位。姜氏几次向郑武公请求,都被郑武公拒绝。后来郑庄公即位之后,武姜向庄公要求把制(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作为段的封邑。郑庄公拒绝了,说:“制是国家的险要之邑,东虢君恃之以作乱,而死在这里。其他不论哪个邑都行。”武姜又要求京(在今河南荥阳南二十余里),庄公答应了,让段居于京,而称之为京城大叔。郑大夫祭仲看出了其中埋伏的危险。他对郑庄公说:“都邑的城墙长度超过百雉(一雉三堵,一堵长一丈、高一丈,则一雉高一丈长三丈,百雉长三百丈),就会对国家产生危害。按照先王的制度,大的都邑不能超过国都城墙长度的三分之一;中等都邑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而如今,京邑却不合于法度。这样下去,君将不堪。”其实,郑庄公心里比谁都明白,却不表露出来。听了祭仲的话,郑庄公回答说:“姜氏(指其母武姜)想这样,我有什么办法?”祭仲说:“姜氏何厌之有?对大叔段,您应及早处置,不要让他发展起来。等到他地益广、势益大地蔓延发展起来,您可就难办了。蔓延生长开来的野草就不可除,何况是君之宠弟呢?”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等着就是了。”

    过了不久,大叔段又下令让郑国西部与北部边境的两个城邑“贰于己”,即两属,既属郑庄公管辖,又要听他的号令。此事在郑国大臣中引起了不安。郑大夫公子吕对郑庄公说:“国家是不可能同时听命于两个人的。您若是想把君位让给大叔,我请求您允许我去服事他。如果您不让,则请您除掉他,不要让民众的心倒向他那边。”郑庄公听了以后,说:“用不着,他将自及于祸。”又过了不久,大叔将西边和北边两属的城邑收为己有,势力一直发展到廪延(在今河南延津东北)。这一来,有些大臣更惊慌了。公子吕对郑庄公说:“行了,该行动了。让他的势力再增长下去,便可能获得国人的支持。”郑庄公心里早已有数,说:“不义则不能获众心,势力发展下去,只能走向崩溃。”

    大叔段为夺取君位,更加紧准备。修缮城墙,积聚粮食,修补甲兵,征召军队,训练士卒。等这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大叔段准备偷袭郑国国都,而庄公母武姜将暗中接应,打开城放他们进来。从一开始,郑庄公便在密切注意着大叔段的一切行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只是庄公过于狡猾,不像大叔段那么张牙舞爪。他只在暗中准备,因而别人看不出来。这时,庄公派出去的间谍向庄公报告了大叔段行动的准确日期。郑庄公听了以后,说:“行了,到时候了。”立即先发制人,派公子吕率二百战车向京邑发动进攻。大叔段只想着要进攻庄公,却没想到庄公突然派兵来攻他,毫无准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而京邑的人也不支持大叔段,背叛了他而向郑庄公投降。大叔段被打败,从京邑逃到鄢(今河南鄢陵西)。郑庄公的军队又追踪到鄢。大叔段又从鄢出奔到共(卫国邑,今河南辉县)去了。郑庄公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这一年是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年)。

    大叔段出奔以后,郑庄公余怒未消,把母亲武姜也抓了起来,囚禁在城颍(今河南临颍西北),并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是不死不相见。可过了之后,郑庄公又后悔了。因为武姜毕竟是自己的母亲。但话已出口,不好收回。

    编钟颍谷(地在今河南登封西南)封人(边疆地方长官)颍考叔知道了郑庄公的窘境以后,便去为郑庄公出主意,给庄公找台阶下。他去见郑庄公,郑庄公赐之食,颍考叔食而舍肉不吃。郑庄公问其故,颍考叔回答说:“小人的母亲已备尝小人奉献的食物,却还未尝过您赐给的羹饭。请您允许我带给她。”郑庄公听了,长叹一声说:“你有母亲可以带肉给她,而我却没有。”颍考叔明知其故,却故意问道:“敢问这是何意?”郑庄公就把事情的前后经过都告诉了颍考叔,并说自己很后悔不该那样做。颍考叔听了以后说:“您有什么可担忧的?如果掘地及泉,在地下的燧道中相见,别人谁还能说什么?”郑庄公听了,认为是个好主意,便照颍考叔的话办了。隧道挖好后,郑庄公和母亲即在隧道中相见。郑庄公入而赋曰:“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武姜出而赋曰:“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恢复了母子关系。

    州吁之乱

    在西周时期,卫国是姬姓诸侯中最重要的诸侯之一。卫之始封者为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卫康叔姬封。卫国和鲁国、齐国都是周人东方殖民的重要据点,对拱卫洛邑和王畿地区起着很大的作用。

    然而,到春秋时期,卫国已经衰落下来,变成一个一般的诸侯国。而且,这一时期卫国内乱频仍,有好几次几致灭顶之灾。州吁之乱是其中最早的一次。

    卫庄公在位时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庄姜为妻。庄姜长得非常美丽。嫁到卫国以后,卫国国人做了一首诗来称颂她的美貌,这首诗即今本《诗经》中的《硕人》一诗。诗中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等句。可是,庄姜美而无子。于是,卫庄公又从陈国娶了厉妫和戴妫姊妹二人。厉妫生孝伯,小时候就夭折了。戴妫生子完。完母戴妫死,庄姜把完养为己子,卫庄公立完为太子,后即位,为卫桓公。

    可是,卫庄公还有一个儿子叫州吁,是卫庄公宠幸的小妾所生。卫庄公非常喜欢州吁,而州吁又长而好兵,十分横暴。卫庄公也不管教他。庄姜十分讨厌州吁。卫大夫石劝卫庄公说:“臣听说,爱孩子要教之以义方,不要让他走上邪路。习于骄、奢、淫、逸,便必然走上邪路。而这四者之生,皆由宠禄太过而不禁。您若想立州吁为太子,就早点定下来;若不愿立他,却又宠着他,便只是给他留了祸乱的阶梯。很少有人能做到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遗憾,憾而无所恨的。而且,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此为六逆。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此为六顺。去顺效逆,只能加速祸害的到来。您作为国君,应当尽力除祸。可您这样做却是加速祸害的发生,这怎么行呢?”可是卫庄公对他的话不加理睬。石的儿子石厚和州吁往来甚密,石禁止石厚这样干,石厚不听。等卫庄公死,卫桓公即位时,石便告老回家了。

    卫桓公即位以后,州吁果然越来越放肆。对立的矛盾愈演愈烈,终于爆发为内乱。州吁为推翻卫桓公,暗中招募亡人,积聚力量。郑庄公的弟弟大叔段政变不成,出奔卫国,州吁和大叔段臭味相投,交上了朋友。到周桓王元年(前719年),州吁终于指挥手下的亡人袭杀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卫国的国君。

    州吁自立为卫君后,本性难移,到处惹事生非。本来卫国和郑国接壤,两国以前经常发生战争。州吁自知弑君自立,国人不服,便想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来缓和国内的矛盾。他首先将矛头对准郑国。利用宋国和郑国之间的矛盾,派人到宋国去联络,约定共同出兵攻郑。恰巧此时,陈国和蔡国想讨好卫国,便和卫国一起出征。周桓王元年(前719年)的夏天,四国组成联军,进攻郑国,包围了郑国国都的东门,打了五天,未有结果,撤了回去。到秋天,四国联军又一次进攻郑国,打败了郑国的步兵,抢了一些郑国田野里的庄稼,撤了回去。

    州吁为巩固君位而发动战争,根本不得人心。今本《诗经》中,有一首叫《击鼓》的诗,便是反映卫国攻伐郑国的这场战争的。此诗是卫国出征的士兵所作,诗中言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吁嗟阔兮,不我活兮;吁嗟询兮,不我信兮”,对这场战争表示了极大的厌恶,直至开小差逃跑。《日月》一诗,传为庄姜作所。州吁杀害卫桓公后,庄姜十分悲伤愤恨,故诗中有“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等句。当时,不仅卫国国内人心思变,连其他诸侯国也看出州吁不长久。鲁隐公曾问大夫众仲州吁能不能成事,众仲回答说:“安定国家只能以德和民,而不闻以乱。州吁仗恃武力,安于残忍。仗恃武力,众心不附;安于残忍,无亲近之者。众叛亲离是成不了事的。兵就像火,如不自敛,必将自焚。州吁弑其君上,又虐用其民,不去以德安民,却想以乱成事,必不免于失败。”

    州吁自立为君数月之后,国内仍然不能安定。石厚便去向父亲石请教所以安民的办法。为除掉州吁,石想出了一个主意,对石厚说:“让州吁去朝见一下周天王,君位就算合法了。那时会安定。”石厚又问:“怎样才能去朝见周天王呢?”石说:“陈桓公方有宠于天王,而且陈国和卫国正在搞好关系。如果去朝拜陈国,让陈桓公向周天王请求,这件事就成了。”石厚信以为真,便告诉了州吁。州吁同意了,带着石厚往陈国去。他们走后,石立即派人告诉陈桓公说:“卫国褊小,我也老了,不能做什么事了。州吁和石厚这两个人是杀害我们国君的凶手,您看着办。”州吁和石厚一到陈国,就被抓了起来。然后,陈国派人到卫国,请卫国派人去杀这二人。这年九月,卫国派右宰杀州吁于濮(今安徽亳县东南)。石厚因是石碏的儿子,卫人不忍杀之。石碏大义灭亲,派自己的家宰糯到陈国去将石厚杀死。

    然后,卫人从邢国(今河北邢台)迎回了卫桓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晋。冬十二月,公子晋即卫国君位,是为卫宣公。卫国终于又平定了下来。

    长勺之战

    公元前684年,也就是齐桓公即位的第二年,齐国的军队进攻鲁国。在得知齐军攻来的消息以后,鲁庄公便准备迎战。这时,鲁国的一个名叫曹刿的平民请求进见鲁庄公,与鲁庄公商议抵抗齐军的事宜。

    在曹刿请求进见庄公的时候,他的同乡人对他说:“打仗是肉食者的事情,你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那些肉食者鄙薄浅陋,根本不能深谋远虑。”于是,曹刿就来到宫里进见鲁庄公。

    与鲁庄公见面以后,曹刿便问鲁庄公,将依靠什么与齐国的军队交战,鲁庄公回答说:“我日常衣服饮食,从来不敢自己独自享用,都要分与别人。”曹刿说:“这样的小恩小惠,不能使很多人都得到,百姓是不会因为你向周围亲近的人施以恩惠而随从你打仗的。”

    “祭祀神明时使用的牛羊玉帛,在向神明祷告时,我从来不敢虚报用牲的数量。”鲁庄公说。

    “小的信用不足以使神明相信,神明不会因此而保佑我们。”曹刿说。

    鲁庄公又说:“大大小小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洞察清楚,但是,一定要按照情理去断案。”

    曹刿听了这句话高兴地说:“这正是仁爱民众的表现,我们可以凭借这些与敌人打仗。”并且请求与鲁庄公一起到前线与齐军交战,鲁庄公答应了他的请求。

    在出兵的时候,鲁庄公与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与齐军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相遇。两军列好阵势以后,鲁庄公准备擂鼓进攻,但是,曹刿却阻止了他。等到齐军擂了三遍战鼓以后,曹刿才请鲁庄公下令发起进攻,在鲁国军队的迅猛攻击之下,齐军大败。这时,鲁庄公又准备追击齐军,曹刿又让鲁庄公停了下来,他跳下战车,察看齐军的车辙印迹,又登上战车向远方眺望了一番,然后,才让鲁庄公下令追击敌军,终于取得了全胜。

    战后,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在战场上要那样做,曹刿向鲁庄公解释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遍战鼓擂响的时候士气振作,第二遍战鼓的时候士气就开始衰退,当第三遍战鼓的时候,士气就衰竭了。当齐军士气衰竭的时候发起进攻,而我们的士气正充盈,所以我们战胜了齐军。由于齐国是一个大国,他们的行动难以揣测,恐怕他们设下埋伏,所以,在齐军退却的时候,我看到他们的车辙杂乱,又看到他们的旗帜倒了下去,知道他们没有埋伏,才让您下令追击。”

    春秋时期,鲁国虽然也是一个大国,但是,与齐国相比,其政治、军事实力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在整个春秋时期,齐鲁两国交兵,很少有鲁国打败齐国的时候。长勺之战,由于曹刿深得用兵之道,终于使齐军吃了败仗。

    管仲相齐

    公元前七世纪中叶,住居东方的齐国,进行了较全面的政治改革,使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实力大大增强,最终取代了郑国的霸主地位,并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而实际领导这一改革,使齐国跃居霸主地位的主要人物就是齐国的相国管仲。

    管仲名夷吾,字仲,颖上(颖水之滨)人。早年贫困,后在齐国王室公子纠的手下任职。周庄王十一年(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管仲因涉事太深,齐桓公原想要处死他,但鲍叔牙劝说齐桓公应不计前仇,重用管仲,并指出只有这样,才能称霸诸侯。齐桓公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非但没有杀死管仲,反而拜他为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