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兵心
字体: 16 + -

第一一七章

第一一七章

世上有几个傻子,时杰更不傻,他自然有他的打算,陈国可能和英族议和,接下来他们就要与护民军开仗了,时杰的所有考虑都是以此为目的。

先说赔款,宋国的钱哪里出,自然是平民了,那样的话势必有很多的平民被逼迫的离开宋国,国家的根本是什么,是人民,没了根本,那还能立国。

再者,护民军已经瓜分到了宋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多一点少一点无所谓,归还的那几座城市,无非是断去陈国的一条进攻路线,陈国要攻打护民军,宋国几个城市横在那里,他是打还是不打,宋国好歹还有二十多万的军队呢,再给他们点军援,陈国万一选择顺路进攻宋国,他们也多少有点底气,总不能刚拿了护民军的火炮,转头就又投降陈国吧。

往坏了说,宋国现在的情况,养二十万军队,已是极限了,一棵没了土壤的树越大枯死就越早,真要想搅什么风浪,护民军随时可以将他们消灭。

现在最大的敌人还是陈国,陈国国势强盛,自然不是宋国能比,没能力再分心别处。

此刻的护民军,总兵力已达到了七十五万,完全有能力和陈国展开对攻,既然要打,就要提前做好战争准备。

其实此前数日,时杰已经在着手调动兵力了,现在可没有火车飞机,这种大运动调兵能早一天就是一天。

首先留了十五万的部队在吴、梁交接的城市驻守,王任统一指挥。其余的兵力全部西渡,刘御风率十万部队补充接管现在与陈国交接的几个城市,李方周率十万再往西。直接到陈国与赵国的边境地区,目标直指陈国的独乐、黑皋,王都率十万留在易江沿岸机动。

张子敬集团的二十万,分成两路,张子敬率十万居左,杜用林开率十万居右,监视宋国的同时。随时做好沿江南下的准备,一但开战,即刻对陈国江西的地区发起攻击。

时杰最后强调。并且是硬性命令,在没有确定陈国与英族达成协议前,任何部队不准发起任何战役,若要真打。第一个出手的必是陈国。任何人不要在青史上留下骂名。

时杰就是要给陈国时间,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他要让陈国心服口服。

陈国与英族达成协议的消息终于确定,陈国开始大规模的向北线运兵,各部队主将纷纷上报,是否此时开战。

时杰再次强调了一下命令,任何人不得违抗,虽然他知道。对陈国的战斗,远比宋国的困难多。对宋国,早晚,都会是护民军获胜,而对上陈国,就后果难知了。

一时间,陈国和护民军边境战云密布,一个月内,双方调集的兵力几乎超过百万。

客观的讲,此次的英族确实变相的帮了护民军一个忙,至少是给了护民军一段发展壮大的时间,这也是陈国急着和英族签订合约的目的,他们真的不敢放任护民军再这么发展下去了。

两国筹备之时,派驻在陈国都城大兴的谍报人员传回消息,陈国派出使者,分赴梁、赵、吴、宋等国。

时杰推断,这是陈国意欲搞联兵了,他也想到陈国的手段,无非晓之以理,动之以利,他们此举可是不那么容易,首先就算各国真的联兵了,瓜分护民军,能有多大的油水,至于理,护民军在怎么也没有他陈国的威胁大。

另外还有一个时杰不担心的,因为护民军手上有最大的杀手锏——火器,跟我做朋友,火器我就卖给你,要是模棱两可的,对不起,想都别想。

当时,时杰做出出售火器的决定,是基于护民军兵工厂改良出了性能更好的火药,也就是第二代的火药,与之相随的是各种火器的改良,势必就要淘汰原有的火器火药,既然各国都想要,正好淘汰,天价卖给你,当时时杰为此还召开了一次绝密的会议,会议内容就是将出口的火药添加些不必要的物质,使其威力更小,而火炮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更是人为的造出几种设计缺陷,让各国的军工人员自己动脑子去吧。

与陈国的大战将至,时杰每日就在地图前静坐沉思,陈国确实是诸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出去战争死伤者,目前还至少有一百二十万以上的正规军,更重要的是,陈国当权者是受到民众拥戴的,跟这样的国家打仗,护民军没有人民的优势。

若是逐城逐地的争夺,胜负不说,只算时间没有十年八年的也解决不了,时杰对这个可算是绞尽了脑汁,每日对着地图带看,一张纸片,每一寸的前进或后退,不知会有多少生命消失。

接连几日,时杰也没想到个好计划,政府报请修建护民军的大桥的计划书送来了,好奇之余,打开报请表,细细参看。

大桥基本的修建方法和上次徐静思说的差不多,也详细的陈述了建造计划,时杰看了,恍然大悟,上次一听报价三万万红币,一下就把自己吓毛了,也没细想想,总耗资这个数目,不是说一下子就投进这么多,而是随着工期的长短陆续投入。

另外,现在造桥也是有时机,因着投往护民军境内的流民越来越多,这么多人不能全靠政府供养吧,必须给他们找点工作,像这样的超大工程,所耗人力也是巨大的,正好有更多的人有份工作,再者,这段时间护民军出口火器,财政收入出现井喷式增加,资金没有用处,正好利用来修桥。

更让时杰没有想到的是,竟有人想到了举债和参股的形势筹集资金,这个手段时杰是知道的但是他没有想到用出来,看来人才不是没有而是没发现呢。

最后,护民军政府得出的结论是,可以进行,才报请时杰批准,时杰看这计划从论证到步骤等等的都罗列的清晰,还有啥不同意的,大笔一挥,同意。

时杰作为一个有比这个时代先进很多的知识的人,他知道,越是浩大的工程,牵涉的部门越多,无形中能带动所有涉及的部门、人员、设施、技术等等的发展,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果大桥修建好了,更能增加两岸的互通,虽说现在护民军有强大的水军能保证后勤的运输,但是再方便也没有陆地上的的直接运输快。

时杰想到了水军的后勤供应,忽然脑海中闪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