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崇祯九年
字体: 16 + -

第2章 关于李自成集团

    史学界,除了知道李自成是男的,别的知道的也有限。因为流贼没有记日记的习惯,满清又大量销毁义军的史料。

    和李自成同时代的人,对他也同样无知。无知到什么程度,闯王是高迎祥,李自成是闯将,很晚才称闯王,但明末清初治史的这帮人,将明末塘报,邸报,奏疏上的闯王,一律改成李自成三个字,实际崇祯十四年以前的闯王二字,指的都是高迎祥,结果这么一改,造成一片混乱。再举一个例子,李自成是真名,李鸿基是化名,但到现在,史学界还说李自成是化名,李鸿基是真名。

    李自成在崇祯四年造反的原因,说是朝廷裁了驿站,造成李自成失业。实际上,失业造反,不是主要原因,而是李自成养死了三匹马,他就要赔。他向乡绅艾应甲借了钱,还不上,被县里拘押,锁到烈日下,不给饮食,艾应甲还派仆人在一旁监视。李自成的同事,那帮驿卒在一旁看不下去,起哄,救走了李自成,众人只得落草。这个艾应甲,就是名将艾万年的爹,后来艾万年也是死在李自成手里的。

    李自成崇祯四年才出道,资历不深,但后来他与高迎祥,张献忠并列为大贼,实力迅速发展。因为李自成有几次机遇,最初,李自成做为不粘泥的部下,不粘泥投降后,李自成收拢了不粘泥的一部分手下,后来紫金梁王自用死在山西,他又收拢了王自用的两万人。

    在几个大贼当中,李自成有两个特点,一是诈降次数最少,二是出陕西次数最少,轻易不出陕西,比较恋家。别的流贼是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而李自成只是踏遍了陕西的山山水水。

    朝廷的情报工作搞得很差,直到崇祯九年下半年,塘报与奏章当中,才出现李自成三个字,以前都是叫他的混号闯将。

    在崇祯八年,李自成的总管高杰投降,我认为在那时,朝廷就应该知道闯将的底细了,此外艾万年也知道李自成的底细,艾万年也是崇祯八年才战死,不知先前朝廷为何不了解李自成的底细。

    李自成既不是高迎祥的手下,更不是高迎祥的外甥。在高迎祥死后,李自成也没有继承高迎祥的闯王混号。高迎祥在崇祯九年七月被孙传庭活捉,从此闯王这个混号就消失了五年。直到崇祯十四年,李自成做大后,人们才叫他闯王,他这个闯王和高迎祥的闯王之间,没有继承关系,因为他没有并吞高迎祥的势力,两者一向是两个系统。

    崇祯八年元月,高迎祥,张献忠,扫地王张一川等人打下了凤阳,掘了崇祯的祖坟,现在各种史料,都说李自成参与了这次行动,实际打凤阳没李自成的事。为什么出现这种谬误,就是因为明末清初治史的老九,态度不端正,水平菜,将原始资料上的闯王二字,一律改成李自成。把高迎祥的事迹归到李自成名下。到了后世,史学界的态度更不端正,已经有人纠正了先前的错误,这帮庸才依然沿续先前的错误说法。

    一些事情,只需花有限的精力就不至于搞得这么谬误,难看,我考证李自成,只花了很少的精力,找到了两个史学权威的著作,读了读,就搞定了,而这帮庸才连几天的时间也不愿花。

    比如说,李岩早已被否定有其人了,现在还有许多人李岩李岩的。明末清初的史学家,居然能生造出一个李岩来,可见他们对李自成了解得多么有限。据说是明末一个写小说的,将小说掺和进了历史,构思出李岩这个形象,以后那帮搞史的,就信以为真了。最搞笑的是郭沫若郭老,对李岩作了许多煞有介事的研究和论述。

    牛金星,河南宝丰县人。宝丰知县,甚至河南巡按,都说他是劣绅,说他不纳税,还强占妇女十八名,革了他的举人功名,并发配到卢氏山区充军。史学界都说牛金星是冤枉的,但是我认为,能这么冤枉一个举人,是很难的,就是知县要革一个秀才的功名,也得通过学官来实现,知县本人是动不得秀才的,况举人?要革一个举人的功名,不得惊动学道?如果牛金星一点劣迹没有,能这么轻易地,巡按,学道,知县,众人齐努力革掉了他的功名,还充军?我想牛金星多半是劣绅。

    至于刘宗敏,田见秀,史载极少,二人是李自成的左膀右臂。李自成去北京时,田见秀留守西安,族人来了,田见秀每人都给了许多金银,但是劝他们回乡,不要趟这个浑水,那时田见秀对李自成就很悲观了,但不知道此事是发生在山海关之战之前,还是之后,若是之前,那么田见秀还是很有远见的。

    明朝对铁匠,爱用锻工这个词,刘宗敏是锻工出身,靠力气成了猛将,可以想见,他成为李自成的助手,凭的不是脑瓜,而是耍大刀片的本事,文盲,不识字,这是史载。

    高一功很晚才追随李自成,崇祯九年,李自成在陕西有一场大败,但这时高一功姐弟带了不少人参加了李自成集团,补充了李自成的实力。不久,高一功的姐姐就成了李自成的第三任老婆(李自成还有几个妾,抢来的),高一功成了国舅。李自成称帝后,高一功的姐姐成了皇后,但不久,李自成又另立别人女人为后,高一功的姐姐出走。

    这位高皇后没留下姓名,姚雪垠好象将她杜撰为高凤英。在李自成死后,高皇后成了高太后,在大顺政权里威信很高,高太后倾向于降清,估计后来也是心灰意冷了,心灰意冷估计有两个原因,一是局势不利,二是李自成从能力到为人,都冷了人心。

    李自成无子,有一个女儿,叫李什么玩意,忘了。李公主传世了几首烂词,还是比较不忍卒睹的。

    李自成是老二,老三只留下混名,似乎叫蟒中贼,崇祯八年战死,老四叫李自敬,后来继了大顺皇位。李自成的侄儿李过更有名,是大顺政权的核心,本来能继位的,但李过把皇位让给了李自敬。李来享是李过的养子,李家还是比较断子绝孙的。

    李双喜就是张鼐,但在乱七八糟的古今各种史料里,被说成了两个人。张鼐被李自成收为义子后,改名李双喜。张鼐,一度掌管火器营。最让人诧异的是,李双喜一度被立为太子,李自成就算无子,也有弟弟侄儿,这样搞什么意思?当然了,不过是做做样子,李自成死后,李双喜便恢复了张鼐的名子,也不再是太子了。

    有个叫黄卫平的人,花了二十年时间调研李自成集团,写了一部《大顺史稿》,以上文字多出自此书。

    不管怎么说,我只花了几天时间,四十块钱,就把李自成集团的一点信息,搞得比那帮史学家还要准确,祥细,可见世界的基本面是由庸才构才,各行各业都充斥着吊儿啷当的白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