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一本通
字体: 16 + -

第20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6)

    比如说,由于起初国家并不支付鲜卑贵族工资,朝中的官吏往往正大光明地通过旁门左道收受钱财,并且愈发猖獗。冯太后首先狠抓贪污腐败的丑恶现象,由国家支付给官吏工资,保证官吏合法的收入渠道,同时对于已经有了固定收入,却还执意寻求不法之财的官吏依照严酷的律法进行惩治,甚至连许多皇亲贵戚都不能幸免。

    将朝中官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后,冯太后和她的智囊团开始将目光转向民间,努力增强北魏政府对百姓的控制力。均田制的颁布使原本没有土地的人重新获得耕种和劳动的机会,不论你是农民,是流民,还是被迫依附于贵族的佃客,都有机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这样北魏政府成功地 吸引了大批自愿为自己服务的百姓,并且通过推行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三长制度,减少了有钱的贵族豪强对地方百姓的统治。

    链接:均田制

    北魏至唐前期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即古代帝王将无主土地按人头划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西晋末年,中国北方在长期战乱之后,户口迁徙,土地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同时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保证了赋役来源,从而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冯太后死后,孝文帝接手了北魏王朝的大权。有了冯太后二十多年的辛苦经营,北魏王朝已经逐渐消除了大多数的弊病,朝廷内外一致向上。

    冯太后的变革侧重于政治和经济方面,孝文帝着手推行的改革则致力于文化层面的提高。

    由此可见,孝文帝也是一位不改则已、一改惊人的统治者。政治和经济更多是满足个人物质方面的需求。而文化方面的变动则大大不同,这涉及到祖辈们从遥远的过去传承下来的习俗,谈论起来总有些传奇的神秘色彩笼罩其身,如同一种信仰,无论人的贫贱富贵总要细心呵护。

    定都是孝文帝首先注意的问题。北魏定都平城,历朝历代的最高统治者和鲜卑贵族在此处的生活倒也怡然自乐。但是心怀大略的孝文帝却有更加独到的见解。平城地处边境,非常容易受到外敌的侵扰,而它过于偏北的地理位置也不能对整个北方地区进行有效的控制。平城又集中了各种保守势力,想要进一步深入改革,吸收中原的先进文化,必须要离开这个保守势力的老巢。

    孝文帝看好洛阳作为北魏的都城。但是考虑到迁都这件事,孝文帝又拧紧了眉头。作为都城的平城中集聚着众多大官僚、大贵族的势力,迁都无疑会迫使他们放弃在平城的财富基础,对于这些平日里小气至极的人来说,这样的做法相当于让他们忍痛割肉,看来非得想出好点子才行。

    孝文帝借口要举兵南下讨伐南齐,带领大军南下。当军队到达洛阳的时候偏偏遇到绵绵阴雨,原本的土路就此变成了泥泞的小道,孝文帝还假装要继续南下。这时队伍中的众多大臣本来就不想南下,现在碰到糟糕的天气,更是没了忍受下去的耐心,于是纷纷劝阻孝文帝,表示只要不继续南伐,即使是都城迁到洛阳都可以。

    听到群臣的劝谏,孝文帝忍着内心的喜悦,表面上勉强接受,同时孝文帝还派遣一些较有名望的大臣回到平城游说其他贵族官僚搬到洛阳居住。于是北魏的都城凭借孝文帝的完美计划由平城被迁到了洛阳。

    迁都洛阳的成功坚定了孝文帝继续进行接下来改革的决心。首先是将官吏的名称全部改为魏晋南朝的称呼,不再使用鲜卑的官号。然后孝文帝从穿衣、说话、姓氏等民族文化的基本方面进行了改革。比如说衣服要穿汉服,讲话要用标准的汉语,姓氏也不再使用鲜卑族原来的姓,而是一一对应地修改,一律使用汉鲜对应表中的汉族姓氏,比如皇家的拓跋就改为元。在汉族流行的门阀制度往往有既定的姓氏,孝文帝也仿照汉族的门阀制度为鲜卑族的世家大族进行了崭新的命名。除了这些内容以外,孝文帝还鼓励鲜卑族和汉族通婚,学习汉族的礼仪,尊崇孔子,已经迁到洛阳新都的人,户籍一律改成洛阳,即使死后也必须要葬到洛阳附近。

    孝文帝的改革如同一场狂风骤雨,瞬间席卷整个北魏。而过多文化信仰上的彻底改变也触发了鲜卑族内保守人士的坚决抵抗,反抗不断,甚至太子拓跋恂也企图逃回平城发动政变。孝文帝为了镇压这些起义费尽心机,但他推行改革的不容置疑的态度,促使北魏改革有效落实,吸收了大量汉族先进文化的鲜卑族发展前途更不可估量。

    十一、梁武帝佞佛

    北魏经过孝武帝改革以后,发展迈入了正轨,但是在孝武帝死后,他的继承者宣武帝又开始给予鲜卑官僚种种特权,北魏刚刚取得的前途大好的形势以更加迅猛的速度衰亡下去。内部潜伏着分裂苗头的北魏抵挡不住外界的起义和内部争权夺利的厮杀,地方割据势力重新抬头,最终由东西两派强大的势力高欢、宇文泰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两国。没过多久,高欢的儿子高洋,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先后废掉了东魏和西魏,相继成立了北齐和北周。北朝的历史走向了终结。

    与北方纷争不断的局势相同,南朝的政权更替速度也相当迅速。灭掉东晋的宋武帝刘裕没做几年皇帝就病死了,其后经过宋文帝、宋孝武帝,宋朝很快衰落了下去,最终被禁卫军的统帅萧道成灭了国,建立了南齐。南齐也是一个短命而且纷争不已的朝代,很快就被雍州刺史萧衍灭掉了。萧衍建立了南梁,就是梁武帝。

    萧衍的父亲萧顺之是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自家兄弟,齐高帝得势以后,萧顺之也得到了重用。萧衍日后正是以皇族之家作为靠山进行发展的。

    萧衍博学多才,兼通文武。他尤其爱好文学,曾经和沈约、谢朓、王融等七个人一起在竟陵王萧子良那里一起畅谈文学,这便是当时著名的“八友”。萧衍凭借自己的聪明博学经常受到不熟悉他或是熟悉他的人的青睐。迁卫将军王俭一见他,就觉得他气度不凡。萧衍的朋友王融更是觉得自己的这个朋友有主宰天下的能力。

    链接:“八友”

    即“竟陵八友”,南北朝齐永明年间,有一大群文士集合于竟陵王萧子良左右,形成了一个文学群体,文学史上称“竟陵八友”。《梁书·武帝本纪》:“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并游焉,号曰‘八友’。”这些人中,沈约、谢朓、范云都是一代文人,他们彼此唱和,互相推波助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竟陵,今湖北天门市,旧称竟陵县,为萧子良封地,自古人文昌盛,故以此名。

    萧衍果然没有令大家失望,凭借自己高贵的出身和渊博的学识,赢得了稳固的根基和人们的尊敬。昏庸残忍的东昏侯萧宝卷即位以后,杀死了萧衍的哥哥萧懿。萧衍觉得不能再忍受下去了,于是秘密召集一帮同道中人,商议废除东昏侯的大计。很快萧衍就募集到丰厚的武器装备,起兵反抗东昏侯。起义成功后,萧衍拥立新帝,不久萧衍逼迫和帝自杀,自己当上皇帝,建立南梁,他就是梁武帝。

    梁武帝登上王位以后,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常常深夜还点着蜡烛批阅奏折,甚至在寒冬腊月,也一手握笔一手拿着奏章,双手因为长时间暴露在冰凉的空气中而皴裂开,武帝也不曾觉察疼痛,一心扑在奏章上。有了这么一位勤勉的皇帝,南梁的国内局势很快稳定下来。

    但是武帝在关键问题的处理上却犯了重大的失误。武帝所分析的宋、齐灭亡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处理好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分配,没有一个统一有力的中央官僚机构一心为皇帝服务。

    于是武帝下决心要平衡朝廷上下的利益冲突。当时的统治集团内部分成两派势力,一派出身贫寒,一派出身高贵。对于从基层选拔上来有能力的官吏,武帝大加重用,对于自家的那一派人,武帝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武帝的底线是谋反,只要不威胁自己的统治,武帝从不干预,最大限度地放纵他们追逐无尽的财富。

    武帝有个弟弟名叫萧宏,这个人十分贪图享乐,利用自己的南梁贵族身份,四处搜刮财富。为了保管这些金银珠宝,萧宏还特意腾出自家后院的几十间房屋,把大箱大箱的贵重物品都抬了进去。有了这么几十间屋子的宝贝,萧宏反而觉得特别不踏实,害怕被别人知道。于是萧宏派人将房屋的门挂上大锁,平日里不准任何人进出。

    萧宏这几十间日夜门锁紧闭的屋子慢慢引起了人们的猜疑,一些平日里就看萧宏不顺眼的人开始发挥大胆的联想:这里面装着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难道说萧宏准备要起兵谋反?

    这样的流言渐渐传到武帝的耳朵里。武帝听说萧宏企图谋反,还有几十间装满兵器的房屋作证,心中很是意外。他借口到萧宏家喝酒,立即前往萧宏的住处打算亲自查看。

    在酒宴过半的时候,武宗对已经喝得半醉的萧宏说道:“我想去看看你的后屋。”这么一句话让萧宏立刻酒醒过来,他听武宗说要求自己将后屋藏着珍宝的房间打开来看,还以为是自己贪污搜刮财富的事情走漏了风声,武帝要亲自处置自己,吓得浑身直哆嗦。

    萧宏不得已打开后面的房屋,武帝一路看过去,发现里面并没有闪着寒气的兵器,而是富丽堂皇的珍奇宝贝,不由暗中松了一口气,转身满脸笑意地对萧宏说:“六弟,你的日子过得不错啊!”萧宏藏匿钱财的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

    经过武帝用近乎荒诞的标准进行的改革,皇亲国戚、世家大族更加肆无忌惮地掠夺财富,国家吏治更加腐坏。

    虽然武帝对于统治阶级内部给予极大的宽容,但是他对于社会下层的平民百姓却始终没能有一丝的同情。百姓如果触犯了法律,罪无可赦,都将受到严酷刑罚的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