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文帝与“元嘉治世”
刘裕建立宋朝,做皇帝不到三年就病死了,他的长子刘义符继位。刘义符年轻贪玩,不会管理国家大事,没到两年,被大臣徐羡之等人杀了,徐羡之勾结另一个大臣傅亮,拥立刘义符的弟弟刘义隆做皇帝,就是宋文帝。
宋文帝刘义隆是精明能干的人。他十四岁被封为宜都王,住在江陵,把封地内的大小事情都管理得井井有条,因此很有声望。他做皇帝那年,只有十八岁,已经懂得如何治理国家了。他决心不让徐羡之、傅亮这样的人继续掌握大权,找了个借口,撤了他们官职。随后,又把他们杀了。
宋文帝认为,国家稳定的关键,是让农民有地种,有饭吃,这样他们才不会起来造反,自己的皇位才能坐得稳。当时农民很穷,欠的官债不少,连种子也买不起。宋文帝宣布,农民欠政府的租税一律减半,等秋后收了粮食再交。到了秋天,他看到农民交了欠租以后,第二年播种又要发生困难,就再次宣布所欠的租税一概免除,但以后要好好生产,不许继续欠账。农民听到减免租税的命令,高兴极了,生产的劲头更足了。接着,宋文帝又下令给全国官吏,叫他们带领农民好好耕种。农民缺少种子的,政府要借给他们。如果哪里生产搞得不好,就要处分官吏。宋文帝还亲自带领文武大臣去京郊耕田锄地,给大家做出榜样。农民看皇帝这样重视农业,都努力开荒种地,战乱中被破坏的农业生产,很快得到了恢复。
农业生产虽然恢复了,可有的地方也还免不了要闹灾荒。宋文帝对救灾的事情很关心。有一年,江南闹旱灾,水稻种不上,宋文帝下令改种比较耐早的麦子。又有一年,丹阳、淮南、吴兴、义兴一带闹水灾,田地被洪水淹没,农民没有饭吃。宋文帝下令从政府的粮仓里拨出几百万斛米(斛hú),用船运到灾区,救济灾民。
当时很多地主常常利用灾荒吞并农民的土地,使农民成为他们庄园里的农奴。于是,宋文帝又经常下令清查户口,把农民和他们的土地登记在政府的户籍册上,防止大地主侵吞。同时,土地多的,要向政府多交租税,这不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使租税不至于平均摊给土地少的农民,相对地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要实行上面说的这些政策,光靠皇帝一个人是不行的,所以宋文帝很重视官员的选拔。他派有能力的人到地方上去做官,对于贪官污吏严加处分。
有一次,荆州刺史要换人,派谁去好呢?宋文帝反复考虑,仔细寻找合适的人选。荆州是长江中游的政治军事重镇,按照宋武帝刘裕在世时的规定,荆州刺史只能由皇帝的本家依次轮流担任。这一次,按照规定应该轮到南谯王刘义宣了。可是刘义宣的能力不行,担不起这样重的担子。几天以后,宋文帝竟出人意料地派衡阳王刘义季去担任这职务。虽然有人反对,他也不改变主意。
为什么宋文帝这样信任刘义季呢?这要从刘义季接受劝告、停止打猎的事说起。刘义季本来很喜欢打猎,常常在春天纵马追逐飞禽走兽,踏坏地里的禾苗。有一天,有个上了年岁的农民看到刘义季又来打猎,就劝告他说:“打猎成了一种嗜好,不顾节气,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禁忌的事。”他给刘义季讲了夏朝时候太康失国的故事。太康因为爱好打猎,丢开国家大事不管,结果被后羿(yì)乘机夺取了政权,失掉了国家。老人又说:“现在正是春季,风和日暖,是播种庄稼的好季节。如果失去这个播种的时机,田地就要荒芜,百姓就要挨饿,朝廷也会收不到租税。您不应当只图一时的快乐,在这时候打猎,影响百姓的耕种。”
刘义季听了老农这番劝告,觉得很有道理,抱歉地说:“你说得很对!”从这以后,刘义季在春季不再打猎了。这件事传到了宋文帝的耳朵里,他高兴地说:“人,谁没有过失!这种知过能改的精神是最宝贵的。”所以这次他坚持派刘义季到荆州去。刘义季果然没有辜负宋文帝的期望,勤勤恳恳地处理政务,认真地训练军队,把荆州治理得秩序井然,市面欣欣向荣,老百姓生活比较安定。
宋文帝对贪官污吏毫不客气地予以惩办。南梁郡太守(管理今河南省汝南一带的地方官)刘遵考,是宋文帝的堂叔,他当年跟随宋武帝刘裕北伐,立过不少战功。可是,他为人粗暴,贪财好利。他在南梁郡做太守的时候,当地发生特大旱灾。他不但没有采取措施拯救灾民,还乘机侵吞朝廷拨来的救灾粮。宋文帝得知刘遵考这种不法行为以后,不徇私情,果断堆免去了他的官职,给了他应得的处分。
宋文帝这样重视农民,注意人才的选拔,使得社会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当时有人记载说:宋文帝在位期间,天下太平,老百姓不用负担繁重的徭役,租税也很轻,粮食年年丰收。穷人也娶上了老婆,生了孩子。整个国家出现了人丁兴旺的景象。收割后的粮食垛在地里,没有人去偷,居民晚上睡觉,不用关门闭户。这种记载可能有夸大成分,但是也说明当时的形势比以前好。宋文帝在位的三十年用“元嘉”作年号,历史上就把他在位时候的太平景象称为“元嘉治世”。
宋文帝刘义隆是精明能干的人。他十四岁被封为宜都王,住在江陵,把封地内的大小事情都管理得井井有条,因此很有声望。他做皇帝那年,只有十八岁,已经懂得如何治理国家了。他决心不让徐羡之、傅亮这样的人继续掌握大权,找了个借口,撤了他们官职。随后,又把他们杀了。
宋文帝认为,国家稳定的关键,是让农民有地种,有饭吃,这样他们才不会起来造反,自己的皇位才能坐得稳。当时农民很穷,欠的官债不少,连种子也买不起。宋文帝宣布,农民欠政府的租税一律减半,等秋后收了粮食再交。到了秋天,他看到农民交了欠租以后,第二年播种又要发生困难,就再次宣布所欠的租税一概免除,但以后要好好生产,不许继续欠账。农民听到减免租税的命令,高兴极了,生产的劲头更足了。接着,宋文帝又下令给全国官吏,叫他们带领农民好好耕种。农民缺少种子的,政府要借给他们。如果哪里生产搞得不好,就要处分官吏。宋文帝还亲自带领文武大臣去京郊耕田锄地,给大家做出榜样。农民看皇帝这样重视农业,都努力开荒种地,战乱中被破坏的农业生产,很快得到了恢复。
农业生产虽然恢复了,可有的地方也还免不了要闹灾荒。宋文帝对救灾的事情很关心。有一年,江南闹旱灾,水稻种不上,宋文帝下令改种比较耐早的麦子。又有一年,丹阳、淮南、吴兴、义兴一带闹水灾,田地被洪水淹没,农民没有饭吃。宋文帝下令从政府的粮仓里拨出几百万斛米(斛hú),用船运到灾区,救济灾民。
当时很多地主常常利用灾荒吞并农民的土地,使农民成为他们庄园里的农奴。于是,宋文帝又经常下令清查户口,把农民和他们的土地登记在政府的户籍册上,防止大地主侵吞。同时,土地多的,要向政府多交租税,这不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使租税不至于平均摊给土地少的农民,相对地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要实行上面说的这些政策,光靠皇帝一个人是不行的,所以宋文帝很重视官员的选拔。他派有能力的人到地方上去做官,对于贪官污吏严加处分。
有一次,荆州刺史要换人,派谁去好呢?宋文帝反复考虑,仔细寻找合适的人选。荆州是长江中游的政治军事重镇,按照宋武帝刘裕在世时的规定,荆州刺史只能由皇帝的本家依次轮流担任。这一次,按照规定应该轮到南谯王刘义宣了。可是刘义宣的能力不行,担不起这样重的担子。几天以后,宋文帝竟出人意料地派衡阳王刘义季去担任这职务。虽然有人反对,他也不改变主意。
为什么宋文帝这样信任刘义季呢?这要从刘义季接受劝告、停止打猎的事说起。刘义季本来很喜欢打猎,常常在春天纵马追逐飞禽走兽,踏坏地里的禾苗。有一天,有个上了年岁的农民看到刘义季又来打猎,就劝告他说:“打猎成了一种嗜好,不顾节气,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禁忌的事。”他给刘义季讲了夏朝时候太康失国的故事。太康因为爱好打猎,丢开国家大事不管,结果被后羿(yì)乘机夺取了政权,失掉了国家。老人又说:“现在正是春季,风和日暖,是播种庄稼的好季节。如果失去这个播种的时机,田地就要荒芜,百姓就要挨饿,朝廷也会收不到租税。您不应当只图一时的快乐,在这时候打猎,影响百姓的耕种。”
刘义季听了老农这番劝告,觉得很有道理,抱歉地说:“你说得很对!”从这以后,刘义季在春季不再打猎了。这件事传到了宋文帝的耳朵里,他高兴地说:“人,谁没有过失!这种知过能改的精神是最宝贵的。”所以这次他坚持派刘义季到荆州去。刘义季果然没有辜负宋文帝的期望,勤勤恳恳地处理政务,认真地训练军队,把荆州治理得秩序井然,市面欣欣向荣,老百姓生活比较安定。
宋文帝对贪官污吏毫不客气地予以惩办。南梁郡太守(管理今河南省汝南一带的地方官)刘遵考,是宋文帝的堂叔,他当年跟随宋武帝刘裕北伐,立过不少战功。可是,他为人粗暴,贪财好利。他在南梁郡做太守的时候,当地发生特大旱灾。他不但没有采取措施拯救灾民,还乘机侵吞朝廷拨来的救灾粮。宋文帝得知刘遵考这种不法行为以后,不徇私情,果断堆免去了他的官职,给了他应得的处分。
宋文帝这样重视农民,注意人才的选拔,使得社会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当时有人记载说:宋文帝在位期间,天下太平,老百姓不用负担繁重的徭役,租税也很轻,粮食年年丰收。穷人也娶上了老婆,生了孩子。整个国家出现了人丁兴旺的景象。收割后的粮食垛在地里,没有人去偷,居民晚上睡觉,不用关门闭户。这种记载可能有夸大成分,但是也说明当时的形势比以前好。宋文帝在位的三十年用“元嘉”作年号,历史上就把他在位时候的太平景象称为“元嘉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