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歌
字体: 16 + -

第四十三章 白面阎王(二)

    三

    王承恩说的没错——如今的农民军,气焰的确嚣张到了顶峰。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带领着一帮民军,在凤阳城边安下营扎下寨,吃喝玩乐的欢庆不休。张献忠还特意为自己竖起一面大旗,上书“古元真龙皇帝”,插在了皇陵废墟的正中央。但这些奏报经过司礼监时,都被王承恩暗暗扣压下来,尽量不让崇祯知晓——知不知晓剿匪都是一样,又何必平白再往皇上伤口上撒盐。

    此时的崇祯,正强打着精神部署着剿寇的兵力。但民军的困兽一斗令官军损失惨重,再加上边境军情频发,面对风头正盛的三十万乱寇,整个大明竟只能挤出四万军队以供调遣。乱寇总归是要剿的,崇祯只得将这四万军队交与五省总督洪承畴,再次命他总领剿寇事宜,务必平息内乱。洪承畴不敢怠慢,从大同边境调来麾下第一猛将曹文诏作为先锋,开始全力追击农民军。

    但是大明的运道在皇陵被掘之后,有如跌入了谷底一般一蹶不振。反击开始没多久,一纸奏报送来南书房,上面载写的,竟是曹文诏以身殉国的消息。

    “这是天要亡我大明吗……”崇祯将奏报按在桌上,口中说着残酷绝望的话语,脸上却如麻木了一般,呆滞着全无表情。

    登基至今,从未见皇上如此憔悴过。王承恩看的心酸,又别无他法,只好又呈上一折,暂且岔开话题,好歹挥散些蒙在皇上心上的那灰暗的情绪。

    “皇上,湖广巡抚卢象升也呈上一折,为剿寇之计献策,还请皇上过目。”

    夕照将折子递给崇祯,崇祯翻开,大略看了看。

    “擒贼擒王,乃以少胜多之关键,群龙无首,则贼寇三十万皆成虚数矣……”崇祯喃喃念着,目光扫向下方落款,“卢象升……”

    “是……”王承恩见崇祯似乎提起了点兴趣,紧着接上皇上的话茬说道,“此人不简单,皇上可还记得卢家天雄军?二年时北京被围,他们自发勤王,曾为击退金虏立下几分功劳,近些年卢大人奉命清贼寇,平内乱,功绩显赫,前些日子,皇上刚刚升任他为湖广巡抚。”

    “嗯,朕记得他,英勇多谋,忠心赤诚,可谓良才。”崇祯微微颔首道。

    “的确,卢大人领兵作战一向勇猛无畏,贼寇中皆传言‘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还为卢大人起了个慑人的诨名,叫卢阎王……”王承恩兀自说着,没注意话音未落时,崇祯却突然神情大变。“你说他叫什么?”崇祯探着身子,急急问道。

    “呃……”王承恩一愣,“贼寇皆称卢大人为卢阎王。”

    “卢阎王……”崇祯念着这个名字,前事猛然破心而出,一边的夕照也是倒抽一口冷气,吃惊的看向崇祯。只见崇祯平静心情,放慢语气,又开口问道:

    “这卢象升,面相如何?”

    “回皇上,奴婢也没见过真人,”王承恩眨眨眼,嘴上如实答着,心里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听人讲这卢大人着实不像个领兵打仗的猛将,举止文雅,面皮白净,一眼看去不过是个读书人而已,看不出有那么大能耐。”

    “面皮白净。”崇祯与夕照对视一秒,又快速收回眼神,某一瞬间,王承恩忽然发觉,皇上眼中竟闪动着许久未见的光彩。

    “皇上,这个卢大人难道就是那个可以御敌的白面阎王?!”盯着王承恩走远,夕照急忙对崇祯说道。

    “但愿没错。”崇祯神情严肃,又前前后后,仔细思量了一番。虽然前半句的含义仍然未解,但这后半句,总算是有了着落。这是天不绝我大明吗?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果然还是在庇佑着朱家的江山吗?尽管这预言仅仅只是稍露端倪,但崇祯却像看到了希望之光一样,心中的阴郁一下子散去了大半,他立刻叫夕照展纸研墨,迅速提笔写下旨意:

    着令湖广巡抚卢象升升任五省总督,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即刻赴任。

    四

    卢象升,常州宜兴人士。此人的确如王承恩所描述的那般,虽是一副斯文书生的面皮,但却十分骁勇善战,常常舞着百斤大刀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这卢阎王三字,贼寇听了无不心惊胆寒。而他也的确没有辜负崇祯的期待。自接任五省总督几月来,历经十余战,竟是每战必胜,大挫贼寇锐气。夏去秋来,农民军节节败退,元气大伤,频传的捷报也令崇祯的精神渐渐好了起来。王承恩,夕照,周皇后,以及宫中众人,也都总算放下了一颗心。

    “卢象升果真是一不可多得的人才。你荐人有功,值得嘉赏。”

    南书房中,崇祯坐在龙案后,对王承恩说道。

    “皇上过奖。”王承恩恭敬欠身。见皇上的心情不再阴沉,王承恩也是喜从中来。

    “嗯。”崇祯的手指在圈椅扶手上点了几点,沉吟片刻,开口道,“剿寇大任交与卢卿,朕甚是放心。如今局势稳定,朕要出宫一段时间,你等在宫中好生安守,朕不在期间,莫要出什么乱子。”

    王承恩一惊,忙仰起脸。“皇上……可是要去凤阳?”

    “正是。”崇祯微微点了点头,不缓不急,不怒不喜。

    “可是皇上……”王承恩开口要劝,却被崇祯直直挡了回去。

    “朕意已决,勿再多言。德秀,你且去收拾行装,三日后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