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节 太行根基盛【一】
既具备把握权柄资格,又有足够的胆气杀害天子和太后,还与袁氏一族保持交好的人选,实在是很难找。()袁隗算来算去,也就觉得董卓此人,勉强可以一用。
首先,董卓手下有兵,而且数量达到数万之众。只要在雒阳有足够的兵权,就具备威慑其他政敌的效果,就有把持朝堂的资格。
其次,董卓是凉州人,而凉州人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一群能打的蛮子。这样的人若是胆气都不够,那袁隗还能去找谁呢?
难道去找其他那些,连人都没有亲自杀过的公卿大臣吗?
当然,若说手下有兵,本人有勇胆,其实新任的执金吾丁原,也能勉强算一个。只是,丁原一直是大将军何进的嫡系,与袁氏没什么关联。这一条,就注定了丁原是无法与袁氏故吏董卓相比较的。
有了最好的选择,对于勇胆过头的丁原,袁隗就只好请他乖乖的去死了。
还有一条关键的原因是,依据当时的官场风俗,董卓既然当过袁氏故吏,这一辈子就必须始终对袁氏一族客客气气的。哪怕董卓以后的地位超过了袁隗,他见了袁隗,也必须以见到恩主的礼仪来行礼。
这,便是大汉在推举制度的实施下,所有官员都必须遵守的官场规矩。要是被举荐者对举荐他们的人都没有回报,那些朝廷大臣,凭什么一定要举荐你呢?
当然,若是袁隗在董卓面前表现出谦虚的推让,那双方的关系就另当别论。但是董卓如果胆敢不作出这种优待袁氏的样子,他就会遭到整个大汉官僚世家集团的共同唾弃!
有了这一点作为保障,袁隗相信,只要董卓没有丧失理智,就不会与袁氏撕破面皮。而如果不玩野蛮,玩政治的话,袁氏有足够的自信。能够暗中操纵这个凉州蛮子在朝中的施政。
所以,太傅袁隗很快选择了董卓,作为下一任执掌大汉至高权柄的合作者。当然,作为代价,董卓必须在时机恰当之时,替袁氏背上杀害天子与太后的黑锅。
正因为董卓在入京后第一次到太傅府拜见袁隗时,就了解到袁隗的这个惊天计划。董卓才会在出了太傅府以后,突然想起黄巾余孽张狂所预言过的那些话:
“董将军此去京师,当能掌握整个大汉的权柄。到那个时候,董将军只怕就没有兴致,将白波谷这点儿微不足道的地盘放在眼里了。到时候,只怕董将军不是忙着与张某扯皮。而是忙着废立天子之类的大事件啊……”
虽然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但此时此刻,董卓依然能够清晰的想起张狂当时说话的语调和神情。
——废立天子,吾做到了?
——废立天子,吾真的做到了!
在看着太傅袁隗亲手将天子刘辩扶下天子宝座,再将九岁的小儿刘协牵手送上天子宝座的那一刻,董卓的心里。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就连天子都可以如此轻易的废立,那普天之下,还有谁能够挑战他的地位呢?
伴随着这样的想法,董卓的野心,再一次出现了巨大的膨胀。这种变化,就连太傅袁隗都没能完全预料到。在董卓的心里,此刻只有四个字:
——顺昌逆亡!
当然,此刻的董卓。心里并不是没有忌惮的人。他忌惮的人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将董卓一路扶上司空宝座的太傅袁隗。第二个,却是远在北地边境的太行校尉张狂!
为了对付第一个忌惮,董卓在废立天子以后,随即下令,将自己任命为早已被汉室朝廷废弃多年的职位——相国。
相国就是宰相。在西汉初年,相国是朝廷众臣之首。权柄极大。大汉的首任相国,便是“汉初三杰”之首的萧何。
由于萧何的能干,以及相国无所不包的权柄,就连大汉高祖刘邦。都对相处了几十年的老伙计萧何,在心中暗暗产生忌惮和怀疑之心。这份猜忌,直到萧何不得不做出自污之举,才让刘邦稍稍安心。
也正是因为相国的权柄太大,后来的汉帝便想办法将相国一职的权力,分割成大司马、大司空、丞相这三公分别负责。不仅如此,就连“丞相”这一官名,后来又被改称大司徒。到了东汉光武帝手上,三公再次被改名为司徒、司空、太尉。从此,相国一职被彻底的废弃。
董卓之所以从故纸堆里将“相国”一职又重新翻出来,无疑是在宣告,他的地位比一般的三公要高上一截。就连袁隗的太傅一职,从法理上来说,也是位居于相国之下的。这就是董卓反手对付袁氏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女婿李儒为董卓献上的拉拢士人之策。
废立天子的恶名,对董卓本就微薄的名望,越发是雪上加霜。董卓虽然自恃兵力雄厚,不是太在意这些,却也想将大汉帝国治理的好一些。但无论是谁,想要治理大汉,就离不开士人的帮助。
所以,一就任相国之位,董卓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规模的任命、征辟、提拔士人,希图收揽天下士人之心。
天下知名的大儒蔡邕、蔡伯喈,因为得罪了权倾一时的“十常侍”,被发配到边地服罪。直到“十常侍”被诛杀一空,蔡邕这才带着家人返回帝都雒阳。董卓要收拢天下士人之心,第一个想起的,就是这位大才子、大儒士。
蔡邕这个人,怎么说呢,有些不识时务,当年就与当权的宦官们闹到你死我活。若非天子刘宏一直对他怀有感情,蔡邕早就被宦官们干掉了。
面对董卓的征辟,蔡邕本来想摆摆架子,故意推脱一下,再装作无奈的接受。结果,董卓果然是个粗人,一看到蔡邕摆架子,立刻以灭族相威胁。
发现自己的一套玩不转了,蔡邕赶紧接受了董卓的任命,回到阔别已久的官场。董卓对蔡邕的行动表示满意,于是让蔡邕享受了一番坐火箭的速度。
蔡邕一进入朝廷,先是担任太学祭酒,第二天又变成侍御史,第三天接着升迁为尚书令。时人见蔡邕的这番升迁,不无羡慕的称之为“三日之间,周历三台”。
但是,这还没完。
接下来的一个月内,蔡邕接着变成了巴郡太守,又转为侍中,才算是暂时安定在一个职位上。在后面的第二年里,他将再次变更自己的职位,成为左中郎将,还得到封高阳乡侯的赏赐。董卓对蔡邕的看中,由此可见一斑。
跟在蔡邕身后的,是天下名士荀爽、荀慈明。这位大儒的升迁速度,也成为董卓拉拢士人的又一典型例子。
荀氏为颍阴望族,在后来的三国之中,出了不少著名人物。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荀彧、荀攸叔侄二人。这二位,只要对三国稍微熟悉一点的,应当都不用再介绍了吧?
只是,荀彧、荀攸叔侄二人的出头,还要再等上几年。董卓提拔的这位荀爽,就是荀彧的叔父,荀攸的叔祖。
荀爽的父亲荀淑,为战国荀卿第十一世孙,品行高洁,博学多识,有“神君”之称。得益于父亲的声望,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当时被人称为“荀氏八龙”。
荀爽是“荀氏八龙”中的第六位,若论才学,则数第一。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
作为天下闻名的党人之一,为了躲避“党锢之祸”,荀爽曾经隐遁汉水之滨,时间长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被时人号为“硕儒”。党锢解除后,时任司空的袁逢曾经荐荀爽为官。只是荀爽年纪已高,没有接受袁逢的征辟。
对于这位名气犹在蔡邕之上的当世大儒与党人元老,董卓的做法更加夸张。他先是不管荀爽的推辞,直接任命荀爽为平原相。荀爽还没有来得及到平原上任呢,紧接着又被董卓升迁为九卿之一的光禄勋。接着,三日后,还没等荀爽反应过来,一顶司空的帽子又一不小心,掉在他的头上。
从董卓一开始的任命算起,区区九十五日,荀爽就从一介布衣升任朝廷三公,其速度之快,打破了大汉四百年以来的所有升迁记录!
在董卓手上,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像前大将军府掾王匡,被任命为河内太守;陈留名士孔伷,被任命为豫州刺史;侍中刘岱,则成为兖州刺史;骑都尉鲍信变成了济北相;如此等等。
不得不说,董卓在初掌朝政的时候,对如何能够将大汉治理好,还是很下了一番苦心。别看他提拔了这么多的著名士人,对于自己的嫡系部下,却反而颇为压制。
光看官位,董卓只是将原来身为校尉的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徐荣等人提拔为中郎将,再将下一级的李傕郭汜等人提拔为校尉。
从这一点来说,其实董卓初掌权柄的时候,其实处事颇为公道。此时的他,可是一心要做大汉的中兴之臣的呢!(未完待续。qibiwu)
ps:加更在此。
首先,董卓手下有兵,而且数量达到数万之众。只要在雒阳有足够的兵权,就具备威慑其他政敌的效果,就有把持朝堂的资格。
其次,董卓是凉州人,而凉州人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一群能打的蛮子。这样的人若是胆气都不够,那袁隗还能去找谁呢?
难道去找其他那些,连人都没有亲自杀过的公卿大臣吗?
当然,若说手下有兵,本人有勇胆,其实新任的执金吾丁原,也能勉强算一个。只是,丁原一直是大将军何进的嫡系,与袁氏没什么关联。这一条,就注定了丁原是无法与袁氏故吏董卓相比较的。
有了最好的选择,对于勇胆过头的丁原,袁隗就只好请他乖乖的去死了。
还有一条关键的原因是,依据当时的官场风俗,董卓既然当过袁氏故吏,这一辈子就必须始终对袁氏一族客客气气的。哪怕董卓以后的地位超过了袁隗,他见了袁隗,也必须以见到恩主的礼仪来行礼。
这,便是大汉在推举制度的实施下,所有官员都必须遵守的官场规矩。要是被举荐者对举荐他们的人都没有回报,那些朝廷大臣,凭什么一定要举荐你呢?
当然,若是袁隗在董卓面前表现出谦虚的推让,那双方的关系就另当别论。但是董卓如果胆敢不作出这种优待袁氏的样子,他就会遭到整个大汉官僚世家集团的共同唾弃!
有了这一点作为保障,袁隗相信,只要董卓没有丧失理智,就不会与袁氏撕破面皮。而如果不玩野蛮,玩政治的话,袁氏有足够的自信。能够暗中操纵这个凉州蛮子在朝中的施政。
所以,太傅袁隗很快选择了董卓,作为下一任执掌大汉至高权柄的合作者。当然,作为代价,董卓必须在时机恰当之时,替袁氏背上杀害天子与太后的黑锅。
正因为董卓在入京后第一次到太傅府拜见袁隗时,就了解到袁隗的这个惊天计划。董卓才会在出了太傅府以后,突然想起黄巾余孽张狂所预言过的那些话:
“董将军此去京师,当能掌握整个大汉的权柄。到那个时候,董将军只怕就没有兴致,将白波谷这点儿微不足道的地盘放在眼里了。到时候,只怕董将军不是忙着与张某扯皮。而是忙着废立天子之类的大事件啊……”
虽然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但此时此刻,董卓依然能够清晰的想起张狂当时说话的语调和神情。
——废立天子,吾做到了?
——废立天子,吾真的做到了!
在看着太傅袁隗亲手将天子刘辩扶下天子宝座,再将九岁的小儿刘协牵手送上天子宝座的那一刻,董卓的心里。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就连天子都可以如此轻易的废立,那普天之下,还有谁能够挑战他的地位呢?
伴随着这样的想法,董卓的野心,再一次出现了巨大的膨胀。这种变化,就连太傅袁隗都没能完全预料到。在董卓的心里,此刻只有四个字:
——顺昌逆亡!
当然,此刻的董卓。心里并不是没有忌惮的人。他忌惮的人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将董卓一路扶上司空宝座的太傅袁隗。第二个,却是远在北地边境的太行校尉张狂!
为了对付第一个忌惮,董卓在废立天子以后,随即下令,将自己任命为早已被汉室朝廷废弃多年的职位——相国。
相国就是宰相。在西汉初年,相国是朝廷众臣之首。权柄极大。大汉的首任相国,便是“汉初三杰”之首的萧何。
由于萧何的能干,以及相国无所不包的权柄,就连大汉高祖刘邦。都对相处了几十年的老伙计萧何,在心中暗暗产生忌惮和怀疑之心。这份猜忌,直到萧何不得不做出自污之举,才让刘邦稍稍安心。
也正是因为相国的权柄太大,后来的汉帝便想办法将相国一职的权力,分割成大司马、大司空、丞相这三公分别负责。不仅如此,就连“丞相”这一官名,后来又被改称大司徒。到了东汉光武帝手上,三公再次被改名为司徒、司空、太尉。从此,相国一职被彻底的废弃。
董卓之所以从故纸堆里将“相国”一职又重新翻出来,无疑是在宣告,他的地位比一般的三公要高上一截。就连袁隗的太傅一职,从法理上来说,也是位居于相国之下的。这就是董卓反手对付袁氏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女婿李儒为董卓献上的拉拢士人之策。
废立天子的恶名,对董卓本就微薄的名望,越发是雪上加霜。董卓虽然自恃兵力雄厚,不是太在意这些,却也想将大汉帝国治理的好一些。但无论是谁,想要治理大汉,就离不开士人的帮助。
所以,一就任相国之位,董卓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规模的任命、征辟、提拔士人,希图收揽天下士人之心。
天下知名的大儒蔡邕、蔡伯喈,因为得罪了权倾一时的“十常侍”,被发配到边地服罪。直到“十常侍”被诛杀一空,蔡邕这才带着家人返回帝都雒阳。董卓要收拢天下士人之心,第一个想起的,就是这位大才子、大儒士。
蔡邕这个人,怎么说呢,有些不识时务,当年就与当权的宦官们闹到你死我活。若非天子刘宏一直对他怀有感情,蔡邕早就被宦官们干掉了。
面对董卓的征辟,蔡邕本来想摆摆架子,故意推脱一下,再装作无奈的接受。结果,董卓果然是个粗人,一看到蔡邕摆架子,立刻以灭族相威胁。
发现自己的一套玩不转了,蔡邕赶紧接受了董卓的任命,回到阔别已久的官场。董卓对蔡邕的行动表示满意,于是让蔡邕享受了一番坐火箭的速度。
蔡邕一进入朝廷,先是担任太学祭酒,第二天又变成侍御史,第三天接着升迁为尚书令。时人见蔡邕的这番升迁,不无羡慕的称之为“三日之间,周历三台”。
但是,这还没完。
接下来的一个月内,蔡邕接着变成了巴郡太守,又转为侍中,才算是暂时安定在一个职位上。在后面的第二年里,他将再次变更自己的职位,成为左中郎将,还得到封高阳乡侯的赏赐。董卓对蔡邕的看中,由此可见一斑。
跟在蔡邕身后的,是天下名士荀爽、荀慈明。这位大儒的升迁速度,也成为董卓拉拢士人的又一典型例子。
荀氏为颍阴望族,在后来的三国之中,出了不少著名人物。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荀彧、荀攸叔侄二人。这二位,只要对三国稍微熟悉一点的,应当都不用再介绍了吧?
只是,荀彧、荀攸叔侄二人的出头,还要再等上几年。董卓提拔的这位荀爽,就是荀彧的叔父,荀攸的叔祖。
荀爽的父亲荀淑,为战国荀卿第十一世孙,品行高洁,博学多识,有“神君”之称。得益于父亲的声望,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当时被人称为“荀氏八龙”。
荀爽是“荀氏八龙”中的第六位,若论才学,则数第一。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
作为天下闻名的党人之一,为了躲避“党锢之祸”,荀爽曾经隐遁汉水之滨,时间长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被时人号为“硕儒”。党锢解除后,时任司空的袁逢曾经荐荀爽为官。只是荀爽年纪已高,没有接受袁逢的征辟。
对于这位名气犹在蔡邕之上的当世大儒与党人元老,董卓的做法更加夸张。他先是不管荀爽的推辞,直接任命荀爽为平原相。荀爽还没有来得及到平原上任呢,紧接着又被董卓升迁为九卿之一的光禄勋。接着,三日后,还没等荀爽反应过来,一顶司空的帽子又一不小心,掉在他的头上。
从董卓一开始的任命算起,区区九十五日,荀爽就从一介布衣升任朝廷三公,其速度之快,打破了大汉四百年以来的所有升迁记录!
在董卓手上,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像前大将军府掾王匡,被任命为河内太守;陈留名士孔伷,被任命为豫州刺史;侍中刘岱,则成为兖州刺史;骑都尉鲍信变成了济北相;如此等等。
不得不说,董卓在初掌朝政的时候,对如何能够将大汉治理好,还是很下了一番苦心。别看他提拔了这么多的著名士人,对于自己的嫡系部下,却反而颇为压制。
光看官位,董卓只是将原来身为校尉的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徐荣等人提拔为中郎将,再将下一级的李傕郭汜等人提拔为校尉。
从这一点来说,其实董卓初掌权柄的时候,其实处事颇为公道。此时的他,可是一心要做大汉的中兴之臣的呢!(未完待续。qibiwu)
ps:加更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