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今
字体: 16 + -

第265章 王者归来(上)

    在此,我们较详细地介绍一下姚崇这个人:姚崇,男,陕州硖石人(今河南陕县),李治时初入政坛,武则天时受狄仁杰的举荐成为了宰相,先后任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等要职,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在政治领域、军事系统、经济部门都担任过重要职务,是治国的好手。

    李隆基把他从外地召回,任命他为宰相兼兵部尚书。

    这一年,姚崇63岁,已是四朝元老、三朝为相了!

    三起三落,都快赶得上小平同志了。阿嚏!

    上任伊始,姚崇便向李隆基提出了著名的“十事要说”,也就是10条关于治理国家的合理化建议:1,仁义治国(和魏征劝李世民的一样)。2,数十年内不要打仗,以休养生息(别人挑衅我们除外)。3,以前女主临朝,宦官的势力不小,这是隐患,建议以后不要让“公公”“婆婆”参与政事了。4,前朝官员任用混乱无章,建议让斜封官、员外官这些来路不明的官哪儿凉快哪儿歇着去,不要让皇亲国戚再担任要职了。5,好多亲信宠臣犯了法,却被赦免了,建议以后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当官的犯法和不当官滴同罪。6,大臣争相给皇帝送卡送现金,这都是从百姓手里搜刮而来的,建议以后除了正常的赋税,中央再也不要接受任何额外的献和贡了(贡献一词由此而来)。7,皇帝对大臣要以礼相待,不与和群臣开轻慢无礼的玩笑,彼此尊重。8,皇帝要虚心纳谏,允许大臣“犯龙鳞”,提意见。9,建造佛寺道观耗费了大量民脂民膏,劳民伤财,建议以后再不要建这些没用的东西了。10,西汉和东汉险些毁于外戚专权,建议将女主执政的事铭记,让后代都以此为戒,简略成8个字就是:为稳,清政、减负,法制。

    这就是姚崇治国的著名“十事要说”,它成为开元时期指导唐朝经济“又快又好”向前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按今天的话讲叫“国十条”。

    李隆基一听,全都接受,all right,你滴,very good!阿嚏!

    史载:“上初即位,励精为治,每事访于元之,元之应答如响,同僚唯诺而已,故上专委任之”,说李隆基上任伊始,励精图治,每次遇到事情都会去征求姚崇的意见,姚崇每次都能对答如流,说出个一二三来,不像别的大臣,唯唯诺诺,说不出个三二一来,因此李隆基特别信任他,不久便将姚崇提升为紫微令(中书令,首席宰相)。

    有一天,姚崇发扬国人“早请示、晚汇报”的精神去找李隆基请示工作,李隆基却没有搭理他,也就是说,领导的目光没有和他进行交流,姚崇以为领导没听见,就又问了一遍,可李隆基还是没搭理他,姚崇诚惶诚恐地又问了第三遍,李隆基还是不理,看都没看他一眼。

    这可着实把姚崇吓懵了,难道是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吗,让领导如此生气,这可是大大的不妙呀,他没有敢问第4遍,怕领导把他吼出来——滚出去,还是主动撤吧,于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退了出来。

    一旁的宦官高力士对此十分不解,就问李隆基:陛下,宰相奏事您应当表明态度呀,为何一言不发呢?李隆基的回答是,我让姚崇当宰相就是让他总理庶政的,像任命郎吏这样的小官也需要请示我吗?

    也就是说,只有军政大事才需要请示我,像这种事他做主就成。

    高力士立即将此话转达给了姚崇,姚崇这才转忧为喜,原来是“我办事、你放心”呀,由此才雷厉风行滴将治国本领全都施展了出来!

    快使用双节棍,呼呼哈嘿……

    阿嚏!

    那就大刀阔斧的改革吧!

    就好比一个女孩跟男友打电话,我想买个名牌包可以吗,男生一听,就把电话挂了,一会儿,女孩又打电话:我想买个名牌靴可以吗,男生一听,又把电话挂了,正当女友觉得男友小气的时候,男友的电话来了:我的卡就在你的手里,除了买飞机,你帮我可劲地花就是。

    问我作甚?

    原来是这么回事,女友这才放心大胆雷厉风行的帮他花起了钱!

    阿嚏!

    姚崇由此开始了他帮助李隆基治国的里程。

    此时,国家刚刚经历了连续动乱,政治局面混乱不堪,千头万绪。

    改革首先从功臣这一块开始下手——“贬逐功臣”。

    姚崇认为王琚是精通权略的诡诈纵横之士,可以与他一起平定祸乱,却难以与他治享承平(可与之定祸乱,难与之守承平),李隆基因此疏远了王琚,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去巡视边疆,实际是贬离京城了。

    张说出于对姚崇的妒嫉,曾私下去岐王李隆范的府第表示倾心归附之意,像这种大臣和皇室成员私自来往在古代是不允许的。姚崇得知此事后,担心岐王会被张说所误(两人串通谋反),于是趁着向李隆基汇报工作的机会故意跛着脚走路,李隆基看到了,就关心地问他:“有足疾乎!”,姚崇立马答道:“臣有腹心之疾,非足疾也”。李隆基于是就问有何事,姚崇于是就说出了张说“密车入王家,恐为所误”的担心。李隆基闻罢大惊,立马就心有灵犀了其中的蹊跷,当即将张说外放为相州刺史。在姚崇的建议下,又将刘幽求从宰相位贬为了太子少保,此人可是政变老手,不得不防。不久,又将钟绍京和崔日用分别贬为果州刺史和常州刺史,魏知古也丢掉了相位,改任工部尚书。

    至此,两次帮助李隆基发动政变的功臣无一不被贬或外放到了外地,姚崇之所以非要和这些功臣们过不去,主要是吸取往昔政变的教训,防止某些功臣难以驾驭由不满而产生新的叛乱,另外如果这些人都如此飞黄腾达,那就是反面榜样,很多野心家便会蠢蠢欲动,期冀着有一天也靠一场政变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冷遇这些功臣,就是要让所有人知道,以政变的功劳是得不到你想要的好果子吃的,有想要靠政变起家的人,趁早断了此念想,还是好好干工作吧。姚崇这样做就是为了稳固皇权,当然也不可避免带有一些因嫉功排除异己的目的。

    阿嚏!

    改革其次是从皇帝的兄弟们下手——“诸王外放”。

    姚崇知道,像李隆基那样制作长枕头大被子与兄弟们同床共枕,一有时间就和兄弟们聚在一起吃饭喝酒打猎观舞看戏,兄弟病了就一幅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样子,1小时就派人探望了10次,甚至还给他们亲自煮药,这些都只能感动兄弟一时,却无法感动兄弟一世,想靠这些感情游戏来笼络和平衡兄弟的权欲人心,是不靠谱的,人家难免会想,既然你能以庶三子的身份发动政变当上太子和皇帝,我们这些和你有着相同血脉的同父异母兄弟为何就不能也玩政变当皇帝?

    于是,建议李隆基将兄弟诸王全都贬离京城,让他们到地方去担任刺史,并做了两条规定:1,这些王爷去了地方后,只担任名誉领导,不具体分管事务,更不掌握实权,真正的权力仍在李隆基任命的人手中。2,这些王爷除了大哥李成器外,每季度必须有两人回来向皇帝述职。这样做等于是杜绝了诸王和中央大臣之间的联系,有效避免了这些王爷叛乱,或者有人打着这些王爷的旗号发动新的叛乱,将可能存在的隐患及时排除在了京城之外,有效维护了李隆基的皇权。

    如果把唐朝这近7年半来连续发生的6次政变比喻成国家在“拉肚子”,那么姚崇开出的这两剂良方,就无疑是为国家有效滴止泻了。让李隆基得以在当时政变频发的时代背景下,政局稳定,安坐皇位。

    姚崇新官上任后的第三把火是“综合整治”,包括整顿外戚、罢用斜封官,抑制奢侈,让假出家人还俗,施行内外官任职交流制度,中央官员定期去地方当官,地方官定期来中央当官,这对于发现人才、了解体察民情、避免官员久任一方形成党派滋生腐败有着积极意义。

    这么说吧,姚崇治理起国家来,一套一套滴,点子很多。阿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