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体: 16 + -

第3章 远古传说(3)

    《礼记·礼运》篇在叙述禹以前的社会制度时说,那时,大道通行,天下为公,部落联盟的首领都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人们不仅孝敬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儿子,而且把别人的父亲和儿子也看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在那个时代,老年人有人抚养,壮年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年幼的人都有人抚育,鳏寡孤独的人也都生活得很好。这样的社会就是所谓的大同时代。《礼运》篇所说的这些话,当然有一定的夸张,但是,把它与尧舜时代禅让的传说相印证,其中也有一些是可信的。在人类历史上,确实曾经有通过选举产生部落首长的时期,这是因为,在当时财产私有制度还没有出现,因此,也就没有形成与私有制相适应的传子制度。

    大禹治水

    禹,名文命,妫姓,禹的父亲鲧曾在尧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由四岳推举去治理洪水,鲧用堙塞的方法治水,一连九年没有收到功效,因此,当舜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在羽山处死了鲧。后来,舜又起用禹治理水患。禹接受了舜的命令以后,汲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用疏导的办法治水。他首先实地勘察,了解了全国各地的地理形势,然后,挖掘沟洫,疏导水流。在禹治水的时候,十三年之间一直离家在外,这期间,他曾经三次路过家门,但却没有进家。经过他的艰辛努力,禹终于疏导了九河,根治了为害多年的水患,从此,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在禹治理了水患以后,又把天下划为九州,这九州就是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并且根据各州土壤的肥瘠情况确定了贡赋的内容和数量,这在实际上就是确定了各地与华夏族的中心地区在政治上的从属关系。

    大禹治水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中原地区各部落征服的过程。据说,在禹治水过程中,因为三苗不肯服从禹的指挥,因此,禹发动了征服三苗的战争,最后,三苗终于向禹表示臣服。大禹治水的过程,也是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与周边地区各部落相互融合的过程。据说,当禹治水的时候,到了裸国,他裸身进入了这个国家,然后,又穿着衣服出来,这意味着裸国在禹的影响下改变了自己原有的习俗,接受了中原华夏民族的习俗。

    在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都是具有同一血缘的氏族部落的联合,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自黄帝以下的部落联盟,也是由同一血缘的氏族部落组成的。大禹治水,根据自然的山势水道,疏导河流,在客观上扩大了部落联盟活动的范围,也增进了与没有血缘关系的其他部落之间的联系。禹曾经在涂山会合天下诸侯,带着玉和帛前来参加会盟的有一万个国家,这里所说的“万国”虽然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但却可以说明当时参加会盟的部落一定很多。在参加会盟的众多部落中,既有同一血缘的部落,也一定会有与华夏族不同血缘的部落,就是这样,在部落征服与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古老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组织开始了向地域性组织的转变。据说,禹定都于阳城,考古工作者曾在河南登封王城岗发现了一座在年代上相当于夏代初期的古城遗址,人们初步认定这座古城就是禹都阳城。从古城的规模来看,在禹的时候,中国早期国家已经初具雏型。

    随着部落联盟的扩大,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也日益扩大。当禹在会稽之山与诸侯会盟的时候,防风氏迟到,禹便杀了防风氏的首领,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可以处死某一个氏族的首领,这标志着原有的氏族内部的家长权力正在向国家的政治权力转变,国家的产生已经是迟早的事情了。

    夏禹王像在禹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他也曾想按照部落内部原有的禅让制度,通过选举的方式,把自己手中的权力交给贤德的人。禹即位以后,曾经选举皋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不久,皋陶死了,又推举皋陶的儿子伯益作为继承人。伯益辅佐禹管理了十年部落联盟的事务。后来,禹在东巡的时候死在会稽,便把权力交给了伯益。可是,由于原始的氏族组织向地域性组织的转变,到了这个时候,古老的禅让制度已经行不通了。三年以后,禹的儿子启杀了伯益,夺得了权力,成为中原地区的统治者,后人在习惯上称夏代的君主为后,因此,启也就被称为夏后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王朝夏王朝建立了。

    关于启夺取王位的历史事件,古书上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作为禹的儿子,启十分贤明,深受民众的爱戴,而伯益辅佐禹的时间太短,所以,在禹死以后,人们都拥戴启而不拥戴伯益。还有一种说法是伯益篡取启的王位,所以启杀了伯益。这两种说法都是错的,因为,在那个历史时代,启之所以能够夺取王位,并不在于他本人是否贤明,根本原因是私有制度的发展和氏族组织的变化,在禹掌握部落联盟权力的晚年,原有的氏族组织内部的权力已经由最初的公共权力转变为某一个人或某一家族的私有财产,所以,父传子,家天下是历史的必然。在启取得王位的过程中,并不是伯益篡取启的权力,恰恰相反,却是启篡取了伯益的权力。因为,按照传统的制度,部落联盟首长是由选举产生的,而伯益正是通过选举的方式确定的继承人,启通过暴力的方式,把王位据为己有,在事实上宣告了古老的禅让制度的终结。中国历史也因此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礼记·礼运》篇在说到夏王朝建立之际社会生活的变化时说:现在,天下已经成为私家的天下,人们各自孝敬自己的父亲,养育自己的子女,财产已经为私人所有,王公贵族的权力都由自己的子孙继承。为了保护自己手中的权力和财产,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修筑了城郭沟池,制定了礼义制度,确定了君臣之间的等级,划分了田野之间的疆界。从此以后,历代的君主都是通过父子相传的方式获得权力的。《礼运》篇虽然是战国时人写的著作,但是,作者对于夏王朝建立之际的历史事实的评论却是正确的。这段话十分深刻地揭露了早期的国家与最初的氏族组织的本质差别,也深刻认识到了夏王朝建立以后,专制权力由统治者垄断的实质。

    启夺得王位以后,在均台(今河南禹县)召开大会,在这个大会上,启的统治地位得到了原有的部落联盟内部多数氏族首领的承认。但是,由于他通过暴力取得权力,也受到了一些部落的反对。其中反对最为激烈的就是有扈氏。关于有扈氏,历史上有人说是与夏启同姓的部落,也有人说是一个异姓部落,这个部落居住在扈(今河南原阳一带),所以称为有扈氏。为了镇压有扈氏的反抗,启发动了讨伐有扈氏的战争,在甘与有扈氏展开了激战。

    在交战之前,启召开了誓师大会,把自己率领的六军将领召到面前,对他们说:我告诉你们,有扈氏践踏五行,违反天命,上天将要剿灭他们,现在,我代表上天对他们实行惩罚。在战斗中,如果左军不攻敌人的左军,右军不攻敌人的右军,就是不服从命令,如果没驾好战车也是不服从我的命令。服从我的命令的人,就将在祖庙里受到奖赏,违反我的命令的人,将在社主(社是土地神)前被处死,不但如此,你们的子女也将受到惩罚。在启的严励督责之下,全军上下尽力,打败了有扈氏,罚有扈氏做牧奴,这个氏族的全体成员都降到了奴隶地位。

    启与有扈氏之间的战争,实际上是传子制度与古老的传贤制度斗争的具体体现,有扈氏之所以反抗启的统治,是为了维护传统的传贤制度,由于传贤制度让位于传子制度是历史的必然,所以,有扈氏的失败也是理所当然的。

    甘之战的胜利,巩固了启的政治统治地位。据史书上说,在启打败了有扈氏以后,中原地区各氏族部落的首领都前来朝见启,这意味着夏王朝的统治基本上牢固了。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从原始时代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时代。从此以后,“父传子,家天下”成为历代相沿的历史传统,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对立成为这个历史时代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