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一本通
字体: 16 + -

第36章 宋元(7)

    十月,常州告急,朝廷命文天祥率军保卫平江,又派张全率两千兵增援常州。文天祥从大局出发,派义军重要将领尹玉、朱华、麻士龙率3000人归张全节制,增援常州的兵力。但张全自私,在三位将领与元军苦战时,隔岸观火,坐视不救,在战斗中又趁夜逃跑,陷义军于孤立无援之地,遂使战斗失利。文天祥请斩张全,却遭到丞相陈宜中的反对。文天祥对朝中赏罚不明感到十分愤慨,对国家的安危非常担忧。

    元军攻破常州、平江后,临安危急。主和、主战两派意见分歧,各行其是。文天祥、张世杰主战,两人联名奏请朝廷背城一战,危中求安。丞相陈宜中却加紧策划议降,太皇太后也准备“奉表(降书)称臣”、“乞存境土”、“封为小国”。张世杰对朝廷绝望,转到南方招兵,以图东山再起。文天祥的救国方略得不到支持,也想离开临安回江西继续抗元。兵临城下,左丞相留梦炎、右丞相陈宜中先后逃走,朝廷乱作一团。

    元军三路兵马很快围困临安,城内城外,宋朝将官降的降、逃的逃,所剩无几。太皇太后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收拾残局。文天祥见事已至此,不可推辞,答应出使元营,以便一窥虚实,见机行事。但他没有料到对方手段险毒,一番唇枪舌剑之后,竟被伯颜无理拘留。太皇太后失去文天祥后,更无人可以依靠,终于向元朝投降。

    文天祥虽然被拘禁,但不甘心失败,又不肯归顺。伯颜没有办法,决定把他送往元朝京师大都。船到镇江靠岸,文天祥被囚禁在一户居民家中。他命随从暗中打探敌情,联络船只,计划逃走,还暗中藏了一把匕首,以备必要时自刎。逃走当晚,文天祥的船只被元军巡船发现,但因巡船追捕时搁浅,无法走动,元军只能看着文天祥一行12人逃走。

    文天祥听说益王、广王在永嘉(今浙江温州)建立了元帅府,号召各地义兵勇士继续抗元,就马上决定投奔二王。德祐二年闰三月,他扬帆入海,回到南宋占据的地方。他计划在闽、广重举义旗,团结各方义兵,统一部署,复兴宋室。

    五月初一,益王在福州登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广王晋封为卫王。文天祥担任枢密使兼都督诸路军马。七月,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督府,福建、广东、江西的许多文臣武将、地方名士、勤王军旧部纷纷前来投效,文天祥又派人到各地招兵筹饷,很快组成了一支督府军,规模、声势都比此前的江西勤王军大得多。但是,朝中大臣不能同心同德对付敌人,成为抗元军事行动的一大隐患。

    德祐二年十月,朝廷命文天祥出兵汀州(今福建长汀),不幸战斗失利。在元军的攻击下,南剑州也落入敌手,行都福安(即福州)失去屏障。丞相陈宜中、枢密副使张世杰惊惶失措,急忙护送端宗和卫王登舟入海,以避兵锋,福安府随即陷落,南宋从此成为海上的流亡政府。文天祥退却到广东梅州,经过整顿,又从梅州出发,打响了收复江西的战役。在文天祥的领导下,江西的抗元军事行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各方义军配合督府军作战,分别夺回会昌、雩都、兴国,各地豪杰以及义兵都来请求督府节制。文天祥统一部署,挥师席卷赣南,收复了大片土地。

    八月,元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督府军由于没有作战经验和严格训练,战斗力不强,在元军骑兵猛烈的冲击下,惨淡收场,文臣武将或牺牲,或被捕,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国破家亡和妻离子散的巨大打击,没有动摇文天祥的抗元意志。他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岭被一支偷袭的元军俘获。他吞下二两脑子(即龙脑)自杀,但药力失效,未能殉国。

    元朝的元帅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想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他派人将文天祥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今属广东),并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表明自己的心迹。这首诗就是留芳千古的《过零丁洋》,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体现的高尚品格,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楷模。

    元朝政府为了使文天祥投降,决定把他押送到大都。从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抵达大都到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被杀,文天祥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在此期间,元朝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都超过了其他的宋臣。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问大臣,南方和北方的宰相,谁最贤能?群臣奏称:“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忽必烈颁下谕旨,拟授文天祥高官显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积翁等写信将此事告诉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忽必烈又召见文天祥,当面许他宰相、枢密使等高职,也被他严辞拒绝,并说:“但愿一死!”十二月初九,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47岁。

    走投无路的南宋残余势力终于在1279年3月19日,随着崖山海战失败,及陆秀夫负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身亡彻底灭亡。

    链接:零丁洋与惶恐滩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的名句中的“零丁洋”和“惶恐滩”究竟在哪里呢?

    零丁洋又作伶仃洋,在珠江口外,内伶仃岛和外伶仃岛之间,鸦片战争前曾被鸦片贩子强占,用于走私鸦片。

    惶恐滩又名十八滩、慌恐滩,是江西安赣江上游的最后一个锁口。古时候这里水流湍急,暗礁林立,极为险恶。文天祥在江西战败时,曾经路过这里退往福建。

    十四、红巾军起义

    元朝后期,以蒙古贵族为主的统治阶级,对各族特别是汉族人民的掠夺和奴役十分残酷。他们疯狂地兼并土地,把广阔的良田变为牧场,如大臣伯彦得赏赐土地就达2万顷。大地主侵占土地,驱役佃户,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奴婢。官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全国税额比元初增加20倍。元朝统治者挥霍无度,到处搜罗民间美女,天天供佛炼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滥发货币,祸国殃民。加上黄河连年失修,多次决口,出现了“饿死已满路,生者与鬼邻”的悲惨局面,民不聊生。反抗的烈火在人民心中燃起,民间到处流传着“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歌谣。

    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黄河暴溢,沿河州郡先遇水灾,又遭旱灾、瘟疫,灾区人民死者过半。黄河决堤后,冲坏山东盐场,严重影响了元朝政府的国库收入。元顺帝强征民工15万人开凿280里新河道,欲使黄河东去,合淮河入海。由于时间紧迫,监督挖河的官吏又乘机克扣河工“食钱”。河工挨饿受冻,群情激愤。元顺帝为了摆脱财政危机,又发行“至正宝钞”,用它代替早已发行的“中统宝钞”和“至元宝钞”,造成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开河”和“变钞”这两件事促使元末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等人决定抓住这一时机,发动武装起义。他们一面加紧宣传“弥勒下生”、“明王出世”,一面又散布“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并暗地里凿了一个独眼石人,埋在即将挖掘的黄陵岗附近河道上。独眼石人挖出后,河工们惊诧不已,消息传出,大河南北,反抗的烈火顿时燃起。

    链接:白莲教

    北宋至近代流传的民间宗教,中国历史上最复杂最神秘的宗教,渊源于佛教的净土宗。相传净土宗始祖东晋释慧远(334—416年)在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等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以为楷模。北宋时净土念佛结社盛行,多称白莲社或莲社,主持者既有僧侣,也有在家信徒。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在流行的净土结社的基础上创建新教门,称白莲宗,因教徒谨葱乳,不杀不饮酒,故又名白莲菜,后逐渐演化为民间社群组织白莲教。元、明、清三代在民间流行,教派名目繁多,教内等级森严。常被用为农民起义的组织工具,如元末红巾起义、清嘉靖白莲教大起义等。

    刘福通和韩山童一直在北方地区秘密传教,石人挖出,时机已经成熟。他们聚众3000人于颍州颍上,杀黑牛白马,誓告天地,准备起义。刘福通宣称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并自称南宋名将刘光世后代,当辅之。韩山童发布文告,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战旗,表示推翻元朝、恢复大宋的决心。这次起义因不慎泄密,遭到官府的围剿,韩山童牺牲,其子韩林儿逃走。刘福通突围后把起义群众组织起来,一举攻克颍州(今安徽阜阳)。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起义军多为白莲教徒,烧香拜佛,故又称香军。红巾军占领颍州后,元廷遣枢密院同知赫厮、秃赤率阿速军及各路汉军前往镇压,被红巾军击败。接着,红巾军连连取胜。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反映了元朝统治下的阶级对立和民族压迫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被压迫的广大农民的政治理想。红巾军所到之处,开仓散米,赈济贫民,深得人民拥护。群众纷纷加入红巾军,队伍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

    在红巾军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农民纷起响应。为推翻元朝的反动统治,起义军提出以“明”斗“暗”(“明”指起义军;“暗”指元朝统治)的口号,鼓舞群众向封建官府作斗争。北方红巾军从至正十五年(1355年)开始主动出击。二月,刘福通将韩林儿迎至亳州,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建立了北方红巾军的政权。刘福通自己则担任枢密院平章,不久后又升任丞相。

    1357年,刘福通分兵三路北伐。农民起义军节节胜利,出现“官府四散躲”、“红军府上坐”的大好形势。至正十八年(1358年)五月,刘福通率部攻克汴梁,定为宋政权的都城。此时,红巾军的势力“东逾齐鲁,西出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达到了极盛。

    元朝统治者如热锅里的蚂蚁,惊慌失措,先派遣的回军、汉军溃败后,又派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带兵镇压,结果又大败而归。元朝统治者搜罗一切反动力量,孤注一掷,从各处向红巾军扑来。

    红巾军英勇抗击官兵和地主武装的进逼。由于兵力分散,三路大军流动作战,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又缺乏周密的作战计划,往往使所占之地得而复失。三路大军北伐相继失利,形势逆转。察罕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率领的两支元军,对宋政权的包围进一步紧缩。至正十九年(1359年)八月,汴梁城破,刘福通保护韩林儿冲出重围,逃奔安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早已占领了濠州的张士诚趁安丰空虚之机,遣其将吕珍攻破安丰。义军领袖刘福通遇难,中原地区的红巾军被地主武装镇压下去,红巾军建立的韩宋政权也结束了。

    在南方,朱元璋的起义军发展迅速。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原是郭子兴红巾军部左副元帅,被小明王的宋政权任命为江南行省左丞相。后来朱元璋独树旗帜,背叛了农民军。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元王朝在各地农民军打击下终于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