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探秘
字体: 16 + -

第75章 、作者真相之谜(7)

    这是一番很有趣的对话,在嬉闹取笑中便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探春和元春一样,系“闺阁”之人,且有“得贵婿”之命。什么是“得贵婿”?一般人看来,“得贵婿”无非就是找了个好人家,门当户对,说不定地位更高,要不然怎么能能变成“王妃”呢?这个理解只能说是俗人俗念,还未摆脱“色”的羁绊,进入“空”的境界。其实,“贵婿”背后的寓意要比这深奥得多。

    要知道,宝钗所掷出的“十六点”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背后就隐含着特别的寓意,而且它和“得贵婿”有着必然的联系。它指的是什么呢?它指的是“十六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十六岁”正是“得偶”的年龄,也是“得贵婿”的年龄。林黛玉和史湘云在《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中有“争饼嘲黄发,分瓜笑绿媛”的句子。“分瓜”指的就是“十六”岁,因为“瓜”字分拆后,像两个“八”,隐含“二八”之年的意思。段成式《戏高侍郎》诗中有“犹怜最小分瓜日,奈许迎春得藕时”,“耦”谐音“偶”,说的是女子得偶的年龄在十六岁。可见,古人认为十六岁正是女子出嫁的年龄,把这个年龄叫做“插筓之年”。宝钗的十五岁生日,凤姐称之为“将筓之年”,指的是快要出嫁的年龄。“筓”是古代女子盘头发用的簪子,女子到了可以插筓的年龄,就意味着已经成年,可以出嫁了。很显然,十六代表插筓,代表得偶。

    探春十六“得贵婿”,说明她已经到了“插筓之年”,到了出“阁”之年。不过,这个“筓”可不是一般的笄,它指的是由宝钗所代表的“金簪”。“筓”与“簪”或“钗”一样,都是用来固定冠冕的,所以探春的“插筓之年”,实际上是“顶冠之年”。《红楼梦》中的“冠”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皇冠”。前面说过,书中的两个重要人物薛宝钗和林黛玉是“冠”和“带”的象征,“冠”代表皇位,“带”代表嗣子,二者之合才能算作“金玉良缘”,而“金玉良缘”就是登上皇帝宝座,成为一代君王的意思。

    宝钗掷了个“十六点”,探春就掣了一根“得贵婿”的花签,姊妹们又把她称作“王妃”,这显然不是巧合。这恰恰说明,探春是“金玉良缘”的主角,代表那个已经被钦定的“束带顶冠”者。花签上说她是“瑶池仙品”,就等于说她是真正的皇嗣,因为“瑶池仙品”是天上的正果,而“正果”正是“真嗣子”的代称。

    如果说用“十六”影射“顶冠”显得过于隐晦曲折,那么以“得贵婿”来隐射“得龙床”,似乎要好理解得多。什么是“贵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贵婿”又可称作“东床”,它来自王羲之“东床坦腹”的典故。“东床”在《红楼梦》里也只有一个解释,就是“龙床”。这个寓意来自“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的谚语,正是它把二者联系在了一起,让“龙床”和“东床”成了一回事。探春花签上所说的“得贵婿”,其实就是在暗示“得龙床”,“得帝位”,“得天下”。贾府的“东床”在哪里呢?就在宝玉曾经做梦的地方,因其位于东府(宁府),便被称作“东床”。

    看到没有,无论是“十六”还是“得贵婿”,都指向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一个结果,即:探春才是与皇位相匹配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花袭人”。那么,这位“花袭人”后来的命运又怎样了呢?答案就隐藏在其花名签上的那句“日边红杏倚云栽”的诗词中。这句话出自唐代高蟾的《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的诗句,原文是: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作者借高蟾科举落第的遭遇,来影射探春不幸“下第”的命运,并用这首诗暗示了她的最终结局。诗中的“天上碧桃”和“日边红杏”都是正宗的“瑶池仙品”。“倚云栽”则说明,这个“仙品”不在京城,不在皇帝身边,而是在遥远的地方。“下第”意味着“半途而废”,也就是说,这个人有“金榜题名”的荣幸,却没有“洞房花烛”的福气,他的“东床”之梦最终落空。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这句话道出了他从“日边红杏”到“秋江芙蓉”的转变。这个转变指的是从其“前身”向其“后身”的转变,从皇家嗣子向“出家人”的转变,从庙堂之人向江湖野客的转变。尽管这枝“日边红杏”尚未开花就不明不白的凋谢了,但他默默接受了这一切。“不向东风怨未开”,表现了他风轻云淡,坦然洒脱的心态。

    这首诗可以说是对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的一个最好注解,它不仅揭示了探春有命无运的原因,还透露了她走向江湖,归隐山林的结局。所谓“末世”,指的是康熙末年,“运偏消”指的是其未能如愿以偿的完成“补天”使命的结果。

    那么,由探春代表的“日边红杏”,其原型到底是谁呢?答案就在四十回的牙牌令中。牙牌令是一种很古老的游戏,使用的器具是骨牌,共三十二张,上面刻有等于两粒骰子的点色,上下的点数少则一,多则六;一、四点色红,二、三、五、六点色绿。游戏规则是:三张牌点色成套的就凑成“一副儿”,每副牌都有一定的名称。行令时,宣令者说一张,受令者答一句,说完三张,“合成一副儿的名字。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叶韵”(见蔡义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未完、待续)

    (本章完)