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今
字体: 16 + -

第219章 传位是个问题(上)

    武则天一天天的老了,有一件事始终困扰着她,就是传位问题。

    武周王朝的坨坨,该传给谁好呢?该让谁当下一任法人代表呢?

    对于男皇帝来说,这不算难事,找个靠谱的儿子传了就成;可对于武则天来说,却是个难题——让儿子接班吧,儿子不姓武,姓李,接班人和皇帝不一个姓,武周王朝岂非一代而亡,又恢复成了李唐王朝;让侄子接班吧,国家倒是姓武了,可血缘关系却远了,将这么大的房、地、产全传给侄子却不给儿子,着实有些脑子注水。真要如此,当年那个恨之入骨的同父异母哥哥岂不成太上皇了?这怎么可以呢!

    貌似简单的立储问题,在武则天这里成了个大难题,选谁都对,选谁都不对,选谁都可以,选谁都不可以,两可,两不可。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她此时的心境,那就是——“纠结”,相当滴纠结!

    传子?传侄?

    向左走?向右走?

    难呀!

    阿嚏!

    说到这里,该说说武则天的儿子和侄子了:

    儿子是李显和李旦。前者自684年说了那句不该说的话后,就被废为了庶人,被流放到了湖北的房州,接受再教育,至今未归,后者自当皇帝的第一天起,就被软禁着,监视着,等于一天皇帝都没当,目前的身份是皇嗣,皇位继承人的意思,却不是太子,更是无职无权,就连和大臣们见一面都要受到严格的限制,有两个官员未经武则天批准私自拜见了李旦,竟被腰斩于街市。侄子是武承嗣和武三思,他们是武则天同父异母哥哥武元爽和武元庆的儿子,武元爽和武元庆于666年被武则天以“谦抑外戚”的名义发配到了老少边穷地区,不久便死了,武承嗣和武三思也受牵连被流放到了岭南,于674年被召回,其中武承嗣继承了爷爷武士彟的周国公爵位,在武则天掌权后,先后担任礼部尚书、春官尚书、天官尚书、纳言、文昌左相等职,此时被封为魏王。武三思在朝中先后担任春官尚书、内史、右卫将军一职,此时被封为梁王。哥俩在朝中几乎说一不二,宰相都得仰其鼻息说话。

    阿嚏!

    这里,着重说说武承嗣这个人,他在武则天冲击女皇的道路上,没少出力,说了武则天当时不方便说、别的大臣也不会说更绝不敢说的话,比如奏请建立武氏七庙啦,实则就是暗示武则天应该当女皇啦,比如陷害杀死李唐宗室成员啦,包括李孝逸在内的很多李唐皇室就是死于他手,李治的两个儿子李上金和李素节就是他指使周兴罗织罪名陷害杀死滴,比如制造“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石头啦,为武则天当女皇制造祥瑞。可以这么说,他为武则天当女皇立下了汗马之功劳。

    在他看来,皇帝姓武,国家的继承人自然应该姓武才对。天底下还从来没有哪一个皇帝,继承人是另外一个姓的,所以,他渐渐有了当太子继承武则天皇位的野心,也就是说,他想当武周二世了,阿嚏!

    为了实现当接班人的愿望,他于691年,也就是武则天当女皇的第二年,就间接授意了一个叫王庆之的人,又联名了数百人,以基层百姓的身份,上书武则天,请求废掉皇嗣李旦,改立他武承嗣为太子。

    这可以说是武则天时期最有名的跑官要官了,阿嚏!

    改立接班人是事关国家未来的大事,岂是你一个小小草民说改就改的,况且民意是怎么一回事,武则天最了解,多数时候不过是政治托辞而已,于是就以考虑考虑、研究研究为名,把王庆之先打发走了。

    王庆之未完成领导交付的任务,又岂能善罢甘休,就此作罢,没法交待呀。于是乎,他又带着武承嗣的嘱托武承嗣的期待继续屡次求见武则天,见面还是那句老话:请让武承嗣当太子吧,这可是民意耶!

    一次,两次,三次……n次之后,终于把早已过了更年期的武则天又给惹“更年”了:tnnd(他奶奶的),老娘本来活得挺滋润,正在过皇帝的瘾,这龙床还没坐热乎呢,你怎么三天两头来说老娘死后的接班问题,这未免太晦气了吧,来人,给我打屁屁,打他小屁屁。

    武则天本来想教育他一下,让他别来老麻烦自己就算了,结果没想到,却把这家伙打死了,不是这家伙不经打,而是有人使出了吃奶的劲——这样的民意很不得人心,所以被忠于李唐的人借机干死了。

    武承嗣的太子梦就这样随着王庆之的死暂时熄灭了。

    693年正月初一,武则天在万象神宫(明堂)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武则天作为初献第一个捧上祭品,武承嗣作为亚献第二个捧上祭品,武三思作为终献最后一个献祭品。而在4年前,身为太后的武则天第一次使用明堂举行祭祀大典时,作为亚献的还是皇帝李旦,终献的是李旦的儿子(当时的太子),这说明什么?李旦作为皇嗣追随皇帝祭祀的资格被取代了,是否进一步意味着他当接班人也要被取代了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