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君臣之际(一)
一
夕照再次回到乾清宫时,已是崇祯七年二月了。
而眼前的一切,与半年前并没有什么两样。农民军依然四处造反,皇太极也依然蠢蠢欲动。只有常常行走于宫中的首辅大人换了副模样,但百官们却依然热衷于吹捧举荐或弹劾揭发,也依然鲜有人能为平定内外之乱提出什么有价值的对策。
“近年战乱屡镇不止,如今经筵之期将至,朕想择有学之士进讲《春秋》,或能求得平乱安国的启示,卿等以为如何?”
早朝后,南书房中,崇祯对面前二人说道。这二人都着一品官服,其中一人发色灰白,皱纹细密,看似已过花甲之年,但细看去却面色白净,眼神内敛,颇有一番儒雅之气。此人便是新晋的内阁首辅,东阁大学士温体仁温大人。而另一人与其年龄相仿,谦恭立于侧后,此人则是依据顺位晋升次辅的文渊阁大学士钱士升钱大人。温体仁听了崇祯的话,想了想,开口道:
“皇上的提议甚好,翰林院修撰刘长宗博学多才,且精通《春秋》,臣以为此人可胜任讲官之职。”
崇祯微一蹙眉,暗自在记忆中搜寻着这个名字。还未等崇祯明言可否,次辅钱士升却上前一拱手,朗声说道:
“禀皇上,若论《春秋》第一名家,臣以为普天之下非文震孟文大人莫属。此人早年曾任经筵讲官,此番令其进讲《春秋》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温大人如何忘了他?”
钱士升一语出,那厢温体仁瞬间表情一僵。他目光投向身边的钱次辅,只见钱次辅一副坦荡笑颜相对,眼神中无丝毫恶意。温体仁只得咽了咽口水,伸手一拍额头:
“是了是了,谈及《春秋》竟然忘了此人!实在该罚!”
龙案后的崇祯也好像如梦初醒一般舒展了眉目,点了点头,笑道:“此人最好,朕也竟忘了。传朕旨意,即日便招文震孟进殿任讲官之职。”
“皇上,温大人似乎对文大人有所忌讳?”
待温钱二人走远,夕照对崇祯说道。
“哦?”崇祯阅着奏折,随意应道。
“小人见钱大人提议此人的时候,温大人似乎不太自然。”
崇祯闻言,合上了奏折。“果是在南书房呆久了啊。”他目光一闪,对夕照微微一笑,“观察力可嘉。”
“谢皇上夸奖。”夕照略一欠身,心里掠过一丝欣喜。
崇祯点点头,站起身,一边活动着筋骨,一边说道:“这二人早年确实不和,文震孟为人耿直刚正,无畏敢言,而温卿老谋深算,城府颇深,二人若居一处,应是如水火难容啊。”
“皇上的意思是……?”夕照眨眨眼,似乎明白了什么。
崇祯半回过头,并不答话,嘴角挂着一抹狡黠的笑。
二
“皇上怎么又要用那个老顽固。”司礼监里,王承恩手上把玩着两个核桃,眼一眯,嘴一撇,看起来对皇上的旨意很是不满,“三年时弹劾王永光,谏阻魏党翻案一事,已是闹得朝廷上下鸡犬不宁。此等执拗腐儒,放其归隐田园倒还清静,此时却将他拎出来,皇上到底是何用意。”
李全在旁笑笑,抬手为王承恩斟上了茶。“皇上或只是想听《春秋》而已,别无他意。”
“哎~”王承恩摆摆手,并不以为然,“战乱并非一年两年了,若是求平乱之策,为何到如今才来讲习《春秋》?”他将茶盏端起,草草呷了一口,又开口道:“况且现今这当口,正是内阁更替之时。周延儒刚辞不久,温大人首辅之位未稳,皇上却在此时提他……”王承恩拖着话音,挑眼看向李全,开口话里有话,“你可知当时他阻止魏党翻案,断了温大人多少人脉?你又可知今年会试,一句‘不恭不敬之害’,在温大人心里结了多深的仇怨?对此人,咱们首辅可是恨之入骨的。你说皇上莫不是……?”
李全略一思索。“公公的意思是,皇上提他是为了牵制温大人?”
“若说牵制,一介书生,怕他也没这个能力。”王承恩摆摆手,“不过皇上也定是不想让温大人的日子过得太顺心了。”
“公公说得有理。”李全点点头,手指捻着莲花苞样的茶杯盖头,一脸若有所思的样子。“不过……他来也好,让温大人一手遮天,也不是什么好事。”李全顿了顿,接着说道,“在下最近一直琢磨,对温大人,公公还需多加提防。此人心机诡秘,难以窥测,况且绝非什么忠善之徒,与前首辅周大人之争便是极好的例子。如今坐了内阁第一把交椅,如愿以偿,权已至极,哪日看着公公人红碍眼,对付周大人的那些手段难保不会再用一遭。公公这边,还是要先留一手才是。”
“杂家怎会怕他。”王承恩收了眼神,又呷口茶,言语中透着不屑。
“怕是不怕。”李全眯眯笑着,不急不忙,缓言道,“谁人不知,公公在宫中朝中之地位,早已无人可撼动。而正因公公身处如此地位,若是有朝一日一个不防,吃了这阴人的亏,这才着实恶心不是?还是早作准备为好。”
“嗯……”这话王承恩听着受用,也便微微点了点头。李全将王承恩茶杯中的茶水斟满,两厢各自思量着,一时无话。片刻,王承恩似从沉思中回过了神来,方才开口道:“说到准备,倒是可以这样……”话未说完,他却眼睛一扫,停了话端,对站在李全身后的小太监冷面道:“你先下去吧。”
自从跟着李全进屋,那小太监便乖巧的站着,敛神屏气,不发一言。只见他身材不高,面庞清秀,两眼乌溜溜生得一副机灵模样,此人不就是跟着李全调来司礼监多年的周喜?听闻王公公吩咐,周喜略带不安的看向李全。“不妨事,自己人。”李全忙替周喜解释道。王承恩眉一蹙,横竖打量了半天周喜,才勉强算是允了,于是便压低声音,和李全商议了起来。
夕照再次回到乾清宫时,已是崇祯七年二月了。
而眼前的一切,与半年前并没有什么两样。农民军依然四处造反,皇太极也依然蠢蠢欲动。只有常常行走于宫中的首辅大人换了副模样,但百官们却依然热衷于吹捧举荐或弹劾揭发,也依然鲜有人能为平定内外之乱提出什么有价值的对策。
“近年战乱屡镇不止,如今经筵之期将至,朕想择有学之士进讲《春秋》,或能求得平乱安国的启示,卿等以为如何?”
早朝后,南书房中,崇祯对面前二人说道。这二人都着一品官服,其中一人发色灰白,皱纹细密,看似已过花甲之年,但细看去却面色白净,眼神内敛,颇有一番儒雅之气。此人便是新晋的内阁首辅,东阁大学士温体仁温大人。而另一人与其年龄相仿,谦恭立于侧后,此人则是依据顺位晋升次辅的文渊阁大学士钱士升钱大人。温体仁听了崇祯的话,想了想,开口道:
“皇上的提议甚好,翰林院修撰刘长宗博学多才,且精通《春秋》,臣以为此人可胜任讲官之职。”
崇祯微一蹙眉,暗自在记忆中搜寻着这个名字。还未等崇祯明言可否,次辅钱士升却上前一拱手,朗声说道:
“禀皇上,若论《春秋》第一名家,臣以为普天之下非文震孟文大人莫属。此人早年曾任经筵讲官,此番令其进讲《春秋》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温大人如何忘了他?”
钱士升一语出,那厢温体仁瞬间表情一僵。他目光投向身边的钱次辅,只见钱次辅一副坦荡笑颜相对,眼神中无丝毫恶意。温体仁只得咽了咽口水,伸手一拍额头:
“是了是了,谈及《春秋》竟然忘了此人!实在该罚!”
龙案后的崇祯也好像如梦初醒一般舒展了眉目,点了点头,笑道:“此人最好,朕也竟忘了。传朕旨意,即日便招文震孟进殿任讲官之职。”
“皇上,温大人似乎对文大人有所忌讳?”
待温钱二人走远,夕照对崇祯说道。
“哦?”崇祯阅着奏折,随意应道。
“小人见钱大人提议此人的时候,温大人似乎不太自然。”
崇祯闻言,合上了奏折。“果是在南书房呆久了啊。”他目光一闪,对夕照微微一笑,“观察力可嘉。”
“谢皇上夸奖。”夕照略一欠身,心里掠过一丝欣喜。
崇祯点点头,站起身,一边活动着筋骨,一边说道:“这二人早年确实不和,文震孟为人耿直刚正,无畏敢言,而温卿老谋深算,城府颇深,二人若居一处,应是如水火难容啊。”
“皇上的意思是……?”夕照眨眨眼,似乎明白了什么。
崇祯半回过头,并不答话,嘴角挂着一抹狡黠的笑。
二
“皇上怎么又要用那个老顽固。”司礼监里,王承恩手上把玩着两个核桃,眼一眯,嘴一撇,看起来对皇上的旨意很是不满,“三年时弹劾王永光,谏阻魏党翻案一事,已是闹得朝廷上下鸡犬不宁。此等执拗腐儒,放其归隐田园倒还清静,此时却将他拎出来,皇上到底是何用意。”
李全在旁笑笑,抬手为王承恩斟上了茶。“皇上或只是想听《春秋》而已,别无他意。”
“哎~”王承恩摆摆手,并不以为然,“战乱并非一年两年了,若是求平乱之策,为何到如今才来讲习《春秋》?”他将茶盏端起,草草呷了一口,又开口道:“况且现今这当口,正是内阁更替之时。周延儒刚辞不久,温大人首辅之位未稳,皇上却在此时提他……”王承恩拖着话音,挑眼看向李全,开口话里有话,“你可知当时他阻止魏党翻案,断了温大人多少人脉?你又可知今年会试,一句‘不恭不敬之害’,在温大人心里结了多深的仇怨?对此人,咱们首辅可是恨之入骨的。你说皇上莫不是……?”
李全略一思索。“公公的意思是,皇上提他是为了牵制温大人?”
“若说牵制,一介书生,怕他也没这个能力。”王承恩摆摆手,“不过皇上也定是不想让温大人的日子过得太顺心了。”
“公公说得有理。”李全点点头,手指捻着莲花苞样的茶杯盖头,一脸若有所思的样子。“不过……他来也好,让温大人一手遮天,也不是什么好事。”李全顿了顿,接着说道,“在下最近一直琢磨,对温大人,公公还需多加提防。此人心机诡秘,难以窥测,况且绝非什么忠善之徒,与前首辅周大人之争便是极好的例子。如今坐了内阁第一把交椅,如愿以偿,权已至极,哪日看着公公人红碍眼,对付周大人的那些手段难保不会再用一遭。公公这边,还是要先留一手才是。”
“杂家怎会怕他。”王承恩收了眼神,又呷口茶,言语中透着不屑。
“怕是不怕。”李全眯眯笑着,不急不忙,缓言道,“谁人不知,公公在宫中朝中之地位,早已无人可撼动。而正因公公身处如此地位,若是有朝一日一个不防,吃了这阴人的亏,这才着实恶心不是?还是早作准备为好。”
“嗯……”这话王承恩听着受用,也便微微点了点头。李全将王承恩茶杯中的茶水斟满,两厢各自思量着,一时无话。片刻,王承恩似从沉思中回过了神来,方才开口道:“说到准备,倒是可以这样……”话未说完,他却眼睛一扫,停了话端,对站在李全身后的小太监冷面道:“你先下去吧。”
自从跟着李全进屋,那小太监便乖巧的站着,敛神屏气,不发一言。只见他身材不高,面庞清秀,两眼乌溜溜生得一副机灵模样,此人不就是跟着李全调来司礼监多年的周喜?听闻王公公吩咐,周喜略带不安的看向李全。“不妨事,自己人。”李全忙替周喜解释道。王承恩眉一蹙,横竖打量了半天周喜,才勉强算是允了,于是便压低声音,和李全商议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