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今
字体: 16 + -

第141章 谁是新太子(下)

    李治在太子的座位上,也就坐了半年多点,李世民就觉得,这孩子性格过于仁义懦弱,待人过于宽厚,做事过于循规蹈矩,处理问题过于优柔寡断,缺乏临机应变的灵活性和狠劲,不符合他“生男如狼”的标准,似乎不太适合当太子。

    觉得李治似乎不是一块当皇帝的材料,担心他守不好江山(后来果然被老婆抢了江山),所以有点想换人了,换另一个皇子来当太子!

    那么,换谁呢?

    换谁来取代李治呢?

    李世民想到了李恪,他是李世民的第3子(李治是第9子)。李世民认为,李恪文武双全英武果断,很像年轻时的自己(英果类己)。

    觉得他比李治更合适!

    这个李恪的娘很不一般,不是一般的不一般,而是二般甚至三般的不一般。李恪的母亲竟然是杨广的亲生女儿,入宫后,从才人一直做到了九嫔的充容,地位仅次于皇后和皇贵妃。因此,李恪是杨广的亲外孙,隋唐两代的混血儿,李世民正是想让他来取代李治当太子。

    李世民刚把这个想法说出口,就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绝对不可以(无忌固争以为不可)。

    李世民不明白,就问,为什么不可以?难道因为李恪不是你的亲外甥,所以你要排斥他,否定他。

    长孙无忌心里正是这样想的,但却不能这样说,他说道:太子仁义厚道,是真正的文治江山君主,为什么要换掉,现在是和平年代守江山,又不是战争年代打江山,我觉得李治的性格正适合呀!

    况且,皇储的关系至关重大,怎么可以多次更改呢?半年前才换了,现在又换,你在国家接班人的问题上如此举棋不定,势必会造成人心不稳,对国家政局的长治久安不利,这将会造成社稷的动荡啊!

    总而言之一句话,你不能换……

    这就是政治家,冠冕堂皇和危言耸听的背后,全都是自己的利益!

    不愧大舅子,连小舅子也不如!阿嚏!

    李世民是很信任长孙无忌的,见长孙无忌如此说,似乎也有些道理,就此放弃了换掉李治的想法。

    如果没有此时长孙无忌的力保,也许就没有李治当皇帝,也就更不会有武则天的横空出世了。

    这一切,恐怕都是天意!

    就在李治这件事后不久,太原出现了一块神奇的石头,上面竟然天然生长着“治万吉”四个字,似乎暗示着老天爷就是要让李治将来当皇帝成为天下大老板,故而“治万吉”的。这也成为李世民最终选择李治的理由——天意如此,不能违抗。

    最后再来说说李治!

    他是李世民14子中的第9子,628年6月13日出生。

    据《酉阳杂俎》载:李治过周岁生日的时候,李世民为他曾经举办过一个“抓周”,就是把一些物件摆放在他周围,看他会爬过去抓哪一个,以预测未来。比如抓起乐器,就是要当音乐家,抓起武器,就是要当武打家,抓起金子,就是要当银行家,抓起公章,就是要当政治家,抓起麻将,那当然就是要当赌博家了……

    阿嚏!

    史书没有记载李治四周都摆了些什么,只说他最终抓起的是纸和笔,还当场写了个草书的“敕”字。

    要知道,这个字可是皇帝的诏令的意思啊,唯有皇帝才能专用,相当于今天的小孩抓起笔来就写了个“主席令”,李世民一看,当即脸色大变,神情顿时严肃起来,心想,难道这预示着他将来要当皇帝?

    要知道,此时李承乾被立为太子已经3年了?

    为了避免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此事整事,李世民立刻发出命令:立即毁掉这张纸,告诫在场的所有人,谁也不准给老子说出去,否则就是泄露国家机密,要你的脑袋!

    李治长大后,果然吸收了王献之和王羲之这两位大书法家的书法精髓,书法甚好,《唐朝叙书录》对他书法的评价是“兼绝二王”,说他是唐朝皇帝中字写得最好的,这也成为了他选择纸和笔的另一种解释。

    再从名字学和命运的关系看,李治的名字中带个“治”字,似乎表明他就是要将来治理天下的;这个解释有点牵强,凑乎理解吧!

    而他的小名竟然叫“稚奴”,幼稚的稚,奴隶的奴——所以由于幼稚,所以成了老婆的“奴隶”,工资卡成了老婆的也就算了,最后连国家也成了老婆滴。呜呼小名字哉?

    不知道也!

    阿嚏!

    简直没有天理?

    再阿嚏!

    在李治当太子之前,国家的教育资源一直都倾注在李承乾身上,李治打小就没有得到关于做君主的教育,所以为了把李治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君主,李世民开始调整教育资源,为他补课。

    李世民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子太傅、徐世勣为太子詹事、褚遂良为太子宾客、于志宁为……将高科技人才都充实到了东宫,针对李治仁义懦弱的缺点,给他讲析历史,增长见识,提高其处政决断的能力。

    据《旧唐书》的《高宗本纪》载:李世民上朝的时候,总是让李治站在一边旁听,让儿子学习老子是如何处理朝政的,有时候还让他发表意见参与朝政,李治每次的表态都能让李世民很满意。

    除此外,李世民还亲自给李治当“家教”:吃饭时会告诫他,农民伯伯种地不容易,所以要珍惜粮食,不要因为贪图享乐耽误了农种,这样才可常有饭吃;坐船时会告诫他,君就好比是舟,老百姓就好比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树下休息时会告诫他,木头只有经过墨线的处理才能正直,所以君主必须纳谏才能够成为圣君……

    于生活细微之处“情景教学”,开创了教学新模式,阿嚏!

    总之,15岁的李治在“大臣补习班”的学习中和老子的“日常情景教学”中,像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治国理政的才能日臻成熟。

    李治的字为“善”,善良的善,所以他很善良——当太子后不久,便给父亲上言,说李承乾与李泰只有随身的几件衣服穿,饮食也不能对口味,幽禁起来怪可怜的,请求优厚供给他们,得到李世民的应准。

    果然是好孩子!

    而李承乾在被流放到黔州后,仅仅过了3年不到,便郁闷而死了。

    而李泰呢,被当成反面教材幽禁起来,后又被流放到湖北的均州,652年卒。

    这就是长孙皇后怀胎20个月生的俩儿子,不知母子见面何感。

    阿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