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
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见于《战国策·赵策四》及《史记·赵世家》。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时代。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专门研究解决社会政治问题,掌握富国强兵的道理,以便他们能够游说君王,取得高位,实现他们的主张。因此,他们把前人游说君王的言论汇集成册,做为学习和模仿的借鉴,这就是后来流传下来的《战国策》。
现在传世的《战国策》一书,是西汉人刘向把流传下来的《战国策》重新加以编纂而成。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西汉帛书。其中有一部帛书,文字约半数与今本《战国策》相同,经过整理后出版,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中也有《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这个故事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发生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65年)的赵孝成王元年。当时,赵王才即位,他的母亲赵太后当权。秦国利用赵国内政外交都比较困难的机会,乘机向赵国大举进攻。当时赵国力量较弱,只得向齐国求救。可是齐国一定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人质,才肯出兵为他们解围。
赵太后非常喜爱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舍不得让他远离自己去齐国做人质,因此不肯答应齐国提出的这个条件。大臣们看到秦国的攻势愈来愈猛,齐国也不来救兵,一个个很着急。因此极力建议赵太后答应条件。大臣们的强请,惹恼了赵太后,她下命令说,“谁敢再提起要长安君作人质这件事,我就吐他一脸唾沫,”大臣们吓得再也不敢上前了。
就在这气氛十分紧张的时候,左师(官名)触龙请求见太后。太后以为他又是为这件事而来,怒气冲冲地等着这个不识时务的老头子。触龙进去后,缓缓地迈着恭敬的步子,走到太后前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走快了不行,所以许久没来给您请安。虽然我自己原谅自己,但我总担心着您的身体情况,所以我挣扎着病体,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平时走路不多,全靠坐车行动。”触龙问,“这样下去,饮食就要减少了吧?”太后回答说:“我胃口不好,全靠吃点粥过日子。”触龙接着说:“我的食欲也不旺。但每天强使自己散三、四里路的步以后,就稍微比原来多吃一些,身体也就好一些。”太后说:“象你那样,我可做不到!”经过这一阵子寒暄,太后的怒气消了一些,气氛慢慢缓和下来。
于是触龙向赵太后请求说,“我的小儿子舒祺,很不成器。可是我年纪衰老了,比较偏爱他。在我入土以前,不怕冒犯天威,希望您给他安排个好差使:让他当一名卫士,保卫王宫。”太后回答说:“好吧!”接着,触龙把话题一转,就转到究竟是男人爱小儿子,还是女人爱小儿子这些家常上来了。太后笑着说:“还是女人爱小儿子比男人更厉害些!”触龙反驳说:“这不见得吧!我看您爱女儿燕后,就胜过爱长安君,”太后争辩说:“你错了,不象爱长安君那么厉害!”触龙接着说:“父母疼爱孩子,就要为他们的长远打算。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您还要拉着她的手哭,想她嫁到远方去,心里舍不得,觉得难过。车走了以后,您还是总惦记着她,祭祀的时候,您还总要为她祈祷:‘千万保佑她别出什么错,以免被退回来。’您这不正是从长远考虑,希望燕后能生子育孙,永远能在燕国相继为王么?”太后一听,觉得很有道理,连忙说:“可不是嘛!”触龙又说:“三世以前,赵王的子孙封侯的,今天还有人继承侯位么?”赵太后想了想说;“没有了。”触龙又问:“不光赵国,别国还有这种人吗?”太后算了算,说:“也没有什么人了。”触龙接着说:“是不是国君的子孙就一定没有好下场呢?不是的。主要是因为这些人地位虽高却没有什么功劳,俸禄优厚却又没做出什么业绩,而权力又太大了。和这个道理一样,现在您一味提高长安君的地位,赏赐给他肥沃的土地,加重他的权力。但您却没想到趁着现在让他为国多立功劳。一旦您去世了,长安君能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因此,我才说您为长安君打算的太近了,为他的今后还不如为燕后安排得长远些。”
经过触龙这么一讲,赵太后想开了,说:“你说的对呀,任凭你让他去做事情吧!”随后,赵国准备好了一百辆车子,带着礼物,把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齐国立刻出兵给赵国解了围。
赵国有一个著名贤人叫子义的听说了这件事,说道:“国君的后代,和国君是亲骨肉的关系,还不能只靠着没有功劳而取得的高位,没有劳绩而取得的优厚俸禄来保持住他们的财产和权力,更何况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呢?”
这个故事说明了在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初期,统治阶级内部不断进行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这个意思。一些统治者,把他们的子女派往别的国家或让他们参加一些政治活动,为的是使他们得到锻炼,加强与邻国统治阶级的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威望和权力,以取得本国地主阶级的信任,保持住他们的统治地位。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时代。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专门研究解决社会政治问题,掌握富国强兵的道理,以便他们能够游说君王,取得高位,实现他们的主张。因此,他们把前人游说君王的言论汇集成册,做为学习和模仿的借鉴,这就是后来流传下来的《战国策》。
现在传世的《战国策》一书,是西汉人刘向把流传下来的《战国策》重新加以编纂而成。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西汉帛书。其中有一部帛书,文字约半数与今本《战国策》相同,经过整理后出版,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中也有《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这个故事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发生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65年)的赵孝成王元年。当时,赵王才即位,他的母亲赵太后当权。秦国利用赵国内政外交都比较困难的机会,乘机向赵国大举进攻。当时赵国力量较弱,只得向齐国求救。可是齐国一定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人质,才肯出兵为他们解围。
赵太后非常喜爱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舍不得让他远离自己去齐国做人质,因此不肯答应齐国提出的这个条件。大臣们看到秦国的攻势愈来愈猛,齐国也不来救兵,一个个很着急。因此极力建议赵太后答应条件。大臣们的强请,惹恼了赵太后,她下命令说,“谁敢再提起要长安君作人质这件事,我就吐他一脸唾沫,”大臣们吓得再也不敢上前了。
就在这气氛十分紧张的时候,左师(官名)触龙请求见太后。太后以为他又是为这件事而来,怒气冲冲地等着这个不识时务的老头子。触龙进去后,缓缓地迈着恭敬的步子,走到太后前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走快了不行,所以许久没来给您请安。虽然我自己原谅自己,但我总担心着您的身体情况,所以我挣扎着病体,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平时走路不多,全靠坐车行动。”触龙问,“这样下去,饮食就要减少了吧?”太后回答说:“我胃口不好,全靠吃点粥过日子。”触龙接着说:“我的食欲也不旺。但每天强使自己散三、四里路的步以后,就稍微比原来多吃一些,身体也就好一些。”太后说:“象你那样,我可做不到!”经过这一阵子寒暄,太后的怒气消了一些,气氛慢慢缓和下来。
于是触龙向赵太后请求说,“我的小儿子舒祺,很不成器。可是我年纪衰老了,比较偏爱他。在我入土以前,不怕冒犯天威,希望您给他安排个好差使:让他当一名卫士,保卫王宫。”太后回答说:“好吧!”接着,触龙把话题一转,就转到究竟是男人爱小儿子,还是女人爱小儿子这些家常上来了。太后笑着说:“还是女人爱小儿子比男人更厉害些!”触龙反驳说:“这不见得吧!我看您爱女儿燕后,就胜过爱长安君,”太后争辩说:“你错了,不象爱长安君那么厉害!”触龙接着说:“父母疼爱孩子,就要为他们的长远打算。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您还要拉着她的手哭,想她嫁到远方去,心里舍不得,觉得难过。车走了以后,您还是总惦记着她,祭祀的时候,您还总要为她祈祷:‘千万保佑她别出什么错,以免被退回来。’您这不正是从长远考虑,希望燕后能生子育孙,永远能在燕国相继为王么?”太后一听,觉得很有道理,连忙说:“可不是嘛!”触龙又说:“三世以前,赵王的子孙封侯的,今天还有人继承侯位么?”赵太后想了想说;“没有了。”触龙又问:“不光赵国,别国还有这种人吗?”太后算了算,说:“也没有什么人了。”触龙接着说:“是不是国君的子孙就一定没有好下场呢?不是的。主要是因为这些人地位虽高却没有什么功劳,俸禄优厚却又没做出什么业绩,而权力又太大了。和这个道理一样,现在您一味提高长安君的地位,赏赐给他肥沃的土地,加重他的权力。但您却没想到趁着现在让他为国多立功劳。一旦您去世了,长安君能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因此,我才说您为长安君打算的太近了,为他的今后还不如为燕后安排得长远些。”
经过触龙这么一讲,赵太后想开了,说:“你说的对呀,任凭你让他去做事情吧!”随后,赵国准备好了一百辆车子,带着礼物,把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齐国立刻出兵给赵国解了围。
赵国有一个著名贤人叫子义的听说了这件事,说道:“国君的后代,和国君是亲骨肉的关系,还不能只靠着没有功劳而取得的高位,没有劳绩而取得的优厚俸禄来保持住他们的财产和权力,更何况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呢?”
这个故事说明了在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初期,统治阶级内部不断进行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这个意思。一些统治者,把他们的子女派往别的国家或让他们参加一些政治活动,为的是使他们得到锻炼,加强与邻国统治阶级的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威望和权力,以取得本国地主阶级的信任,保持住他们的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